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有缘(上):谭谈说朋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他在1981年——访作家古华

一本新的日历挂到了墙头。朋友,你在过去的1981年的日历上,留下了什么样的色彩呢?年尾岁首,我踏进了古华的家,看看这位以优美的湘南山乡风俗画获得众多读者的青年作家的1981年。

“惭愧呵!”古华笑着,把我引进他的住舍。“我的这一年,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谈的呀!”

他拗不过我,还是谈了。随着他谦逊的话语,一页页火红的日历,在我的眼前翻开了……

古华,是唱着一首动人的,严峻的乡村牧歌——《芙蓉镇》,走进1981年的。这部反映湘南农村社会风情的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的图画。小说在《当代》1981年第1期发表以后,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几个月里,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封读者来信,赞扬这篇作品。

继《芙蓉镇》之后,作家又用辛勤的汗水,先后写出了《前边才是夔门》、《金叶木莲》、《爬满青藤的木屋》、《醒醒老爹》、《篮妮》等中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在《十月》一发表,《小说选刊》等几家刊物相继转载并发表了评介文章。这些作品的某些部分虽然还有不够十分完美的地方,但作者对生活的蓬勃的热情和横溢的创作才华,给人的印象和感染是深刻的。

这位以写山村生活而奇峰突起的作家,是山村里走来的。1942年,他出生在嘉禾县一个小山村里。农业中专毕业后,长期从事农业工作。他种过水稻,培育过果木。他熟悉四季农事,更熟悉生养他的湘南乡镇的民情风俗。五十年代末,他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在《湖南文学》发表了第1篇作品《杏妹》,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和许多同辈作家一样,在十年内乱中,停过笔,走过弯路。党的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他,给了他一些重新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剖析社会、人生的胆识。1980年,他到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这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折。在讲习所学习的一年时间里,他写出了长篇小说《芙蓉镇》,以及《土地爷》、《美丽豆杉崖》等七个短篇小说。这些写山区农村生活的作品,朴素、真实,而且新人耳目。

勤奋、刻苦,是事业成功的奥秘。古华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芙蓉镇》他改了三次,就重写了三次。有人问:你的语言怎么这样美?他说:“我的语言不美。如果有几个好句子,那都是每次重写时得来的。”勤奋出硕果。仅1981年,他就发表了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三篇,还有几篇创作谈。

我抚摸着装帧精美、刚刚出版的《芙蓉镇》,望了望撂在他案头的1982年的台历,问:“明年呢?谈谈你的明年!”

他虽不愿谈,但是我到底知道了一点。1982年,一本近三十万字的、收集他3个中篇、7个短篇的《古华中短篇小说集》将和广大读者见面。1981年里写的十一万字的中篇小说《浮屠岭》、报告文学《她来自孔雀的家乡》(与人合作),也将在1982年的大好春光里捧献给读者。访问结束时,他送我出门来,动情地说:“我们一切事业的成就,都是党的领导、关怀的结果。这是我心里要说的最重要的话!”

(原载《湖南日报》1982年1月13日)

古华(右)与谭谈在双峰县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