第21章 潜心会文本
——关于教师教材解读的思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多维度的,既包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毋庸置疑,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中介,是对话中的“首席”。因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成为实现“对话”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教师只有自己先“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我曾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常态进行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备课时不阅读文本先看《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占一成多;阅读一至两遍文本就看《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占将近三成;阅读三至五遍文本再看《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占三成多;阅读五遍以上文本再看《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不足两成;先阅读文本再备课最后看《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几乎没有。这些数字显示,多数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照搬现成的教学设计,对文本不去细致研读、仔细推敲,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常常想,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少慢差费,效率不高”的问题,当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视不够,用力不足,水平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吧?
记得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在理解“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却将其中的知识讲解错了,学生直到下课也没搞清楚火车到底是怎样过青龙桥的。还记得在一次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中,一位参赛教师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将“妻子”理解成“爱人”“媳妇”“老婆”,教师也不予以指正,不知是这位教师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还是自己的理解也存在谬误。
前几天去一所学校调研,随堂听了两节语文课。一位教师教学白居易的词《忆江南》,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不少学生将“春来江水绿如蓝”理解为“春天的江水像兰花一样蓝”,教师也不置可否。课下与这位授课教师交换意见时,她说自己也搞不清楚江水到底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我不禁感叹: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诸如此类的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准确,或对于学生出现的知识上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绝非偶然。这一方面体现出教师在文化素养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教师在文本阅读与钻研上的“后天不够”。教师在备课时,若能对自己不知道的、搞不清的问题认真探求一番,也不至于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吧!
听课中,我还经常看到教师对文本的重点把握不准,出现偏离文章主旨,舍本逐末的现象。如教学《画家与牧童》,把重点放在“小牧童”身上,而忽略了文章的主人公“大画家戴嵩”。教学《尊严》时,将不少时间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杰克逊大叔的善良上,而淡化了对文章主要人物哈默的感悟。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只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杨科对音乐的痴迷和艺术天赋,不能把体会杨科对音乐的“酷爱”与其命运的“悲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显而易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初知大意,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表达方法等方面缺少认真的研读与深刻的理解。有一天去听一位五年级的老师教学《向往奥运》一课,评课时,我问执教老师:这篇课文当中有一句基本相同的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是哪句话?这位老师连忙翻开课本,现从课文中去找。实际上这两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文章中极为关键。而教师头脑中却没有丝毫的印象,可见其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好好阅读文本,更不要谈认真研读文本了。
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还存在着不能从整体上关照文本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意图认识不清,对文本所在单元中的位置重视不够、处理不当。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比较考究,体现了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和文本的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备课时并不进行分析,在教学中也不加以利用。再如中高年级教材,每一单元都有训练重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将重点放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上缺少引导,使读和写人为割裂,没有架起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桥梁。
一天我在一所学校听二年级几位教师教学第三单元的课,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来组织的,一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学习园地”设计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的内容是夸家乡,还有一个宽带网,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省市自治区等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在地图上找到各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但是在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教师并没有借助单元导读强化主题,也没有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搜集资料,为口语交际和写话做好准备。像这样的单元,教学时应该一进入单元的学习,就提示学生注意每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介绍家乡的,观察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并布置学生从现在开始就搜集资料,为口语交际和写话做好准备。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每一单元教学前,都应该让学生先浏览整组教材,从单元提示到每一篇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语文园地,要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也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益。
我常常喜欢将语文教师比作导游,导游要对游览的景点非常熟悉,地理地貌、历史传说、风土人情方方面面都要尽可能地谙熟于心;导游还要对旅游的线路做精心设计,何时急行赶路,何处驻足欣赏,哪里远观,哪里近瞧,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唯其如此,才会使游客兴致盎然,收获丰厚,不虚此行。
文本就是一处处美丽的风景。教师要醉心于其中,咀嚼文本语言文字的味道,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还要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中,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唯其如此,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导游”引领着学生前行,领略一路美丽的风景。
潜心会文本,当是教师备课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