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讲稿·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简介

前面讲的几部建筑史应是参考文献的第一类。第二类是建筑史以外的专刊、论文和其他专著。

1.《营造学社汇刊》。一共印了7卷23期共22册。上述前期的工作,绝大部分的调查实测报告都发表在此。1—6卷在北平印的,7卷两册在后方印的。后方印的不好找,其中一篇重要报告——佛光寺的报告,解放后《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5—6期合刊转载了主要部分,还有一篇莫宗江的榆次雨华宫也很重要,以后未再转载,是很遗憾的,只有找后方印的看(整理者按:此文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编辑的《建筑史论文集》第5辑已转载)。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的文章,现在都出了文集,文集易找,就不必看《汇刊》了。但梁、刘之外,《汇刊》还有一些重要文章,如鲍鼎的《汉代建筑样式与装饰》《唐宋塔的初步分析》,龙非了(龙庆忠)的《开封之铁塔》等。现在想着重也尽可能简练地讲讲梁、刘这两位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基人的重要报告。

梁的重要报告:蓟县独乐寺的报告,是梁最早一篇古建报告,上面讲的佛光寺报告是梁最后一篇报告。这两篇可作他的代表作看,前者是开创时期的作品,后者是成熟时期的作品,看这两篇不仅因为内容重要,更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建筑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看到梁先生如何一步一步把实际和《法式》结合起来的,这是研究我们古建筑唯一正确的方法。

刘先生的文章,先是从古籍中搜集汉六朝的宫室记录,然后兼搞古建调查的,前者有不少关于汉六朝宫室制度的研究论文,后者第一篇论文是北平智化寺调查,是调查明代建筑的一篇早期论文,接着与梁合著共同综合研究大同辽金建筑(《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汇刊》第4卷,3、4期),编写出最早的一篇不同时期古建筑的比较研究论文,为古建筑分期断代做出了贡献。刘先生从古籍中钩稽有关古建筑的资料,方法谨严,为后来做同类工作的人所取法。

梁、刘两先生的论文,从1982年起结集付印,现各出了四册《梁思成文集》和《刘敦桢文集》,其中也有一些未发表的遗稿。

2.“营造学社建筑图集”十集,把当时学社所收集的古建筑的图片分类编成的十册图录,主编是梁思成和刘致平。图集所收的实物,不少现已不存。

3.《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后更刊名为《文物》)和《文物》。解放后古建筑研究的文章和报告,大部分发表在这个刊物上,也有少数发表在《考古》《文物资料丛刊》和《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学报》上。重要文章很多,但在方法上都没有超出梁、刘的范围,所以不想一一介绍了,大家可根据以后讲的实例,自己去查找。这里只提几篇综合性的文字,希望大家抽空看看:

《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文物》1965年第4、第5期)、《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文物》1978年第3期)、《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文物》1983年第4期)这三篇是古建筑所祁英涛同志写的,后一篇只写到南北朝,插图多,容易看懂。

《中国封建社会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1982年),陈明达也写到南北朝时期。

《麦积山石窟中反映的北朝建筑》(《文物资料丛刊》4),傅熹年;《四川唐代摩崖中反映的建筑形式》(《文物》1961年第11期),辜其一。这是两篇根据图像资料(雕刻、绘画)综合论述北朝和唐代建筑的文章,可以作为从实物以外如何搜集古建形象资料的实例。

《麟德殿复原的初步研究》(《考古》1963年第7期)、《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考古》1977年第6期),刘致平、傅熹年,这是两篇复原遗址的范文。

此外还有几篇概论性的文章:一篇是梁先生1952年给第一届考古培训班上课的讲稿《古建绪论》(《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3期);一篇是陈明达的《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1981年第5期),这篇讲了一些古建工作的过去和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参考。

4.重要专著。刘致平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1957年),这是一部建筑方面较通俗也较全面的专著,不是以时代分段落,是以建筑形式的类型来分章节的。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这是古建的一类做专题研究的。陈明达的《应县木塔》(1965年),这是对一个建筑物做专门分析研究的。陈的另一本专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比较专门,可以稍晚些再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这是由科学出版社在香港印刷出版的(1985年),这本书是着眼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与上面的建筑史在体例上不同。但对我们来讲,比建筑史更有用些,特别是其中的木结构、砖结构、石结构技术三部分,几乎把我们要讲的重要实例都包括了进去,希望大家仔细看看。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尽量包括新资料,对一些新资料的解释可能和我们不同,但对大家扩大知识面,启发大家多方面思考问题,是有好处的。此书的其他部分,如建筑材料的加工和建筑装饰的发展等也都有参考价值。还有图版多,文图并茂,阅读起来比较有兴趣。不过许多线图毛病不少,阅读时要注意。

5.古建筑专书。有两部:一是《营造法式》,可参看梁先生的注释,《营造法式注释》只注释了《法式》的一部分,大部分梁先生未涉及,因而也还需要看原书。二是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可先看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

研究史和参考文献这两节,比原计划讲的多了。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以后自学。


[1] 《中国古建筑考古》讲稿,是李志荣同志根据1986年修订后的《中国古代建筑》讲义手稿整理后改订的。讲稿内容除唐含元殿龙尾道部分略有修订外,全稿其他文、图均无改动。又稿内手绘插图皆属示意性质的插图,原绘于讲稿内或背面,是为了讲课时随手在黑板上绘图作参考准备的——同时也要求同学随堂摹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李同志整理讲稿时,几乎全部保留了这些手绘示意图样,主要是想较完整地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前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和后来的考古系(1983年考古独立成系)开设这类类似科技性课程的上课方式。至于这些手绘图样,大部分在讲稿中都标注了出处,可据以査阅它们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