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透人生这部书——致苏松华
你的小说集,搁在我的案头许多时日了。某些篇什,我过去读过,多数篇章是这次才接触。我翻翻想想,想想翻翻,不知道该和你说点什么好。我曾经在我的长篇小说《桥》的封面上,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部书,我在书中咀嚼人生。我想,是不是就从这一句话发挥发挥,来胡说一点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生是一部无形的书、一部无形的大书呢?当你哇哇坠地,睁开那双清亮的小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开始读这部书了。当你一岁一岁地长大,懂得烦恼、知道委屈的时候,你就开始在这部书中入门了。友谊、爱情,人生的欢乐;怨恨、悲痛,人生的苦药。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痛苦,被朋友出卖后的愤怒,遭人计算后的仇恨,丧失亲人后的伤感,获得意外之喜的忘形,伤害别人时的得意,被别人伤害时的烦恼,认识自己做了错事、蠢事后的悔疚,这种种、种种的人生感受,构成了这部浩大无比、丰富无限的书。
是不是又可以这样说,一部精彩的书,则是一种有形的人生呢?都说文学是人学。作为小说,是典型的文学、典型的人学。上面所说到的那种种的人生感受、人生体验,不正是滋润文学的养料吗?没有这些养料,再巧的手,也是酿不出文学美酒来的!小说,只不过是把人们,把许许多多的人们——更多的是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搬到纸上来罢了。使本来别人看不到的、摸不着的这些感受,变成让人看得到、摸得着罢了。广大的读者看小说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带了进来,使那些对人生况味写得精彩的小说,读起来就很有味很有味了。
人,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里长大的,在某一方土地上、某一个人群里获得人生感受。那个环境,那方土地,就是自己的故乡。那个人群,就是自己故乡的父老乡亲。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个作家写养育自己的那一方山水。作家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可以不断地熟悉新生活。但生活的根,只能深深地扎在自己的故乡的土地。苏松华和我是同一方山水养大的。那一方土地的民情乡俗,风土人情,同样滋润着我们的文学,使我们的作品有了共同的韵味。但是,由于我们生活的年代不一样,我们周围的人群不一样,我们获得的人生感受当然就不一样,于是我们的作品就有了“他的”和’我的”之别了。实在地说,我很喜欢松华的作品,因为从他的作品中能嗅到故乡土地上的那股香味,读起来很有一种亲切感。《牛变》、《童子沟》这组短篇小说也罢,中篇小说《沉潭》也罢,对人生是品得很透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来品透人生这部书,把小说写得精彩一些罢!
(原载《湖南教育报》199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