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碳中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对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公众健康、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深刻影响并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格局。

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似,气候变化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的、紧迫的危机,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气候变化是更为长期、深层次的挑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日益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危害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八大灾难性风险,并提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人类已经站在了事关存亡的十字路口,并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最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当前和长远,未雨绸缪地应对全球性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转型和创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发展谈发展,就环境谈环境,而要将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就业、稳定、安全等问题作为一个大系统,实现协同发展,通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确保人类长期健康和安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年4月“世界地球日”提出绿色高质量复苏的倡议,号召世界各国确保气候行动处于经济复苏举措的核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欧盟2019年年底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承诺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出台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食品、生态、环保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线图,坚持绿色复苏。新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德国在提议的新冠肺炎疫情复苏计划中提出大力支持绿色增长,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三大优先事项之一。英国2020年实现了两个多月的“无煤发电”运行。美国众议院在2020年6月发布的《气候危机行动计划》报告中也提出要为全球1.5℃温升控制目标努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10年减少88%、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标,并从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投资等领域详细阐述了未来拟采取的措施,该计划得到了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赞赏和支持。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直将其作为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从“十二五”时期起,以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这一系统性、约束性目标为抓手,促进低碳发展,2015年提出了碳排放2030年前后达峰并尽早达峰等自主贡献目标,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加森林碳汇、建立运行碳市场、开展南南合作等各方面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与2005年相比,2019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1130万吨。同期,GDP增长超4倍,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第三产业占比从41.3%增长到53.9%,煤炭消费比重从72.4%下降到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2.9岁提高到77.3岁。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协同增效的综合效益。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防治污染等工作任务,实现到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放眼全球,绿色低碳已成为各国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治理体系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应对人类共同危机的根本途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因此,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十四五”“十五五”以及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百分之百落实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要努力做得更好。站在当前的历史方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规划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措施,如何根据《巴黎协定》的原则履行符合我国国情和能力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何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2019年年初到2020年6月,针对以上课题,我作为创始院长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等24家研究机构合作,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项目研究。项目团队本着对国家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开展了扎实、全面、深入的研究,基于中国国情,针对实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美丽中国目标,以及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策和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了中国到2050年的低碳发展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的建议。

本书即是对该项目的梳理和总结,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各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制定和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提供支撑,也为未来书写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中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