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读《古文观止》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作者心灵的窗户。此文原来的标题叫《传世遗响》,副题叫“浅谈《古文观止》”。明眼人一看此文标题,即可洞察我的用心:主题是表达我对《古文观止》的敬畏和评价,副题是说作者对此书读是读了,但只是浅尝辄止。但为了简洁起见,就用了现标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把浅读的体会记录如下。在我眼里,记录是阅读的继续。
本来,我是准备用“传世绝响”来作此文标题的,但一转念,担心有人攻击我,说我偏激,说我厚古薄今。再说,把话说绝了,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虽说而今眼目下,因种种原因,尚无传世之文,说不定终有一日,出来一部《今文观止》,你又作何解?所以,我没用绝响,而是用遗响,这比较主动,这暗示着,还有绝响在后头。
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我时常惊叹,有时沉浸在古人穿越时空的思想境界里不能自拔。掩卷沉思,《古文观止》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古人的作品是文史哲熔于一炉。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既有文学的抒情,又有历史的叙事,还有哲学的大道,使得这些作品,经得起千年岁月的冲刷,至今读起来,仍能启人心智。司马迁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是一起光辉的范例。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封开国功臣多人为侯,但只有百年时间,他们大都“坐法殒命亡国”。司马迁的这篇短文,就是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写的序。连同标点,全文只560个字,竟然历数夏商周三朝的经验教训,记录了汉高祖以来功臣百年来衰败的的史实,总结出“物盛而衰”的政治哲学。想想今天省以上的高官,正处于人生的辉煌时期而锒铛入狱的惨痛教训,尤感司马迁之谈,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力量!韩愈的大部分篇什,同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比如他写的《原毁》,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待人严待己宽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指出毁谤产生的根源是懒惰和嫉妒,呼吁人们改变这种妒贤嫉能的恶劣风气。读完此文,我忍不住惊叹,为什么韩愈批判的中唐时期的社会风气,今天居然仍然存在呢?是韩愈料事如神?还是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有劣根性?或者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但不管怎样,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光和洞察力。
读完《古文观止》,你就会明白这些文章之所以传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章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如果具体一点说,一是韩愈说的“不平则鸣”,二是欧阳修说的“穷而后工”。韩欧两者合起来的意思是说,穷困不得志才有不平,不平的鸣声才更为响亮。惟其如此,也才可能有好文章。然而说得最为透彻的还是要数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好一个“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列举名人名著,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他们是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之后,用血泪发出的不平之声。因此他也是隐忍苟活,忍受着宫刑的奇耻大辱,写完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读欧阳修时,我知道他为范仲淹鸣不平写过《与高司谏书》而丢了官,贬到我们宜昌边鄙之地,做了一年多的县令。可见作文之不易。读了《古文观止》,我才知道,为一篇区区小文而丢了身家性命的,更是骇人听闻。汉宣帝时的丞相杨敞之子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曾任中郎将,后因言语不敬,被贬为百姓。这个天生的不安分守己的人,回乡后,大治产业,接待宾客。友人孙会宗写信规劝杨恽,杨则复信《报孙会宗书》。这封信自始至终,放言无忌,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会宗对他的规劝,为自己的言行辩解。结果,杨恽招来杀身之祸。杨恽究竟是否当杀,本人不想评论,令人震惊的是,一篇书信,能让朋友反目、皇帝发怒,乃至于丢了卿卿性命,足见这封信件的真性情和爆炸力。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精品的荟萃,值得我们终生阅读。一来它至少告诉我们散文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像现在强调“散文要抒情呀要诗意呀”,路子搞得这么窄。在编选者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眼里,除了诗词、小说、戏曲之外的文章都是散文,诸如论、记、序、传、书、说、祭文、志等,均属散文。二来文章的篇幅都很短小,也可能是古代受印刷条件限制,语言特别凝炼,含蓄而耐人寻味。三来我以为最重要的,那就是《古文观止》所选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缘事说理,或直抒胸臆,都有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也就是说都是有所依据,不尚空谈,有鲜明的时代形象和强烈的时代感觉的。由于这些文章是从具体的事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由此形成了散文的生命。我想,这就是千年之后,我们再读些文章仍然感动的根本原因。
还是回到本文的开头吧,此文记录的只是我的浅读而已。如果真要深读,那就是要找史书来比较的阅读,才能知人论世,也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弄清古人记叙的真相。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古人字面上记录的东西,就未必是真相,古人有古人的苦衷。这个经验,不是我的发明,是学者周振甫告诉我的。他举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例,说得很是明白。他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复信。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劝他“推贤进士”,即向汉武帝推荐贤人。那司马迁的回信,只要说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他替李陵说话,因此得罪,受到宫刑,他身已残废,没资格推荐贤人,就已经够了。可是信里还讲屈原放逐作《离骚》,孙膑砍了膝盖兵法,来比他的作《史记》。再说他在受宫刑前就在著作《史记》,跟屈原、孙膑不一样,那他讲这些干什么?信里还提到任安犯了死罪,不久要被处决,这跟他这封复信又有什么关系?等等,如果带着这些疑问读这些作品,这才叫读书读出学问来。按照周老先生的读书说,不管从那个角度而言,我读《古文观止》,终究不过是浅层次而已。
最后,我想说的编选者也有一个不能容忍的缺憾,那就是《古文观止》没有选《易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书,也没有选老子庄子的书,这既不利于当代,也无益于后世。由于经书的缺失,这不能不说给这本书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2007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