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拔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最具魔力的媒介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者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过书籍的浸润与滋养,从而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书籍的精辟论述。诸如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各种生动形象的譬喻,发人深思,激励我们与书相伴,以书为友。

在当前这个书籍越来越多,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社会里,我应该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之于我,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如果让我来形容书籍,我想说:“书籍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具有魔力的媒介。”

(一)以书会友

不记得是谁说过:读书是一种社交行为,让你既可以和书中的智者尽情交往,又可以和身边的志同道合者任意交流。

身边有那么几个不可多得的喜欢读书的朋友,每当小聚之时,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书”。最近在读什么书,哪位作家又有新作发表,哪部新书又引发了热议,哪部书籍最有希望获得大奖,作家的思想观念写作手法,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等等,围绕着“书”,我们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完的兴致。

几位朋友默契地奉行着“小人谈论人,君子谈论书”的原则,聊天中从不谈论他人的是非,也不涉及个人的隐私,从而令每一个人都没有精神上的负累。然而,我们时常会围绕着某一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来细细剖析,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因为是虚拟中的人和事,大家谈论起来就会无所顾忌,袒露真言,不用担心伤及、损害他人的人格与名誉。这样的谈论,使大家共同进入到一个开放的世界,每一个人的精神都非常自由,心灵都特别放松,可以毫无保留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毫不掩饰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一位朋友在谈到他近期的读书感悟时说,我们常常觉得历史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其实历史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历史除了人物的姓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物的姓名是假的,其他的都是真的。我调侃道:“这话虽说有些极端,但我总觉得现实中的人更虚无,而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真实更透明。”真的也好,假的也罢,以书中真真假假的故事和人物做为谈资,总能启迪我们的思想,增长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在这样一个“以书会友”的朋友圈里,我真正地领悟了“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的深刻内涵,也切实感受到书籍的确是增进友情的媒介。通过谈书论道,朋友们的思想更相通,品性更相投,兴趣更相近,友情更深厚了。大家更多了一份心灵的默契与呼应,更添了一些情感的滋养与慰藉。

这就是书籍的魅力吧!

(二)走遍天下书为友

只身一人在美国华盛顿机场倒机,因为自己是个英语全盲,遇到了重重困难。一看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我就连忙上前询问人家是否是中国人,但得到的答案都是“NO”。惆怅纠结焦急慌乱之时,幸运地邂逅了一位中国导游。这位导游刚刚送走举着“中国锦江集团”小旗的一行客人,就遭遇了我的“拦路”求助。在帮助我寻找我要乘坐的航班——卡塔尔航空公司的候机地点的过程中,我与他攀谈起来。

话题首先从“中国锦江集团”切入。我问他是不是锦江集团的工作人员,他纳罕地问我缘何知道锦江集团。我便从我所喜欢并且熟知的锦江集团董事、副总裁海岩谈起,谈海岩的小说、电视剧本创作,没想到这位导游也是一个海岩的“粉丝”,不但和我谈海岩的文学创作,还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海岩作为企业家、设计师的事情。不知是因为他乡遇国人,还是因为越聊越投机,导游在帮我找到卡塔尔航空公司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依旧兴致勃勃地与我大谈海岩的小说。我们从《便衣警察》谈到了《永不瞑目》,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谈到了《玉观音》,这一谈竟是两个多小时。其间,他带我到机场里的星巴克一同用了早餐,并帮我付了钱。其实,钱不是问题,关键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我哪里都不敢去。若不是他,我恐怕只有乖乖地待在候机大厅里挨上一天饿了。

江湖上有句话,叫作“英雄不问出处”。从始至终,我们一直没有谈及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临别前,我向导游致以诚挚的感谢,没想到导游却诚恳地对我说:“一看你就是国内所说的‘知性女人’,属于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类型,不由得让人想竭力帮助你。”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书籍是男人最挺括的名片,是女人最心仪的化妆品。”看来,这名片和化妆品都在我身上发挥了些许作用。呵呵!

曾经一度特别痴迷于女作家池莉,她的每一部小说都必看无疑。书读得多了,池莉的故乡——武汉就成了我心中的向往。去江西省九江市出差,特意取道武汉,想在有限的一天时间里亲自看看池莉笔下的六渡桥、长江渡轮,以及花楼街、汉正街和吉庆街。

早上,包了一辆出租车,将自己的目的地一一告诉司机,请司机帮助我设计一下路线。当司机了解到我是因为池莉的小说特意来武汉观光体验时,深感意外。司机很健谈,告诉我说外地人到武汉旅游大都是因为慕名黄鹤楼而来的。他还说池莉是武汉人的骄傲,也是他喜欢的女作家。因为池莉,我又受到了一次特殊的待遇,原来只为我提供交通服务的司机兼做了我一天的导游——一边领我参观,一边给我讲述老街的百年历史和文化……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我经历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因为人家认定我是个“读书人”而格外对我高看一眼。因而我在总结个人经验时,常常会说:书籍是与他人相识时最好的话题,走遍天下书为友!

(三)以书馈友

古人云:“宝剑赠烈士,琼瑶送美人。”我却觉得,“书籍馈好友”是一种最高雅的时尚。

多年前,身边的朋友大多知道我喜欢读书买书,便时常管我借书。可惜借去的书多半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我又不好意思追着人家去索要,便真的成了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吝啬之人,一本书区区十几元或几十元,按理说不该在意,可是因为有些书属于那种久寻不遇的绝版书,借去不还,真比割我的肉还疼。再者,我这人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在书上勾勾画画,写点儿批注什么的,因为是自己的书,便无拘无束,胡言乱语,朋友借走后,常常令我忐忑不安,总觉得将自己赤裸裸地展示在了别人面前。

为了避免不借书的尴尬与不还书的干扰,后来每遇到向往已久的好书,我干脆就多买几本,慷慨地赠送给喜欢向我借书的朋友。朋友自是喜不自禁,爱不释手。这样做的附加值是朋友们渐渐也习惯回赠书与我,在“来而不往非礼也”中,我们不断地互赠书籍,友情日益加深。记得2006年于丹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之后,推出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我狂购了10本,送给周围的好友。之后,一位朋友又效仿我,购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送给大家。

与语文出版社的刘立峰先生建立起纯真的革命友情也源于赠书。那是2010年4月,昆区承办“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暨小语名家高峰论坛”活动,我应邀参加此次活动并担当评课任务。活动结束后与会议的主办方——语文出版社和中外名师网的几位先生共进晚餐,席间谈起了我刚刚购买的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刘立峰先生见我是个爱书的人,便开玩笑说:“不好意思,让吴老师自己掏腰包购买我们出版社的书。回到北京后,我马上给你寄一套我们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

原本以为只是开玩笑,没想到时隔不久,刘立峰先生就将一套《名师讲语文(小学卷)》寄给了我,着实令我感动了一番。这份用书寄托的厚望,营造的温馨,给我以春天般的温暖。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里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世界极大空虚的时代,好书自然成为无可替代的馈赠佳品。以书馈友,用有价的钱来买无价的书,从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