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①,

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③兮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锐⑤,

解其纷⑥,

和其光⑦,

同其尘⑧。

湛⑨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⑩之先。

译文

“道”本身是空虚无形的,

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本源。

挫掉它的锋锐,

消除它的纷扰,

调和它的光辉,

将它混同于尘俗。

隐约虚无啊,又好像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

似乎在天帝神灵之前它就存在了。

注释

①冲:通盅,器物虚空,这里为空虚之意。②盈:满,这里引申为尽头。③渊:深远。④宗:本源。⑤锐:锐利、锋利。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⑨湛:深沉,引申为隐约的意思,用来形容道的隐而无形,但又确实存在的状态。⑩帝:上帝,天帝。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论述了“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看不见,触不到,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

虽然“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发挥出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且永远不会枯竭的。它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支配着万事万物。它蕴涵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元素,这种元素既丰富又久远,并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先。

老子认为,人类只有参悟道境,与道结合,不为世俗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才可充实人们的心田。有了充实的心田,才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规律,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道家后人自由不羁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谈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道”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对于这个疑问,相信老子也很想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事实是,他也无法作出正面的回答,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去追问道的确切含义与起源。我们可以认为道就是一种崇高的理念,一种无上的追求,一种无法触及的精神境界,甚至是一个谜。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我们都是依托于它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也包括上帝,正如老子所言:“象帝之先。”

我们生存的世界本来就是渊深广博的,在道的万象无形里,我们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这就相当于,透过我们的双眼看到无限大的世界,而存于世间的一粒微尘在我们眼里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不过,这小小的微尘却足以影响我们的视线。当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广大的宇宙世界里,就会发现,自己就像我们眼中世界的一颗微尘,以小见大,自然可以于大见小,谁先谁后,都是心生。

人生在世,若把追名逐利视为奋斗目标,那么生活便终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在某天的某一时刻,当我们品尝着手中的香茶,回首过去时,才会发现自己当初有多少的错误。但错与对之间,也是相生,有错必有对,有对必有错。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在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因为万物轮回,皆于人心,错与对、成与败、悲与喜,皆藏于生活悟道之中。

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矛盾时,要懂得怎样平衡,如何释然,这便是人生之道。也只有真正用心想要接近大道的人,才会做到凡事不强求,这样才能远离忧愁和烦恼,尽享美好而又惬意的生活。

处世之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宋国时期,在北边的边塞地方有一个叫塞翁的人,他很善于推测人世的吉凶祸福。

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从马厩里逃跑了,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安慰塞翁,而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邻人以为塞翁难过过度了,丢了马明明是件坏事,哪来的好事呢?

数月后,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从胡地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

邻居们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

这一次,塞翁反而皱着眉头对大家说:“没有任何付出,就得来这匹骏马,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邻人又迷糊了:白得了一匹小马驹,这明明是好事,哪来的坏事呢?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骑着这匹胡地来的骏马出外游玩,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又纷纷赶来塞翁家,劝他不要太伤心了,没想到塞翁平静地说:“没关系的,虽然我儿子的腿摔断了,但说不定这是件好事呢!”

邻居们认为塞翁可能是伤心过头,脑筋都不清楚了: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是好事呢?

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由于胡人非常剽悍,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而老翁的儿子由于腿部残疾,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直到这时,邻居们才领悟到塞翁之言中所隐含的智慧。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是相互转化变化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成好事,同样好事也可能会转变成坏事。这与老子的相生论一致。所以,无论遇到福还是祸,我们都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人之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闾徵的人,他为人真诚和善,乐于助人,是远近闻名的大侠士。大家都知道,只要是闾徵答应朋友的事情,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从来没有失信于人。

楚汉相争时,闾徵成为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每次都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想要捉拿闾徵问罪。

但是,平日里由于闾徵为人侠义,很多朋友都在暗中帮助他。

一天,闾徵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刘的人家当佣工。刘家明知他是闾徵,仍收留了他,并将其当做上宾一样招待。不仅如此,刘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闾徵的通缉令,还封闾徵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闾徵很感谢刘家的收留之恩,他允诺一定要报答刘家的大恩。

后来,刘家遭小人诬陷,全家受到牵连,沦为囚犯。诬陷刘家的人便是闾徵的同乡人鄂俞,此人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

鄂俞听说闾徵又做了大官,于是马上去见闾徵。

闾徵听说鄂俞要来,就下定决心要紧紧抓住这次报答刘家的机会。

闾徵见到了鄂俞,正准备训斥他一番,可没想到,鄂俞一进厅堂,就对闾徵吹捧道:“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闾徵一诺’……”

闾徵听了鄂俞的这番话,更加厌恶他。终于忍无可忍,没等鄂俞把话说完,便责问鄂俞为什么诬陷刘家,并手起刀落为刘家报了血海深仇。

结果,闾徵为此被罢官发配充军。

闾徵为人坦荡,大公无私,得到众人的敬佩和帮助。但是,因为他不懂“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有勇无谋,致使自己被免职发配。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凡事皆用之不盈便好;为人之大智则是诚德于中,绝不形于外,这才符合大道无形之理。

从政之道

政治修明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公元前396年,魏武侯刚刚继位不久。一次,魏武侯和诸位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他叹道:“山河如此险峻,边防难道不是最需要加强的!”

大臣王钟在武侯旁边,说:“这就是晋国强盛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必然能建立霸王之业!”

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而阁下又在旁边附和,这可真是太危险了。”

魏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有什么根据吗?”

吴起回答道:“单靠山河的险要,实际上是不能保护国家的,建立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古时三苗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有鄱阳湖,右边有洞庭湖,而岐山位于北面,衡山位于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由于政事治理不善,结果被大禹王放逐。还有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右边是天溪山,庐山和峄山在北,伊水和洛水在南。即使有这样的天险,但由于没有治理好国政,所以被商汤攻破了。再说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紧临黄河,后面靠着高峰。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由于没有治理好国家,最终还是被周武王消灭了。况且君王亲自率领臣民战胜降服的城邑,那些城的墙并不是不高,臣民也不是不多,然而之所以能够被君王所攻破,那是因为他们施行恶政的缘故。由此看来,只靠地形地势的险峻,是无法成就霸业的。”

武侯说:“有道理。寡人到今天终于听到圣人的政论了!所以,寡人把西河的政务,就全部托付给贤卿了。”

吴起以三苗、夏桀和殷纣王为例,阐明三个国家虽然具有地理天险,但是他们都是以灭亡收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务治理不善。吴起的整个雄辩过程十分缜密,且富有强大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以致武侯将西河的政务全部交予吴起打理。

可见,地势之险虽然在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安全和富强单凭河山之险是不够的。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政治修明,否则,即使有险要的地形,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