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荣光:铁血、裂变与融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鲜卑第一英雄檀石槐

当鲜卑人生活在鲜卑山一带的时候是否有过统一的部落联盟,我们已经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其南下迁移过程是各部落独立进行的,并不存在统一的领导。鲜卑人能够迅速地扩散到整个漠南草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他们各部落的各行其是。鲜卑人的南迁没有引起当时人的关注,以至在史籍中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在占据漠南草原以后,由于鲜卑人的分布区呈东西狭长状态,东部与西部间距离遥远、交通困难,东部与西部的鲜卑人之间的交往反而不如他们各自与南方的汉王朝和北方的匈奴多。东部与西部的鲜卑人对待汉王朝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以偏何为代表,大多与东汉关系密切,而西部的鲜卑人与汉王朝却更多地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当他们进入漠北草原并试图控制全部蒙古草原的时候,鲜卑人越来越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他们需要统一的领导来凝聚鲜卑人的力量。时势造英雄,在这种形势下,檀石槐应运而生。

檀石槐大约生活在公元137年至181年,这是后代学者推算的大致年代。他的父亲名叫投鹿侯。据说,投鹿侯从军打仗,一去三年,他的妻子在家却生了个儿子。投鹿侯归来发现后大怒,质问妻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史书记载,他的妻子回答道:“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投鹿侯把孩子扔到荒郊野岭,但他的妻子却悄悄地通知娘家人,让他们偷偷将这个孩子捡回去抚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檀石槐。

真实的情况显然是,檀石槐是投鹿侯之妻的私生子,他的生父到底是谁,这在当时恐怕是只有投鹿侯的妻子自己才知道的秘密,后代的历史学家自然无从得知。当时鲜卑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高,除军事行动之外,社会生活的大多数领域,都是妇女握有最终决策权。投鹿侯明明知道妻子与人私通,但没有掌握真凭实据,自然也是无可奈何。

死里逃生的檀石槐由外祖父家收养,慢慢长大,在草原艰苦生活的磨炼下,到十四五岁时已经具有成年男子的体魄。而使他闻名草原的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斗。

一个鲜卑小部落的首领卜贲邑率人抢了檀石槐外祖父家的牛羊。在草原生活中,这原本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对农耕民族来说,没有明确宣战时,他们与邻人自然就是处于和平状态;而对草原民族而言,在没有正式缔结和平盟约时,他们与邻人自然就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在游牧民族的价值观中,劫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他们表现勇武的机会,是他们增加财富的可选择的手段。草原生活是艰苦的,不仅因为游牧人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随时可能到来的猛兽,还因为游牧人要随时提防自己的同伴与邻居。草原民族的精力常常被浪费在这种内耗之中,所以一旦当他们在一位杰出领袖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消弭内部的争斗之后,他们就会爆发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力量。

檀石槐得知外祖父家的牛羊被掠走的消息后,单枪匹马向劫掠者追去,在几乎杀死了所有劫掠者之后,檀石槐赶着被掠走的牛羊归来。外祖父家所在部落的其他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孤身一人竟能够打败他们部落所有男人都对付不了的劫匪,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牛羊却又使他们不得不相信。檀石槐的勇武一时间传遍了各部落,仅仅十几岁的檀石槐迅速被拥立为本部的首领。

鲜卑人此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就是由亲属家庭组成的部落,在鲜卑人中,原始的民主风尚还比较流行,部落成员公推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来担任部落的首领。在鲜卑人心目中,首领首先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勇武,只有勇武的战士才能领导他们抵御强敌与猛兽。

十几岁的檀石槐在成为部落首领之后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勇敢、公正,能够非常好地处理部落内的所有问题,也能协调好与其他部落的关系,深得本部人的拥戴。在他的领导下,其部落越来越强大,周边的鲜卑部落纷纷归附。檀石槐在今山西省阳高县以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尚义南大青山)建立了自己的王庭,东征西讨,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叶以后最终统一了鲜卑各部,并领导鲜卑人打败了北方的丁零、西方的乌孙,以及东方的扶余人,完全控制了蒙古草原。按《魏书》的记载,檀石槐控制下的地区南北达七千余里,东西达一万二千余里,苍茫大漠,巍峨祁连,竟全部成为鲜卑牧羊纵马之地,檀石槐的声势一时无两。

从未有哪位鲜卑人的首领控制过如此之多的部落,统治过如此广阔的地域,历来分散自主的鲜卑人也没有统治广土众民的制度。为了对所属各部进行有效的管理,檀石槐借鉴匈奴人将帝国分为左、中、右三部分的方法,将其统治下的所有部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自汉朝的右北平郡以北,东至辽东郡塞外与扶余、秽貉各族的居住地相接,为东部,共包括二十多个较大的部落,由东部大人弥加、厥机、素利、槐头统辖;自东汉右北平郡以北,西至上谷郡以北,为中部,共包括十多个较大的部落,由中部大人阿最、阙居、慕容统辖;自汉上谷郡以北,西至敦煌郡以北与乌孙人居住区相接,为西部,共包括二十多个较大的部落,由西部大人置鞬落、罗日律、推寅、宴荔游统辖。三部大人直接控制较大的部落,由较大的部落领导较小的部落,而所有的鲜卑大人都听命于檀石槐。现代学者大多猜测,东部大人槐头统治的部族后来发展为鲜卑宇文部,而中部大人慕容就是后来建立诸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的祖先。

但是,檀石槐所确立的统治方式决定了鲜卑人并未形成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军事大联盟。在军事大联盟内部,东、中、西各部以及各部大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联盟只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贸易同盟。各部“割地统辖,各有分界”,部落联盟的意义并不是把分裂的邑落合而为一,只是在不改变邑落内部组织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对于若干和共同利益有关的公共事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军事攻守等方面采取一致的行动罢了。

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之际,正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之时,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势力的此消彼长对檀石槐十分有利。鲜卑人已经取代匈奴人成为蒙古草原的主人,各游牧民族都处于檀石槐的领导之下,其控制的地域面积甚至远远超过了东汉的疆域,檀石槐与鲜卑权贵开始重新定位鲜卑与汉王朝的关系了。一句话,今非昔比,他们不愿意再以汉王朝附庸的身份出现在蒙古草原上,那会降低他们在草原民族中的威望。

在统一鲜卑各部与蒙古草原之后,檀石槐开始对汉王朝的北部各郡进行试探性进攻。他需要充分了解汉王朝的实力,才能准确判断出是否可以彻底打败这个农耕帝国。

公元156年秋,檀石槐率军攻打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开始了与东汉王朝间的拉锯战。158年,鲜卑侵扰东汉的北疆,东汉王朝派张奂率南匈奴的部队出塞迎击,斩鲜卑二百人;159年,鲜卑攻进雁门关,杀东汉边防将士数百人,抄掠而去;164年,鲜卑千余骑袭扰辽东属国;167年,檀石槐所属骑兵数万人分数路杀入缘边九郡,杀掠无数。

鲜卑人的连年进犯使汉王朝应接不暇。但是,檀石槐已经统一草原,北方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点却未能引起汉朝君臣的充分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也曾有鲜卑人的部落对汉王朝的边郡构成严重威胁。101年,辽东鲜卑攻入渔阳郡,杀太守张显;121年,鲜卑首领其至鞬杀云中郡太守成严;126年,鲜卑人杀代郡太守李超。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竟然有三位东汉王朝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死于鲜卑人之手。汉王朝的君臣们认为,檀石槐与这些鲜卑人的首领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竟然想用西汉初年应对匈奴人的办法来应对檀石槐,提出与檀石槐进行“和亲”。汉王朝遣使册封檀石槐为王,要将公主下嫁檀石槐,并每年送给鲜卑人一定数量的礼物,但是檀石槐拒绝了。檀石槐已经看透了汉王朝的腐败无能,他指挥鲜卑人加大了对汉朝北方各郡的攻击力度,汉王朝幽州、并州、凉州所属各郡每年都要受到鲜卑人的侵扰。

在如何对付鲜卑人的问题上,汉王朝的大臣们意见不一。以蔡邕为首的主守派认为,鲜卑“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作战中“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再加上现在东汉王朝的情况已远远不及汉武盛世,在这种情况下与鲜卑骑兵进行大规模战争无疑是危险的。蔡邕强调汉军应该以坚守边塞的防御战为主。

以辽东太守夏育为代表的主战派则自恃有和鲜卑作战并获胜的经验,狂妄地认为,只要征调幽州各郡的部队,集中兵力出塞,去蒙古草原寻找鲜卑人的主力与之决战,用不了一年半载就可以彻底打败鲜卑人。

我们今天反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蔡邕的建议虽然失之保守,但的确是已处于内外交困状况的汉帝国在当时不得不采取的对策。但是,立功心切的田晏买通宦官王甫游说汉灵帝,最终,在公元177年,汉灵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各率骑兵一万,分三道出兵塞外,进攻鲜卑。檀石槐命令三部大人分别迎战,汉军大败而归,三路主帅仅率数十名骑兵狼狈地逃回塞内。

汉王朝的君臣们没有意识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当时全球气温下降的过程中,漠北草原受到寒冷气候的破坏,气候之鞭正在将鲜卑人驱赶向南方。如果不愿意像匈奴人那样远走异域他乡,鲜卑人就必须赢得对汉王朝的战争,以便可以南进获取生活物资。

《魏书》记载了在檀石槐领导下鲜卑人的强盛,但也指出,在檀石槐统治期间,鲜卑人中已经出现了食物匮乏现象。这一问题时时困扰着檀石槐,甚至当他漫步于老哈河河畔的时候,脑海中仍然萦绕着这个难题。当看到老哈河中鱼很多的时候,檀石槐马上想到,可以通过捕鱼来补充食物来源。由于不善于捕鱼,檀石槐发兵“汗国”,俘虏了一千多家“汗人”,让他们居住在老哈河河畔为鲜卑人捕鱼。

我们在其他史书中找不到这个“汗人”与“汗国”究竟是指东北亚的哪一个民族。有人认为,“汗”可能是“韩”的同音异写,“汗国”就是“韩国”。当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居住着三韩民族:马韩、辰韩和弁韩,“汗人”可能指的就是三韩之人。三韩民族确实精通海上捕捞业,但问题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在檀石槐的时代,鲜卑人的势力已经达到朝鲜半岛南部。

发兵远征仅仅是为了掳获渔夫,可见鲜卑人的食物匮乏已经相当严重。老哈河之鱼恐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南下劫掠汉王朝的北边诸郡就成为最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檀石槐不可能与汉王朝和亲,他不能断绝这最后一条解决鲜卑人食物匮乏的渠道。

檀石槐面对食物问题束手无策,而汉王朝的君臣们则对檀石槐与鲜卑人束手无策。

就在东汉王朝无力抵御南下的鲜卑人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将这一切轻轻拨转。公元181年,鲜卑人的英雄檀石槐病逝,年仅44岁。

失去了杰出的领袖,草原民族往往很难克服其致命的弱点——内部的纷争。当各个部落都倾心拥戴的领袖不再存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草原民族的内部分裂。分裂中的草原民族,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的同伴,他们因此失去了一切活力,再也无力向草原以外进军了。

檀石槐去世三年后,汉王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军阀的实力大增,呈尾大不掉之势,不再听命于中央,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原各地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政权已无力北伐草原,也许这是命运对鲜卑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