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稻盛哲学的孕育

创业历程

我1932年出生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儿岛,大学的专业是无机化学。毕业后就职于日本古都京都的一家陶瓷瓶制造公司,当一名技术员。后来在几位友人的支持下,于1959年,也就是在我27岁的时候,在京都创立了一家生产新型精密陶瓷的“京都陶瓷”公司。

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我开发的新型陶瓷材料深受业界欢迎,京瓷也努力将这种材料应用于各个领域。

创业以来,京瓷充分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开发了各色各样的产品,从各种精密陶瓷元器件到太阳能电池、医用材料,以及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终端产品,京瓷已经成长为日本代表性的制造型企业之一。

在中国,京瓷已在上海、东莞市石龙镇以及天津建立了制造基地,生产电子零部件、打印机、复印机和太阳能电池。

另外,在日本,还有一家同样也是由我创办的KDDI公司,京瓷是其第一大股东,KDDI从事长途电话和移动通信业务。

KDDI公司在通信行业的新准入企业中位居首位,现在已成为日本国内第二大通信运营商。

除此之外,京瓷还有宾馆以及从事电脑系统服务等的企业群。从材料到零部件、元器件,从机器设备制造到通信、服务,像这样业务涉及整条产业链、业务领域又如此广泛的企业,我想在全球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些由我创建的企业集团,2009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约4.6万亿日元,税前利润约5000亿日元。

在日本中小、中坚企业之中,有很多经营者想要学习我的经营思想。因此,从1983年起我就义务传授我的经营哲学,并以“盛和塾”这种经营塾的形式在全国展开。

“盛和塾”以日本国内为主,现在在全世界已经发展到57家,塾生超过了5500名。[2]另外,我也受到了邀请,在中国无锡开设了“盛和塾”。[3]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我经常有机会访问中国,每次访问都发现中国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充满活力,让我大为惊叹。

如此高速发展的中国,使我回想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简称“二战”)的日本,克服了战后的贫穷和混乱,全体国民团结一心朝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方向勇往直前的景象。

“二战”后的日本,在自由竞争中出现了许多企业,它们互相切磋琢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民都满怀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拼命工作。结果,在“二战”后仅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把日本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工业大国。

虽然日本国民获得了物质上的富裕,但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日本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国民生活和地球环境,因而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弊病。

公害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战后20年时,产业活动所引起的公害问题开始浮现。忽视自然环境,只顾追求企业利益的产业活动,使山清水秀的日本列岛变成了污滩。河川和大海被污染,连鱼虾都无法栖身,工厂周围的上空,被工业废气所笼罩。

公害问题一时成了威胁日本国民生存的社会问题,通过官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然而,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社会风气,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日益膨胀。国民渴望富裕的欲望没有止境,人们一味追逐个人的私利。结果,经营者和国民染上了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庸俗习气,片面追求物质富裕的欲望导致了精神上的贫困。

正是这样的世风才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在这样的风潮中,不仅经营者,就连普通市民,也热衷于对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看着自己的资产不断膨胀而得意忘形,甚至有人还傲慢地说,日本人的资产足以买下整个美国国土。

这样的狂妄和贪婪不断蔓延,最后以经济界人士、政治家、官僚等相继贪污及传出其他丑闻等形式一举爆发了出来。

然而,泡沫经济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理所当然地破灭了。结果,日本经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通货紧缩。此后就是所谓“失去的十年”,日本陷入了长期萧条的痛苦之中。

另外,从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了全世界,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这场危机深刻地影响了实体经济,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发端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直接原因似乎是金融衍生产品使用过了头。但我认为,它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失控的资本主义本身的问题。

然而,初始的资本主义,并不只是将人类的欲望作为动力的。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资本主义诞生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伦理道德严格的新教社会。也就是说,初期资本主义的推进者们都是虔诚的新教徒。

德国著名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他们贯彻基督所提倡的“邻人爱”,尊崇劳动,生活尽量俭朴,他们的基本信条是将产业活动所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同时,企业必须以任何人看来都是正确的、光明正大的方法去追求利润,而其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福利做贡献。就是说“为社会,为世人”才是那些新教徒的,也就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在距今约300年以前,商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江户时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位名叫石田梅岩的思想家。

他认为“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并不是罪恶,但行商必须正直,决不可欺诈,决不能有卑劣的行为”,他强调行商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另外,他还说,经商必须做到“人我双赢”。

就是说,在日本资本主义的萌芽期,“企业应该追求社会正义,企业人应具有高尚的伦理观”这个基本思想是相当普及的。

如此看来,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初期的资本主义被理解为一个“为社会做好事的系统”。其推进者们力求通过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正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伦理观,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原动力的伦理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而逐渐淡漠。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企业的经营目的和经营者的人生目标逐渐堕落为“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主义。制约人内心的伦理规范的丧失,导致一度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趋向堕落。

尤其是日本,因为缺乏像欧美各国那样的基督教的社会背景,“二战”以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富裕,而对道德、伦理以及社会正义的重视程度急剧下降。人们虽然获得了经济上的富裕,但是社会却偏离了资本主义的本意,陷入颓废。

资本主义的本意绝不是只要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具备了严格的精神规范,资本主义才有可能正常地发挥它的功能。

特别是在经济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经营者必须重新认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确立在任何人看来都普遍正确的经营哲学,并以此严格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