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刘长瑜速写
刘长瑜演《红灯记》里小铁梅的时候,已29岁了。可我在收音机里听她的声音,在银幕上看她的形象,真的相信她如戏词里所唱的,只有17岁。1970年,我正在读初二。数学老师杨志明先生多才多艺,常常给我们教唱京剧。他京胡也拉得有板有眼的,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那个时候,男同学会唱李玉和、杨子荣,女同学会唱李铁梅、小常宝,一点儿也不奇怪。
谁知道三十五年后,我竟能在宜昌有幸见到刘长瑜。
年少时不懂京剧角色中的“生、旦、净、丑”这些称谓,也不懂这四行各有各的妙处,只觉得青衣、花旦扮相俏丽,嗓音甜美,煞是好看,至今仍初衷不改。
刘长瑜就是专工青衣、花旦的人。1951年考入中国戏剧学校,先后得名师荀慧生、雪艳琴、李玉茹、陈伯华等真传,演出过《红楼二尤》、《昆仑草》、《平原作战》、《红灯记》等大戏,尤以《红灯记》饰演李铁梅而闻名中外,曾获得首届“梅花奖”。
除刘长瑜外,我还特别喜欢杨春霞在《杜鹃山》中扮演的柯湘、洪雪飞在《沙家滨》中扮演的阿庆嫂。柯湘坚毅而又干练,阿庆嫂洒脱而不失机智。后来扮演者无论扮相多么逼真,总觉得不如杨春霞那样硬朗,不如洪雪飞那样柔美。杨春霞在电视上见过几次面,可惜洪雪飞因车祸去世,再也无缘见面了。
那天,我同报社的记者小周在三峡大酒店见到了刘长瑜。除报社独家采访她以外,我有两个心愿:一个是让她给我的《红灯记》剧照连环画收藏本签名(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有何意义),另一个就是亲耳聆听她唱一段“小铁梅”。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好笑,人到中年了,竟成了“追星族”。
她上身着暗红碎花的黑色短袖,下身也是黑色的长裤。李铁梅扎着红头绳的长辫子是不见了,如今是一头并不茂密的短发,有些微黄。李铁梅的那种英气是不见了,如今是一张满是谦和的脸。虽说已是62岁的人了,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许多。知道我们是报社的记者,并不是像某些“大腕”那样给我们以冷脸,而是微笑着回答我们的提问。
我问:“听说您曾与作家邓友梅为样板戏发生过一次争执?”
说心里话,样板戏毕竟是“文革”时代的产物,它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它的某些唱腔设计,不少老干部、老作家非议颇多。但刘长瑜不为潮流所动,敢于执言,发表不同意见。我是十分佩服刘长瑜的勇气的。也许,这是我想见她的真正原因。
刘长瑜说:“那是在第七届全国政协会期间,有一位记者说到了样板戏。邓友梅认为,京剧样板戏原作比较好,江青改编后带上了帮派气味。‘文革’期间,邓友梅被折磨,一听到高音喇叭放样板戏,就感觉到自己像被人用鞭子在抽。”
“不可否认,有的人一听到样板戏,就会想到那个年代。但翻过这页历史,重新审视这些作品,其本身的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红灯记》这些优秀作品,是一代专业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能因为江青曾经插手过样板戏,就否定了这些作品的艺术性!我现在仍然是这个观点。”
“其实我和邓友梅是好朋友,我和他也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所谓‘两梅(李铁梅、邓友梅)之争’,完全是媒体炒作出来的。”
她说这些话时,言语铿锵,神情肃然。我从眉宇间,看到了当年舞台上小铁梅的影子。
我说;“您这次来三峡,肯定是要唱上一段的。我们都喜欢听您唱!”
刘长瑜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有好几年没有上舞台了,有时偶而上台,也只是报报幕。人老了,嗓子也不行了,唱得不好,会叫观众失望的。”
采访完毕,刘长瑜戴上眼镜,在我的《红灯记》剧照连环画上,一笔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吃惊,她的字竟是那样的工整、流畅。字如其人。我明白了她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为何那样经典,决不是偶然的。
第二天晚上,在三峡总公司的职工活动中心里,我再次见到了刘长瑜。随行的演员有荀派传人《红娘》的主角孙毓敏、《徐九经升官记》的主角朱世慧、梅派青衣李玉芙、张派名角王蓉蓉、程派传人迟小秋。她们一个个便装上场,各施绝技,赢得阵阵喝彩。
和众多票友一样,我期待着刘长瑜亮出金嗓,唱一出压台戏。可她只是与朱世慧一道充当报幕员,始终没有唱。
她报幕的声音好听,柔和而又清亮,像是从鼻翼的上方发出来的。
2005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