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效应:从用户到粉丝,从流量到增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什么是粉丝,谁是粉丝?

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的那段恐慌和混乱的日子里,红袜队到底拥有什么秘密武器?他们有什么不为新闻媒体或政府官员所知的制胜法宝?

答案是:他们拥有众多的粉丝。

红袜队能够将它的粉丝圈的共同愿望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以此击溃那些黑暗日子里的种种磨难。

仅仅是粉丝吗?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体育超级粉丝的形象并不十分受待见。比如,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挺着啤酒肚,坐在乱七八糟散落着薯片的沙发上,对着电视机破口大骂,叫喊的声音大到能把邻居的耳朵震聋。

或者我们还熟悉另一种类型。一个不善言辞、自我封闭的电脑迷,30多岁了还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里,整天只知道玩《使命召唤》或《魔兽争霸》之类的电子游戏。要是玩够了这些游戏,觉得有些无聊,他还会拿出骰子玩《龙与地下城》这种更无聊的游戏。这样的人恐怕连个对象都找不到吧!

我们再说说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形象。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对某位名人心生爱慕,她房间的墙上贴满了这位名人的海报,她所有社交媒体网站的用户名也都改成能表达自己对这位名人爱慕之心的类型;她不仅开通了专门收集这位名人行踪的博客,还痴迷于吸血鬼爱情小说。她会突然地激动尖叫,声音能把周围的人都吓一跳。我们能指望这样的人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吗?

我们可以惯常地将某些人视为粉丝圈里最典型的形象,比如电视剧《生活大爆炸》或《菜鸟大反攻》中那些不善社交的角色。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躲在地下室里的人,或是那些沉迷幻想的少女或宅男才会混迹于粉丝圈。

难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算是粉丝吗?那些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他人无法理解的兴趣爱好上的人,真的比那些专心致志追求学业和事业的人的生活更没有意义吗?

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太多的人压制了他们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享受。他们是否担心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活动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否害怕沦为众人眼中的那些固有形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兴趣爱好与他人交流,无论是在午餐时间简短的一句“你昨晚看比赛了吗”,还是邀请别人观看下周末上映的漫威电影。兴趣爱好将我们联系起来,粉丝圈将我们联系起来。这便是我们渴望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