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我理想中的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平乱

王莽十年(天凤五年,18),樊崇已经发展至上万人的时候,王莽派地方部队攻打,但未能战胜。(《汉书·王莽传》: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王莽十一年(19),派遣士孙喜专项负责平乱工作,但史书上除了一句“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汉书·王莽传》),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王莽十三年(地皇二年,21),派遣太师牺仲[1]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兵攻打青州、徐州一带的叛军,根据地理位置,他们的目标主要应该是樊崇。

但景尚和王党不行,《汉书·王莽传》说他们不但“击贼不能克”,还军纪涣散,为非作歹,加重沿途百姓负担。

这时候,一个叫田况的人脱颖而出。此人在与起义军的交锋中颇有战功,也愿意跟着王莽建功立业。

只是田况没被重用。

当王莽手下的官员都唯唯诺诺想着明哲保身的时候,冀平郡的连率(太守)田况仍然相信王莽。

田况跟王莽说,自己所在的冀平,上报百姓资产时存在少报漏报现象,他对这部分资产进行了重新征税。王莽对此非常赏识,认为田况是“忧国”(《汉书·王莽传》)之臣,说的是“忠言”(《汉书·王莽传》),将他封为伯爵,赏钱二百万。

这下田况来了劲头,他在老百姓的一片叱骂声中硬是发动了四万多人,给他们分发武器,组成武装。田况的军纪严明,在冀平郡筑起了一道坚固堡垒。樊崇的部队虽然勇猛,却也不敢到冀平撒野。

当时,全国各地的起义多如牛毛,官府就没有几个能打胜仗的,这个一枝独秀的田况,理应得到王莽的嘉奖。

可田况被批评了:你没有接到朝廷的虎符就擅自动用军队,是轻率用兵,违反军纪。王莽还表示:由于田况自己夸下海口能够剿灭盗贼,所以暂且不处理他。(《汉书·王莽传》: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

田况是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他拼死拼活,最终竟拼了个“处分”,在这个非常时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这盆冷水并没有使田况气馁,他又向王莽主动请缨,说要到冀平以外的地方平乱。田况也的确有两下子,所过之处尽皆平定。

先前派出的景尚和王党,进攻青州和徐州等地,但作战效果不佳。这时王莽注意到了田况,他让田况行使青、徐二州州牧的权力,负责平乱。然而,就在田况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忽然得知,王莽准备派遣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再到前线。

田况立即给王莽上书,阐述自己对青州、徐州战事的看法。

田况不希望太师和更始将军过来。因为自洛阳以东,粮食已经非常昂贵了。太师和更始将军这样的大员来了,如果随行者少,无法宣扬天子之威;如果随行者多,又劳民伤财,加重地方负担。如今的情况是,朝廷为了平乱,派出的使者连绵不绝,地方官府早已不堪其扰,看到他们比看到叛军还头疼。(《汉书·王莽传》:郡县苦之,反甚于贼。)

田况根据自己的战斗经验分析了叛军众多的原因:地方官员办事不力,不想着如何剿灭叛军,而是挖空心思应付上级,一些叛军本来都打算投降了,可有些地方居然在这个时候攻打,叛军就再也不相信朝廷,更加惶恐,反而聚集起更多的人。

所以综合起来,田况认为王莽此时不应派过多的使者,而是抓好地方上的吏治,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剿贼的工作中。他自己也下了军令状:肯定能平定青州和徐州的叛军。(《汉书·王莽传》:委任臣况以二州盗贼,必平定之。)

田况的上书指出了王莽当前剿匪政策的弊端,尤其朝廷那无休无止的使者给地方带来的叨扰。可他万万没想到,他那一番谋国之言,不但没能阻止王莽继续派遣使者,反而惹得王莽一怒之下把他撸了。至于他的破敌之策,就当白说了。

田况被召回中央闲置了,他负责的地区在他走后就完全乱了。(《汉书·王莽传》:况去,齐地遂败。)

田况走后第二年(22)二月,之前派来的太师牺仲景尚就被樊崇杀了。

四月,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向东出发。

在青州、徐州一带活跃的樊崇部队,起初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只因穷困饥饿才聚在一起,所以虽然跟朝廷对抗,但并无攻城略地的想法。他们即便发展到几万人,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甚至连军队该有的纪律和制度都没有,只有一个效法当年刘邦“约法三章”的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也要接受惩罚。他们靠着口头交流传播讯息,没有文书、号令等。

王匡和廉丹率领的是十余万正规军,樊崇要和朝廷的部队作战,最大的担忧是:一旦交战起来,自己手底下这帮乌合之众,会不会分不清敌我自相残杀呢?

樊崇自然没办法给底下的将士制作统一军服,他最终想了个简单易行的法子:所有人都把眉毛涂成红色。(《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所有士兵的眉毛都是红色的,于是人们就称这支队伍为“赤眉军”。

其实赤眉军并非人们想象的“义军”,他们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会掳掠百姓(《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所过虏掠),所以老百姓对他们是惧怕的。

但老百姓更怕的是,那些名义上应该解救他们的朝廷部队。《汉书·王莽传》曰:太师、更始合将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官方军队对百姓的骚扰,比强盗还要厉害,朝廷派那么多高官给地方上带来的灾难甚于反贼。在百姓眼里,他们宁愿碰到赤眉军,也不愿碰到太师王匡的军队。但相比之下王匡算是好的了,老百姓更头疼更始将军廉丹的部队,因为他的军队不仅抢掠,还要杀人,百姓编出段子,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汉书·王莽传》)

那时候,王莽除了要面对国内越来越多的叛军,还得对付四方边境的敌人, 钱粮渐空。他需要王匡和廉丹尽快取得立竿见影的战果,所以当听说无盐人[2]索卢恢起兵造反占领了无盐城时,非常着急,立即给廉丹发了一道诏书,催促廉丹快点开战:我的粮仓快见底了,库存钱财也快光了,你可以威武一些,可以出战了吧。将军身负国家重任,若不战死于原野,就无法报答皇恩、尽自己的责任。(《资治通鉴第三十八》: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廉丹看到这道诏书,内心非常惶恐,因为王莽说得明明白白:你若不战死,就是辜负了我,就是没有尽到职责。他半夜里召来属官冯衍,问怎么办。

冯衍先分析当前的形势:人心思汉。他建议廉丹不要妄动,而是带着军队驻扎在一个大一点的郡,安抚吏民,招贤纳士,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威望,争取民心,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就可以为民除害,建功立业。

所以冯衍认为,廉丹听从王莽的话,战死于原野,是不值当的。

事实上,廉丹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对他很信服。那时天下大乱,他麾下有数万之众,在一个富裕的地方拥兵自重、等待时机,也是一个可取的选择。何况,这个要求他付出生命去维护的政权,如今被天下人唾弃。他做不到暂时跟王莽反目,但可以静观其变。

然而廉丹没有。他带着军队行进到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部),冯衍再次劝谏,他还是没听。他继续向东,朝着那个埋葬他的地点——无盐进发。

廉丹和王匡对无盐展开了猛攻。

无盐城陷落,廉丹、王匡斩首一万余级。

这个捷报于王莽而言如同久旱逢甘霖,他立即派人去前线慰劳廉丹和王匡,赏赐有功的将士,廉丹和王匡都被封为公爵——这是新王朝最尊贵的爵位。

无盐的胜利让王匡看到了叛军的实力,于是想着再立新功。他听说在梁郡集结着数万赤眉军,就急不可耐,想立即南下,一举荡平。但廉丹不同意。他觉得军队刚刚攻下无盐,正人困马乏,应当休养。然而王匡想一鼓作气,就带着人马走了。廉丹也只好跟上。

大军离开无盐不久,就在无盐旁边的成昌遇到了赤眉军的大部,王匡、廉丹惨败。

王匡再也没有之前的豪气,仓皇逃走。留下来收拾残局的是当初不同意南下的廉丹。他派人拿着王匡的印信和调军符节,让人转告王匡:小孩子可以逃走,但我不能。当王匡在品味着廉丹的讥刺之言时,廉丹正在后方整理军队,掉过头来跟赤眉军大战。

廉丹终究没打赢赤眉军。这个大军统帅居然在两军交锋时被杀了。廉丹的部下正在别处作战,听闻廉丹战死,大恸,皆曰:“廉公已死,吾谁为生?”(《资治通鉴第三十八》)他们冲向赤眉军的阵地,与之搏杀,全部战死。

廉丹死了,东方越来越乱,那些老百姓攻打城邑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地传到王莽耳中。没有了廉丹,王莽又派遣国将哀章到东部跟王匡合作,这两个人,一个是国将,一个是太师,都是位高权重之人,但自那之后基本没有给王莽汇报过胜利的消息。

几年下来,王莽使用武装镇压的方案,总体上是失败的。

除了武装镇压,为平息动乱,王莽很重视舆论引导,好让人们觉得他是厉害的、胸有成竹的,就像他六十九岁时给自己染胡子和头发一样。

[1]牺仲,是太师的属官。

[2]无盐县,今山东省东平县以东无盐村,王莽改无盐县为有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