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浮光掠影看美国高中教育
把儿子送到美国读高中,非我本意。一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情有独钟的;二来觉得孩子年龄稍小,心智尚未成熟,自理、自立、自律能力还不是很强,隔山跨海、远在天边的,实难令人放心。无奈,儿子去意已决,老公又大力支持,在这个三口之家,我的表决终以一比二被否决,只好忍痛割爱,纠结万分地送儿子去美国。
儿子就读的学校位于美国东北部的佛蒙特州,是一所寄宿制和走读制混合的私立高中。刚刚踏入学校,就被浓郁的异国风情所吸引。学校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与周边的村庄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一时之间无法区别哪里是学校,哪里是村庄。此前,从资料上了解到学校占地面积150英亩,走进学校,才真正感受到学校之宽阔——两个橄榄球场,两个足球场,两个体育馆;鳞次栉比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掩映在一片片树木之中。举目望去,看不见一座高大的建筑物。
儿子居住的宿舍楼位于学校东面,紧邻一片繁茂的树林。一踏进屋子,就被窗外悦耳的鸟鸣声所吸引,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小楼是木瓦结构,共三层,一层是客厅、餐厅、厨房等公共活动区间,配有沙发、茶几、电视、录像机、冰箱、微波炉、电灶等设施;二层、三层主要是学生卧室,每人一间,每层十个学生。每层楼一个宽大的洗漱淋浴卫生间,一个洗衣间,内有洗衣机、烘干机各两台。每层楼的最里头,是宿管教师的房间。
学校公共餐厅在主教学楼一楼,面积比较大,兼做学生的自习室。学生的一日三餐均在这里进行,晚饭后即可在这里自修,非常方便。每间教室倒不是很大,最多也就能放下20来套单人课桌,其中的电教设施倒是一应俱全。
我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家庭旅店里住了三天,每天在学校及周围的村庄里散步、徜徉,感觉整洁漂亮的校园与静谧美丽的村庄相依相伴,和谐统一,远离大都市的繁华和喧闹,正是静心修学的好地方,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过去曾游览过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和曲阜尼山书院。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美国的高中教育非常感兴趣,总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无奈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在这里无异于聋哑盲三残,便只能通过与儿子聊天获悉一些情况。回国后,也经常通过网络关注儿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故对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有了些许了解。
美国高中是四年制,从9年级起到12年级止。9年级相当于高中预备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主要是为进入高中做一个全方面的准备。到了10年级,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11年级是整个高中最紧张的一年,在学习的同时还得参加SAT(美国高考)和TOEFL(托福)考试。12年级则主要是申请理想的大学,并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儿子因在国内已经读完高二,他直接申请了11年级就读。像儿子这样初来乍到的国际生,语言障碍很大,适应性不强,这一年对他来说,是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美国高中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类,实行学分制。儿子在国内两年的学习经历和成绩已被学校折合成学分,这一学期还要修学5~7门功课。学校提供了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美国历史、艺术、体育、健康教育等必修课程,还安排有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消费者经济、商业管理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科技、金属预制件、会计、烹饪艺术、建筑技术、家庭与消费者科学、人类服务、爵士舞、芭蕾、时装设计等近百门选修课程。
儿子到校后,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选课。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经过慎重思考和两周试读,最终确定了这一学期修学AP数学、AP化学、英语、世界历史和会计五门课程。所谓AP课程,是指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所修学分可以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课程的学分,这样升入大学以后就可以降低教育成本、缩短学习时间。据说一些大学在招生时,都很看重申请学生的AP成绩。儿子因为在国内数学、化学功底较好,就在这两科上为自己增加了一些难度,选择了AP课程。儿子的职业发展方向是经济管理,故在选修课程里选择了会计。
由于是自主选修课程,每个学生的课表都各不相同。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同学,每天从早上7:50到下午2:50,共8个课时,每节课时间长短不同,午餐后不休息,下午3:00后是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时间。
翻阅了一下他们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六、七成新,纸张非常厚,每本书都沉甸甸的。这些书是学校借给学生的,学生使用后再归还给学校,如若丢失,则要照价赔偿。
圣诞节期间,学校放假两周。儿子回国度假,我与他聊起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儿子说,比较而言,主要有两大不同点,一是学习内容上,中国的理科课程难度较大,美国的理科课程相对来说则比较浅显;中国教学内容更多关注“是什么”,美国教学内容更关注“为什么”。根据儿子的叙述,我感到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更关注结果,而后者更关注过程。二是教学方式方法上,在中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以练为辅,而在美国绝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都不怎么讲授,基本上是学生借助资料自修、老师若无其事地坐在前面吃东西、喝水、看书,学生学得很辛苦,教师看起来却很轻松。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做一些讲解。这大概就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及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吧。
儿子还说,原以为美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比较轻,没想到也是作业多多、考试频繁。最令他感到头疼的是各门作业都布置写作任务,英语作业的大、小作文接连不断,数学、化学也常常布置研究报告,连世界历史这类课程也布置有繁多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等。这些作业需要搜集并阅读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而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见解。
作业甭想轻易蒙混过关,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在考试中加以体现,作业的成绩也会折算成学分,所以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儿子有一次因为作业太多,难度忒大,没有按时完成,只能装病请假,在宿舍里赶做,以免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影响学分。
儿子说美国学校的老师也很热衷考试,数学测验、语法测验、写作测验、化学测验等等,接二连三。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构成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与中国考试不同的是,美国的考试形式更为多样,不过多要求强记硬背,很多学科都是“开卷有益”。比如第一学期期末世界历史的考试,老师先是提前一周布置了诸如“比较三种宗教的异同”的5道作业题,并告诉学生会从中抽取三道题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考试成绩是学生的绝对隐私。美国教师从来不会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公布于众,更不会排名张榜。因而成绩就成了学生个人的事情,你可以纵向比较,却无法横向相比。儿子说美国的学生从来不关心别的同学的考试成绩,相反,一些后去读书的国际生(主要是亚洲学生)却存在有打听别人成绩的“恶习”。
美国高中的考试制度与中国的大相径庭。高中生一般在11年级就可以参加所谓的高考,即SAT和TOEFL,如果对分数不满意,可以参加第二次、第三次……,直到12年级还可以继续参加。这与我们国内的“一考定乾坤”的现状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大学都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时主要依据学生的SAT成绩和TOEFL成绩(TOEFL只针对留学生),同时还要参考高中修学的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学校教师的推荐信。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则比较容易受到大学的青睐。
儿子去美国读书后,很多朋友一见到我就会关切地打听其读书情况,每每,我都不厌其烦地加以叙述。但每次皆因时间有限,只能长话短说,无法条分缕析、一一道来,今将所见所闻整理成文,以飨关心此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