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笠庵四種曲(李玉)
李玉(一六一一?—一六七七後),字玄玉,因避清康熙帝玄燁諱,改作元玉,別署蘇門嘯侶、一笠庵主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家爲萬曆間大學士申時行(一五三五—一六一四)府中家人,爲申公子所抑,不得應科試。或云其明末應試,連厄於有司,崇禎間中鄉試副榜。入清後絕意仕進,以度曲自娛。《北詞廣正譜》或由其編定。參見顏長珂、周傳家《李玉評傳》(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八五)、吳新雷《李玉硏究》(《中國戲曲史論》)等。
撰傳奇三十三種,現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麒麟閣》、《太平錢》、《睂山秀》、《兩鬚睂》、《千鍾祿》、《萬里圓》、《牛頭山》、《昊天塔》、《風雲會》、《五髙風》、《連城璧》、《七國傳》、《洛陽橋》,及與人合撰之《清忠譜》、《一品爵》、《埋輪亭》等。其中前四種首刊於明崇禎年間,合稱“一笠庵四種曲”,現存崇禎間刻本、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寶硏齋刻本(據墨憨齋訂定本刊刻)。
一笠庵四種曲序[1]
揆八愚[2]
天下難化被者,鄉僻;而其尤難化被者,鄉僻之愚氓。以彼書詩未讀,性靈未發,遽以三綱五常爲之教以化之,慮其扞格而不相入也。然亦有無難者,道在以古來忠孝節義之爲、善惡報應之昭彰者,繪其形容,狀其笑語,以演示之,使之觀感而已。能感則發乎性,動乎情,見顯榮則欣羨,見憂戚則矜憐,見良善則羣慕,見兇惡則忿憾。其演之者,雖不專爲鄉愚而設,而觀之者,於鄉愚尤感發之必眞。當其動乎志,則激乎氣,曰:“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一若己之有所失,而力以求之,猶恐有所弗得者。然始則父勖其子,兄誡其弟,夫唱其婦,至感發旣深,其風氣習俗,有日遷善而不知者矣。由是而觀,雖曰戲之,未始非化道之一端也,演之者可勿慎與?
余嘗以忠孝節義、善惡報應之說,口授鄉愚,靡不唯唯擊節,歎賞之不已,而況繪其形容,摹其笑語,有不爲之感焉者乎?奈近世好翻舊本,喜創新奇。其間醜態百出,種種不堪言狀,無論血氣未定者,當場頓覺神迷,卽稍有知識者,猶不免爲之引誘焉。始則竊玉偷香,繼且敗常亂俗,恬不知怪。如是而勸之以忠孝節義,示之以善惡報應,而弗之聞也。卽聞之,亦未必觸焉而有所激也。此愚者之所以日卽於愚,與夫風氣之日趨於偷①薄,習俗之日流於污下者,其爲害豈淺鮮!
一笠庵先生傷翻舊創新之爲世道憂,因仿古人勸善懲惡之意,作爲奇傳四編,令觀者耳目一新,舞蹈不已。其於世教,庶幾有助焉爾。於是乎書。
吳門揆八愚撰[4]。
(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九年寶硏齋刻本《一笠庵四種曲》所收《一捧雪》卷首[5])
[1] 底本無題名。
[2] 揆八愚:別署八愚子,蘇州(今屬江蘇)人。姓名、生平均未詳。《江震學冊》九卷(順治二年起,光緒十五年止),舊寫本,卷一至卷四署“八愚子錄”,有“八愚”及“紫薇花館”印。見柳亞子輯《養餘齋松陵書目》卷二。或卽此人。
① 偷,底本作“渝”,據文義改。
[4]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臣揆私印”,陽文方章“八愚子”。
[5] 此本亦藏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