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函数的微分
武利刚
北京建筑大学
作品标题:一元函数的微分
所属课程:高等数学
相关知识点:一元函数的微分
参考文献:[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迺信.微积分[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卓里奇.数学分析:第1卷[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教学背景
本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以微积分为主体的一门数学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理论及方法,是许多后续课程学习的必备基础。由于微积分相关的概念抽象、理论严谨、应用广泛,所以长期以来,它的教与学面临很多挑战。前面课程已经学习了导数,本节课要处理的是可导的等价概念——微分。
函数估值问题具有显著的应用色彩,而大学课堂往往容易对这一点忽略或轻描淡写,所以本节课在讲解可微与可导联系时,估值思想贯穿始终,以估值审视连续,以估值引入微分,以估值为微分应用,以估值精确度提升的思考探索作为课程尾声。作为平衡,本课程相应地淡化了一些知识点的处理,如简单函数微分的求法,而微分的几何意义则留作课外思考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引入微分概念的动机——函数估值。
(2)掌握微分的概念。
(3)掌握微分和导数的联系与区别。
(4)初步会用微分对函数估值。
三、教学内容
引入微分的动机,微分概念,微分和导数的区别与联系,用微分对函数估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分与导数的联系,用微分对函数估值。
五、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用计算器查询61°正弦值,穿插牛顿与莱布尼兹之间的争端,吸引学生关注,然后介绍微分概念。多媒体课件注重知识的可视化处理,以简练呈现、高效传达为本,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通道中,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授课中,力求语言轻松、严谨而不拘于严肃。
六、教学过程
(1)视频播放用计算器查询61°正弦值的操作(见图1),引入估值的话题。
图1 用计算器查询61°正弦值
(2)指出目前所呈现的知识在高数知识地图中的位置,以导数概念中没有微分的字眼为由,介绍牛顿与莱布尼兹在若干世纪之前的争端(见图2),调动学生对微分的兴趣。
图2 牛顿与莱布尼兹的争端
(3)提出微分概念的动机是估计函数值增量,通过回溯历史,指出莱布尼兹在处理这一估值问题时的独特之处(见图3):注意到了实际增量与线性增量之间的误差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方法和理论革新。
图3 提出微分的概念
(4)给出微分的概念,并介绍牛顿与莱布尼兹相互请教的故事,阐释微分与导数的等价关系。这样将抽象概念的讲解变得轻松有趣,缓解了证明及其书写的单调乏味,从而让学生乐学。
(5)为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用微分对61°正弦值重新估值(见图4),结果与计算器给出的结果稍有差别。
(6)进行内容小结,不仅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而且适度启发和调动学生,使他们有热情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和工具。例如,强调“可导与可微等价”仅限一元函数(见图5),学生自然会想到多元函数的情形;从函数估值的角度看,微分估值比连续估值更精确,学生将体会到可微是连续的“升级”。
图4 用微分对61°正弦值重新估值
图5 强调“可导与可微等价”仅限一元函数
(7)思考探索,将学生引向知识深处:特别指出微分估值与连续估值的差异(见图6),通过本节课所学的微分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鉴赏能力;鉴于微分估值比连续估值更精确,让学生思考,函数估值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向学生提出挑战。这个挑战所指向的是任意高精度的估值理论和方法,诸如泰勒公式、级数理论等,有助于保持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发问,问好问题。
图6 微分估值与连续估值的差异
七、教学总结
(1)本节课以估值为动机引入微分概念,介绍了微分产生的背景与思路,并将连续函数与可微函数置于估值的脉络中,这个脉络可以贯通微积分的始终,便于学生有大局观地学习。
(2)本节课在讲解可微与可导的等价性时,通过适当演义微积分历史,尝试让知识发现者讲述自己发现的知识,适度营造知识发现者现场授课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本节课注重数学理论应用性和严谨性的调和,用连续函数和微分函数对sin61°估值,首尾呼应,使学生体会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