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园读书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读《中庸》记

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得很。同样的一句话,只因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解释的意思也就各异。譬如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种解释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另一种解释说:重温认识了过去,就知道了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过去就是老师。

这两种解释各有利弊:前者的好处是,仅从文意来看,符合文言文直译的习惯,为大多数初学者所接受,缺点是与《为政》主题稍离。后者意蕴深邃,更符合《为政》主旨,缺点是文句上不够顺达。

两种解释,究竟谁是谁非,我不想裁决。我只是想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孔子的孙子子思,不愧圣贤后代,他所撰写的《中庸》,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典范。

先说说温故。按照程朱理学的分段法,《中庸》全文共分三十三章,其中有十一章均属温故之言,也就是朱熹说的“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有人一定会大惑不解。子思总共才三十三章的文字,有十一段是温故,是重复。说白了,是原文照抄爷爷孔老先生的话,写文章有这种写法吗?

文无定法。我以为,检验引文长短之效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为创新鸣响了前奏曲。而子思的引文,决不是随心所欲,恰恰正是为了表达他的新思想作准备。

严格来说,孔子《论语》二十篇,涉及政治哲学、军事哲学、人生哲学、外交哲学、历史哲学,简直是一个思想大宝库。要从他《论语》中引几段为我所用的文字,其实是一个难题。而子思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中庸”的伟大和奥秘,把论语中零星的只言片语的关于“中庸”的文字,一一罗列,用现代的话来比喻,把散落四处的手榴弹集中起来以形成巨大的爆破力,就具有了震铄古今的力量。

有人会质问我,说“中庸”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不是有点夸张。而我的回答是:“中庸之道不仅震铄古今,还会万古长青。”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还是看看子思开头写的那一段优美的文字吧。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的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种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思想家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以思想征服人心。子思文章开头立论,就把“中庸之道”上升为规律,并与天道并立,这是不同凡响的。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就是天地各就其位,万物就能正常生长。而人之道就是把握了中正、和顺,你也就把握了人的生存规律,就能正确地处理万事万物。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道不远人。事实确乎如此。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个体会: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过之”和“不及”都不可能成功。惟“中庸”可成就大业。

有了这个立论,子思“温故”的十一章内容就有了主心骨,如孔子指出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过之犹不及”,坚持“中庸之道”之难,以及通过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比较,解释“中庸”的道理等等,使我们逐步认识“中庸之道”的伟大。孔子之于“中庸”,是发现,是伟大;子思之于“中庸”,是强化,是发展,同样也是一种伟大。如果没有子思就孔子的只言片语写一篇长文,也许我们今天也很难发现“中庸”的伟大。

温故在于知新。我们且看子思是如何知新的。

应该说,继引用孔子专谈“中庸之道”的言论之后,子思又用了八章的篇幅,继续温故,即引用孔子谈道不远人、谈忠恕、谈孝道等言论,表面上看似乎游离于“中庸”这个话题,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正反映子思作为一代大思想家思维缜密的特点。我认为,他是自谦。既然“中庸之道”是规律,难于把握,那么各位看官,请看我爷爷是怎样论述如何修炼才能把握“中庸”这个规律。接着,他终于亮出了自己的“中庸观”。他紧紧围绕要掌握“中庸”这个规律,治人、治事、治社会治国家,关键取决于一个“诚”字。他整整十二章的篇幅谈了诚的性质、诚的功用、诚的外化以及圣人的至诚等等。我以为,这就是子思的创新之处。他在温故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新的思想。他的逻辑推理似乎是这样的: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在其位,万物生长就茂盛了。所谓中和就是中庸。可见中庸是成就事物之道。而伤害中庸的情况是两种:要么是“过之”,要么是“犹不及”。因而就要修养。除了按孔爷爷提出的忠恕之道大孝之道修己以外,关键要诚。诚,就是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要做到真诚,就要仁智,而至圣者就是至诚。所以,子思肯定的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思是说,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事物。说这个话,就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孔子所论的“仁”一样,子思的“诚”,也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思想的力量了。

古人写文章,有“一字立骨法”之说。那是讲写文章如何表达主题的技巧,终究只是停留在作文这个浅表的层次上,而以一个字就能揭示事物的某一规律,在子思之前,只有老子和孔子两个人,而子思以一个“诚”字步其后尘者,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了。

最后想补充一点的是,我特别佩服子思的关于做学问的思路,也可以说是一个学者应该具有的“治学之道”。今天看来,它仍然不失为真理:“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最妙的还有这样几句,对我这样愚笨的人特别管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果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我曾用电脑打字。别人一个星期学会的,我用了整整一个月。虽然慢了一些,我毕竟还是学会了。所以,我特别相信子思这样的话。

200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