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嘉言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书札

●原文(复贺耦庚)

今日而言治术(zhìshù,驭臣治民之权术),则莫若(莫如)综核名实(zōnghémíngshí,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dǔshí,忠诚老实)践履(行动、实行)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空虚、无用)者莫如质。积翫(jīwán,积久玩忽)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译文(复贺耦庚)

眼下与其去争论驭臣治民的权术,则不如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眼下与其去争论一个人的学术是否高深,则不如选拔任用实在诚信勇于践行的人才。事物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就必然发生变化,能够拯救浮躁虚华的方法没有比质朴更有效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玩忽职守之后,以勇猛的措施振作精神,其重要价值大概就在于此吧!

●原文(致刘孟容)

吾辈今日苟(gǒu,一旦)有所见,而欲为行远(行长途,走远路)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坚固的车辆)乎哉?

◎译文(致刘孟容)

我们这些人眼下一旦有所见识,且又希望实行长远的规划,又怎么可以不早做充分的准备呢?

●原文(答黄麓溪)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译文(答黄麓溪)

耐得住寒冷耐得住艰苦,耐得住劳累耐得住寂寞。

●原文(答欧阳功甫)

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志向和兴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wǎngzhé,先哲、前贤)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译文(答欧阳功甫)

一个人的品德才智分高低,应该审视这个人的志向和兴趣。志向卑下的人安于流行、平庸、鄙陋的习惯,且日渐趋向于污浊和卑下。志向高尚的人则仰效古代先哲博大胸怀和贤明的轨迹,因而日渐走近崇高和明理。

●原文(复彭丽生)

无兵不足深忧(深重的忧愁),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抬眼张望)斯世,一攘利(rǎnglì,夺利)不先、赴义(fùyì,仗义,为正义献身)恐后、忠愤(zhōngfèn,忠义愤激)耿耿(gěnggěng,赤胆忠心)者,不可亟(jí,急切)得,其可为浩叹(hàotàn,长叹)也。

◎译文(复彭丽生)

没有兵马没必要忧愁深重,没有军饷没必要失声痛哭,唯独放眼世界,一个看见名利不争先、舍生取义不后退、忠义愤激、赤胆忠心的人,不能够很快得到,这才最令人长叹啊。

●原文(与江岷樵、左季高)

今日百废(各种废置的事情)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耿耿(gěnggěng,赤胆忠心)之寸衷(cùnzhōng,丹心),与斯民(sīmín,老百姓)相对于骨岳血渊(白骨堆成山、鲜血成河)之中,冀其塞绝(sāijué,堵塞断绝)横流(héng liú,放纵恣肆)之人欲,以挽回厌乱(yànluàn,厌恶混乱)之天心,庶几(shùjī,或许可以)万有一补。不然,但就局势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译文(与江岷樵、左季高)

眼下各种废置的事情都没有兴办,各种凶险的事情都一齐爆发,世道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今唯一能够依赖的只有报国赤胆的一片丹心,与老百姓共同面对白骨堆成山、鲜血流成河的惨景之中,希望用这种使命感来堵塞放纵恣肆的人性贪欲,以期挽回厌恶战乱的天心,这或许可以拯救天下于万一。不然,如果仅仅就现在的局势来看,我不知这像洪水泛滥一样动荡的时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原文(复欧阳晓岑)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dìngjiàn,确定的见解和主张),而六辔(liùpèi,缰绳)在手,外广延纳(yánnà,引见接纳),而万流赴壑(hè,大水坑、山沟),乃为尽善。

◎译文(复欧阳晓岑)

集思广益本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内心把持着确定的见解和主张,如手握六辔之缰绳驾驭车马,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如万条流水奔向沟壑,这样才可能尽量做到完善。

●原文(与朱石翘)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ōxiū,疮痛呻吟)生息之术,计惟力(惟力是视的省略,wéilìshìshì,竭尽己力而为)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

◎译文(与朱石翘)

现在百姓穷困、物资匮乏,我们这些人也没有其他安抚老百姓生息的好办法,为今之计只有全力以赴去清除祸害百姓的民贼,让听任老百姓自己寻找养活自己而已。

●原文(与彭筱房、曾香海)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kān,可以,足以)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急切,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dàdǐ:大概)有忠义血性(xuèxìng,刚强果断、勇敢无畏),则四者相从以俱至。

◎译文(与彭筱房、曾香海)

带兵打仗的人,第一要才能才干足以治理百姓,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追求名利,第四要能耐得住辛苦。一般来说,但凡具有忠义、血性的人,这四种特质也会同时具备。

●原文(与王璞山)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jiàngbiàn,将领、高级军官)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láolóng,约束、限制人的圈套)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yǐfù,亦作“蚁傅”,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利尽则冷落兽散(shòusàn,常为“鸟兽散”,像鸟兽逃散一样纷乱而散)。

◎译文(与王璞山)

自古以来的名将获得士卒衷心的方法,大概除了钱财笼络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后世将领专门依仗粮食和丰厚的军饷来作为笼络士卒的工具,这个办法本来就已经很浅薄了。因此金钱多,兵士就奋勇向前、像蚂蚁一样归附,而等到钱财用尽了,他们就不但士气低落,且像鸟兽一样无情地散去。

●原文(与刘孟容)

国藩人世已深,厌阅(饱阅,饱览)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困肝胆又与掀振一番。

◎译文(与刘孟容)

我步入社会时间很长,早就熟悉一种宽厚论调、对待问题模棱两可、黑白不分的处世习惯,误人误家误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偶尔想到这种事情,心里就便像海浪汹涌一样难以平静。

●原文(复刘霞仙)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xūyú,片刻)稍离。启超按: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

◎译文(复刘霞仙)

训练兵勇的办法,必须要求营官昼夜操练,这样才有可能日渐熟练,像母鸡孵蛋,像药炉炼丹,不宜片刻松懈。启超按:教育家之于学生的教育及我们的自身修养,都应该这样。

●原文(复龙翰臣)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yōuróng,宽容、宽待)苟安(gǒu'ān,暂且偷安),揄修袂(挥着修长的袖子)而养妁步(迈着悠然的步子),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一起、相互)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gēngshì,经历世事),轻浅而好自见(zìxiàn,自我表白)。国藩昔厕(cè,混杂其中)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cìgǔ,入骨)。

◎译文(复龙翰臣)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们早就习惯过着和平优裕、暂且偷安的生活,挥动长袖、踱着雅步,推崇一种黑白不分、不痛不痒的风气,一旦看见慷慨激昂、鸣不平的人,就相互在背后议论,认为这样的人既不懂世事,浅薄无知而喜欢自我表现。我先前供职于六个官署部门,亲眼目睹这种风气,早以对此痛恨入骨了。

●原文(复黄子春)

国藩从宦(cónghuàn做官)有年(多年),饱阅(bǎoyuè,充分经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yǎngwàng,培养虚名),与在下者软熟(ruǎnshú,亦作“輭熟,性情柔和圆熟)和同(一团和气)之象,盖已稔知(rěnzhī,熟悉,熟知)之而惯尝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xuānshuǎng,轩敞高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qiānyóu,罪过),丛讥(讥笑嘲弄)取戾(qǔlì,获罪、受责),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中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kǔzhōng,为难而不便说出的心情)也。

◎译文(复黄子春)

我为官已有些年头,充分经历了京城官场的那种习气,达官贵人养尊处优图虚名,对待下层官员柔和圆熟只求和睦相处、一团和气等现象,我熟知且已经习以为常,可我愤怒积郁难以平复,竟然养成一种慷慨激昂、嫉恶如仇的性格。我希望能够稍微改变一下这三四十年来这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且牢不可破的陋习,可有时矫枉过正,不免出现意气用事的偏激,以至于屡次遭到埋怨砰击,甚至招致众人的讥讽和谴责,而真正的仁人君子,本来不应该以中庸之道来指责我,应当体谅我之所以偏激是因为矫枉过正的苦衷啊。

●原文(复朱石樵)

苍苍(cāngcāng,茫无边际)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

◎译文(复朱石樵)

茫无边际的东西终究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我们只能竭尽全力地去做,成功还是失败那就不再盘算了。

●原文(复褚一帆)

愚民(愚昧无知的人)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zhé,总、就)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gàotuì,宣告退出),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

◎译文(复褚一帆)

有的人愚昧无知,对于平常从没有见过、听过的事情,动不动就怀疑这些事情做起来比登天还难。一个人宣告退出,就会有一百个人跟着附和,其实他们并没有自己真知灼见;如果一个人称好,很快就会有一千个人也同声称好。

●原文(与刘霞仙)

虹贯荆卿(荆轲)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宏(chánghóng,也作苌弘,周室执掌数理大臣)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原(战国楚国著名诗人)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fǎngù,向后看望)者,良有以也(liángyǒuyǐyě,某种事情的产生是很有些原因,良:很,甚;以:所以,原因)。

◎译文(与刘霞仙)

荆轲之心气贯长虹,可看到的人却把他视为妖气而鄙薄;苌宏屈死而血化碧玉,而看到的人却认为是顽石而丢弃。古往今来都在发生同样的事情,我又怎么能特殊呢?屈原之所以沉江而万世也不再回头,这事的产生其实也是大有原因的。

●原文(与罗罗山、刘霞仙)

时事(shíshì:当今大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jièjù,警惕和畏惧)惕厉(tìlì,警惕和戒惧)。傲兀(àowū,傲岸)郁积(yùjí,郁愤积聚)之气,足以肩任(jiānrèn,承担)艰巨(jiānjù:困难而繁重),然视事(shìshì,看事情)太易,亦是一弊。

◎译文(与罗罗山、刘霞仙)

因为时事越来越艰难,所以挽救时事应该把警惕和畏惧放在优先的地位。傲岸之气积聚胸中,这就足以承担艰巨的责任,然而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这也是一个弊病。

●原文(致罗罗山)

凡善弈(yì,下棋)者,每于棋(棋局)危劫(打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

◎译文(致罗罗山)

凡是善于下棋的人,每当遇到棋局危险、打劫紧迫的时候,会一边努力自救,一边寻机破敌,往往就像因生病而调养而更加妍丽,能够把失败转化为成功——善于用兵的人也是这样。

●原文(与李次青)

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以瓦注(wǎzhù,以瓦器为赌注,喻贱物轻掷)者巧,以钩注(用银钩作赌注,喻有些担心)者惮,以黄金注者殙(hūn,昏乱、糊涂)。外重而内轻,其为蔽也久矣。

◎译文(与李次青)

急于获得成效,且又夹杂着世俗虚浮之气,像这样做事的人即使泰山就立在他面前,也可能看不见。以瓦片为赌注的人心态放松,以银钩为赌注的人有所忌惮,以黄金为赌注的人就会变得昏昏然而迷失本性。如果一个人重视身外之物而看轻内在的本质,这种人被蒙蔽已经由来已久。

●原文(与李次青)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谬巧(miùqiǎo,诈术与巧计),常存有余(剩余)不尽之气而已。

◎译文(与李次青)

锐气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掉,这是兵家最大的忌讳。用兵没其他诈术与巧计,不过经常保持用之不尽的锐气而已。

●原文(与罗伯宜)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chùtì,恐惧警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jīnmàn,倨傲轻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启超按:处一切境遇(jìngyù,境况和遭遇)皆如此,岂惟用兵?〕

◎译文(与罗伯宜)

太阳到了中午就会逐渐西斜,月亮到了十五便会逐渐残缺,所以古诗中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句子,君子认为自己因此悟出了宇宙间的至理。自从我带兵行军以来,每当在胜败没有把握的时候,往往战战兢兢,全军上下警惕戒惧,其后都会获得大胜;而或志得意满的时候,因袭于屡战屡胜,将士也倨傲轻慢,其后常出现出乎意料的失败。〔启超按:面对一切境况和遭遇都是如此,哪里只有带兵打仗这样呢?〕

●原文(与刘霞仙)

欲学为文,当扫荡一副旧习(jiùxí,旧的不良习惯),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suǒyè,所作所为)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启超按:此又不惟学文为然也。〕

◎译文(与刘霞仙)

如果想学习写文章,应完全摒弃先前的不良习惯,而要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重新开始,将先前形成的思维模式清除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进入别有滋味的著文境界。〔启超按:这又不仅仅指学习写文章是这样啊。〕

●原文(复李希庵)

吾乡数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际。惟当兢兢业业,互相箴规(zhēnɡuī,劝戒规谏),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过于奖许(jiǎngxǔ,称赞),长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或许)不终为小人之归。

◎译文(复李希庵)

我们同乡数人,都有一些小名气,都处于中年,正是有可能成为圣人也可能成为狂人的年纪。惟有兢兢业业,互相劝戒规谏,不只不宜自以为是,且也不宜过于夸奖,以助长朋友自以为是的心理。彼此之间应该经常以过错互相批评指正,以善行互相激励鞭策,虽远隔千里也能够同心同力,这样或许最终不会被归为小人之列。

●原文(与鲍春霆)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译文(与鲍春霆)

以谦恭而敬畏心态要求自己,以仁义而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谦恭而敬畏就处处小心翼翼,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不敢掉以轻心。仁义而宽容为人处世就会常常给别人留有余地,有功不一个人独占,有错不会推诿给别人。

●原文(与李希庵)

吾辈互相砥砺(dǐlì,磨练、勉励),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译文(与李希庵)

我们应该互相勉励,要把虚名声誉超过实际情况当成切要戒律。

●原文(与沈幼丹)

自古大乱之世,必先变乱(biànluàn,变更、紊乱)是非,然后政治颠倒(本末倒置),灾害从之。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大学者)所称“匹夫与有责焉”者也。

◎译文(与沈幼丹)

自古以来天下大乱的时代,必然最先出现是非紊乱,然后出现政局本末倒置,灾难便跟着来了。执行赏和罚的责任,看权位高低的情况而定,有行得通的,有行不通的。至于维持是非公道,则我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顾炎武所称为的“匹夫与有责焉”那种情况啊。

●原文(与吴翔冈)

莅事(lìshì,处理公务)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登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yìduó,主观猜测)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jiàngxīn,平抑心气)抑志(yìzhì,抑制志向),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很容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译文(与吴翔冈)

处理公务以“明”作为第一要义。“明”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高明”,一个含义是“精明”。在同一个地方,登山的人能够看到遥远的地方,登城的人能够看到空旷的四野。这个说法就是“高明”的含义。面对同一个物件,猜测分量不如用秤量的精确,目测大小不如用尺规测量的准确。这个说法就是“精明”的含义。凡是“高明”的人,都希望平抑心气,抑制志向,以便尽快达到平实的境界,这很不容易。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精益求精,轻重缓急,一丝不差,那么就会渐渐变得实在——能够实在就能逐渐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了。

●原文(复胡宫保)

军事不可无悍鸷(hànzhì,凶猛暴戾)之气,而骄气(jiāoqì,自以为是)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biànyǒng,弁兵,兵勇)乎?

◎译文(复胡宫保)

行军打仗不能没有凶猛顽强的气势,而自以为是却与这种气势相连;行军打仗不能没有安稳平和的气氛,而惰性和懈怠却与这种气氛相连。具备这两种气势优点而又能避免其弊端,具有良好修养的君子尚且难以做到,何况一般士兵呢?

●原文(复葛罩山)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从开始到结束都一丝不苟)工夫,鄙人(bǐrén,自己的谦称)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huǐhàn,悔恨)。

◎译文(复葛罩山)

“敬”(心存敬畏)、“恒”(持之以恒)两个字的深刻含义,是从开始到结束都必须一丝不苟地修炼的功夫。我的一生很欠缺的就是“敬”(心存敬畏)、“恒”(持之以恒)这两个字,因此到现在老了也没有任何成就,自己深感后悔和遗憾。

●原文(复邓寅皆)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gānlǐ,甜美的泉水),如玉在璞,不切磋(qiēcuō,琢磨)则不成令器(lìngqì,珍贵的器物)。

◎译文(复邓寅皆)

心智必须经常运用才能灵活,否则就会阻塞,如同泉水在地下一样,不开凿、汲引就得不到甜美的泉水,这就如同美玉包在璞石之中,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可能成为珍贵的器物。

●原文(复葛睪山)

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qièdāng,贴切恰当)。

◎译文(复葛睪山)

“敬”(心存敬畏)字中惟有不分人众是多还是少、不论权力是大还是小、不敢放肆和怠慢他人这三句话说得最为贴切恰当。

●原文(与许仙屏)

趋时(qūshí,赶时髦)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有德才,通事理)之真。

◎译文(与许仙屏)

赶时髦的人:能博取没有见识之人的虚喜,但却有损了有见识之士的纯真。

●原文(复胡宫保)

惟忘机(wàngjī,消除机巧之心,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可以消众机,惟懵懂(měngdǒng,天真无邪)可以祓(fú,扫除)不祥。

◎译文(复胡宫保)

只有消除自己的机巧之心才可能消除大家的心机,只有天真无邪才可容易消除不祥的灾祸。

●原文(致吴竹如)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zhūjīcùnlěi,日积月累)”工夫,则下梢(xiàshāo,将来)全无把握。

◎译文(致吴竹如)

在军营中生活了多年,更加知道天下的事都应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只是说首先要树立大目标,可如果不结合朱熹“日积月累”的工夫,那么,将来做事就没有把握了。

●原文(复李申夫)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qǔrén,取自于人)为善、与人(yúrén,给予他人)为善”。大抵(dàdǐ:大概)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yúrén,给予他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译文(复李申夫)

此前我曾经对你说过“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概是说取之于人的,应该从小处、实处着手;给予别人的,应该从别人的大处、空缺处帮助。

●原文(复李申夫)

治心(zhìxīn,磨练心智)治身(zhìshēn,调理身体),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qièshēn,与自身关系密切)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shǒuyuē,保持俭朴)也。

◎译文(复李申夫)

无论磨练心智还是调理身体,道理不必过多,知识不要过杂,与自身关系密切且经常用得着的,不过就一两句话,所谓保持俭朴而已。

●原文(与李申夫)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译文(与李申夫)

“骄(骄横、骄傲)”、“惰(懈怠、懒惰)”没有不失败的。“勤”(勤劳、勤奋)字是用来医治“惰(懈怠、懒惰)”的,“慎(谨慎、慎重)”是用来医治“骄(骄横、骄傲)”的,在此两个字之前,必须有个字“诚(真诚、诚信)”,以“诚(真诚、诚信)”字作为立身的根本。

●原文(致沈幼丹)

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译文(致沈幼丹)

国家的大局一天一天烂下去,我们不能不竭尽全力支撑,能够做一分是一分,在位一天支撑一天。

●原文(致李黼堂)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大抵(dàdǐ:大概)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dàyán,大话、夸大的言辞),本此四者以衡人,思过半(sīguòbàn,领悟大半)矣。

◎译文(致李黼堂)

招揽人才要越多越好,使用人才要小心谨慎。大致说来即是“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按照这四点来衡量人才,大半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原文(复方子白)

观人之道,以朴实(pǔshí,质朴诚实)廉介(liánjiè,清廉耿介)为质。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译文(复方子白)

观察人的方法,以质朴诚实、清廉耿介作为根本。如果有这样的根本,再加上其他长处,这就极为可贵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根本,即使有其他长处也不足以信赖。

●原文(复李黼堂)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战国时期魏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之治生(zhìshēng,经营家业),如鹰隼(yīnɡ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fú,青蚨,母、子从不离开)之有母,雉之有媒(zhìméi,雉媒,猎人驯养来诱捕野雉的雉),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译文(复李黼堂)

寻找人才的方法,必须像“商祖”白圭经营家业那样,像鹰隼搏击猎物那样,不得到绝不罢休;又如同青蚨母、子从不离开,诱捕野雉要有雉媒,同类相求,同气相吸,这样大概就能够吸引一个以引来其余。

●原文(复李雨亭)

凡沉疴(chénkē,拖延长久的重病)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píbèi,疲劳、疲倦)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liáolài,寄托),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畏死之见,憧扰(chōngrǎo,纷乱不安)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恬(āntián,安逸恬适)。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wàngniàn,邪念)划除净尽(jìngjìn,一点儿没剩),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jìdìng,心不驰散)之余,真阳(zhēnyánɡ,肾阳﹑元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启超按:此问疾书也,摄生(shèshēng,摄取生命养分)要诀,尽人皆当服膺(fúyīng,牢记在心)。〕

◎译文(复李雨亭)

凡有拖延长久的重病在身,而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够支撑的,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志帅气”,一是“以静制动”。人之所以疲惫不能振作,是由于元气柔弱,而如果意志坚强的话,元气也可能逐渐有所好转。比如早晨喜欢贪睡,就应该强迫自己起来以振作精神。比如如果感到百无聊赖,就应该端坐身体以便聚气凝神。这就是所谓“以志帅气”的方法。长久患病必然心虚胆怯,就会经常出现怕死的念头,胸中就会纷乱不安,即使睡觉也不会安逸恬适。一定要把生前的名声、死后的事情及一切胡思乱想都清除净尽,自然就会出现恬淡平和的心境。而当心不驰散之后,元阳之气就会自行滋生出来。这就是所谓“以静制动”的方法。〔启超按:这是一封问候疾病的书信,属于摄取生命养分的要诀,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

●原文(复宋滋久)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nònɡqiǎo,卖弄技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译文(复宋滋久)

我们读书人,大约失之于笨拙,既然如此就应该安于拙笨,而通过“勤”去弥补,以“慎”去摆脱,不应该卖弄技巧和聪明,如果这样所产生的危害就更加严重。

●原文(复胡宫保)

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

◎译文(复胡宫保)

如果平日不是最稳重的军队,就一定不要轻易使用险着;如果平日做事谈不上最正义,就一定不要轻易运用奇谋。

●原文(复宋滋久)

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xíláo,学会工作、吃苦耐劳),而临敌忽能习劳(xíláo,学会工作、吃苦耐劳)者;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共习勤劳,先之以愧厉(kuìlì,使有所愧而自勉之),继之以痛惩(tòngchéng,严厉惩戒)。

◎译文(复宋滋久)

训练军队应该以“勤”字为先,这是通过亲身经历才总结出来的、不可变易的道理。没有平日不早起,而临到与敌人打仗时就忽然能够早起的;没有平日不习惯辛劳,而临到与敌人打仗就忽然能够习惯辛劳的;没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到与敌人打仗就忽然能忍饥耐寒的。我们都应该共同训练以养成勤劳的习惯,首先要让那些偷懒的感到羞愧而自勉,继而再严厉惩戒那些偷懒的人。

●原文(复方子白)

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

◎译文(复方子白)

经历了世事的大动荡后,只觉得除了人才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是可以依靠的。

●原文(复胡宫保)

大抵(dàdǐ:大概)世之所以弥乱(迷惑错乱)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就使得小人愈妄。

◎译文(复胡宫保)

一般情况下,世道之所以越来越混乱,第一在于因为黑白混淆、是非不分,第二在于君子越谦让小人越狂妄。

●原文(复刘馨室)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为客。

◎译文(复刘馨室)

主军的士气常常表现为很平静,客军的士气常常表现为善变动。客军的士气常常表现为开始的时候比较旺盛,而后就不断衰弱下去,主军的士气常常表现为开始的时候微弱,而后来就逐渐强盛起来。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最喜欢为“主”,不喜欢为“客”。

●原文(复姚秋浦)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mòchá,默默观察)朴拙(pǔzhuō,质朴率真)之人,则几矣。

◎译文(复姚秋浦)

特别选择在危难的时候,默默地观察那些质朴率真的人,这就差不多了。

●原文(复李少荃)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译文(复李少荃)

“信”,只不过不说假话而已,但我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从这一个“信”字上做起。今天说定的事情,明天不能因为小的利害关系而加以改变。

●原文(复李少荃)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yàojié,邀引交结)粉饰之文。

◎译文(复李少荃)

爱护老百姓是行军打仗的第一重要原则,必须天天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攸关的根本大事,不能当成是邀引交结、装饰门面的说法。

●原文(复李少荃)

词气宜和婉(héwǎn,温和委婉),意思宜肫诚(zhūnchéng,诚挚、真实),不可误认简傲(jiǎn'ào,傲慢)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

◎译文(复李少荃)

言辞的语气应温和委婉,用意和想法应当诚挚、真实,不可以误认为傲慢是风骨。真正的风骨,是所谓“在内充实而自立、在外又无所求”,而不是所谓“傲慢”。

●原文(复李希庵)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译文(复李希庵)

养身的方法,以“君逸”“臣劳”这四个字最重要。减少思虑,除去烦恼,两者都能够使内心清静,这就是所谓的“君逸”。行步(工作)要勤勉,筋骨(腿脚)要勤快,这就是所谓的“臣劳”。

●原文(复李少荃)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译文(复李少荃)

用兵的要旨,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而不在于哀求别人;驾驭将领的要旨,最要紧的就是能够推心置腹,而不是推崇所谓权术。

●原文(复李希庵)

吾辈位高望重(名望很大),他人不敢指摘,惟当奉方寸(心绪、心思)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jìngdàn,敬畏)。

◎译文(复李希庵)

我们这些人位高名重,别人不敢指责,只有把内心的自省当成最严格的老师,畏惧天理就像畏惧刑罚一样,或许时时刻刻都应该心怀敬畏。

●原文(与程尚斋)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chángdù,常态,固定的规律),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译文(与程尚斋)

凡是每办一件事,一定会出现不少艰难曲折,我们总是以诚心去探求,以虚心去办理。心诚就会志向专一而且精力充沛,即使历经千难万险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态度,最终必有顺理成章的那一天。心虚就不会产生傲慢之气,就不会持私心和成见,最终就能够获得大家的谅解。

●原文(致恽次山)

大抵(dàdǐ:大概)任事(rènshì,承担重任)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zìxiū,自我人格修炼)者,但求大闲(dàxián,基本行为准则)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něi,败坏)沉毅(chényì,深沉宁静)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wēixiá,细小瑕疵)而弃有用之材。苟于蛲蛲(yáoyáo,高大)者过事(guòshì,过错)苛责(kēzé,过严的责备),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译文(致恽次山)

大凡承担重任的人,不可能只被人称赞而不被人诋毁,只有人对他感恩而没有人对他怨恨。具有自我修养的人,只求在基本行为准则上不逾越,不能因为讥讽非议就泄了深沉宁静的士气。评价人才,只追求一技之长可取,不能因为细小的瑕疵而放弃有用之才。如果对锋芒毕露者的过错责备过严,那么那些才能平庸的反而最终侥幸保留下来。

●原文(复郭筠仙)

事会(shìhuì,机遇、时机)相薄(xiāngbáo,相迫近、相搏击),变化乘除(chéngchú,此消彼长),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自己竭尽才力)之道,则当与彼赌乾坤(dǔqiánkūn,孤注一掷)于俄顷(éqǐng,片刻),校殿最(jiàodiànzuì,计较高低上下)于锱铢(zīzhū,极其微小的数量),终不令囊(运气)独胜而吾独败。

◎译文(复郭筠仙)

机遇相搏击,变化互消长,我曾经列举将功名事业的成败、名声威望的好坏、文章的工巧和拙劣,一概归之于运气这个大口袋之中,时间久了越发相信我的这种观点不可能改变。然而我们这些人自己竭尽才力之正道,则应当与运气在片刻之间赌一把,在微小之处较高下,最终不能让运气独胜而我等独败。

●原文(复郭筠仙)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mǐnmiǎn,勉强)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kāiwù,领悟、解悟),以冀和衷(hézhōng,和睦同心)。不晓事,则挟私(xiésī:心怀私念)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xiāngyuán,乡里言行不一者)固谬,狂狷(juàn,既豪而守秩序)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故恒言(héngyán,常言、俗语)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ànài,昏暗),即为小人。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xiàzǒu,走卒)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译文(复郭筠仙)

很大的错误容易分辨,似是而非的错误却很难判断。我私下以为在高位的人,应该把“知人”、“晓事”两个方面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知人”确实不容易学习,“晓事”则可以凭借人生的阅历勉强获得。“晓事(明白事理)”,则无论与自己观点相同与否,都可以慢慢解悟,以期达到和睦同心。如果不晓事,那么包藏私心的固然谬误,即使秉公办理的也难免谬误,小人固然谬误,君子也难免谬误,乡里言行不一者的固然谬误,既豪而守秩序的也难免谬误。如果“不晓事”再加上“不知人”,那么一辈子都只能背道而驰。所以常言把分辨“君子”、“小人”作为关键所在,可我的浅见则是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今天能够“知人”能够“晓事”,那么今天就是君子;明天不能够“知人”不能够“晓事”,那么明天就变为了小人。寅时能够光明正大,那么寅时就是君子;卯时变成私心阴暗,那么卯时就是小人。所以众人赞誉或诋毁的事或人,即使作为走卒也常常应该静心思考,不能随声附和。

●原文(复郭筠仙)

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tōnggúo,全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然造端(zàoduān,制造事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zìmìng,自称,自己命名),宁当(nìngdāng,难道、岂可)更问毁誉(huǐyù,毁损与赞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戊午复出,誓不返顾。

◎译文(复郭筠仙)

我从前在湖南、江西的时候,差不多左右周围都不能容我。咸丰六七年间,我浩然宣称不想再过问世事。然而我制造的事端实在太大,原本就以不顾个人生死而自我标榜,难道还在乎诋毁和赞誉吗?以质朴之心参与却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撤身出来,以忠义去规劝别人而自己以苟且偷安来保全自己,即使死后魂魄都会感到羞愧!因此在咸丰八年决定复出,发誓义无反顾。

●原文(复陈舫仙)

以“勤”以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gé,感通)。

◎译文(复陈舫仙)

把“勤”作为根本,并以“诚”作为辅助。“勤”虽然柔弱也必定能够坚强,虽然朴实必定明白。“诚”就能够穿透金石,感通鬼神。

●原文(与李眉生)

逆亿(nìyì,猜想、预测)命数是一薄德,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yùnjiǎn,时运不佳)者,厥(jué,其)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译文(与李眉生)

预测命数是一种浅薄的表现,读书人犯这个毛病的最多,聪明而时运不佳的,其毛病尤其严重。凡这种病在根本上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调整内心的方法,第一就是把心态调整正了,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功效。

●原文(与李幼泉)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译文(与李幼泉)

只要坚定其志向,磨炼其心智,提升其能力,无论事情是大还是小,必定能够有所成就。

●原文(复陈松生)

养生与力学,皆从“有恒(yǒuhéng,持之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

◎译文(复陈松生)

修身与治学,都是从“持之以恒”做出来的,所以古人把“持之以恒”看作是走向圣贤的基础。

●原文(致李宫保)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nàifán,有耐性、坚韧不拔)”二字痛下工夫。

◎译文(致李宫保)

如果碰见很难办的事情,请从“耐烦”这两个字上好好地大下工夫。

●原文(致李宫保)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计大局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可继言之。

◎译文(致李宫保)

用兵的方法,最可怕的是气势穷尽、力量枯竭。力,是从将士的精神和战斗力而言的。势,是指从整个战事的大计和大局及粮饷如何接济、人才如何源源不断而言的。

●原文(致陈舫仙)

阁下此时所处,极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kuāntài,宽舒安泰)之域,俾(bǐ,使)身体不就孱弱(chánruò,瘦小虚弱),志气不致摧颓(cuītuí,蹉跎、失意),而后从容以求出险之方。

◎译文(致陈舫仙)

你此时所处的位置,是人世中极艰苦的境地,适宜以“宽”字来进行自我调养。能够勉励安定自己的心在宽舒安泰的状态,使身体不至于虚弱,志气不至于变得失意,然后再从容地去谋求摆脱危境的方法。

●原文(复刘霞仙)

事功(shìgōng,功绩、功业)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译文(复刘霞仙)

功绩的能不能获得,个人(内在因素)的努力只占三成,而天命(外在因素)的作用则占了七成。

●原文(致陈碧帆)

外境之迕(wǔ,违相抵触),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yítú,平坦的道路)。

◎译文(致陈碧帆)

面对外部环境的违相抵触,不可老是滞留在忧虑之上,放置一旁而不予理睬,最终就会踏上平坦的道路。

●原文(致王少鹤)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wèicháng,未曾、不曾)轻于一发。

◎译文(致王少鹤)

君子有高出世俗、独行特立的志向,而不会让人轻易地给窥探出来;有藐视万乘之君、退却三军的气概,而未曾随便就显示出来。

●原文(复杨芋庵)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与僚友(liáoyǒu,同僚、同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yànqǐ,很晚才起床)、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译文(复杨芋庵)

凡是道理都不可以说得太高太深,太高太深接近于造作。接近于虚伪。我与幕僚互相勉励,只要求做到不晚起床、不说谎两件事,虽然最为简单,可已经大有好处于身心啊。

●原文(与张缄瓶)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wàngqíu,非份要求)人知始。

◎译文(与张缄瓶)

君子希望自己有所建树,必然从不非份要求他人知道名声开始。

●原文(与李次青)

危险之际,爱而从之者,或有一二;畏而从之,则无其事也。

◎译文(与李次青)

在危难的关头,因爱戴而跟随你的,或许有一个两个;因畏惧而跟从你,则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原文(与李次青)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译文(与李次青)

我们所办的事,成败听命于天,毁誉听由别人,惟有关系自己的精神气概,则我完全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主,也可以说不会随着他人的高兴和恐惧而来决定自己的高兴和恐惧。

●原文(复胡宫保)

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臾(xūyú,片刻)之顷。

◎译文(复胡宫保)

平日所说的千言万语,平日费尽心机的算计,可得失成败只于临阵之时那短短的一瞬间。

●原文(与李申夫)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应事(yìngshì,应付人事)接物(jiēwù,交际外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

◎译文(与李申夫)

建立法规不难,落实法规才难,以后总希望追求实实在在地去落实,并且经常性地贯彻执行。应付人事、交际外物的时候,必须从人情物理之中最粗最浅的地方着手,不要从深处细处去看。

●原文(复陈作梅)

先哲称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

◎译文(复陈作梅)

先哲说过利益不达到十倍就不能变法,我说没有超过以往十倍的好处就不要轻易改变原来的制度。

●原文(复郭意城)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yúsòng,阿谀赞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qièxiào,暗中讥笑)。

◎译文(复郭意城)

君子不会仗持千万人的阿谀赞颂,而惧怕一两个有识之士的暗中讥笑。

●原文(复陈舫仙)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tǎnyí,坦率平易),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huópōpō,充满生机)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译文(复陈舫仙)

古代贤人处在艰难忧患的时候,正是他们道德学业长进的时候,其功夫在于胸怀坦率平易,其效果在于身体健康快乐。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关键之处都在他们经历大灾难、大磨难的时候,能够把此心放得很宽,养得很灵,有充满生机的胸襟,有坦坦荡荡的心境,因此则即使身体外部感到有所不适,也不至于造成内伤。

●原文(复郭中丞)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bùzhìbùqiú,不妒忌、不贪求),何用不臧(zāng,善、好)”,仆自省生平愆咎(qiānjiù,罪过),不出忮(zhì,嫉妒)、求(qiú,贪求)二字。今已衰耄(shuāimào,年老糊涂),旦夕入地,犹自憾拔除(báchú,拔掉、除去)不尽。因环观当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长(gǒucháng,年老长者),果能铲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盖妾妇、穿窬(chuānyú,凿穿或爬越墙壁进行盗窃)兼而有之。自反(反躬自问)既不能免此,亦遂怃然(wǔrán,怅然失意)愧惧(kuìjù,惭愧恐惧),不复敢道人之短。

◎译文(复郭中丞)

祸害的发生,没有比猜忌更为猛烈的,这是自古至今的通病。败坏国家、破坏家庭、杀身伤人,都是猜忌所造成的恶果。《诗经》说“不嫉妒不贪婪,因为什么不得善报呢”,我自我反省自己一生的罪过、都不出“忮”、“求”两个字。如今我已经年老糊涂,早晚都可能离世,可我遗憾的是拔不尽“忮”、“求”两个字。由此再审视当今的士大夫及位居高位的长者,真正能够把“忮”、“求”两个字铲除干净的也不可多得啊。“忮”、“求”两个字,大概兼备妾妇之心与偷盗之行的特点。自我反省既然还没有克服“忮”、“求”的弱点,于是也怅然失意、惭愧恐惧,不再敢说别人的短处了。

●原文(复袁小午)

人才非困厄(kùn'è,困苦危难)则不能激,非危心(wēixīn,心存戒惧)深虑则不能达。

◎译文(复袁小午)

真正的人才不经历困苦危难就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不心存戒惧和深谋远虑就不能达到高层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