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戲曲劇本 宋元戲文
荊釵記(柯丹丘?)
《荊釵記》,一名《王十朋》,全名《王十朋荊釵記》或《王狀元荊釵記》,《南詞敍錄·宋元舊篇》著錄。《寒山堂曲譜》引注:“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丘著。”《古人傳奇總目》、《曲海目》、《今樂考證》從之。《南詞敍錄》著錄明人編本,注爲“李景雲編”。影鈔《新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題下署:“溫泉子編集,夢仙子校正。”柯丹丘,字號、籍里、生平均未詳。
現存影鈔明初姑蘇葉氏刻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萬曆間金陵繼志齋刻屠赤水評本、萬曆間虎林容與堂刻李卓吾評本、萬曆間唐氏富春堂刻本、明末毛氏汲古閣原刻本、光緒間劉氏暖紅室刻本等。
荊釵記總評[1]
闕名[2]
傳奇第一關棙子,全在結構。結構活則節節活,結構死則節節死。一部死活,只繫乎此。如《荊釵》之結構,今人所不及也,所稱節節活者也。遭夫婦之變,乃後母爲祟耳,此意人人能道之。獨万俟强贅,孫子謀婚,俱從夫婦上橫起風波,卻與後母處照應,眞絕妙結構也。又生出王士弘改調一段,於是夫旣以妻爲亡,妻亦以夫爲死,各各情節,驀地橫生;一旦相逢,方成苦離歡合,乃足傳耳。至其曲白之眞率,直如家常茶飯,絕無一點文人伎倆,乃所以爲作家也。
噫!《荊》、《劉》、《拜》、《殺》,四大名家,其來遠矣,後有繼其響者誰也?噫!筆墨之林,獨一《荊釵》爲絕響已哉!
(《日本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影印明萬曆間虎林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卷首)
荊釵記引
臧懋循[3]
今樂府盛行於世,皆知王大都《西廂》、髙東嘉《琵琶》爲元曲,無敢置左右袒。然予觀《琵琶》,多學究語耳,瑕瑜各半,於曲中三昧,尚隔一頭地,而得與《西廂》並稱者,何也?
往遊梁,從友人王思延氏得周府所藏《荊釵》祕本[4],云是丹丘生手筆[5],構調工而穩,運思婉而匝,用事雅而切,布格圓而整,今坊本大異。循環把玩,幾至忘肉。乃知元人所傳,總一衣缽,分南北二宗,世人自暗見解,繆相祖述,尊臨濟而薄曹溪,蔽也久矣。
夫璧有兩,色澤皆同,而價懸絕特甚,惟識玉者能就其側而辨之,何況彼此相形、低昂立判者哉!尹夫人一望見邢夫人,心折氣沮,直欲自毀其面。於乎!此觀《荊釵》、《琵琶》之喻也。
(《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一冊影印明天啓元年臧爾炳刻本《負苞堂文選》卷三)
原本王狀元荊釵記跋[6]
黃丕烈[7]
余藏詞曲多舊本。《蔡伯喈琵琶記》巾箱本,已從郡故家收得,而爲之裝潢藏弆矣。昨歲歲除,有書估以青蚨二分拾,得舊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示余。余出番餅一枚易之,重其希有也。先是,裝潢某有子出閶門,見諸冷攤,忽視之,未之取。適余介渠裝潢,與《琵琶記》合裝,索余一番餅,至是竟成奇貨。“賤日豈殊眾,貴來始晤希”,夫物則亦有然者矣。今春二月,小畫始裝成,因記。復翁[8]。
是書卷末,有“姑蘇葉氏戊卄梓行”八字,則此蓋郡中刊本也,然世鲜流傳者。故此書間有缺文,無別本可補。偶取坊間通行元曲本手補一二,已不全矣。書之難得如此。姑蘇葉氏,有明一代,崑山文莊家最著,此外有洞庭葉家,林宗昆仲是也。今“戊卄”字,未知其的,志之備諗來者。復翁[9]。
上下二卷,通計百丹七番。
嘉慶辛未冬[10],收士禮居,重裝。復翁閱,歲壬申記[11]。
原本王狀元荊釵記跋[12]
孫雲鴻[13]
原本王狀元荊釵記跋[16]
翁同龢[17]
道光壬寅[18],海上有警,吾邑福山始設鎮臺,孫公雲鴻來居是職。公三世將門,而風雅特甚,龢嘗識之[19]。
光緒戊戌[20],同龢被旨放歸田里。方治裝,一二友人有以書畫贈行者,自非昵好,皆不受也。此書及元刻《琵琶記》,爲午橋觀察端方所貽[21]。觀察爲桂蓮舫侍郎之猶子,收金石最富,八旗中雅人也。是年五月十日,同龢記。
午橋之友,曰盛君伯羲、王君蓮生,蓋無日不相見者。二君亦余至好也。余出京後,伯羲病歾。迨庚子七月[22],蓮生殉洋兵之難。獨午橋以《勸善歌》被殊遇,由京卿陟堅司,今開府鄂中矣。二君贈行詩畫,具在篋中。因觀此冊,不勝棖觸。壬寅六月十二日[23],瓶居士。
(以上均《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影鈔明初姑蘇葉氏刻本《新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卷末)
附 荊釵記跋[24]
吳梅[25]
丙子季冬[26],訪居子逸鴻於海上[27]。因晤平湖葛君芃吉[28],出屠緯眞(隆)校刊《荊釵》,爲君家傳樸堂舊物,三世寶藏,爲之欽仰不已。余見赤水所作,如《曇花》、《綵毫》、《修文》三傳,穠麗有餘,獨少本色。至其評校古曲,止有董詞、王詞,他未寓目。芃吉示我此帙,亦今歲眼福也。
書中上下方,校記頗詳,不知出自誰手。細核之,殊有見地。其云“萃雅”者,《吳歈萃雅》也;其云“三籟”者,《南音三籟》也;其云“臧本”者,臧晉叔(懋循)改本也。晉叔改《臨川四夢》,余有藏本,不知更有《荊釵》也;其云“新譜”者,吳江沈寧庵之姪自晉著有《南詞新譜》也;其云“馮稿”者,馮夢龍有《南曲譜》,徐靈昭評訂《長生殿》,曾一引證也;其云“李批”者,李卓吾(贄)評刻本也。諸書或顯或不顯,而并集一書中,豈非盛舉乎?
余荒齋藏弆,有卓吾評刻本,而獨無此種。今得縱覽一過,實出芃吉之賜。因記簡末,爲他日詞林掌故云。
丙子除夕,霜厓吳梅[29]。
附 荊釵記跋[30]
金兆蕃[31]
吾縣葛氏守先閣,藏書三世,無慮數十萬卷,精槧名鈔,指不勝屈。其尤美備者,爲有清一代別集及府州縣志。丁丑冬[32],縣被兵,閣災書燼,并其藏書畫之室愛日吟廬,亦付一炬。書有五厄,惟秦爲自燔,其四皆兵火,不幸蹈其轍。
葛氏家法謹,子弟讀閣中書,讀竟必還閣。坐是,書之逭劫者蓋鮮。獨此書,芃吉攜置行篋,亦明刻罕見之本也。書中校語,吳瞿庵跋已提其要。瞿庵今曲學專家,芃吉與同嗜,展對遺編,遂成絕調。屬綴言卷末,他日有斆牧齋題《太清樓帖》者,當不勝其慨嘆矣。
戊寅夏五[33],金兆蕃。
(以上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古本荊釵記》卷末)
附 荊釵記小序
吳梅
元刊《荊釵記》,題丹丘先生撰,世皆以爲柯敬仲,不知爲寧獻王權也。王爲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就封大甯;永樂元年改封南昌。晚慕沖舉,自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皆其別號也。王作曲甚多,有《辨三教》、《勘妒婦》、《烟花判》、《瑤天笙鶴》、《白日飛昇》、《九合諸侯》、《私奔相如》、《豫章三害》、《肅清瀚海》、《客窗夜話》、《獨步大羅天》、《楊姨復落娼》諸種,而以《荊釵》爲最著。此《記》曲本不佳,惟以藩邸之尊,而能洞明音呂,故一時傳唱,遍於旗亭,實則在明曲中尚是下里。
梅溪受誣,與蔡中郎同。有謂梅溪爲御史,彈劾丞相史浩,史門客因作此記。玉蓮乃梅溪女,孫汝權爲梅溪同榜進士,史客故謬其說,以聳人聽聞也。夫宋時安得有傳奇?此言殊不足辯。又有謂玉蓮實錢氏,本倡家女,王初與之狎,後王及第歸,不復顧錢,錢憤投江死。又有謂玉蓮宋名妓,後適孫汝權。此皆緣傳奇傅會之,亦不足辨。記中純用本色語,確爲明初人筆。惟《赴試》、《閨念》、《憶母》諸齣,摹仿《琵琶》,太覺形似。蓋孝陵酷愛東嘉之作,至比之布帛菽粟。王作此記,亦曲從時尚也。
吳中道和曲社,已一年矣。今歲,用晬同人,奏《荊釵》全本。余蝨處京師,未與盛會。猶記梨園中有“唱死《琵琶》,做死《荊釵》”之語,諸君獨不畏難邪?嗟乎!少年盛氣,多於牛腰;來日大難,味如鷄肋。余早棲塵俗,離羣索居,南皮之游,西園之讌,簪紱滿座,獨遺鯫生。重以畿甸傳烽,倉皇風鶴,湖山費淚,絲竹凋年,俯仰身世,蓋亦自傷遲暮矣。
壬戌四月[34],長洲吳梅識於京都絨缐胡同。
(民國十一年蘇州振新書社、上海天一書局石印本《道和曲譜·荊釵記》卷首)
附 荊釵記跋[35]
吳梅
《荊釵》曲本不佳,惟以藩邸之尊,而能洞明音呂,故一時傳唱,遍於旗亭,實則明曲中,尚是下里也。
梅溪受誣,與中郎同,而爲梅溪辨冤者,亦不乏人。有謂梅溪爲御史,彈劾丞相史浩,史門客因作此記。玉蓮乃梅溪女,孫汝權爲梅溪同榜進士,史客故謬其說,以聳人聽聞也。夫宋時安得有傳奇?此言殊不足辨。又有謂玉蓮實錢氏,本倡家女。初,王與之狎,錢心已許嫁。後王狀元及第歸,不復顧錢,錢憤投江死。又有謂玉蓮宋名妓,從孫汝權,某寺落成,梁上題“信士孫汝權同妻錢玉蓮喜捨”,此亦以玉蓮爲伎。而前則以失愛於王,憤而投江;後則以委身孫氏,布施僧寺,蓋皆緣傳奇傅會之,亦不足辨。明代皆以丹丘爲柯敬仲,不知爲寧獻王道號,一切風影之談,皆因是而起也。世傳梅溪《祭玉蓮文》,有“巫山一朶雲,閬苑一堆雪。桃源一枝花,瑤臺一輪月”四句,云出於楊大年。今傳刻本亦無此文,恐此曲已經後人改削矣。
(民國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吳梅《曲選》卷一)
[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鄭振鐸舊藏)卷首亦有此文,首闕一頁,文字從“段於是”起至末,全同。
[2] 此文當爲李贄撰。李贄(一五二七—一六〇二),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一五五二)舉人,三十五年授河南共城知縣。官至雲南姚安知府。萬曆六年(一五七八)棄官,寄寓湖北黃安、麻城。三十年,被誣下獄,自刎死。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批評小說《忠義水滸傳》,戲曲《西廂記》、《荊釵記》、《拜月亭》等。傳見袁中道《珂雪齋集前集》卷一六《李溫陵傳》、《明史》卷二二一等。參見容肇祖《李贄年譜》(民國二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李卓吾評傳》附,一九五七年北京三聯書店排印本)。
[3] 臧懋循(一五五〇—一六二〇):生平詳見本書卷十一《元曲選》條解題。
[4] 王思延:字號、籍里、生平均未詳。周府:明太祖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第五子朱橚(一三六一—一四二五),洪武三年(一三七〇)封吳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開封(今屬河南)。其嫡長子卽周憲王朱有燉(一三七九—一四三九),生平詳見本書卷三《張天師明斷辰鈎月》條解題。此“《荊釵》祕本”或爲朱有燉原藏。
[5] 丹丘生:卽明寧獻王朱權(一三七八—一四四八),字臞仙,號丹丘先生,生平詳見本書卷十三《太和正音譜》條解題。
[6] 底本無題名。
[7] 黃丕烈(一七六三—一八二五):字紹武,一字承之,號蕘圃、紹圃,別署復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軒主人、學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黃氏仲子、民山山民、龜巢老人、復見心翁、長梧子、書魔、獨樹逸翁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舉人。嘉慶六年(一八〇一),大挑簽發直隸知縣,不赴。納貲得分部主事,旋歸里,專一著述、校書。藏書室名“百宋一廛”,著有《百宋一廛書錄》、《蕘圃雜著》等。善校讎,輯刊《士禮居黃氏叢書》。後人輯有《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記》、《再續記》、《續編》、《補錄》,《蕘圃藏書題識》、《續錄》等。傳見《清史列傳》卷七二、《碑傳集三編》卷三七、《清代七百名人傳》、《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卷三、《清儒學案小傳》卷一三、《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卷一九、《皇清書史》卷一七等。參見江標《黃蕘圃先生年譜》(光緒二十三年元和江氏長沙刻本)、王大隆《黃蕘圃先生年譜補》(一九二九年刊行《蘇州圖書館館刊》第一期)。
[8] 題署之後有陽文印章“蕘圃”。
[9]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丕”,陽文方章“烈”。
[10] 嘉慶辛未: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是年歲除,公元已入一八一二年。以上二條底本書於翁同龢跋語之後。
[11] 壬申: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
[12] 底本無題名。
[13] 孫雲鴻(一七九六—一八六二):字逵侯,號儀國、復生,龍溪(今福建漳州)人。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蔭襲騎都衛。官至福建南澳鎮總兵。著有《嘉禾海道說》、《公餘雜錄》等。參見陳揚富主編《福州戍臺名將·孫雲鴻》(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二〇〇九)。
[14] 辛亥:咸豐元年(一八五一)。
[15]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雲”,陽文方章“鴻”。
[16] 底本無題名。
[17] 翁同龢(一八三〇—一九〇四):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并睂居士、天放閒人等,晚號瓶庵居士、瓶居士,常熟(今屬江蘇)人。咸豐六年丙辰(一八五六)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著有《瓶廬詩稿》、《瓶廬文鈔》、《翁文恭公日記》等。傳見孫雄《舊京文存》卷一《別傳》、《清史稿》卷四三六、《清史列傳》卷六三、《碑傳集補》卷一、《碑傳集三編》卷二、《同光風雲錄》卷上、《近世人物志》、《近代人物小傳·官吏》、《清代七百名人傳》、《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卷二一、《國朝鼎甲徵信錄》卷四、《皇清書史》卷一等。參見朱尚文《翁同龢先生年譜》(一九七五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8] 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
[19] 此句之後有陽文長方章“同龢”。
[20] 光緒戊戌: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
[21] 端方(一八六一—一九一一):托忒克氏,字午橋,號陶齋,滿洲正白旗人。光緒八年壬午(一八八二)舉人,歷督湖廣、兩江、閩浙。宣統元年(一九〇九),調直隸總督。三年,任川漢、粵漢鐵路督辦,爲起義新軍所殺。謚忠敏。著有《陶齋吉金錄》、《端忠敏公奏稿》等。傳見《清史稿》卷四六九。按《翁同龢日記》(中西書局,二〇一二)記載,端方贈書於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七(一八九八年六月二五日)。
[22] 庚子: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
[23] 壬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
[24] 底本無題名。
[25] 吳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生平詳見本書卷九《風洞山》條解題。
[26] 丙子: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是年除夕,爲公元一九三七年二月十日。
[27] 居逸鴻:卽居益鋐(一八八六—一九五八後),字逸鴻,以字行,海寧(今屬浙江)人。民國間,歷任浙江地方實業銀行部司賬、北京政府財政部庫藏司科長、中國銀行總司賬、金城銀行總司賬、上海中國銀行副總經理等職。善唱曲,崑曲家劉富樑(一八七五—一九三六)弟子,上海著名崑曲社嘯社主持人。編有《鴛湖記曲錄》、《乙亥嘯社六十同期紀念刊》等。
[28] 葛君芃吉:卽葛昌棟(一八八九—一九八一),一名棟,又名昌樸,字輔唐,號芃吉,別署當湖江楓散人,平湖(今屬浙江)人。葛金烺(一八三七—一八九〇)孫,葛嗣浵(一八六七—一九三五)長子。清光緒末諸生。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古代戰區比節考》。參見上海市文史館辦公室編《上海市文史館建館三十五周年紀念:一九五三—一九八八館員名錄》(上海市文史館,一九八八)。據明刻本《古本荊釵記》藏書印,此書曾由葛氏傳樸堂三世遞藏。
[29]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吳梅之印”,陽文方章“瞿庵”。
[30] 底本無題名。
[31] 金兆蕃(一八六九—一九五一):原名義襄,字籛孫,號藥夢老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後移居平湖。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舉人,授內閣中書,曾著《各國訂約始末記》,傾心於變法。後膺清廷經濟特科之選,爲一時名流。曾任江蘇度支公所莞榷科科長。辛亥後任北京政府財政部僉事,擢財政部會計司、賦稅司司長。後入清史館,參修清史。著有《建州事實》、《安樂鄉人詩》、《藥夢詞》等。參編《檇李詩繫》、《檇李文繫》、《嘉禾徵獻錄》等。
[32] 丁丑: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
[33] 戊寅: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
[34] 壬戌: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
[35] 底本無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