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被朱元璋称为“庄士”

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说,方孝孺属于“黑五类”子弟。父亲是被镇压的“反革命”,按理说,他不应该期望有什么政治前途。但是,就这么一个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居然被朱元璋接见了两次。

第一次是洪武十五年,即方孝孺的父亲被诛六年之后,也是他的老师宋濂在贬谪的途中老病而死一年之后,由于一位权势人物的推荐,朱元璋接见了时年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接见时皇太子朱标在座。当经过一番接谈与询问,朱元璋觉得这个年轻人举止端正,且文采斐然。于是对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夸奖了几句后,就让方孝孺回了老家。

关于这次会见,方孝孺虽然没有得到实惠,但他还是显得兴奋,他写了一首诗记其事:


汉家图治策贤良,董子昌言日月光。

自笑腐儒千载后,却劳圣主试文章。

(《奉试灵芝甘露论》)


朱元璋让他命题作诗以试其才,他自诩汉朝大儒董仲舒,可见自望甚高。

朱元璋第二次召见他是十年后的事情了。其时,太子朱标刚去世。朱元璋见了方孝孺,对吏部官员说:“现在还不是起用方孝孺的时候。”这一年,方孝孺已经三十六岁了。为了解决生计,吏部还是给了他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

汉中这个地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又是诸葛亮进取中原的北伐基地,交通闭塞而风气醇厚。方孝孺在这里过了将近六年的安定日子,每日与学生们讲经说法,穷诸学问。这六年有两件事值得一记。第一,蜀献王钦慕他的学问,聘请他担任世子的教授。蜀献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封王后入藩成都。皇帝的长子叫太子,藩王的长子叫世子。方孝孺教导蜀献王世子,以道德仁义为尚,深得蜀献王赞许,将他的书房取斋号为“正学”。所以,后世也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第二,方孝孺说服蜀献王,将他老师宋濂的尸骨从夔州迁往成都安葬,并对宋濂存活的家属给予优待。

朱允炆登基不到两个月,就急召方孝孺进京。他起用方孝孺是否是朱元璋临终前的特别交代,已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在位时不把人才用尽,而为后世留一些足当大任的人才,这一点,源自他“长治久安”的思想。这一策略,贯穿到各个方面,如矿山的开采、赋税的征收、漕粮的额度,他都留有较大的余地。一朝领导人不在他的手上将资源与人才用尽,让继任者不至于捉襟见肘无从展布,这也是“圣君”风范。

不过,据《明通鉴》记载,朱允炆在东宫时,就听说过方孝孺的大名,知道他的学问在当世无出其右。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师从宋濂,方孝孺亦是宋濂的高足。如今,朱允炆要拜方孝孺为“帝者师”,这才叫父子师生两代情,帝家儒门两代承传的佳话。

方孝孺来到京城后,立即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侍讲。侍讲,就是专门给皇帝讲授学问的官员。方孝孺一生的荣耀以及一生的悲剧由此展开。

从洪武三十一年的夏天开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便成为朱允炆身边的核心智囊。单说智囊尚为不确,应该说既是权力中枢又参与机密。齐泰、黄子澄二人偏于执政,而方孝孺则成了朱允炆名副其实的“文胆”。

朱允炆登基时只有二十一岁,方孝孺正好比他大一倍,四十二岁。这个“文胆”究竟给年轻的朱允炆灌输什么样的学问呢?研读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便可知其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