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禅是达观处世的态度
乐于吃亏的人善结人缘
大凡人情总是喜欢占便宜,没有人愿意吃亏的,可是,如果世上人都想占便宜,都不想吃亏,那占谁的便宜呢?大家各自怀着占便宜的心,就无法与人和平共处,你争我夺,一片混乱,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爱心呢?
在禅学界经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憨厚可爱,任凭别人怎样辱骂嘲笑他,他都一笑置之,从来不跟人计较,他总是傻乎乎地一天到晚憨笑,大家就称他为“傻瓜”。傻瓜虽然傻,可是人缘极好,人见人爱,大家都喜欢找他逗乐子。有一天,一个人别出心裁地拿出一些钱物来逗弄傻瓜,要他从中任选一样好的。当这个人拿出一把糖果,傻瓜就挑了一个价格便宜的,当这个人拿出两枚钱币让他任意挑选,傻瓜就挑了一个面值小的。大家都笑这个傻瓜太傻了,感叹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傻瓜。然而,正因如此,大家才经常逗弄他,喜欢跟他在一起玩乐。
一天,人们又纷纷围住傻瓜,逗他挑选钱物。他仍然傻乎乎地挑其中不值钱的东西。有个围观的人忍不住开导傻瓜:“你怎么那么傻呢?明明有价值高的,可你偏偏挑选价值低的,人家要你挑,不要白不要!”傻瓜憨笑着说:“如果我光想自己占便宜,不要差的、不值钱的东西,扫了人家的兴,谁还会来逗我玩呢?”
这个傻瓜的头脑其实并不简单,善良之中有大智,他的人缘之所以那么好,就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别人。
佛思禅悟:
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的人实际上在生活中并不能得到多少利益,而心中装有别人的利益,在生活中才能聚集人气,事业亨通。名震世界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因为家境贫寒,小学都没毕业,从茶楼跑堂干起,白手起家,事业成就卓著,成为华人企业家的楷模。李嘉诚在做生意时就很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他曾这样解释他的生意经:“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实际上如果只拿9%的股份,财源就会滚滚而来。”正因如此,香港巨富豪商才愿意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商界新人李嘉诚合作,李嘉诚才得以成就了他的创业传奇。李嘉诚有感于自身的经历,总是谆谆教导他的员工:“人要去求生意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找你呢?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画家缘何招来杀身之祸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浓妆艳抹和艺术加工,我们的照片可能跟明星照一样靓丽,但熟人看了,觉得不是我们自己,不像本人。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失望的事。可是,有经验的照相师就会想办法照出真实的人,并且会巧妙地遮掩照相客人固有的不够完美之处。如果照相的人是个长脸,照相师就会提醒一句:“你把头发帘稍微垂下来一点”,这样是为了使头发遮盖部分额头,使照相人的脸的长度显得短一些。而一个国字型大脸庞的女子照相,高明的照相师就会建议:“你一只手托腮作沉思状”,他的目的是让照相人的大脸庞在相片的画面中因为托腮的手遮掩显得小一些。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美好,古代没有照相术的时候,画像师为人们画像,画得太像,可是面貌丑陋,就会引起画像客人的不满;而画得太美,又完全脱离现实,也不讨画像客人的欢心,画像师也觉得很棘手,而高明的画像师却可以在这方面大展才华。
在《禅的故事》中曾讲到这样一个事例:很久以前,有个国王,一生下来就缺少左腿和左手,所以他总是靠一根拐杖来回走动。国王年纪老迈的时候,忽然喜欢上了绘画,他在王宫中挂满了各种绘画流派的画作。有一天,国王忽然想到,如果把自己的画像画下来,让子孙后代都瞻仰,那多好!挂在国中显耀处,也能提高他的威望。于是,他急忙吩咐侍卫官:“你赶快去把国中最好的画家找来,让他给我画像!”
侍卫官立即张贴招聘广告,此事引起国中无数画家的关注。经过一番百里挑一的筛选,最终选定三名候选人送到了宫中。侍卫官大功告成,禀报国王:“陛下,遵照您的旨意,小人已经把全国最优秀的画家请来了。”国王一听,心中大喜,朗声说道:“快请他们上大殿给我画像!”
侍卫官带上来一个画家,国王对他叮嘱道:“听侍卫官说你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画家,所以才请你来画像。这画像是要流传后世的,子子孙孙都会瞻仰,因而非同小可,一定得画好。”画家连连点头答应。
画像需要画像人端坐不动,一连两小时过去了,国王一直摆着威严的姿势,可是神态渐渐疲惫,缺了左手的衣袖不经意间耷拉在地板上,龙袍下只露出一只右脚,因为没有左脚,左脚处空荡荡的。这个画家真实地画出了刚才的场景和国王的神态表情。又过了两个时辰,画家终于画完了,侍卫官把画像呈给国王,国王越看越气,怒火中烧,他高声嚷道:“这么一副疲惫的模样,缺胳膊少腿的形体,叫我有何颜面让子子孙孙瞻仰呢!”进而想到,这个无良画家也许对我心怀怨愤,所以才借画画达到讽刺谩骂的目的,国王哪里受过这种气,一怒之下,让侍卫官把画家拉出去斩首了。
此时等着国王召见的另两位画家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魂飞魄散,可是已经入宫,简直是瓮中之鳖,逃又逃不得,不禁后悔不已。正在唏嘘感叹之时,侍卫官传唤第二位画家上殿给国王画像。这位画家哆哆嗦嗦,两条腿不住地打颤,他唯唯诺诺地听完国王的要求,小心翼翼地画起来。这位画家心想,刚才第一位画家是现实主义笔法,过于拘泥于国王真实的长相,才画得那么丑陋鄙俗,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我可不能犯傻,我要把国王画得英武高大,这样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兴许会得到国王的赏赐。于是,这位画家按照这个思路把国王画得跟传说中的天神一样英武高大,并且把国王残缺的手和脚都按照自己的想象画了上去。不多久,侍卫官把这幅作品呈给了国王,国王定睛一看:威武高大,完美无缺,神情庄严,双手有力,龙袍下两只脚一个不缺。周围人都屏住呼吸,查看国王这回是否满意。
国王沉思片刻,脸色阴沉,大声斥责道:“大胆蠢材!竟敢愚弄寡人!你明明知道我只有一只脚,却画了两只上去,这不是在嘲笑我吗?天下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欺骗,那样的话,我以后在臣民面前怎样树立威信?”国王再一转念,想到这个画家没有诚实的品德,为了得到赏赐竟然不择手段地通过画像对我阿谀奉承,这样品行卑劣的人只会败坏社会风气,留着是个祸害,不如杀了他,以儆效尤。于是,国王下令将已经吓得不省人事的第二位画家也杀了。
侍卫官传唤第三位画家时,这位画家已经有了必死的心理准备,倒不怎么怕了。他一路从容不迫地走,一边问侍卫官前两位画家被杀的前后
经过,从侍卫官的只言片语中分析出问题就出在怎样处理国王的一只脚和一只手上。这位画家认定,只要处理好画面中国王残缺的手和脚,即可幸免一死。
这第三位画家之所以是第三位,是因为他的画画才能和技巧赶不上前两位,但这第三位画家头脑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他在给国王画像时,因为考虑到国王左手和左脚残缺,就一反往日画正面像的做法,转到右侧精心画了起来,他画的是国王的侧面像,国王残缺的左手和左脚都隐去了,突出的是国王宽厚的右肩和健壮的右腿右脚。这幅画整体构图巧妙,选取的角度合适,画面效果根本不会让人想到国王是残疾人,因为从画像上看上去国王好像四肢健全。国王审视着这幅画,龙颜大悦,对第三位画家大加赏赐,并长期聘用他为宫廷画师。
画画时能够扬长避短是这位画家的高明之处。过于拘泥于事物真实而不加以思考是第一位画家被斩首的原因,而第二位画家毫无原则,无视真实,过度地弄虚作假、阿谀奉承,也使人心生疑窦,难以得到国王的信任,反招来杀身之祸。只有第三位画家恰到好处地画出了国王的形象,赢得了国王的欢心。
佛思禅悟:
绘画艺术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要恰到好处地表现现实生活,又要画得观着爱看,并使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绘画如此,我们平常说话也是如此,说话就是语言表达,也讲究表达艺术。我们平常人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听者起了反感,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重则伤人自尊,引起对方拔刀相向,轻则招来怨恨,从此结下梁子,再不来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是善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会心生暖意,而怀有恶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酷热的夏天都会心生寒意;有时候我们主观上没有恶意,可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也同样会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无端树立敌人。
克制自我的奖赏
清代禁烟名臣林则徐有一幅手书的条幅,只有两个字:“制怒”。这个条幅不是用来赠送朋友的,而是一直挂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像林则徐那样贤德的人仍然觉得自己有时不能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和冲动,仍要时刻提醒自己控制、抑制愤怒冲动,我们平常人更要在这方面多加修炼了。我们难以制服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
从前,有个叫周添福的壮汉,在一家牧场干活。这个人仗着自己膀大腰圆,体力强壮,总是欺负一同干活的工友。工友跟他论理,他就对工友拳脚相加。对这个蛮不讲理的莽撞汉,工友们又恨又怕,都躲着他,不愿跟他一起干活。牧场主人叫朱顺,是个知书达理的老员外,他很有一套管理办法。朱顺看到周添福粗鲁蛮横,动不动就发火骂人,甚至动手打人,便耐心劝导他,引导他与大家和睦相处。可是周添福是个粗人,听不进老员外的大道理,还是我行我素,动不动就发火惹事,工友们不断到员外这里告状,要求老员外辞退这个惹是生非的周添福,免得“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牧场主人左右为难,这老员外考虑到周添福本性憨直,干活不惜力气,还是留下了他。其他工友背后都小声议论老员外“姑息养奸”,没有公正心。朱顺其实一直在思索怎样改造周添福的坏脾气。
一天,朱顺忽然计上心头,他把周添福叫来,在他面前摆上一串钱,对他说:“添福啊,你看这串钱是我要给你的,是奖赏你在我这里吃苦耐劳,日日辛苦,但有一样条件,如果你能做到连续两天不讲脏话,不骂人,更不与人争吵和打架,这串钱才能归你。”周添福估摸这串钱比自己半个月的工钱还多,忍两天不与人争执又有何难?想到此,他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朱顺实际上就是要在这两天磨练周添福的忍耐心。周添福前脚一走,朱顺就叫来几个工友,交代一番。几个工友故意找周添福的茬子,对他干的活横挑鼻子竖挑眼,千方百计地想惹起周添福的怒气,要是搁平时,周添福早就把他们收拾了。可是,此时,周添福心中有了目标,有了动力,竟然心平气和地忍让起来。他乐呵呵地听着工友们的挑刺,耐心地按他们的要求来干活,并且还主动讨好工友,帮力气弱的工友干,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爱做好事的活雷锋。就这样,第一天,周添福成功地通过了考验。第二天,朱顺又安排人去找他的茬子,周添福以前揍过的工友这时看他老实可欺,也过来找他出以前的恶气,对他一顿臭骂,祖宗八辈都骂了一遍,可是,周添福装聋作哑,不理这个茬,什么脏话到他那里都成了耳旁风。
不过,在为了一串钱忍耐的过程中,渐渐地,周添福觉悟到自己以前对人太粗鲁无礼了,他以前从来没想到大家对他抱有那么大的火气和怨恨,周添福在辱骂声中闷声不吭,心境渐渐宽广起来。
两天后,朱顺如约把那串钱赏给了周添福,他对乐滋滋的周添福嗔斥道:“你经受住了考验,所以这串钱归你。但你应该从此改过,要从此克制自己的怒气。为了这串钱,你能连续两天克制自己不发火,可是,平日里你在德行上,一点不克制自己,为了德行,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周添福闻听此言,半天默默不语,为自己以前的粗鲁暴怒行为感到惭愧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原本小小的口舌之争,最后竟演变为刀枪相向;青年小伙血气方刚,睚眦必报,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不能忍一时之气。对一般人来讲,忍寒忍热比较容易,忍饥忍渴也不算难,忍苦忍累,还能勉力支撑,但要忍一口气,那就大为不易了。三国时周公瑾禁不起诸葛亮施加给他的三气,因而短命身亡。而汉代的开国大功臣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励志奋发,终能拜相称王。可见忍一时之气的奖赏之大。平常人忍一时之气,得到的也比周添福得到的一串钱多得多,因为忍了一时之气,可以换来家庭和睦,可以换来出入平安,这才是我们忍辱克制最大的奖赏。
佛思禅悟: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武力,而是“忍”。忍是一种大智大勇,有这种大智大勇的人在遭恶骂时默而不报,用沉默来对待;在遇打击时心平气和,而不是睚眦必报,以牙还牙;在受人嫉恨时以慈对待,对他更加友爱,更加和平;在遭到毁谤时感念对方曾经的好处以及以往对自己的恩德。忍带给我们的奖赏是巨大的,一个国家能够“忍”住眼前的困难,奋发图强,才会复兴;一个人能够“忍”,并付出百折不回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亲戚们迎接的是马车上的财物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亲戚间的关系常常因为荣辱沉浮而发生冷热变化,所以,千万不能抱着浪漫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苦难时,一味向亲戚求助。不仅中国如此,别国也是一样,世间人情如此。《大庄严论经》里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竺叉尸罗国里有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有个叫称伽拔吒的人,他的祖上很富有,乐善好施,周济穷人,他家因此远近闻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称伽拔吒这一辈,他的父母由于常年生病,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并在称伽拔吒尚未成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家业突然衰败,称伽拔吒一下子成了不名一文的孤儿。原先那些热心巴结他家的亲戚朋友都渐渐不见了踪影,他上门拜访,那些亲戚故旧就托辞避开,生怕他开口求助,所以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常吃闭门羹。称伽拔吒以前家境好的时候一直受到亲戚朋友的百倍呵护,现在遭到他们的冷脸心中伤透了心,他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一下子看清了那些亲戚的势利小人的真面目。称伽拔吒因为年纪很小,还不会养活自己,亲戚们又不愿意接济他,生活很无助。他的处境被祖上从前接济过的人们知道了,那些穷人主动伸出手来帮助他。那些穷人自己家还上顿不接下顿,但一有了吃的,都不忘给他送来一些;衣服被褥也是那些穷人送来的,称伽拔吒凭借这些人的热心相助,才没有挨冻受饿。几年后,他长大成人,就再也不愿依靠乡邻施舍过日子,他下决心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重振家业。
称伽拔吒变卖了祖上留下的几间破屋,独自一人踏上了远行的旅程。一路艰辛,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大秦国。大秦国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即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国中金银奇宝颇多,出产织物、香等,商贸发达,国富民强。大秦国比竺叉尸罗国商业发达,这里商铺住宅鳞次栉比,买卖十分兴旺。称伽拔吒是个外乡人,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所以就在一个小铺子里当个跑腿打杂的。由于他聪明伶俐,勤劳肯吃苦,深得店家主人赏识。不久,称伽拔吒就摸到了经商的门道,他从小买卖做起,锱铢积累,买卖越做越大。他带领伙计们不断开拓市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他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商人。
多年后,事业有成的称伽拔吒已经人到中年,他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遂决定带着一起打拼的伙计们一起回国。他们把多年积聚的财富装满了几辆大马车,浩浩荡荡地上路了。称伽拔吒在大秦国发了大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他尚未到家,他发财致富的消息就在家乡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了开来。亲戚们早已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为自己以前对称伽拔吒的冷漠感到羞愧,但又想,毕竟是亲戚,况且,称伽拔吒父母去世前他们与称伽拔吒家关系不错,想必称伽拔吒这次发了大财回来,早忘了以前的无依无靠的生活,念及亲戚情谊,会给亲戚们不少厚礼。亲戚们生怕怠慢了称伽拔吒,惹起称伽拔吒的怒气,使他想起以前的事,就分不到财宝,于是,都急忙张罗迎接称伽拔吒,亲戚们在道旁摆开最好的银器和饭食,耐心等待称伽拔吒的到来,就连八十多岁的老头也不顾年迈体弱,执意拄着拐杖来凑热闹,他想起了很多以往对称伽拔吒的好处,希冀称伽拔吒的奖赏。亲戚们在村口道边不停地张望,生怕称伽拔吒从别的路进了村。他们左等右等,个个脖子都酸了,双腿都站麻了,可是,仍然不见称伽拔吒和大队车马的身影。一直到黄昏时分,才看见远处有一队人马翩翩而来。走在前面的是个中年人,留着胡须,衣着普通。亲戚们想,这人衣着面貌普通,不可能是称伽拔吒,就向他打听是否见到称伽拔吒,中年人看都不看这些人一眼,往后边一指,说道:“称伽拔吒在后边呢。”说完,便策马而走。
亲戚们于是睁大了眼睛,注目后边的车队,人马一个个走过去,还是没有称伽拔吒的身影,他们灰心丧气。这帮势利小人根本没有动脑筋想想,称伽拔吒当年离家外出做生意的时候,还是一个嘴上没毛的小青年,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还是老样子?亲戚们的心思其实根本不在称伽拔吒身上,所以想不到这一层。
直到人马快过完了,众亲戚只好拉着最后一个骑马人询问:“称伽拔吒可在你们当中?”那人指着最前面的中年人说道:“那位带头人就是称伽拔吒,你们既然对他日思夜想,亲情甚笃,为什么认不出呢?”众亲戚们赶忙追赶那最前面的带头人,一边追一边喊:“亲爱的称伽拔吒啊,多年不见,我们亲戚老眼昏花,竟认不得你了,真是该死!称伽拔吒啊,我们日夜盼你回家,给你预备了丰盛的酒席,你刚才怎么不与我们相认呢?”
称伽拔吒年少时无依无靠,在大秦国白手起家,饱经沧桑。他早看清了亲戚们的真面目,平静地说:“如果我两手空空,落魄回乡,恐怕你们不会这样预备酒食迎接我,所以说,你们迎接的称伽拔吒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身后车马拉的财物,所以,我说称伽拔吒在后边,是诚实的回答,并没有诓骗你们的意思。”
一席话说得亲戚们都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称伽拔吒后来事业大发展,他为乡人建造寺庙,并修路造桥,接济贫苦的人们。称伽拔吒家乡的小村子名不见经传,可是因为称伽拔吒的善行,这个小村子远近闻名。称伽拔吒在村落的后山坡上,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寺庙,供方圆几百里的人们来求佛向善。这里总是香火鼎盛,信男善女络绎不绝。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亲戚们指望称伽拔吒分给他们财宝,可是称伽拔吒却是用自己辛苦赚来的财富为众人做善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有很多人远不如称伽拔吒聪明。有的人十年寒窗,读书做官后,大搞裙带关系,亲戚们都跟着他鸡犬升天,大沾便宜;有的人辛苦打拼,有了自己经营的事业,经不住亲戚们的甜言蜜语,任人唯亲,使自己的企业中管理难搞,亲戚们仗着有关系,搞特权,自己的企业也最终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有一位杰出的加拿大华人企业家曾经告诫人们:“不要指望亲戚,亲戚不过是看客”。在人生中,我们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是在演出我们人生的大戏,如果演好了,善意的亲戚们会喝彩,恶意的亲戚们会嫉妒;如果我们哪天演砸了,亲戚们也仍然只是毫不相关的看客,有的会惋惜,有的也许会喝倒彩。
称伽拔吒的思想经过他身经各种世事磨练考验后,已经上升到了很宽广的境界。他的爱已经不局限于对自己的几个亲戚,而是致力于使社会整体向善的努力。
佛思禅悟:
我们对人的爱心不应该局限于血缘关系的远近。佛教的大爱是对众生的爱。在大地震之后很多热心人为重灾区捐款捐物,为不相识的人做义工,可是,也有很多有着血缘之亲的亲戚们却可以为了钱,为了早日得到遗产,彼此争斗,大动干戈。是否正确处理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至关重要。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经不起人情请托的考验,为了亲戚故旧的利益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亲戚们利用特权胡作非为,一旦事发,权力高位不再,身居高位的人锒铛入狱,亲戚们早就作鸟兽散了,哪里找得到他们的踪影?行大爱,一心为众生;走大路,一心向善才是人生高尚的选择。
懒瓒禅师不拜圣旨
唐朝有个懒瓒禅师,终年隐居于南方一个山洞中悟禅,他的悟性很深,名气很大,人们都想向他求教,但他一心修禅,不理世事。有一天,一个人发现了他留在洞中墙壁上的一首题诗。诗中写道: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一经发现,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首短诗便风靡全国。后来,唐德宗也听说了这首诗,看了之后,对懒瓒禅师的禅修境界大位敬佩,就传旨请他来給自己讲禅理。
朝中大臣奉旨千里迢迢到南方去迎请懒瓒禅师,费尽周折,才找到了懒瓒禅师隐居的山洞,大臣和随行人员在一场雨后,沿着泥泞的山路,一步一滑地到了那个洞口,懒瓒禅师正在烧柴做饭,炊烟袅袅从洞里飘出,大臣就在洞口高声喊道:“圣旨驾到!速速下跪接旨!”
洞里却毫无反应,懒瓒禅师在做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理会外边的人。
大臣无奈,探头进去,望见懒瓒禅师正在烧火,锅里煮的是南瓜,因为刚下过雨,懒瓒禅师的柴火可能受了潮,火怎么也烧不旺,整个洞里都是柴火的烟气,懒瓒禅师也被熏得涕泪直流。大臣一边咳嗽一边说:“禅师,您擦擦鼻涕眼泪吧,烟熏火燎的。”
懒瓒禅师说:“我没这闲工夫,这俗人的鼻涕眼泪与我何干呢?”
懒瓒禅师说完,从锅里舀出一碗南瓜汤,尝了一口,连说:“好喝!好喝!慢火烧的汤就是有味道!”
大臣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尴尬地站在那里。懒瓒禅师又从锅里舀出一碗南瓜汤,送给这位大臣,真诚地说道:“远道而来,请趁热喝下吧,可以御寒。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分作两边。”
大臣只是听着,对禅师所说的这些深奥的禅机和佛理不敢轻易回答,就匆匆辞别,回到了京城。大臣把对懒瓒禅师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报告给唐德宗,唐德宗寻思半天,叹了一口气,无限感慨地说:“国内有修行到如此境界的禅师,这是国家的福分啊!”
懒瓒禅师视名利为粪土,无世俗的牵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了悟禅机。
佛思禅悟:
人为万物之灵,理应有除物欲之外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参禅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参禅悟道的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地位的困扰而达到了更高的自在随缘的境界,所以,懒瓒禅师对皇帝的恩宠看得很淡。正是有了这种不重名利的心,一个人才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在参禅悟道上才能自由飞翔,遨游于太虚,得悟禅机。相反,如果一个人汲汲于功利,心随境转,就会“一心有滞,诸法不通”,这样的人成不了大事。
外国人也得守规矩
宋朝的佛印了元禅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相貌和气质,好似雪窦禅师,佛门之龙象。”他与大词人苏东坡的交往和轶事,更是妇孺皆知的美谈。
了元禅师担任江天寺住持的时候,朝鲜僧统义天法师千里迢迢到我国来求法问道,这就相当于当今的佛教界学术访问和交流,也是参观和学习。因为是友邦的地位显赫的高僧,他所到之处,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寺庙僧侣,都对他盛宴款待,厚礼迎接,迎接的规格就像招待王公大臣一样。
有一天,义天法师到江天寺来参访,他和随行的朝廷官员见寺庙里静悄悄的,根本没有任何隆重欢迎的气氛,觉得很是惊奇。朝廷官员就告诉寺庙的负责接待僧人说,有朝鲜来的高僧义天来参访,请住持快来迎接。接待的僧人就请义天法师进去,义天法师进入禅堂,只见了元禅师端坐在禅座上,接待的僧人提醒义天法师赶快施礼,义天法师展具行礼后,了元禅师才接待开示,回答义天法师的提问。
随行前来的朝廷官员觉得朝鲜高僧远道而来,又是中国的贵客,了元禅师对客人有些怠慢,恐怕不妥,就向了元禅师直截了当地说:“禅师,义天法师可是朝鲜佛教界的领袖,是我们国家的贵宾,你把他当一般的行脚僧对待,是不是有失体统?”
了元禅师大不以为然,他回答道:“佛门有佛门的体统,岂可因一个外国人来就坏了佛门清规?他既然穿了僧服前来,就是一个僧众,要在江天寺参禅,就是作为行脚僧来的,当然要按照规矩挂单展具行礼,这规矩怎么能改变呢?”
随侍官员就劝说了元禅师:“他不是大宋的僧人,他是外国僧人,是我们的客人,没有必要用中国佛门的规矩对待他。”
了元禅师坚持原则,寸步不让,他说:“佛门不分内外,一律平等对待,不搞特殊化。义天既然要来我国参访求佛,我们就应以中华之礼接待他。佛门更是讲究顺序,应以戒腊先后为序,你一再要求我对他随俗优待,这不是破坏佛门规矩吗?明眼人将会笑话我们没有规矩,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堂堂中华的尊严不是倒地了吗?我们在人们的眼里还是圣教之都、文明之邦吗?”
义天僧统本人通情达理,并不因为这件事就生气,而是更加敬重了元禅师,他在江天寺行大礼参禅悟道,以表达他对佛法的敬意。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哲宗对了元禅师的行事为人敬佩不已,特别是了元禅师不辱国体的坚持原则的态度让人起敬,就赐给他“佛印”封号。
佛思禅悟:
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的,不能越过规矩,对人招待的规格过高,过于谦恭。如果过于恭顺客人,实际上是一种对客人和自身的不尊重。如果是国家的贵宾,这样过于恭顺就可能有辱国体。适当的礼貌,有规矩的行事,体现的是接待方高贵的感情和素质,是尊敬他人,也是尊敬自己。
岳飞悔不听禅师之言
道悦禅师是南宋时高僧,曾经在镇江金山江天寺担任住持。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当岳飞被皇帝用十二道金牌从战场召回时,岳飞领兵回京,路过金山江天寺。岳飞平素久闻道悦禅师大名,就前去拜访。道悦禅师劝他不要回京,并劝导他出家为僧,但是,岳飞对朝廷一片忠心,对皇帝的昏庸认识不清。他明知道此时回京对战事不利,可是,仍然听从命令回去了。
岳飞在江天寺拜佛之后,临别请求道悦禅师开示,道悦禅师深不可测地告诉他:“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听得莫名其妙,因行军赶时间,匆忙告辞道悦禅师。岳飞一到京城就被捕下狱了。岳飞含冤而死的前夜,方才悟出道悦禅师话里的深意。
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岳飞看到天下起雨来,寒风刺骨,预知大祸临头,要遭到屠戮,想到这正是道悦禅师说的“岁底”,正好应验了,此时岳飞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在旦夕。
“奉下两点”是“秦”字,即指大奸臣秦桧。“将人害毒”,就是说秦桧将岳飞陷害的事,果然,此语言应验,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秦桧把岳飞杀害之后,曾经私下查问狱卒和刽子手,向他们打听岳飞临终前说过什么话。刽子手汇报说:“只听见岳将军说,悔不听金山道悦禅师之言。”
秦桧一听,马上调查此事。他派心腹亲信何立等人带兵到金山捉拿道悦禅师,在何立飞速赶到金山之前的一天,道悦禅师召集众僧说法,说法完毕,他留下一首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说完,道悦禅师回到禅堂,静静地坐化了,众僧不解这首偈语的含义,但见道悦禅师坐化,悲伤不已。
次日,有朝廷官员率兵前来金山江天寺抓人,一问姓名,才知来人正是何立,众僧才恍然大悟,不禁唏嘘感叹起来。
佛思禅悟: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的忠臣,可是,他最终却没有能够收复河山,反而死在昏君奸臣手中。佛教教导我们一切都要随缘,不必太执着,岳飞的悲剧就是因为他过于执着,对昏庸的皇帝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对朝廷的忠诚是愚忠,他看不破世情,才导致殒身。在当代生活中,无论是事业,爱情还是其他事情,都要以出世的态度去对待,坚持不懈地追求,但是,也不要过于固执,妄情和妄想于事无益。要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既已看破,还要有决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执着、妄想、分别正是众生不能觉悟的根源。去掉执着心、妄想心、分别心是佛教徒修学佛法的必经之路。
诵经的费用能不能打折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家里的父亲去世了,儿子就去请寺院的晴空禅师做经忏,念经超度死者。
这个儿子对诵经的费用多少特别关心,担心寺院要价太高,于是不停地问晴空禅师:“请问长老,诵一卷阿弥陀佛经得花多少钱?”
晴空禅师看这个当儿子的悭吝得很,重钱不重情,他父亲死了,当儿子的念念不忘的是钱财,就很不屑地回答说:“诵一卷阿弥陀佛经至少十两银子。”
这个人一听要十两银子,马上说:“太贵了!能不能打个八折,八两总可以了吧?”
晴空禅师看不惯这种讨价还价的人,就敷衍他说:“八两就八两吧。”
在为他的父亲做佛事的过程中,这个儿子花了钱,就要监督晴空禅师诵经。他听晴空禅师念念有词地说:“十方诸佛,四面菩萨,请将今日诵经的所有功德回转给亡者,让亡者能够往生东方世界。”
这个当儿子的听到这里,觉得这经念得不对劲,就问禅师:“不对吧?我只听过念经说,人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怎么没听说过还有个东方极乐世界啊?”
晴空禅师正色回答他道:“十两银子的诵经是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你非要打八折,八折就只好往生东方世界去了。”
这个人听到此话,羞愧难当,尴尬地说:“再加二两,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吧。”
佛思禅悟:
一个根本不懂佛的人做佛事是非常功利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佛祖普度众生的大爱。只有净心供养的人才会得到佛祖赐予的善果,而利益熏心的人得到的只能是恶果。供养和布施给寺庙财物体现的是施主谦卑的报恩,而不是傲慢的讨价还价。
到底是谁的罪过
在一条大江的江畔,一个船夫正吃力地把沙滩上的渡船拖向江里,他是以载客渡江为生的。有一天,有个居士同一位禅师一起到江畔散步,看到船夫拖船的一幕若有所思。他就问同来的禅师:“请问禅师,刚才我发现,船夫拖船到江里时,船拖过的地方是沙滩,贝壳、虾、螺等不知有多少,肯定被压死了很多,这真是罪过啊!那是船夫的罪过呢?还是乘客的罪过呢?”禅师想了想,说:“那种情况下,既不是船夫的罪过,也不是乘客的罪过。”居士听了,不解其意,又问:“那到底算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直截了当地回答:“那是你的罪过!”
佛思禅悟:
船夫为了生活辛苦摆渡,并没有罪,乘客为了生计,往来奔波,也没有罪过。“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即使船夫和乘客有罪过,那也是些许无心之过。而这位居士斤斤计较这样的事,倒是罪过不小。
猎人赠肉的选择标准
在《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波罗奈国有四个年轻人,这四个年轻人都长得一表人才,喜欢结伴游玩和做事。
有一天,这四个人一起出城了。当他们在路边休息的时候,看见一个猎人打猎满载而归,车上有好几头鹿最让人羡慕。猎人驾着马车进城,打算卖掉这些猎物。
四个年轻人看到满载猎物的马车,都迅速地跑过来看。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向这个猎人要块鹿肉吃。”说完就走到猎人面前,不客气地说:“喂!这么多鹿肉啊,给我割一块!”猎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傲慢无礼,就训斥他:“你这年轻人向人索要东西怎么能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呢?这样傲慢无礼是没有好处的,今天我不会拒绝你的要求,可我要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块肉。”猎人说完,就念了一首偈语:
“公子要肉,出言粗鲁。
按君所言,只配筋骨。”
第一个年轻人就这样只得到了鹿骨,他悻悻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又一个年轻人说:“我也想要一块鹿肉。”于是,他起身走到猎人面前,礼貌地说:“老兄,能给我一块鹿肉吗?”猎人听了,和颜悦色地回答:“当然可以,我就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什么肉。”猎人接着念了一首偈语:
“都说尘世中,珍贵兄弟情。
按君言辞敬,送君鹿腿肉。”
第二个年轻人拿着鹿腿肉回到了原来坐的地方。
第三个年轻人站了起来,说:“你们都得到了鹿肉,我也试试吧。”他走到猎人面前,恭敬施礼,用极谦恭的语调说:“老爹,请给我一块鹿肉,行吗?非常感谢!”猎人微笑着,很爽快地回答:“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块肉。”说完,他又念了一首偈语:
“儿呼一声爹,为父心头喜。
按君言辞敬,赠君心头肉。”
第三个年轻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一个年轻人也按耐不住了,他说:“我也想要一块鹿肉啊!”这个年轻人来到猎人身边,诚恳地说:“朋友,您打猎受累了!我还没尝过鹿肉,您能不能赏给我一块肉,我拿回去让家里人分享,他们必定高兴得很。”猎人见这个年轻人少年老成,彬彬有礼,也礼貌地说:“没问题,朋友,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块肉。”说罢,他又念了一首偈语:
“世上若无友,犹居荒漠中。
按君言辞美,赠君倾我车。”
这个年轻人听了这位猎人的偈语,心中很吃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猎人怕这个年轻人不相信,又说了一遍,这个年轻人才终于明白。这位猎人热情地拉着这个年轻人的手,说:“请上车来吧,我要将整车的猎物都送到你家中去。”于是,第四个年轻人就满心欢喜地与猎人一同回了家。这个年轻人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所以,他的家宅院宽阔,仆从甚多。这个年轻人吩咐仆人从马车上卸下鹿肉,家里的厨子很快就把鹿肉烹煮成了美味佳肴,猎人和这个年轻人边吃边谈,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生意上的长期合作伙伴。
佛思禅悟:
不同的修养和处世方法决定了人不同的命运。我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对人恭敬有礼,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有加。人与人之间是互相需要的,如果只是单方面需要,那么,一方伸手,肯定从对方那里所获有限;而如果是互相需要,就会产生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友谊将会非常牢固、持久。
遵从佛祖的教导是智慧的开端
有一天夜晚时分,一群游牧部落的佛教徒正准备安营扎寨,在荒野中过夜。
忽然,一束耀眼的光芒从天际射下来,信徒们看到这个现象,感到佛祖就要从天边出现了,因此,大家都纷纷跪倒在地,虔诚地等待佛祖降临。
过了一会儿,佛祖果然出现了,他对这些虔诚的人们说:“你们从现在起,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将非常快乐,也会非常后悔。”说完,佛祖就乘风西去了。
信徒们本来想佛祖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福祉,没想到佛祖只是叫他们捡路边的鹅卵石,这算什么旨意?这样能给他们带来长寿和财富吗?这些信徒们都埋怨起这件无意义的差事来。然而,那毕竟是佛祖的指示,他们一边埋怨,一边不情愿地随意捡了些鹅卵石放进马褡子里。
一天过去了。他们在夜幕降临时,又开始安营扎寨,一个人忽然惊叫起来,原来他发现马褡子里的鹅卵石竟然变成了一块块黄金!
正如佛祖所预言的,这些信徒们又高兴又懊悔。他们后悔不迭的是,当初要是认真听佛祖的话,多拾取一些沿路的鹅卵石就好了。
佛思禅悟:
服从是一种美德,对佛祖的信仰表现在服从佛祖的指示,即使没有马上理解和领会,也要首先服从。当今社会,在职业生涯中,有的员工或许在一开始并不能意识到上级的真实意图、战略决心,但是一定要重视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服从意识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一个集体取得成绩的保障。服从行为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勤奋工作、服从上级安排,不断完善自己的执行力,做一个积极主动不断做事的人才能有所成就。相反,因为过去付出太少,现在所得甚少,积累太少,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乌鸦的荣宠和失落
《生经》卷五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有个叫波遮梨的国家,这个小国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鸟类,当地人的语言里也没有“鸟“这个词汇。
有一天,有一个外国人来这里做生意,他喜欢养乌鸦,就提着个鸟笼子带了乌鸦前来。当地人看到这只乌鸦,都非常好奇。人们围着这只乌鸦左看右看,观察来观察去,看个没完。
乌鸦这种在别的地方很常见的鸟,在这个波遮梨国的人们看来,简直是神鸟,乌鸦长着乌黑的羽毛,长长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多么神奇啊!虽然乌鸦叫起来声音沙哑聒噪,在别的乌鸦常见的国家人们都讨厌乌鸦的叫声,可是,在这里,乌鸦沙哑的叫声也成为一种动听的嗓音,人们像热衷流行乐一样爱听乌鸦叫。这个国家的人就是这样将乌鸦当成神圣的生物来供养、崇拜。乌鸦在这个国家养尊处优,过着神仙般自在的日子。
波遮梨国优待乌鸦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周围各国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不久就飞满了整个波遮梨国的土地,人们看到树上、山上、屋顶上等到处是乌鸦。乌鸦沙哑的叫声吵得人心烦,乌鸦拉的鸟屎弄脏了人们的衣服,弄脏了干净整洁的院子,可是,这个小国的人们不敢怠慢乌鸦,仍然像供养神一样供养着他们。
好多年后,有一天,又有一个商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他随身带了三只孔雀。波遮梨国的人以前连乌鸦都没见过,别说这稀奇的孔雀了。所以,这三只孔雀在这个小国出尽了风头,人们对它们就像对待下凡的仙女一样。这时候,乌鸦在人们的眼中,成了不值一提的东西,人们纷纷前来供养孔雀,在孔雀面前赞不绝口,谁还有闲心多看乌鸦一眼呢?
佛思禅悟: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井底之蛙,糊涂无知,因为见闻少,就会受骗。凡事不能没有比较就盲目推崇,那样不免吃亏上当。没有比较而盲目地推崇一种观点或个人,最终可能发现自己推崇的原来只是不成气候的跳梁小丑而已。特别是在商业上,一定要货比三家,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目标商品要做市场调查,比较一下,归纳一番,然后再得出结论,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免除烦恼。关键的方法就是比较,只有会比,才能不上当、不吃亏。
提前预备破鞋子
在《杂宝藏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波罗奈国,在这个国家有个不好的风俗:家中老父年岁过了六十之后,儿女就给老人换上双破鞋子,让他看守门户。
当地有兄弟两人,他们的父亲已经过了六十岁了,因为养育他们,他们的父亲辛劳了几十年,背也驼了,腰也直不起来了,一大早起来就咳嗽不止。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你给父亲换一双破鞋子,让他看门吧。”
弟弟就走进房间,找出三双破鞋子来,将其中的一双给了父亲,并说:“哥哥让您穿上破鞋子看门。”然后,弟弟又把另一双给了哥哥。
哥哥诧异地问:“你给我这双破鞋子干什么?”
弟弟说:“你不久也会老的,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儿子也会让我们穿破鞋子的,不如现在就预备好,免得给儿子添麻烦。”
哥哥听得心寒,愣在那里,喃喃地问弟弟:“我们以后真的也会有这一天吗?”
弟弟说:“那有什么稀奇!只要这种风俗存在一天,我们肯定得面对这样的一天,谁又能青春永驻,永不衰老呢?”
哥哥和弟弟商议良久,决定一同到王宫觐见国王。他们两人见了国王,竭力劝说国王废除这种陈规陋习,历陈这种恶劣的风俗的害处,倡导民众孝顺父母。国王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此,在波罗奈国,孝顺和尊敬老人的风气开始形成。
佛思禅悟:
人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如果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就是日后儿女对待我们的模式。因此,若想子孙孝顺,我们得从现在做起,孝顺自己的父母。谚语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又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动物尚且知恩,小草尚能报恩,更何况我们文明世界的人类呢?
轻信人言穷人烧衣
《百喻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印度,有一个人家境贫苦,缺衣少穿。他给人做临时工,主人给他了一件粗褐衣,他就整天穿着这件衣服。有人见到他穿这件衣服,就告诉他:“你种姓血统纯正,是贵族后裔,怎么穿这么一件粗陋的茶褐色粗布衣服?这种衣服是贫贱的人才穿的。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使你可得到上好的衣服,你要听从我的话去做,我绝对不会哄骗你。”这个穷苦的人听了,心中很欢喜,很顺从恭敬地说道:“我一定依从你的话。”那个人就在路旁烧起火来,对这个穷苦的人说:“你把所穿的粗布衣服脱下来投入火中,这粗衣烧掉后,你就在原地等候,立刻可得到上好的衣服。”这个穷苦的人就立即照他话去做,把所穿的粗布衣服脱下来烧了。烧完之后,这个穷苦人就等着在火堆旁出现新的上好的衣服,可是等来等去,然后,在火堆里寻觅来寻觅去,就是找不到上好的衣服。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我们从过去身、从前世修各种善法,才修成人身,人身是很难修得的,我们既得到人身,应该好好进德修业,好好保护,但是那些外道妖女却妄造种种欺骗人的鬼话,说什么你要相信我的话,修习苦行,舍身从悬崖上跳下去,跳到火中,就可升入梵天,得到永久的欢乐等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万不可相信。糊涂的人相信他们的鬼话,真的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身死之后,并没有升上梵天,而是下到了地狱中,备受各种苦难折磨。这些糊涂的人失去了人身,又空无所获,就跟这个听信胡言乱语,烧了自己的粗布衣的贫苦人一样。
佛思禅悟:
不可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我们要用理性、智慧去思考。当今社会,宣传媒体和渠道众多,其中有许多不实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会误导人。所以,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在生活中,有时候反对、跟你作对的,反而是善知识。而阿谀奉承的人、以非为是的人、趋炎附势的小人,他什么东西看法、意见都跟你相同,有时候反引导你走向错误。世间高明的骗子都通晓投人所好的伎俩,一定要谨防上当。
木匠与画师互相欺诈伤情谊
在《杂譬喻经》九、《经律异相》卷四十四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在印度北部地区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在闲暇时间用木料做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年轻女子,这个木料做成的女子面容端庄,文雅大方,她的衣带服饰也簇新得体,所以,这个女子看起来跟一般的女子没有什么不同,谁也看不出是木料做的。巧木匠的确名不虚传,他做的这个木人不但面貌栩栩如生,而且,还会走动,她能走着上前给客人斟酒倒茶,唯一的缺憾是不会说话,显得很沉默。
当时,印度南部有一个有名的画师,他很擅长绘画艺术。这个巧木匠听说了这个画师的大名,就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请这个画师来赴宴。画师来了之后,巧木匠就差遣这个木料做的女子给客人倒酒端菜,两人从白天一直吃喝到晚上。画师不知道这个美貌可人的女子是木料做的,想当然地把她当做真人,画师被这个女子楚楚动人的体态、文雅得体的风度迷住了,产生了爱慕之心,这种强烈的欲念怎么也挥之不去,总是萦绕在他的心头。
到了夜幕降临,该就寝的时候,巧木匠要回屋睡觉了,他执意挽留这个画师也在他的家里住一宿。画师还让这个女子侍候在客人身边,并告诉画师:我给您留下这个女子,就是让您与她同床共眠的。
说完,巧木匠就进自己的房间睡觉去了。这个女子站立在灯前,在灯光映照下,更显得妩媚动人。画师就用温柔的声音呼唤她过来,可是,这个女子站立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管画师怎么叫她,她都不过来。画师心想,这个女子可能青春年少,不懂男女之事,又加上羞怯,所以不敢过来。待我过去拉她的手过来。画师就轻轻地走过去拉了拉这个女子的手,这手也是木料做的,僵硬不动,画师这才知道原来此女是个木人。这一下,他为刚才自己的动情羞红了脸。
画师回到床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心头像打翻了五味瓶。巧木匠这样欺骗愚弄他,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呢?烦恼了大半夜,终于下定决心:“巧木匠是主人,我是客人,他今番这样诳骗我,我也要报复报复他。”
于是,画师睡意全消,便在墙壁上画上自己的画像,画像上的人所穿衣服跟自己的一模一样,画中人把绳子系在脖子上,作上吊自杀之状。这个画师为了使画面逼真,还在这个上吊的形象旁画上了吃死尸的蝇鸟,这只蝇鸟真在啄食尸体。画师画好之后,就关上门,自己藏在床底下。
天明以后,主人巧木匠见客人的门还没有开,就从窗户处向里看。巧木匠只看见那个上吊的画师像,大吃一惊,他一位客人真的死在自己家了,慌慌张张拿了把刀,要把上吊绳割断,这时候,画师从床底下钻出来了。
巧木匠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满脸羞惭。画师说:“你能骗我,我也能骗你,咱们算是打个平手,谁也不欠谁了,咱们的友情算是到了尽头了。”然后,两人又不禁感叹道:“世上的人相互欺骗糊弄,都是这样啊!”
佛思禅悟:
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友谊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感情,故事中的两个人的技艺都很高超,但用在了相互欺骗上,结果双方的感情都受大了伤害。友谊是一种责任,从来不是一种炫耀自己、压倒别人的机会。友谊需要你去贡献诚挚的爱,而不是亏负和戏弄对方。对朋友的成就不能恶意嫉妒,要想赢得朋友的尊重,须用正当的方法去赢得。
入乡随俗赢得成功
《六度集经》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兄弟二人,都在本国买进了很多货物,到裸人之乡去做买卖。
弟弟说:“福厚的人自然有衣食,福薄的人要靠筋骨体力挣得衣食。现在咱们去的地方,是荒蛮之地,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也没有沙门僧尼,是没有文明教化的地方。我们去那里,要迎合他们的礼仪规矩可真是难事。不过,入乡随俗,我们到那里也要行动举止都符合那里的人的规矩礼仪,礼貌待人,不傲慢自大,随和谦虚,韬光养晦,才是明智的处世之道。”
哥哥听了,大不以为然,说:“礼仪怎么能丢掉?德行怎么能退化?怎么能跟他们一样不知羞耻地光着身子,毁坏我的形象呢?”
弟弟说:“先贤说过身体可以毁坏被掩盖,可是,持戒如常,并没有损失。表面镀上了铜,内里还是金子,因时因地放弃原来的礼仪,虽然开始时会被人讥笑,时间长了还会让人感动叹服,这是审时度势的权宜之计。”
两人就这样争论着到了裸人之乡。
哥哥说:“你先去看看,观察怎么样做才有利,然后派个人来告诉我那里的情形,我再去。”
弟弟说:“好的,就这么办吧。”
不到十天,弟弟派人来告诉哥哥:“在裸人之乡必须遵守裸人的规矩。”
哥哥勃然大怒,说:“太不像话了!让人脱光了衣服,像畜生一样赤身裸体,这是一个体面的君子不能做的,弟弟这样做,可是,我可不这样做。”
这个裸人之乡的风俗是到每月的十五日举行夜市。人们用麻油膏抹头,用白土涂画在身上,用骨头做成装饰缠在脖子上。男女拉着手,逍遥自在地又唱又跳。弟弟也跟着当地人这样打扮,当地人很高兴,也很惊奇,对他恭敬有加,待他如贵客。首领还拿出十倍的钱买他的货物。
哥哥的车和人马到这裸人之乡时,向人们宣讲严刑峻法,违背了民心,首领非常愤怒,老百姓也对他不理不睬,并夺取他的货物,还把他鞭打了一顿。弟弟看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就请求裸人们不要再打了,饶了哥哥。裸人们看在弟弟的面子上,才放了哥哥,兄弟两人一起打道回府,回到自己的国家。临走的时候,裸人们对弟弟依依不舍,都来送别,可是,人们对哥哥却骂个不休。
哥哥又羞愧又气恼,训斥弟弟说:“你跟他们这些野人有什么好亲热的?他们又跟我有什么冤仇?为什么对你那么好而对我那么狠毒,夺去了我的货物?是不是你跟他们说了我的坏话?”哥哥越想越气恼,就跟弟弟断绝关系,说:“从今往后我们世代为敌,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
弟弟听了哥哥绝情的话,悲伤地发誓说:“我一定世世代代遵奉佛法,供奉沙门。佛祖恩惠泽润四方,普度众生。我奉养我的哥哥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我永不违背今日的誓言。”
从此以后,哥哥总是跟弟弟作对,而弟弟却常常接济生活上不宽裕的哥哥。
佛思禅悟:
我们常常使用的成语“入乡随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聪明人知道入乡随俗,随遇而安,而愚蠢的人只知道墨守常规,不懂得变通。十里不同俗,到了异乡,就要尊重异乡百姓的生活习惯,随和处世,与人打成一片,而不能以文明人自居,凌驾于他人之上。如果只一味地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盲目地生搬硬套,结果会在现实中碰壁。推行自己的主张,要考虑对方的根机、领悟和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情况而定。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本地企业要想开拓外地市场,国内企业要想打入世界市场,就要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使商品本土化,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人皆采果不听叫声
《生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件奇事:
在遥远的过去,有一座山叫大香山,山上生有无数的胡椒树和其他灌木药草等。当时有一只小鸟,名字叫我所,这只小鸟的巢就安顿在这灌木丛中。当人们在春天的时候,野果药草成熟的时节,都来采集摘食,因为吃了可以充饥,也有药效。人们一来,这只叫我所的鸟就悲鸣不已,不停地叫着:“这些果实都是我的,你们这些人不要摘取,我心里可不愿意让人把果实摘走。”
可是,尽管这只鸟不停地悲鸣呼叫,人们对它的叫声置之不理,继续摘取果实药草。这只鸟的福气很薄,忧愁悲叹,叫喊不已,有人说这是前世有过错转世成鸟的人。
佛思禅悟:
在人世间,有的人占有的资源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可是,你活着,也得让他人活着,大家都要生存。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加以节制,存有极强的个人主义思想,就会像故事中那只可笑的鸟一样,看到别人分享果实,就心疼不已,遭受着心灵的煎熬,即使占有了整座山,仍然不快乐,整日悲鸣。
咆哮的老虎成为温顺侍者
《五灯会元》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观察使裴休来拜访善觉禅师,问道:“师父有没有侍者?”
善觉禅师回答说:“有一两个。”
裴休说:“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没有看见?”
善觉禅师就呼唤了一声:“大空!小空!”
话音刚落,两只大老虎从禅庵后面蹿了出来,裴休看到吓得面色惨白,战战兢兢。
善觉禅师对两只老虎说:“现在我有客人在,你们先下去吧。”
两只老虎咆哮着离去了。
裴休问禅师:“您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感化到这个程度呢?”
善觉禅师默默无语,沉默了一会儿,说:“你领会了吗?”
裴休说:“没有领会,请赐教。”
善觉禅师说:“山僧我常念观音。”
佛思禅悟:
禅师以慈悲为怀,乃至感化无恶不作的恶虎为侍者,为我们树立了感化恶人的榜样。若是人人怀有一颗慈悲心,世上的奸佞邪恶将不复存在。老虎霸道,狼凶残,狐狸狡猾,动物世界就是人类世界的譬喻,必须用善念来感化有恶念的人。包容和感化才能够消除误会和冲突,解决矛盾斗争的最好手段是保持和谐安定。在生活中,我们要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鹦鹉王觉悟到世上无亲
《六度集经》中有这样一个堪称传奇的鹦鹉:
从前,有一只鹦鹉王,统领着三千鹦鹉,其中有两只鹦鹉特别能干,力气超过其他鹦鹉,能够嘴里叼着竹竿作为鹦鹉王的车乘。鹦鹉王坐在竹竿做的车乘上,飞来飞去好不快乐。他常常坐着竹竿车,上下、前后、左右的鹦鹉各有五百多只,加上六面侧翼一共有三千只。这些鹦鹉们向鹦鹉王贡献奇珍异宝,并陪着鹦鹉王娱乐宴饮。
鹦鹉王暗自想:“这样整天欢娱宴饮会丧失我的德行,没法获得心灵的安宁,不是长久之计,我应该权衡利弊,想些灵活的计策了。”于是,鹦鹉王就假装生病,不再进食,然后装死。原来跟随他的鹦鹉们一看,鹦鹉王一命归天了,就匆匆忙忙地用草把鹦鹉王盖上,各自飞散了。
鹦鹉王又起来进食的时候,原来跟随他的鹦鹉们早就跑到别的山上的鹦鹉王那里,求告说:“我们的鹦鹉王已经死去,我们愿为您的仆从。”
那个山上的鹦鹉王说:“你们的王已经死去的话,请带来他的尸首给我看看,如果是真的已经死亡,我就接纳你们作为我的仆从。”
这些鹦鹉们就回到原来的山上寻取鹦鹉王的尸首,可是,找来找去,不见踪影。费了半天工夫,四下里寻觅,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发现鹦鹉王还活着,就又恭敬地行礼作揖,重新供养鹦鹉王。
鹦鹉王对这些鹦鹉说:“我还没死,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你们就离弃了我,佛祖有明确的训示:世上无亲,只有佛祖的道可以作为依托。沙门认为胡须头发都是扰乱心智的肮脏东西,所以把它抛弃,希望不再有欲望。你们这样欢娱嬉闹,邪淫乱性,实在是使人丧失心智的秽行。”鹦鹉王说完就起身飞走了,他飞到了一个幽静处所,放弃一切俗念,不再享乐,思维定心定性,于是,百秽都去除净尽。
佛思禅悟:
作为一国之王,人还没断气,喽啰们就四处投奔新主子了。所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俗的富贵荣华绝对不可能长久。富贵得势时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可是一旦失势,往日趋炎附势的人们就会“树倒猢狲散”,甚至可能卖主求荣,去讨好新主子。普通人只要生活上陷入困境,周围的人也会变脸,鲁迅有一句很发人深省的话就是:“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变故的人很难体会出鲁迅的这种悲凉的感慨。
兄弟如此分家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分家的故事:
从前,在古印度的摩罗国有一个贵族,得了不治之病,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就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好好分家产,不要闹出矛盾。”
父亲死后,两个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就把财物都分成了两份,然而,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均匀,他吃亏了。
当时有一个愚笨的老人看到他们在争执,就说:“你们不是说不均匀吗?我来教你们分财物,使分配更加平等均匀,我把所有的东西都破做两份。这个愚笨的老人说做就做,怎么均匀地破做两份呢?你们就把衣裳从中间剪开,把盘子掰开,把瓶子也一劈两半,所有的坛坛罐罐都劈成两份,铜钱也从中间劈开,只有按照我说的去做,才能均匀地分开你们这个家。”
这样分家分财产,邻居们听说了,都掩着口直乐。
这就像邪魔外道的人强调分别论一样,实在愚痴,跟把铜钱劈成两半一样可笑。
佛思禅悟: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分家兄弟间大动干戈的有的是。绝对的公平根本没有,如果没有互利互让的精神,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就会像故事中的愚人那样,把分家搞成毁家。常有一些自诩为聪明的人,见利忘义,寸步不让,六亲不认,不顾后果地做出类似的蠢事。
谁在前谁在后
《百喻经》中描述了这样一条蛇:
从前,有一条蛇,它的尾巴和脑袋在争论:“我应该在前面。”
脑袋对尾巴说:“我一直都是在前边,这是天经地义的,怎么忽然提出你要在前边呢?”
脑袋固执地在前边,寸步不让,尾巴也不示弱,就缠在一棵树上,缠得牢牢的,这样,脑袋就不可能向前进了。
脑袋实在没有办法,就让尾巴在前边开路,尾巴上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前边有什么危险,只是一味地向前挪动,结果,这个蛇掉进了火坑中,蛇在火坑中烧成了烂肉,最后只剩下了几段白骨。
师徒弟子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道理。有的弟子嫌弃师父年老体弱,自己总是抢在前边出风头,并且振振有词地说:我年轻,有活力和干劲,应当在前边当领导。这样的年轻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懂得戒律,常会违犯戒律,得到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必然下地狱。
佛思禅悟:
蛇的头尾虽功用位置不同,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不团结,而是彼此相争,搞内讧,结果只有毁灭。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勿为争名夺利而头脑发热,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女仆与山羊的争斗
《杂宝藏经》第十卷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女子在一家人家做女仆,她干活很卖力气,不贪小便宜,对主人交代的事都认真完成。
有一段时间,主人常常交代这个女仆去炒黄豆。主人家有一头公羊,很贪吃,它总是趁这个女仆不留神,就偷吃炒黄豆。主人是个精明的人,炒黄豆的分量不足,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就生气地斥责这个女仆,对她不再信任了。
女仆是个聪明人,主人对她态度不如以前,她明显地感觉到了,心中十分懊恼,对贪吃的公羊恨得咬牙切齿。有一天,她找来一根棍子朝公羊身上抽打,打得公羊“咩咩!”直叫,她才觉得稍微消了气。此后,女仆不断地用棍子抽打公羊,公羊老是挨打,与女仆的积怨一天天加深,终于有一天,公羊开始反击,它用羊角来顶撞这个女仆。女仆与公羊就这样成了宿敌,矛盾冲突越来越多。
有一天,这个女仆正在灶台取火,这只公羊见她今日并没有拿着木棍,便趁机冲上来用羊角顶撞她,这个女仆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她情急之下,就把手中的火把扔到了公羊的背上,公羊毛茸茸的,立即被火把烧成了一团火,公羊被烧得晕头转向,到处乱窜,它所经之处,也全被火点燃了,于是,村舍被烧了,山林也被烧了,甚至连山中的数百只猕猴也没能逃生,被火烤得焦煳。
天帝亲眼看见了这件惨事,感叹道:“无休无止的怨恨和争斗,其结果就是这样的惨景。世上人谁会想到,一个女仆与一只羊的怨恨,能引起整个村子的毁灭和大批无辜的猕猴丧生呢?人们啊,一定要吸取这个深刻的教训!”
佛思禅悟:
俗话说得好:“一让两有,一争两丑。”两个人的争端不断升级,最后,连周边的人都跟着遭殃。不要以为两个人的争端只涉及两个人,只是双方的事,它也可能危及他人,危及社会;不要以为一点误会、一点矛盾有什么了不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日积月累,就会酿成悲剧。
苏东坡和秦少游的争执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脏兮兮的人走过来,可能那个人很长时间都没有洗过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看了,觉得很恶心,就对秦少游说:“真脏啊,这家伙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略加思索,对苏东坡的说法表示反对:“我看你说的不对,是凭空臆测,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个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都是争强好胜的性格,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请佛印禅师来主持公道,评评理,判断一下究竟谁对谁非。两人还约定输的一方要请上一桌酒席谢罪。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讲清了事情的原委,并请老禅师一定要帮自己的忙。秦少游也不含糊,也去请老禅师帮忙,佛印老禅师也答应了。两人都稳操胜算,放心地等待老禅师的定夺。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说:“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则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老禅师洞察二人的心理,知道谁输了心里也不舒服。其实这样的小事也使生活增加了一定的乐趣,可是要是处理不好,每个人心里总是不太舒服的。于是,老禅师就做了聪明的调停,同时,也是对两人的批评教育:这样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心中毫无清静念头,真是不配当居士。
佛思禅悟:
想一想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有时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闹僵的也不少,认真想想,实在是不值得。太过执着,就生出了很多的烦恼,后退一步我们就少了很多的烦恼。佛印禅师的智慧在于中和二者的意见,从二者中各取一部分来用。这种智慧我们现在仍在使用,比如,在对某个重大设计的竞标中,可能同时选中两个或多个方案,最后敲定的方案实际上是一种各取所长的综合。
过河的不同心态
一位信徒遇到了事业发展上的难题,举棋不定,就来到一所禅院,向一位禅师请教。老禅师听了他说的问题,说道:“这样吧,我给你讲个故事,你自己琢磨琢磨。”
一个很深的山涧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山涧内水流湍急,乱石嶙峋。急匆匆的水流在岩石上翻卷着各种各样的浪花。有四个旅人,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还有两个是健康的正常人。他们结伴要到对岸去,悬崖间只有这一个铁索桥可以过,没有别的路可走,所以,这四个人别无选择,只能紧抓铁锁链,慢慢攀爬过去。
盲人在前,他摸索着慢慢过去了,然后,聋子也平安无事地过去了,其中一个正常人也小心翼翼地过去了,可是,另一个正常人爬到铁索桥的中间的时候,手脚发抖,再也抓不住锁链,随着一声凄厉的喊叫,掉进了湍急的水流中。
事后,盲人告诉人们说:“我不是不害怕,可是,因为我的眼睛看不见,所以,到底情形多危险我不太清楚,我就是知道要爬过铁索桥去,所以就顺利地过来了。”
聋子对人说:“多亏我耳朵聋,听不见铁索桥下隆隆的水流声,所以,我心里才稳得住,终于爬过来了。”
那个过了铁索桥的正常人说:“我过桥就是过桥,水流缓急跟我有什么关系?悬崖峭壁是危险,可是,我不去想它,只管过我的桥,脚下踩稳,手中抓牢就行了。”
老禅师讲完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地对前来请教的信徒说道:“那个失足落水的正常人耳聪目明,眼观六路,感觉非常细腻丰富,思维缜密,可是,他却失败了。面对困难,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
佛思禅悟:
困难来了,人们的心态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人镇静地面对,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独立应对,有的人却轻易放弃。我们要勇敢坦然地面对挑战,而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被周围环境、声势吓倒的人,不是他们没有获得成功的能力,而是没有获得成功的心态。
为成人之美老禅师扔鞋
一位老禅师带着小沙弥外出办事,半路上遇到赶车的车夫,车夫问老禅师和小沙弥去哪里,得知老禅师和小沙弥跟他同路,就让他们搭个便车。车夫是个急性子,驾驭马车的技术也很高,所以,马车飞快地驰骋在乡间的土路上,乡间的土路坎坷不平,颠簸得很,老禅师被这特快马车晃得坐不安稳,正要用力起身挪动一下,不想,一只鞋掉了下去,被飞快的马车甩出去老远。这车夫急匆匆地往前赶路,根本没有察觉。小沙弥急了,正要说话,被老禅师拦住了,老禅师不想麻烦车夫停下车,就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了下去。
小沙弥很不解地问:“师父,掉下一只鞋已经很可惜了,怎么又故意丢下去一只?”
老禅师微笑着解释道:“已经掉下去一只了,剩下的这一只对我来说也就没什么用了,不如一起扔下去,也许有人能够捡到这两只鞋子,那样不就可以穿用好长时间了吗?”
佛思禅悟:
这位老禅师有双赢思维。我们总是希望别人为自己提供方便,推己及人,也要常想到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在利己的同时,要想到利人。当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等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时,如果对别人仍然有好处,就要大方地让给别人,成人之美。
佛为无助老人说偈语
在《佛为老婆罗门说偈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释迦摩尼到舍王城去,在路上偶遇一位老婆罗门,穿着破衣烂衫,佝偻着腰,吃力地往前走。他的手中托着一只乞讨用的饭钵,一只手拄着拐杖,神色怆然。
释迦摩尼见他这样年老,仍然出外乞讨,就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了,外边风霜雨雪,身体怎么扛得住?您有儿女吗?”
老婆罗门说:“世尊,您有所不知。我年轻时曾经是个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家里的日子都是靠我一个人。我的儿子当时年幼,我花了很多钱供养他上学。前几年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脑子也糊涂了,就把钱交给儿子管理,还为他娶了媳妇。没想到,儿子和媳妇掌管了我的钱财后,就对我恶声恶气起来,后来还把我赶出了家门。我真是伤心啊!我劳碌了一辈子,最后落个乞讨度日!”
释迦摩尼听了这位老婆罗门的泣诉,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于是,他让老人跟他学一首偈语,这位老婆罗门背会了之后,释迦摩尼说:“您现在回家去吧,对您的儿子说说这首偈语,他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这位老婆罗门回到家,儿子、媳妇都板着脸,对他不理不睬,这位老婆罗门把熟记在心的偈语高声背诵了几遍,儿子和媳妇都沉默不语,没有了刚才的傲慢无礼。当老婆罗门又一遍背诵这首偈语时,儿子泪流满面,跪在地上,向父亲说:“老父啊,儿子我做了不义的事,让您受委屈了,请您原谅我的罪过!您从此在家享个清福,不要出去乞讨了。”儿子亲自为父亲洗了澡,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把父亲奉为一家之主,不允许媳妇对父亲有任何不尊重。就这样,这位老婆罗门凭借释迦摩尼的一首偈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那么,释迦摩尼的偈语到底是那些内容呢?这首偈语的主题就是对儿子不孝的斥责。首先追述了父亲担当一家人生活重担的艰辛,然后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抚养,又说到为儿子拿出聘礼娶妻,最后一部分说的是儿子为钱财所迷,见利忘义,忘了父亲养育他的大恩,不知道尊重老人,把老父亲赶出家门。这样对待老人,就像对待没有用的老马一样,既然没有用了,就不再给他草料吃,不孝之子剥夺了父亲在家生活养老的权利,陪伴老人的只有一只乞讨饭钵和一根手杖。
正是以上这些内容,使儿子听后大为惭愧,使儿子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从此洗心革面,悉心照料老父亲,再也不虐待他了。
佛思禅悟:
孝经中有言:“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尊重,对父母长辈不礼貌,轻则谩骂,重则殴打,那么这个人就是失去了自己做人的根本,很难想象这样的人能够在社会上尊敬领导,尊重同事,在家庭里能父慈子孝。一个人既然在养育他的父母面前都冷酷无情,对别人能有爱心吗?老人虽然年老体衰,但是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富,老人的智慧是年轻人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尊重老人并善于从老人的经验中学习的年轻人才有成功的希望。
与佛无缘的虔诚居士
有一位信佛多年的居士,他自信自己虔诚信佛,勤于诵经,遇到困难的时候,佛一定会对他鼎力相助。
有一年,他所居住的地方发了大水,这位居士眼看洪水漫过道路,又淹没了地上的车辆,赶快设法爬上了屋顶。看着滔天的洪水阵阵涌来,这位居士倒不像一般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镇定地祈祷起来,他向佛祖祈求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遇到了大难,您念我往日的功德,快救我啊!”
他在屋顶呆呆地等候着,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一只独木舟从旁边划过,独木舟上的人问他:“下来吧,我把你带到安全的地方去。”可是,这位居士自恃平日吃斋守戒,相信佛祖一定对他有更好的安排,就挥挥手说:“你先走吧。”
那人无奈,只好驾着小舟离去了。大水继续上涨,一点也没有停止的趋势,很快就淹没了房子的大半截,这位居士仍然不慌不忙地等待着。这时候,有个铁皮小船开过来了,船上的人朝他喊道:“快下来,跟我走!待在这里很危险!”这位居士一看,不过是一只铁皮小船,佛祖怎么也不能这样对待他啊,佛祖念他求佛多年,一定会对他格外优待的。想到这里,这位居士沉着地说:“谢谢啦!您先走吧!”
划着小船的人听他这样说,想到也许还会有人开船过来,就离开了。又过了几个时辰,果然,有一艘大船驶过来了,可是,上边已经坐满了人,船上十分拥挤。大船上的人纷纷对他喊道:“你快上船,这里危险!”
可是,这位居士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虽然有些心慌意乱,但是,想到大船人太多,挤得难受,就摇摇头,拒不从屋顶上下来。当大船上的人们再三劝他下来时,他说:“太挤了,我不想上。佛祖一定会来救我。”
在这位居士快被洪水淹没到脖子的时候,一位僧人带着一个助手驾舟过来了,得救的居士向僧人埋怨道:“我信佛多年,为什么佛祖不来救我呢?”
这位叹息道:“你可真是冤枉了佛祖!他化身几次来救你,可是你就是无动于衷,你嫌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一次次拒绝别人的营救。看起来你与佛无缘。我也许不该救你,只是我听人说你在等待佛祖,所以,发了慈悲心,我要是不来,你只好去阎罗王那里报到了。”
人若有自救之心,佛是无处不在的,否则,到处求佛佛不见。
佛思禅悟:
在生活中,有的人信仰佛教就是为了向佛祖提要求。他们的信仰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为自己要求的规格也很高,所以,总是感到不满足,佛祖对这样的信徒也难以有求必应。在企业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人,仗着自己的资历、工作年头等提非分的要求,却很少体谅企业的难处。
耐心等待,总会得到你想要的
戒台寺有位虚尘大师,他总是开导人们不论经营还是处世都要诚信待人。
一位小商人听了他的执教后,本着诚信的原则经营,但是收入却不见增加,他实在沉不住气了。
一天,他问虚尘大师:“我听从您的教诲,采取了诚信的手段,自己的顾客确实在逐渐增多,但为什么我的收入还是不能增加呢?”
当时正是秋天,虚尘大师领他来到院中,指着一棵苹果树告诉他:“你看这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是否都会在同一时间成熟?它们同时接受了阳光、雨露、养料,有些苹果早已红透了,那些依旧青青的非不能成熟而是时间还没有到而已。”
商人听完平静下来,他明白自己太急功近利了,愉快地接受了虚尘大师的教诲,离开了寺院。
一年后,虚尘大师收到这位商人一大笔捐赠,这位商人在信中说自己的业务“空前红火”,以致自己没有时间亲自到寺里来致谢了。
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
在海边,有两个叫阿呆和阿土的渔民,他们老实巴交却都梦想成为大富翁。
有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岛上寺庙里有49棵朱槿,其中开红花的那一株下埋有一坛黄金。于是,阿呆满心欢喜地驾船去对岸的小岛上。岛上寺里果然种有49棵朱槿。
此时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来,等候春天的花开。
肃杀的隆冬一过,朱槿花一一盛开了,但都是清一色的淡黄。阿呆没有找到开红花的那一株。庙里的僧人也告诉他从未见过哪棵朱槿开红花。阿呆便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村庄。
后来,阿土知道了这件事,也去了那座寺。又是秋天,阿土也住下来等候花开。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那时出现了:果然有一棵朱槿盛开出美艳绝伦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一坛黄金。后来,阿土成了村庄里最富有的人。
显然,阿呆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了一个冬天。他忘了把梦带入第二个灿烂花开的春天,没想到那些足可令他激动一世的红花就在第二个春天盛开了!
佛思禅悟:
某些时候,耐心是很重要的。耐心会让一个人抓住机会。没有耐心的人总会在前进和倒退的翻来覆去中浪费生命。所以,人生要善于等待。只要抱定一个理想,不断地去努力争取,总有一天会如愿以偿的。
命运要靠自己去创造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
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给了乞丐一些银子,乞丐用手接过这些银两,很感激地谢过方丈。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个乞丐到寺院乞讨。方丈同样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并不重要,但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又过了几年,寺院里来了一个穿着很体面的人,他气度不凡,只是缺了一只手。他就是当年那个用一只手搬砖的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他这次到寺院来是拿了一大笔钱向寺院捐献的。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而不屑于搬砖的乞丐。他依然是一个乞丐。
方丈对他的弟子们说道:“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是靠手掌握的,但跟几只手没有关系。”
佛思禅悟:
没有人生来就是富翁,也没有人天生就是乞丐,人生是要靠自己的手去创造的。财富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有的人之所以成为了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而那些贫穷的人们多半是不愿意争取和付出。
挖掘潜能,做最优秀的自己
有一只老鼠,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一天,老鼠正在院子里琢磨女儿出嫁的事,猛一抬头,看到光辉四射的太阳。它自言自语道:“太阳力大无比,只有它才配做我的女婿。”
于是,它匆匆赶到太阳宫,对太阳说:“太阳,世界上数你最强壮、最俊美,只有你配得上我的女儿。”
太阳谢绝说:“可是,我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你看那边的云彩要是围住我,我就会黯然失色。你去找云彩吧,也许它愿意娶你的女儿。”
老鼠听了太阳的话,就去找云彩。
云彩对老鼠说:“我哪里有什么本事,风一刮,我就七零八落了,你还是去找风吧。”
老鼠听了云彩的话就去找风,它怕风也拒绝了它,于是亲自带着女儿前往。找到了风,老鼠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风听了,谦和地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知道,我吹了几百年的塔,塔都没有倒,你还是找塔去吧。”
无奈,老鼠又去找塔,并说明自己的来意。塔说:“你听到我墙里面‘沙沙’的响声了吗?那是你们在打洞,风虽然吹不倒我,但我迟早会被你们弄塌的。你说谁厉害?”
老鼠这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世上还是俺们最厉害。于是决定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同类。
其实,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尤其遇到危急的时候,平时弱不禁风的人,也会力气倍增。紧急关头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最大的潜力。
人有无限的潜能,但平时使用的,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我们自身的宝藏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如果自己不去发现,不去挖掘,宝藏就会变成无用的石头。
佛思禅悟:
有些人永远盲目崇拜他人,贬低自己,结果是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说不定,自己的某些长处也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自命不凡不会有好结果
有一座寺院,接纳了一个年方14岁的流浪儿,他不但脚勤嘴快,而且头脑非常灵活。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大家都很喜欢他。
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地教他为僧做人的道理。小沙弥接受和领会都比较快。法师又因势利导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小沙弥不负众望,居然都学会了。
但小沙弥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一旦领悟了某个佛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似乎别人都不如他。看到小沙弥心浮气躁、骄傲自满的不良行为,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办法。
这天,小沙弥值更的时候,法师送来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让他注意观察花卉夜间开花的情景。
第二天一早,小沙弥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主动敲开法师的门,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太美了。只是,一到早晨,它却收敛了香花芳蕊。如果它白天能开,让别人看见就好了。”
法师温和地对小沙弥说:“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怎么会吵到我呢?”
“原来是这样啊,”法师微笑着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还得要吵闹着炫耀一番呢。这种花儿叫夜来香,它就是在人们睡熟的夜晚静悄悄地开,但人们还是记住了它。”
聪明的小沙弥听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喏喏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这个弟子经过法师的苦心教育,此后,一改以前锋芒毕露的毛病,很得师兄们的夸赞。
还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狐狸。因为有好几次,许多凶猛的动物来袭击,小狐狸都能转危为安,聪明地逃脱了。
一天下午,狐狸独自散步。刚走到湖边,它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身影很巨大。这个新发现让它很高兴,它更相信自己不但聪明,而且还是森林中最了不起的动物。
正在得意忘形之际,远处来了一只狮子。狐狸看到狮子,一点都不怕,心想,凭自己的聪明还对付不了它?这时,太阳西斜,它拿自己的影子和站在东边的狮子相比较,结果发现自己的影子比狮子还大,就不理睬狮子,自得其乐地在那里继续散步。
狮子刚开始还疑惑狐狸为什么不躲开,后来趁它毫无防备时,—跃而上,把正在得意忘形的狐狸咬死了。
佛思禅悟:
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只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毁灭。而那些功底深厚的人,反而诚信笃行,保持低调。在人的成长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优势,明天有可能就成为劣势,所以,千万不要自命不凡。
行善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
丹霞禅师年轻时饱读四书五经,曾想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但是,走到途中,遇到一个禅者点化他:“选官何如选佛?”意思是做官怎么能比得上做佛呢?丹霞当下便决定抛弃仕途,学佛修道,其后终于成为一代大智大勇的大师。
一次,一个女尼慕名前来向丹霞禅师问道。当她问到如何才是道的真谛时,丹霞禅师不但一语不发,而且还用手在女尼屁股上轻轻指了一下。
女尼没想到自己尊敬的禅师还会有此举动,脸腾地红了,又惊又怒地骂:“原来你心里还有那个!”
“不是我有,是你有!”丹霞平静地回答:“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一个小和尚碰巧看到这一幕,就对其他和尚说:“真没想到,咱们师父居然调戏前来求道的小尼姑!”
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有位年老和尚听到就立刻训斥他道:“马贵四条腿,人贱一张嘴。你这个小和尚懂什么,一边站着去!”
在上晚课的时候,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丹霞禅师。人们都以为他会教训那位乱说的小和尚,谁知道丹霞禅师见到小和尚就跪拜,而且连声喊道:“我佛慈悲,我佛慈悲!”
小和尚以为丹霞疯了,哪有以上拜下的道理,连忙大叫:“师父,你认错人了,我可不是佛祖啊!”
丹霞禅师说道:“我没认错人啊,我拜的就是佛祖。是佛祖肉眼凡胎,不仅认错别人,也认错自己了。”
小和尚猛然醒悟了。原来师父这样做是在苦口婆心启发自己开悟啊!以后他再也不能用肉眼去看待事情了。
生活需要规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变成规范的奴隶;因为死守着规范,就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采取违反常规的方法,重要的是先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
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着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边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汉,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为难!”
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地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不错,佛像上的金子便是佛祖的衣服,可是我佛慈悲,他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又何至于怜惜这一身衣服呢?普度众生,才是我佛的心愿啊!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佛祖亦不会怪罪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救众生,我也在所不辞。”
佛思禅悟:
生活需要规范,但不要死守着规范。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采取违反常规的方法,重要的是先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