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题解】
本卷是全书的技术论部分。总结了前代有关制曲的理论及各种曲的配方及具体的制作技术,有很强的操作性,是黄酒酿制的圭臬。
作者将收录的十三种酒曲,按照配方及制法的不同,又分成“罨曲”“风曲”“䤖曲”三类。“罨曲”是将制成的曲坯放入密闭的曲房里发酵而成的酒曲,包括四种曲:“顿递祠祭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风曲”是将制成的曲坯放在通风处或挂起曝干的酒曲,包括四种曲:“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䤖曲”是先将制成的曲坯放入曲房发酵,而后在通风处晾干,包括五种曲:“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因为制曲是一件技术、工艺要求很高的事情,关乎酿酒的成败和酒品质的高下,所以作者细致分类,对制成的曲饼如何晾晒、存贮等详加论述。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曲类》说:“造酒美恶,全在曲精水洁,故曲为要药。若曲失其妙,酒何取焉?”曲的质量决定着酒的质量,所以《北山酒经》列专卷讨论三类曲的制作方法。按照现代制曲理论,“罨曲”“风曲”类似今天的大曲。所谓大曲,是指在发酵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䤖曲”类似今天的小曲,利用微生物进行独特发酵,一般采用经过长期自然培养的曲种进行接种,如玉友曲制作要“以旧曲末逐个为衣”、白蓼曲“更以曲母遍身糁过为衣”,也就是说要把陈曲涂布在生曲的表面,这样就有利于原有优良菌种代代相传,又便于菌种的不断选育和提高(参见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第11页)。这三类曲,是酿造米酒的基本用曲,在制作过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一例外地在白面、糯米粉中添加各种中草药,这样做是为了增加微生物成分,促进根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大大提高酒曲的糖化力、酒化力。这也表明,朱肱生活的北宋时代,流行在曲中添加各种中草药。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增加酒的风味。苏轼《东坡酒经》说:“南方之氓,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大约指的就是这一类优质曲饼。这三类曲,都是针对酿造米酒而言的,其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秫稻米——洗米——浸米——蒸饭——冷却——制成曲饼——罨曲——晒曲——成品(女曲)。
制成曲饼之后,就要晒曲。通过晒曲保证曲饼干燥、不霉变,这样可以长久保存,所以作者特别强调晒曲要在通风之处,或是“当风处井栏垛起”,或是“高燥处”(《总论》),或是“挂阁透风处”(《金波曲》),或是“当风挂之”(《豆花曲》),或是“以篮子悬通风处”(《玉友曲》),或是“以篮盛,挂风头”(《白醪曲》),或是“当风悬之”(《小酒曲》),或是“挂透风处”(《真一曲》),或是“挂在梁上风吹”(《莲子曲》),很少有例外。这说明,成品曲之后,悬挂起来晾晒虽然是最后一道工序,看似简单,但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神曲酒方”说:“曲必须干,润湿则酒恶。”曲晾不干就会腐败,而腐败的曲是酿不出好酒的,所以不可掉以轻心。经过作者悉心研究、仔细观察,总结出了“造曲水多则糖心,水脉不匀则心内青黑色;伤热则心红,伤冷则发不透而体重。惟是体轻,心内黄白,或上面有花衣,乃是好曲”(《总论》)的宝贵经验。
这十三种曲,再加上“神仙酒法”中所附的妙理曲法、时中曲法两种,一共是十五种曲。其中以小麦为原料的七种,用糯米的三种,米麦混合的三种,麦豆混合的一种,绿豆的一种,比《齐民要术》所记酒曲基本上以小麦为原料有了明显的进步。
制作优质的曲饼是酿酒的第一步,除去按量投料、煎浸须按规定时间等之外,作者特别提到了要用“井花水”“取自然汁”,原因就在于“井花水”纯净无污染,更利于霉菌的生长、酒曲的纯正。《齐民要术·酒法》说:“粳米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三斗三升,绢簁(shāi,过滤)曲末三斗三升,粳米三斗三升。”石声汉注:井花水,“清早从井里第一次汲出来的水。”《本草纲目·水部二·井泉水》[集解]引汪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明人卢和《食物本草·水类》也说:“平旦第一汲者,为井华水,又与诸水不同。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制作酒曲需“井花水”,酿酒同样需要“井花水”。古人认为,煎茶、酿酒、做豆腐三事,尤其需要使用井花水。酿酒须好水,自古名酒必有佳泉,名酒多出自偏远幽静、山清水秀之地。所谓好水,水体要清洁透明,无污染;水质要低盐分,无沉淀;冷水或煮沸后无异味。米酒为低度酒,成品米酒中水分占80%,所以水的质量直接影响酒的质量和风味。绍兴黄酒的酿造必须采用鉴湖水,鉴湖水有绍兴酒之“血”之称,原因在于鉴湖水源于植被丰富、林木茂盛的会稽山麓,积溪成湖,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又经过沙砾土层多次过滤,水质格外清澈洁净。所以离开了鉴湖水,也就酿不成绍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