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烟火味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从第一册书《大明梦华:明朝生活实录》至这本书结稿,逾两年矣,两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然对我而言却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在第一册书写作期间,正是我母亲病重之时,我这人别无他好,只会卖弄文字而已,故为排遣抑郁,抒发情感,才写了那册《大明梦华:明朝生活实录》,借历史的壳说心中的事儿。

说实在话,那本书写得很畅快,确实起到了排遣抑郁的作用,让我暂时忘却了烦恼和苦痛。然由于环境和心情的缘故,书中涉及的多是社会现象,对具体的事件和传统文化方面,并未深入,这才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

开篇提到,这两年来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一则指的是家母病故,二则说的是在下再添一子,一悲一喜,亦喜亦忧。喜自不消说,本有一子尹逍,今再添尹遥,全了“逍遥”二字,怎不为之欢喜?忧的是我本是一名鬻文为生的写书匠而已,以此谋生,本就不易,尹遥来到身边后,伏案的时间变少了,心中不免急迫。

本以为写这样一本书应是十分轻松之事,如今看来,却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原因无他,写第一册书时,可以信马由缰,反正题材多的是,且大多装在心里,写到哪儿是哪儿,然至这本书时,一则需要规避与第一册书的雷同,二则由于方向的调整,便需要更多的史料佐证。

前面说到,第一册书主要以社会现象为主,然涉及具体事件和传统文化时,却未曾深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前一册书的不足之处。比如第一章谈到的洗澡问题,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然要深入去讲,就要涉及大量的史料;又如上厕所的问题,最早是怎么上的,及至明朝又是如何上的,马桶是如何发明及演变的等等,说的是琐事,甚至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提及的,但是,任何一个日常行为,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这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虽说与《大明梦华:明朝生活实录》方向略有不同,但主旨是一样的,说的是百姓生活中极为琐碎之事,从洗浴、如厕,到城市卫生,从种菜卖菜,到集市的出现和演变等,谈的是传统文化,事实上说的也是历史。

以集市的演变为例,从“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始,到唐朝出现的市坊,再到宋朝时由“坊”而“市”,当“坊”的那堵墙被打破,“市”的潮水便汹涌地涌向街道,再到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市集的变化,更是历史的演变,制度的改革,以及时代的进步。

又以做菜为例,在宋朝之前是煮,至多炙烤一下,调调口味,原因是锅底厚,无法烹炒,故那时候也无须将菜切得很细碎,要么炙烤整条羊腿、猪蹄,要么一锅乱炖,包括著名的鸿门宴,实际上也没什么精致的菜。到了宋朝,由于铁锅变薄,一烹即起的热炒开始流行,从而引发餐饮革命,快餐从此出现。明朝时,在技术上更进一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此改变。

这是具体的生活上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力求将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厘清一事一物发展之过程。此外,又用大量篇幅涉及传统节日,以及听书看戏、侍花弄草、房子布局装修等生活休闲之事上,很多事情,只有真正去做了方才知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任何一件事情,泛泛而谈可能谁都会一点,拿出来当闲话说或闲谈中吹吹牛是可以的,然而当涉及具体的细节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诚如前面所说,我高估了自己,由于要翻阅大量的史料,再加上犬子尹遥的出世,伏案的时间相对偏少,这本书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有时候为了求证一件事,翻阅资料一翻便是一天,而具体写到书中的,或许只有几个字或一两个段落而已。

我不会说些高大上的话,实话实说,写到中途就后悔了,完全没有写第一册书时的畅快,更无排遣抑郁之效果,反倒是平添了许多烦恼。不过好在我有一样优点——不轻易言弃,一件事情只要去做了,若不做完,天天压在心头,时时泛涌而起,异常难受。

不管怎样,好歹将这本书写完了,是好是坏,自然由列位看官评判,最后借本部书结尾一段话,以结束此序文:承蒙列位抬爱,赏在下一口饭,得以鬻文为生,若有缘,当以更精彩之文字,献予列位看官,始不负掏钱买书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