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约瑟夫等人在《供应管理手册》一书中指出,供应链是指在满足最终顾客或消费者需求的投资、流程和货物流动,它们传统上被认为是由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环节所构成的链条中的实物流。森尼尔等人在《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一书中指出,供应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客体,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供应链有不同的认识,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相应地也有不同的说法。韦弢勇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指出,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人们最早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2.2.2 集群式供应链理论
黎继子在《集群式供应链:创新管理》一书中,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的分析,总结出集群式供应链的概念,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如图2-4所示,即在特定集群地域中,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这些组织都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的非正式松散方式或契约的正式紧密方式进行连接,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单链式供应链。集群地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相似性,导致该地域中供应链具有多条性和生产相似性,这样形成了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还存在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配合并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
图2-4 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结构
2.2.3 价值链管理理论
赵春雨在《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循环经济视角》一书中提出,在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方式下,价值链管理的思路是假设在企业投入既定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价值增值活动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书中指出价值链管理主要包括垂直价值链管理和水平价值链管理。
垂直价值链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价值增值链中所有参与实体(如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制造商、顾客等)的管理。日本的企业最先运用了垂直价值链管理,试图把制造过程中所有因素统一起来,以更好地控制供应商和分销商,加强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提高产品质量。这样发展并引进了二者之间的精益传送系统。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不必再为获得最低价格而进行讨价还价,因为双方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利益共享,供应商也会参与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这样双方能通过及时的信息交流,迅速设计出最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
水平价值链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同一水平上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主体间相互作用的管理。由于虚拟企业的流行,各公司有时甚至与竞争对手通过联合,采用IT技术达到共同的目标。一旦实现了这一目标,虚拟企业便解散。虚拟企业没有固定的原则,通常由各相关企业提供各自的核心优势,即由具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来设计产品,由最好的制造商生产产品,由最好的市场销售公司来销售产品。
2.2.4 价值网管理理论
价值网管理模型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Gulati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处在由供应商、顾客和竞争对手等组成的网络组织中。Sriniras认为,价值网络是由价值链各环节中的不同成员动态形成的拓扑空间和价值流的网络。Carney认为网络组织可以通过有效地控制投资成本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一般资产,同时确保企业的弹性来降低交易成本并获得竞争优势。吴海平等人指出价值网络中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由价值网络的每个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价值网络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波特链思维转变为网络思维,这是对社会传统供应链模型的改进与提升。对于价值网络管理模型的具体形式,李玉剑等人在《企业供应链的价值网管理模式与现实构建》中,总结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网模式:大卫·波维特等的价值网模式、惠普公司的价值网模式、Prabakar的价值网络模型和吴海平的价值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