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家姓探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古老大国,也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之一。据说很早以前就有人探讨我国姓氏的种类,公认的说法是有近万个姓,号称万姓,后普遍认为我国有3000多个姓氏。宋朝年间编写并流传至今的“赵钱孙李”《百家姓》也收录了438个常见姓。百家姓并不是说只有一百个姓氏,因为“百”在这里是“多”的意思,我们这本书探源的百家姓也只是超过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每隔8~10年就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俗称“人口普查”,但由于我国地广人多,流动性大,普查统计的数字也不十分准确。2018年,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依托人口信息系统,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据统计,目前全国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传统意义上的“百家姓”,占全国户籍人口总量的近85%。根据这次最新人口统计调查可知,王、李、张、刘、陈这五大姓占据头五把“交椅”,全国共有23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王姓户籍人口数量仅比李姓多61万人,王姓和李姓的第一大姓之争仍将延续。因此,民间流传的“李王张刘陈,天下一半人”的俗语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中华姓氏涉及历史、地名、人名、社会、民族等多种学科知识,其来源也浩繁庞杂,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一源,编辑百家姓氏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宋朝年间编写的《百家姓》“赵钱孙李”,之所以以赵姓为首,是按当时的官爵顺序编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历届党代会、人代会等的姓名编排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这是一种较为公正的编排方法。本书的“百家姓”是以公安部2018年采集的人口信息数据为基础,按照百家大姓人口相对多少进行编排。事实上,王、李、张、刘、陈这五大姓的排序时有变动,特别是王、李、张三姓,都曾有排在首位的时候。对于百家大姓之外的姓氏,本书因受版面限制无法编入,请多见谅。
1.王姓
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位,现在是我国第一大姓,总人口超过1亿,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姓氏之一。王姓人口分布广泛,从西往东,从北往南,从国内到国外,人丁兴旺,繁荣发展,遍布世界各地,有“‘王’不出头谁作‘主’”之说。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活动地区,而且繁衍发展迅速。到了隋朝,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他也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中国台湾地区。
王姓图腾
王姓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大姓,一个重要原因是姓源众多,正如宋代史学家郑樵所说:“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氏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由此可见,王姓并非一人而传、一支而发,它的来源非常复杂,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因此这里只介绍其主要来源。
其一,姬姓之王。姬姓是黄帝嫡系子孙,传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姬姓居其首。姬姓之王是王姓诸源中最重要的一支,大多数王姓族人皆出于此。
姬姓之王又源出有二,一是源出毕公高,一是源出周灵王太子晋。据史书记载,毕公高,原名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受封于毕(今陕西咸阳北),以封国为姓,史称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在晋国任大夫,因功受封于魏,以封地为姓,故改姓魏,为魏姓始祖。战国末年,魏被秦所灭,子孙散处各地,时人称为“王家”,遂以王为姓。也有传说,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之后,封于魏,至魏昭王生公子无忌,封信陵君。无忌生间忧,承袭信陵君。魏被秦所灭之后,间忧子卑子逃难于泰山,汉高祖时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谓之“王家”,遂改姓王。
毕公高
姬姓之王影响最大的一支源于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名姬晋,史载其聪敏博学,大度谦恭,十五岁便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但是后来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族人尊奉太子晋为王姓始祖。
其二是妫姓之王,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武王灭商后,封虞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史称胡公满,即陈姓先祖。春秋时,陈国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姓田氏。田完五世孙田乞任齐国大夫时,深得民心。田乞曾孙田和,废齐王自立,即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战国末年,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西汉末王莽就出于这一支派。
其三是子姓之王,源于殷王子比干,是王姓诸源中最早的一支。殷商末年,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因为他是王子,其子孙遂以王为姓。
其四是虏姓之王,也即古代少数民族改姓王氏的通称。《通志·氏族略》记载“以爵为氏”:河南王氏,出自代北鲜卑族;冯翊王氏,本是钳耳族,即关中羌族;营州王氏,本高丽族;安东王氏,出自回纥阿布思之后。除上述鲜卑、羌族、高丽、回纥之外,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改姓王氏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由于王姓来源比较复杂,除以上来源之外,还有出现时代较早,但家族世系不明,或因种种原因而改姓王氏的,都可归入杂姓之王。这些王姓人均在妫姓后裔和毕公高后裔、周灵王太子晋后裔称王姓之前,但他们不是王姓的主要源头。
据《集韵》记载,王姓有21个望族:太原王氏、琅邪王氏、北海王氏、陈留王氏、东海王氏、高平王氏、京兆王氏、天水王氏、东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阳王氏、中山王氏、辛武王氏、东荣王氏、河东王氏、金城王氏、广汉王氏、长沙王氏、沈邑王氏、河南王氏,王姓的后代大都由这21支繁衍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王氏、琅玡王氏和京兆王氏。
王姓名人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王姓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历史上,王姓皇后多达36位,这在中华姓氏中仅此一姓。汉朝至唐朝末年,王姓涌现出92位宰相,这也是各大姓氏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王姓名人的杰出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创始人王诩,也就是著名的鬼谷子;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军事家王翦。
西汉时期著名丞相王陵;西汉末年,首位王姓君主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16年。
王翦
王诩(鬼谷子)
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东晋王朝建立功臣王敦、王导,扶助司马睿偏安江南,王氏势力之大达到“王与马共天下”,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家王羲之,其子著名书法家王献之。
王羲之和他的书法
隋朝末年,有著名的“瓦岗寨”王伯当为军事将领。
唐代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滕王阁序》作者王勃,著名诗人王昌龄、王维、王之涣;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在成都自立称帝,国号为“蜀”,史称前蜀,在位共12年。
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建立闽国,自称帝,在位共17年。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著名宰相王旦;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金代全真教始祖王重阳。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画家王冕、王蒙。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王阳明),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擅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还有内阁首辅王锡爵;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王安石
王阳明
王夫之
清代,刑部尚书、诗人王士祯,状元名臣王杰,关东才子、清代第一人王尔烈;还有白莲教起义军首领王聪儿。
近现代,有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国学大师王国维,无产革命家王若飞、王尽美,将军王树声、王弼,科学家王淦昌、王选等。还有美籍华人王赣骏,是当今世界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既是学者,又是著名的科学家。
此外,我国汉代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不仅是以美女著名,而且以“昭君出塞”名闻天下,成为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2.李姓
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位,现为我国第二大姓,也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李姓人口分布甚广,不仅在国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分布,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李姓子嗣,可以说李姓已遍布世界各地,无处不在。
李姓图腾
李姓来源非常复杂,主要出自四种:一是官职,二是木子,三是赐姓,四是改姓。
其一,官职来源。相传李氏原为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尧帝时担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制定“五刑”,他断案公正严明,从未出过差错,成为有名的大法官。此后,子孙世袭其职,历虞舜、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人称“理”氏。
颛顼帝
皋陶
其二,木子来源。皋陶在尧帝时担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据说皋陶能驱使一头名为獬豸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富灵性,能辨别善恶真伪,见了有罪之人就会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在它的帮助下,皋陶断案从未出过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后其子孙世袭其职。到商朝末年,他的裔孙理征因为忠贞耿直不容于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携子利贞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今河南省淮阳地区)。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采摘路边木子(木本植物之果)充饥,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利贞生子昌祖,任陈国大夫,子孙慢慢壮大起来。木子,“李”也,“理”“李”又属同音,因此契和氏为感激“木子”救命之恩,自利贞开始将“理”姓改为“李”姓。
其三,赐姓李氏。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据史书考证,李姓在先秦时期还较为沉寂,十六国时期李暠在西凉建国,相传李暠是李渊的远祖,李暠为李姓的发展和李渊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大唐王朝延续近300年,其繁荣昌盛闻名中外。李渊建唐之后,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由于这一原因,李姓从原来一个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姓一跃成为中国前两大姓。
其四,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以后历朝历代也有回族、苗族、壮族、瑶族、白族、畲族以及犹太人改李姓的情况。
李姓名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即老子)。
秦朝政治家李斯。
西汉时期名将李广。
唐朝时,李氏统治天下近30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强盛王朝之一,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李姓名人。其中李世民更是一代封建明君,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皇帝。此外,还有把唐诗推向顶峰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李白,诗人李商隐,史学家李延寿,一代名将李靖、李光弼、李朔等。
老子
唐太宗李世民
李白
李靖
宋代,有著名词坛女杰李清照,抗金名将李纲,一代名将李显忠。
明代,有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
清代,有著名理学名臣李光地,数学家李善兰,晚清名臣李鸿章。
近现代,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当代则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人李远哲,英国首相丘吉尔颁发的“雷达博士”奖获得者英籍华人李昌云,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著名企业家李嘉诚等。
3.张姓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位,现在是我国人口第三大姓,总人口约9000万,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民间有“张王刘李陈,五姓一半人”之说,把张姓列为五大姓之首的确意义不明,但张姓的确自汉代之前就已是人口众多的大姓,在唐代名列十大姓之一,当代更是在五大姓中列第三位。
张姓图腾
张姓起源相传有四种:
一是挥公说。《世本》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姓氏的著作,该书成于战国或秦初,原书早散佚,现存有清代辑本。其中著名姓氏研究者张澍的辑本载:“挥作弓。挥自黄帝子也,挥以弧矢命世。”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载:“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唐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载:“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清王仁骏所辑的《姓名考略》载:“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于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根据以上史料记载,挥所观之“弧星”,即弧矢星,共九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八星如弓形,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经过多日的观察,由其弓形受到启发,发明创造出弓箭,这在当时对国家和社会是一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由弓、长组成,与其官名“弓正”密切相关,从此挥的后代都以张为姓。
二是解张说。这支起源于春秋时期,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以后,张侯的后裔便姓张。
三是赐姓张氏。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天下,蜀国占领了大西南一带(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在蜀国的大军威势之下不战而降,因归顺有功,于是被蜀国丞相诸葛亮赐为张姓,其后代便以张为姓。
四是外族改姓说。据《三国志·魏志》记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据著名姓氏文化研究专家袁义达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历史上有影响的改姓有25种之多。
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就是张姓,有43望之多。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最后两个是堂号,其余14个全是郡望。
诸葛亮
张良
张姓名人
张姓自古英才辈出,战国时期有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魏国人张仪。
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有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出使西域的名臣张骞。
东汉最杰出的张姓名人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还有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的张道陵;创立太平道,率领“黄巾军”起义的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天师道的张修、张鲁。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魏国大将张辽。
西晋时期文学家张华。
唐朝有著名宰相张说、张九龄,他们也是文学家;唐代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
南宋大将张宪、张俊。
元代大将张弘范。
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
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
近代有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爱国将领张学良。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美国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
张居正
张之洞
4.刘姓
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2位,现为我国第四大姓,总人口7000万以上,俗称“张王李陈遍地刘”,意为处处都有刘姓人。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众多,先后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也是其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同样也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五种:
刘姓图腾
一是相传为古帝尧之后。帝尧又称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传说尧的子孙有一支为祁姓,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后裔便以刘为氏。夏朝时,这一支的后代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因技术不佳饲养不善,四条龙被弄死一条,于是举家逃往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隐藏起来,其子孙就以刘为姓。到商代,刘累的后代称豕韦氏,到周代称唐杜氏。周成王时,在唐地(今山西省翼城县西)的唐杜氏叛乱被周公讨平,奔逃至杜(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世称杜伯。周宣王时,周灭杜,杜伯之子隰叔逃往晋国,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其孙士会以“士”为氏。晋襄公死后,士会被晋国大臣赵盾派往秦国,打算拥立在秦国的晋公子雍为君。但赵盾随即改变主意,转而立晋襄公幼子夷皋,从而挑起晋秦之战,秦军战败,士会过了若干年才归国复职,留在秦国的子孙又恢复祖先姓氏,仍姓刘。“刘”与“留”同音,也含有留下来的意思。
帝尧
二是出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假师县南),子孙遂以邑名为氏。
三是周大夫刘康公之后。康公是周顷王之季子,周定王的同母弟,食采于刘,死后谥康,故称刘康公,其子孙亦为刘氏。
四是赐姓。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长安登基称帝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从洛阳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娄敬荐策有功,刘邦赐娄敬姓刘;同时刘邦又赐项伯之族也姓刘,他们被赐姓刘后,其子孙后代都以刘为姓。此外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策略,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首领冒顿为妻,冒顿本姓挛靼,但按匈奴习俗,后代从母姓,因而挛靼氏的子孙便为刘姓,如十六国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匈奴挛靼的后代。
五是改姓。北魏时,孝文帝从大同迁都中原洛阳,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此外,还有冒姓刘氏。比如五代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刘知远,原为沙陀部族人,冒姓刘。
刘氏望族繁衍众多,有彭城、沛郡、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玡、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其中以彭城、弘农、河间三望最为著称。
刘姓名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刘姓是称帝人数最多、统治年限最长、创建帝国最多的姓氏。在刘姓的历史长河中,一共出现92位皇帝,约占中国历史总皇帝数的七分之一(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有600余人),统治时间长达1009年之久(含重叠年限),故民间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曾被称为帝王之姓,《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载:“大约得姓之尊,称帝之贵,无过于刘。”甚至民间戏称刘姓霸气,是皇帝专业户,92位刘姓皇帝,统治了中国1009年!
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除了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蜀汉先帝刘备等著名帝王之外,还有以下名人:
西汉时,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他们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
魏晋南北朝时,有魏国哲学家刘劭,数学家刘徽,西晋将领、诗人刘琨,“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
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昭烈帝刘备
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
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朝文学家刘迎。
元代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
明清时期,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
近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刘伯承、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
5.陈姓
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在我国当代百家姓中排第五位,同样享有“李王张刘陈,天下一半人”之美称。陈姓人口也有5800万以上,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浙江五省,其次为河南、湖南、安徽、湖北、中国台湾等省、市、地区。全国以长江为分水岭,陈姓形成南多北少的布局,故而在闽、粤、中国台湾地区有“陈林半天下,黄蔡满街走”的说法。经过漫长的绵延发展,陈姓已成为一个生齿甚众、名门巨族的大姓。
陈姓来源也不单一,也有赐姓改姓陈的现象,其主要来源有二支:
一是黄帝后裔舜的后裔。据传,黄帝的后裔舜幼年丧母,后母不慈,对舜另眼看待,经常虐待甚至毒打舜,但舜逆来顺受,仍非常孝敬父母。由于舜好学义友,才学出众,名声远扬,帝尧末年不但把自己女儿嫁给舜,还把帝位传给了舜。舜帝执政时期,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因而深受臣民拥戴。至舜去世,约35代传到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封胡公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屏卫王室。传至陈闵公时,陈被楚灭亡,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图腾
二是少数民族改姓陈。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同前往洛阳,并将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从此他们的后代便都姓陈。
陈姓历来有“太丘德望,颍水渊源”,后发展成颍川、江州、汝南、下邳、广陵、河南等几大望族。
陈姓名人
纵览古今,陈姓在中国历史和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历程,名人辈出。
舜帝
陈武帝陈霸先
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之一陈元。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开创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先河的陈胜。
西汉初期,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政权的功臣、丞相陈平;西汉后期,曾多次出击匈奴的陈汤;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
三国时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
晋朝,《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建立者陈武帝陈霸先;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
唐朝时期,陈姓也是名家荟萃,如政治上有名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在文学诗歌方面,有陈子昂、陈鸿、陈陶等;此外,还有高僧玄奘(俗家姓名陈祎)、名将陈玄礼;唐末农民起义军女首领陈硕真。
宋代,陈姓名人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文学方面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农民起义领袖陈峒、陈三枪等。
元代末年,红巾军将领陈友谅。
明代,散曲家陈铎,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
清代,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
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天华,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毅、陈赓、陈云等;史学名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著名诗人陈三立等。
此外,陈姓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先生密友陈友仁等。
6.杨姓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位,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在第六位,即王、李、张、刘、陈之后,仅次于五大姓,是我国有名的大姓,总人口也有4600多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和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是一个族望丁兴的大姓。
杨姓图腾
杨姓来源主要有四:
唐叔虞
一是出自姬姓。这一支又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西周宣王之子尚父。周宣王的小儿子名尚父,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史书称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兼并,其子孙以封邑为姓。其二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封给弟弟姬虞,史称唐叔虞。唐叔的儿子燮继位,改唐为晋,唐叔成为晋国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即杨姓的受姓始祖。其三源于晋国太傅杨肸。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太傅叔向(又称叔肸),因功被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国发生六卿之乱,杨氏遭灭顶之灾,食我之子南逃至华山仙谷中,遂居华阴(今属陕西)。其后开基各地,不断地繁衍发展,成为杨姓的最大来源,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据说杨姓90%以上的人都出自这一支。
二是出自姞姓。据说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封尚父为杨侯。春秋时,晋献公灭杨,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三是赐姓转姓和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湖南、贵州的少数民族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被隋文帝赐予皇室姓氏。还有唐末五代时期非常盛行的从其养主而转姓杨的情况。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藩镇的主帅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纷纷招兵买马,并将一些勇猛将士认为假子,这些假子都随藩主姓,风气一时大盛。另据《姓氏考略》记载,有从少数民族中改姓杨氏的;《晋书》记载,胡姓和卢姓人中也有改姓杨氏的,其后世子孙也都姓杨。
四是少数民族杨姓。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不乏杨姓,比如白族杨氏,在唐代、元代、明代都是白族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白族杨氏的聚居地。此外,满族、纳西族、苗族、回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也均有杨姓。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
杨姓从华阳落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天水、四知、栖霞等几大郡望,现已分布甚广,丁兴族旺。
杨姓名人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
东汉名臣、“关西孔子”杨震。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父子。
唐代名相杨炎,“初唐四杰”杨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北宋俗有“赵家天子杨家将”之说,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保卫宋朝不受北方辽国的侵扰;哲学家、文学家杨时,世称“龟山先生”,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南宋有杰出的爱国诗人杨万里。
明代大臣、内阁首辅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明朝中期将领杨洪。
清末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
近现代有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国民党西北军司令、爱国将领杨虎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杨”将军杨勇、杨成武,杨得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
7.赵姓
宋代编制的《百家姓》中,赵姓被列为首姓,即“赵钱孙李”。此百家姓按官爵排列,当时赵氏的人口并不是最多,但也是百家大姓之一。赵姓现为我国第七大姓,人员分布海内外。
赵姓主要来自嬴姓部落,是一个与三皇五帝时代的帝王少昊有关的姓氏。相传,少昊裔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任驾车大夫,曾在华山得到八匹千里马,周穆王本是一个喜欢遨游的人,因此造父将千里马全部贡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大喜。有一次,穆王巡狩到昆仑山,在瑶池见到西王母,被美貌所吸引,结果流连忘返,把国事抛在一边。几年之后,周朝东南部徐国偃王联合30多个诸侯国进攻周朝都城,周穆王这才慌了手脚,乘千里马急速归国平乱。由于造父这次驾车有功,获得周穆王封赏,被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作为食邑,造父的子孙世居于此,并把自己的食邑称为姓氏,从此有了赵姓。这是赵姓最早的一支脉源,造父哺育了赵姓,当今天下绝大多数赵姓人都尊造父为自己的祖先。
赵姓图腾
此外,赵姓还有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的。比如,先后有匈奴、女真、党项、鲜卑族中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被赐姓赵,如汉代赵安稽(匈奴人)、五代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赵姓的迁徙线路很清楚,先是在中原地区,包括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然后到了湖北和甘肃天水,一个往南一个向西。三国时候,赵姓开始大规模南迁。赵姓起源于洪洞(赵国),发迹于陇西(甘肃)天水,成为大族,故赵氏以“天水”为堂号;后又发展了南阳赵氏、闽安赵氏、颍川赵氏、敦煌赵氏等望郡。现在,赵姓已是一个姓大丁旺的中华大姓。
少昊
宋太祖赵匡胤
赵姓名人
春秋时期,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国大夫;春秋末期,赵氏和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成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门下食客上千的平原君赵胜;一代名将赵奢,因功被封马服君。
秦汉时期,南越国王赵佗,统治岭南81年,被誉为“岭南开发第一人”;汉朝建立屯田制度的营平侯赵充国。
三国时,浑身是胆的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赵云。
唐代,宰相赵憬;被大文豪韩愈聘为士子师的“天水先生”赵德。
宋代,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赵宋帝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代名相赵普。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颍。
近现代有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赵尚志,抗日英雄、爱国将军赵登禹,著名作家赵树理,语言学家赵元任,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
8.黄姓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现在为我国第八大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部分地区。黄姓来源有三种说法,其中前两种一般认为与黄河或大禹治水有关。
一种传说黄姓是少昊的后裔,少昊的生母名为皇娥,常常白天乘船云游,夜晚挑灯纺织。有一次她来到穷桑(今山东曲阜),遇到一位自称是白帝之子的俊美少年,两心相恋,结为夫妻,一年后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有大才,做了东夷部落首领,去世后数传至皋陶,在虞舜时任大理之官,其子伯益娶舜之小女为妻,生大廉。夏禹时,伯益帮助禹治水有功,其子大廉被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建立黄国,其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黄姓。
黄姓图腾
第二种传说同样是黄姓为伯益后裔,不过与第一种有些出入。在帝舜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是帝颛顼的后裔,帮助帝舜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后裔有14支,其中一支便是黄氏,大约在商末周初时期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黄国进行反抗,认为楚距黄千里之遥,不会有什么危险。楚国责备黄国不向其纳贡,出兵攻打,结果当年夏天黄国被楚灭亡。黄国亡国后,子孙以国姓为氏,后裔均姓黄。
第三种传说,黄姓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的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建立黄国。黄国后来被楚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各地,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黄姓以上三支来源不论是出自少昊,还是出自伯益或吴回,归根结底最终统一到一点,即以黄国的国名为姓氏,子孙后代都姓黄。
黄国被楚国灭后,大部黄姓人迁至湖北,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均是黄姓在湖北发展成望族的基地。
此外,黄姓来源还有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远古伏羲的属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黄龙师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单姓黄氏、龙氏。二是出自远古黄帝的属官黄云。黄云,也是黄帝设置的官名。黄云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单姓黄氏、云氏。
伯益
黄庭坚
黄姓来源还有改姓。其中有其他汉姓改为黄姓,比如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还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改黄姓的。
黄姓名人
黄姓作为我国人口第八大姓,名人辈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统计,历代黄姓名人613人,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第12位;其中著名文学家占中国著名文学家总数的1.7%,排第9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第11位。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大臣、春申君黄歇。
秦末汉初黄石公,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军事家,他传授给汉初名臣张良《太公兵法》。
西汉丞相黄霸;东汉名臣黄香。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黄盖;蜀汉名将黄忠。
唐末时期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宋元时期,有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开创人黄庭坚;宋末元初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代著名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
明代书画家、抗清英雄黄道周;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清代画家黄慎,岭南武术宗师黄飞鸿,诗人兼外交家黄遵宪。
近现代,革命家黄炎培,军事家、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公略,外交部部长黄华,特技战斗英雄黄继光。
黄宗羲
9.周姓
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位,现在按人口数在我国百家姓中排位第九,人口已达2500多万,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部分地区。
周姓历史悠久,来源复杂,主要有三种:
一是出自周昌之后。周昌是远古时期黄帝属下的一位著名将领,其后裔以周为姓。
二是源于周朝。据唐宋时期谱牒学家考证,认为周姓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以及其子周武王姬发均是黄帝的后裔。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周姓图腾
三是其他姓氏改姓周氏。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北魏时,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周氏。当然,也有赐姓周的,如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但这些在周姓中只占少数。
周姓的发展主要是前两支。当今周姓人绝大多数出自周昌和周文王姬昌之后裔。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父志,请来姜太公,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在周朝数百年的统治下,周姓高速发展,周室的王子王孙在全国各地封侯任职,由此发展出许多郡望,著名的有汝南、庐山、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等,尤其汝南周氏,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业绩,是当今周姓人口最多的一个郡望。
周姓名人
周公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名将周亚夫,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晋朝周处,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周兴,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著名画家周昉,擅长肖像、佛像画。
五代南唐时画家周文矩,擅长人物画。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被理学大师朱熹推崇为理学开创人;周邦彦,著名词人,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公
周勃
周瑜
周敦颐
元代著名音韵学家周德清,北音韵书的创始人,著有《中原音韵》。
近现代有伟大的文学家周树人(鲁迅)及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周璇,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号,曾拍摄过《喜盈门》等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一生。
10.吴姓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现在按人口在我国排第10位,是我国主要大姓之一,人员分布在国内大江南北,以及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
吴姓图腾
吴姓来源主要是出自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裔。吴姓先祖太伯,与仲雍及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同为兄弟,都是商朝时周族(姬姓)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子,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的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即周文王之父)。周太王本应把王位传给长子太伯,但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特别喜欢小弟季历,加上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从小颇有才华,聪贤超人,是栋梁之材,因此太伯、仲雍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小弟季历,由此传为佳话。周文王继位后,果然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把部落管理得很好,深得民心,为推翻商纣王的统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商纣王无能,周文王之子姬发(周武王)举兵大破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伯、仲雍兄弟二人让贤后,趁其父古公亶父患病之机,以为父采药为由,远奔东南沿海吴越地区,不再返回商周部落。当时东南沿海还不发达,他们从陕西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深得吴越地区百姓的拥护。百姓们推举太伯为领袖,建立了姬姓吴国。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位。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得知仲雍之后传袭四代至周章,因而封周章为吴子。太伯、仲雍的后代子孙便以国为氏改姓吴。
周朝时期,吴姓在苏州建立了吴国,又有周武王封号吴子,因此在东南沿海迅速发展,逐步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沿海地区和大江南北。其中尤以吴鸿在江西婺源的一支吴姓繁衍最为迅速,在鄱阳、浮梁、乐平等地形成多支郡望,使得吴氏人才辈出。
吴太伯
吴起
吴姓另一来源是出自虞氏或有虞氏。仲雍的后代受封于虞国,后被晋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虞氏。又相传上古时期,有部落叫有虞氏,帝舜就是这一部落的领袖。在金文中,虞和吴相通,因而其子孙也有吴氏。
吴姓名人
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的《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和陈胜一同发动反秦斗争,建立张楚政权。
西汉初期,长沙王吴芮。
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吴汉,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后世尊为“画圣”。
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抗击金军,保全蜀地。
明朝开国功臣、淮阴侯吴良;其弟靖海侯吴祯,明初著名军事将领;杰出小说家吴承恩,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康熙年间发动全国性叛乱、建立政权,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著有《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篆刻家、书画家吴昌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委员长吴邦国。
11.徐姓
徐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150位。根据最新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列第十一位。徐姓虽不在十大姓之列,但也人丁兴旺,人员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
徐姓来源主要有三种:
徐姓图腾
一是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徐姓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今安徽泗县北),建立徐国。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到周穆王时期,徐偃王以仁义而得民心,周边三十六国诸侯也前来朝贡。有一次,徐国疏导河道时挖出一副红色弓箭,认为是天赐祥瑞,是取代周天子之兆,于是徐偃王产生野心,从此自称徐王,率领本国和周边三十六国举兵反周。周穆王得知后立即令楚国出兵,并调集兵马亲自出征。徐偃王兵败,逃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深山之中。徐军败后,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复封其子宗为徐子,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吴国兴起,吴王阖闾出兵灭掉徐国,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二是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是他姓改徐姓。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元朝至清朝,又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部族改徐姓。
徐姓得姓后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其中最著名的郡望是东海郡,资历最老,影响最大,人口最多;此外,高平、高宛、东营、琅琊、濮阳等徐氏也是丁兴族大的郡望。
徐姓代代相传,人才辈出,在我国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姓氏。
徐姓名人
战国时期墨家子弟徐弱,墨家巨子孟胜弟子,为守义与老师孟胜同死于阳城。
秦代著名方士徐福(也作徐市),相传他在海中发现三座神山,上书始皇派人占领,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一去无返,后来的日本就是这些人在那里发展繁衍建立的国家。
东汉时期江南名士徐稺,世称“南州高士”,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
三国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擀;东吴名将徐盛;魏国名将徐晃。
唐代三位著名宰相,相太宗徐世勣(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相懿宗徐商、相昭宗徐彦若;徐世勣之子徐敬业,反对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徐世勣
徐达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徐熙。
宋代精通星命之学的徐子平,创造“四柱”方法,运用人生八字推算人的命运;抗金名将徐徽言,衢州第一位武状元。
元末长江中下游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曾一度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三朝宰相、内阁首辅徐阶;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徐光启;文学家、书画家徐渭。
清代文学家徐常遇,广陵派创始者;清末北洋海军左营守备徐希颜,甲午海战战死。
皖系将领徐树铮,著名诗人徐志摩。
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也是毛泽东的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元帅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徐海东,获大将军衔;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12.孙姓
孙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第3位,现在按人口数量排第12位,是我国百家大姓排名较靠前的姓氏,孙姓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
孙姓历史悠久,姓源较杂,有以名为姓,有以字为姓,有赐姓,还有改姓等多种来源。现主要介绍三支来源,也是当今大多数孙姓的来源。
一是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姬叔,最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北),至周成王时调封于卫(今河南卫辉)。姬叔的八世孙是卫武公。此后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为纪念祖父,便以祖父名中的“孙”字为氏,其后裔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孙姓图腾
二是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新唐书·宰世表》记载,楚国是以芈为姓的国家。楚王生子芮章,芮章四代曾孙艾猎,即孙叔敖。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后裔为了纪念孙叔敖,便以他的字“孙”为姓。
三是出自妫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因事逃奔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田完七世孙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逃往吴国。吴国名将孙武,就是孙书的后世子孙。是为山东孙氏。
孙氏三支延续至今,以赐姓一支影响最大,人口繁衍最多。因为孙书有统兵之策,仅传了两代,便出了享誉中外的大军事家孙武,他撰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军事名著。从孙武再传至孙膑,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影响同样深远。特别是到东汉末年,孙武22世孙孙权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与曹魏、蜀汉三国鼎立,把这一支孙姓的影响推向顶峰。这支孙姓在元、明两朝,迁居福建、广东一带,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一支的后裔。
孙姓在繁衍发展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汲郡、陈留、太原、乐安、东莞、富春、吴郡,以及富阳、清河、洛阳等重要支派。
孙武
孙膑
孙姓名人
孙姓历来人才辈出,为我国的军事、政治、水利、科技发展等做出过重大贡献。
春秋时期,楚国人孙叔敖辅佐楚庄王称霸,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齐国人孙武,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善相马者孙阳(伯乐),以伯乐相马而闻名于世;战国时齐国人孙膑,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东汉末至三国,孙坚、孙策、孙权父子据有江东;东晋文学家孙绰,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被尊为“药王”。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清代孙毓汶,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孙星衍,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孙诒让,著名经学家、文学家。
孙权
13.胡姓
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我国当今百家大姓中以人口数排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是中国人口超过1%的19个大姓之一。胡姓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些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海外也有一部分胡姓人居住。
胡姓来源主要有三支。
胡姓图腾
一是源于妫姓,出自舜帝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武王灭商,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嫁给他,封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建立陈国,迁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的公族后裔以先祖谥号为姓氏,或以封地为氏,称胡氏。陈姓的其中一支与胡姓的这支都来源于胡公满的后代。
二是以国为氏。周武王姬发灭商,封同姓为侯,在今河南郾城西建立胡子国,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周朝还有一个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三是源于官位。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官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掌管君王贵胄饮食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其后裔有以先祖官职为姓者。西汉武帝时设置胡骑校尉,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者,称胡氏。
四是少数民族中改为胡姓的后裔。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献帝的大哥为纥骨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其子孙后代便姓胡。
胡姓始于西周初年,历史悠久,人口发展迅速,族盛丁兴,人才辈出,历史上主要有安定、新蔡两处郡望,后又繁衍于陕西、山东、江西、江苏等黄河和长江流域,也分布于欧、美、非等洲。
胡林翼
胡适
胡姓名人
西汉教育家胡安,其得意门生有司马相如。
北宋抗金英雄胡松年;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胡瑗;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曾撰文斩秦桧;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胡安国;理学名家胡宏,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
明代开国功臣、丞相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开国功臣胡大海;政治家、军事家、抗倭名将胡宗宪;理学家胡居仁;文学家胡应麟。
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将领胡林翼;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
近现代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越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现代越南国父胡志明;著名学者胡适;文学家胡也频;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胡琏。
14.朱姓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7位,现在按人口排序列第14位,约占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1500余万。朱姓人员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及海外许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姓。
朱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朱襄氏是伏羲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图腾
二是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上古帝王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第五子曹侠。周武王灭商建周,封曹侠于邾国。因为国家小,附庸于强邻鲁国,战国中叶被楚国所灭。邾国被灭后,其国人为纪念国家,去掉耳旁改姓朱。这一支因得姓始祖是曹挟,所以该支也被认为是源于曹姓。邾国被楚灭后,朱姓人大部南迁至江苏吴县。西汉时,吴县有个名叫朱买臣的人,少时家中贫穷,以打柴为生。此人聪明好学,受人喜爱,一次偶然的机会随本郡官府的人进京进言,结识了汉武帝身边的宠臣严助,严助把他引荐给汉武帝,汉武帝发现朱买臣是个贤才,当天就官拜中大夫。朱买臣是邾国被灭后第一个出类拔萃的朱氏人。
三是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其子孙后代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四是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帝尧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帝尧的嫡传后裔。帝舜打败丹朱后,丹朱的后裔一支以丹朱的名字为氏,向西南迁徙,繁衍生存下来,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的重要支派。
五是源于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改北方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其中就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许多部族也改为汉姓朱氏。
另外,明朝建立后,还有赐他姓为朱姓以示恩宠的。一是赐外族夷蛮为朱氏,以示笼络和怀柔;或者赐姓臣下以示褒奖和恩宠。
朱姓名人
战国时期著名勇士、魏国人朱亥,力大无穷,勇气过人,凭借40斤重的铁锤,在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表现英勇,退秦、救赵、存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西汉大臣、辞赋家朱买臣,早年穷困潦倒,后出任会稽太守,因功升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东汉大将朱儁。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长安后,朱儁密谋诛卓,后征为太仆。
三国时,东吴名将朱桓,曾大败魏国名将曹仁、曹休,以勇烈著闻。东吴名将朱然,曾与潘璋生擒关羽,后率军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时,打败曹魏军队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
东晋名将朱序。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暗助晋军,大败前秦王苻坚率领的军队,后领兵大败西燕皇帝慕容永。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朱敬则,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为官清廉,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
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享祀孔庙。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史称“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巩固了南北边防,多次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朱姓名人在现代影响巨大,其中包括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是党和军队、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朱宣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朱光亚。
朱熹
朱自清
15.高姓
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3位,现为我国人口百家大姓第15位。高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高姓来源,传说主要有三种。
一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之后。相传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其子孙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字子牙,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因功受封于齐。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以祖名为氏,称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齐君,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始祖。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
高姓图腾
二是出自周王族周公之后的高姓。史称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县),数传至鲁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称公子祁或公子高,其后裔便以公子高的字“高”为姓。
三是少数民族改为高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楼氏改为高氏。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高丽族羽真氏改为高氏。《北齐书》记载,北齐皇帝高洋曾赐元景安、元文遥为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高姓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渤海高氏、辽东高氏、广陵高氏、河南高氏、渔阳高氏等众多郡望,在当代百家大姓中也是一个人才辈出、族旺丁兴的大家族。
高姓名人
春秋时齐国人高柴,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战国末期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荆轲刺秦王前,到易水送行,击筑与荆轲和歌。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北齐文宣帝高洋,东魏权臣高欢次子,代东魏建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有圣主气范;北齐大将高长恭,勇武善战,封为兰陵王,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隋朝第一谋臣高颎,隋朝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五代十国时南平政权开国君主高季兴。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和人民疾苦,代表作有《燕歌行》,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北宋初期著名将领高怀德,曾跟随宋太宗消灭北汉。
著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高启,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誉为“吴中四杰”“初明四杰”;宰相高拱,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高攀龙,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东林党首领之一。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高翔,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文学家高鹗。
高拱
高攀龙
现代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高成山;奥运冠军、著名跳水运动员高敏。
16.林姓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现在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00多万,排在第16位。林姓在中国南方人丁众多,比如福建省林姓人口近5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8%,排第一位;广东省林姓300多万,浙江省近200万,台湾省约200万。林姓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林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赐姓林氏,源于子姓。商朝贵族、子姓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是商朝末年国之重臣,是商纣王的叔父。商纣王治国无能,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杀害周文王姬昌等诸侯,众臣因为畏惧纣王残暴而不敢劝谏,唯有比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冒死入宫强谏,纣王不见。比干一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纣王见状便起杀念。纣王对比干说,听说忠臣贤圣的心有7个孔,你否也是同样,说完便叫人把比干杀害。比干之妻陈氏有孕在身,听说比干被杀,为逃避纣王追杀之祸,躲到牧野(今河南卫辉洪县一带)深山老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姬发起兵灭商建周后,母欲其子归周。由于比干和周文王共朝称兄,关系密切,周武王得知坚是比干之子,其母为躲避纣王追杀而在林中出生,便赐长思为林姓,名坚,并委以重用。林坚的子孙后代从此以林为姓,繁衍绵延至今。
林姓图腾
二是源于姬姓。姬姓出自周朝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族姓。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咎生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后裔中一部分人以祖辈的名字为姓,也即姓林。
三是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中期,设置林衡(又称林人),掌管林木养护和浇灌等,其后人以祖先官职为姓。
比干
林则徐
四是少数民族改姓林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并命鲜卑人将复姓改成汉族单姓,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清代满族也有改为林姓的情况。
林姓在历史发展中曾形成过西河林氏、南安林氏等郡望,是一个名人辈出、族盛丁旺的大姓。
林姓名人
东晋将领林禄,在五胡乱华之际,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林姓开闽始祖。
被尊为圣母或妈祖的林默娘,东南沿海及中国台湾等地民众尊奉的保护神。
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首领林士弘,在鄱阳湖大败隋军后在江西赣州称帝,国号楚。
北宋末年,被逼上梁山的“豹子头”林冲,曾担任八十万禁军教头。
清朝道光时期大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留名青史,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林觉民,1911年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民主革命家林森,爱国爱民,清正廉洁,深受赞誉。
林纾,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中国首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也是现代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林伯渠,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林彪,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战神”。
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
17.何姓
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1位,目前以人口数排列在百家大姓中第17位。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人口占比都超过了1%,其中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何姓人口的44%。何姓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何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既有少数民族改姓何,又有赐姓何,但这些都不能形成何姓的主流,何姓的主要来源是姬姓,是从韩姓分出来的。
何姓图腾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次子叔虞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故又称唐叔虞),后子孙移封于晋(今山西太原市),建立晋国。其后数传到山西曲沃县,唐叔虞十一世孙韩万受封于韩,其子孙以封号为姓,便为韩氏。战国末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等地,在避难途中遇到秦国官吏的盘问,当时正值寒冷之季,加之又在河边,秦吏盘问时,韩姓中有一位名叫韩瑊的人对秦吏含糊地回答韩的谐音(寒),秦吏对韩、寒、河谐音同音分辨不清,因当时都站在河边,秦吏误认为是姓河,于是避难的韩姓人将错就错。只是韩瑊略作纠正,告所秦吏,他们的姓是“人”旁之“何”,不是“水”旁之“河”。就这样,这一批韩姓人侥幸躲过了盘查。为了纪念这次化险为夷的经历,韩姓人此后便将“韩”姓改为“何”姓,子孙后裔从此都姓何。这支何氏早在汉代便在庐江形成了郡望,后又繁衍出东海、陈郡等郡望。
也有人指出,何姓可能是韩氏在口音变化下讹传出的姓氏。由于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在江淮地区,“韩”“何”两字就是谐音,加上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把“韩”读成了“何”。
何姓族盛丁旺,名人辈出,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姓名人
西汉御史大夫、大司空何武。
东汉经学家何休,董仲舒四传弟子;水利学家何敞;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
三国时玄学家何晏,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东晋重臣何充,身居宰相,以国家兴旺为己任,深受世人敬重。
南朝宋天文学家何承天,精天文律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何休
何叔衡
八仙之一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
明朝文学家何景明,一代大家,明史载文苑传。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何香凝;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抗战任总参谋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冈村宁次投降。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何姓奥运冠军有女子体操队队员何可欣,女子蹦床队队员何雯娜,跳水队队员何冲、何姿。
18.郭姓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44位,当代郭姓人口约1500万,是中国人口第18大姓。郭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省,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是四川、广东、山西、辽宁、安徽、吉林,这六省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0%。
郭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郭姓的来源有三种传说。
一是源自夏朝郭支、商朝郭崇。“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因此,郭姓早在夏朝和商朝就有了。不过,郭支、郭崇二人的血统源流至今无法考证,他们的后代都以郭姓繁衍至今。
郭姓图腾
二是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城、郭、园、池”等居住地,“郭”即出自东郭,而东郭又出自“城郭”。古代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国家”和县府以上所在地都有城墙四面包围,目的是抵御外来进攻,保卫城内安全(如今各县政府所在地都称县城,但已经没有城墙了)。古代外城的墙叫郭,比如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传说一个住在东郭的人颇有文才,被尊称为东郭先生,因而其子孙便姓东郭,后去掉“东”改姓为郭,是为郭姓。
三是以西周王室封邑为姓。据《新唐书》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初,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姬仲支持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建立虢国,因为“虢”与“郭”同音,因此姬仲的后裔便姓郭。这一郭姓来源的说法最真实,血缘明确,来源清楚,这支脉源也是当今郭姓人员发展最快、最多的支派。郭姓先祖姬仲之子孙在虢国得姓后,因当时虢国贫弱,加之管理不善,至西周末年已经衰落不堪,经常受以楚国为首的列强欺辱。周平王东迁时,把姬仲的后裔姬序转迁到阳曲(今山西阳曲县),之后姬序的族人及子孙在阳曲、太原、华阳、中山、昌乐、冯翊、汾阳等地繁衍发展成多支郡望。
郭氏得姓于虢国,光大于太原,发展于各大郡望,现已是一个名人辈出、族盛丁旺的大姓,屹立于中华百家大姓之林。
郭姓名人
战国时期燕国大臣郭隗,辅佐燕昭王招贤纳士,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东汉名臣郭伋,游侠郭解玄孙,光武帝时被征召为太中大夫。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郭嘉。
西晋玄学名士郭象;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
唐代军事家郭子仪,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郭威,在位时推行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宋代著名画家、文字学家郭忠恕;书画评论家郭若虚;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郭沔。
郭子仪
元朝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授时历》的编撰人之一;元末起义军郭子兴。
清代驻英大使郭嵩焘,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民国时期北洋奉系将领郭松龄。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著有《女神》等著作;军事学家郭化若;著名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奠基人郭永怀;诗人郭小川;著名歌唱家、艺术家郭兰英;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郭鹤年,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奥运冠军、著名跳水运动员郭晶晶。
郭威
19.马姓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排列的百家大姓中的第19位,总人口约1200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马姓的来源有三种。
一是以官爵为氏。西周时期设有马质,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马质的后裔子孙把先祖的官职作为姓氏,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马氏,绵延流传至今,是我国历史久远的古老姓氏。
马姓图腾
春秋时期楚国设有巫马,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巫马的后裔子孙把先祖的官职作为姓氏,称“巫马氏”,后来简化为马氏、巫氏,成为相传至今的古老姓氏。此外,春秋时期鲁国、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设有廋人,全称马廋人,掌管饲养和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吏骑马。马廋的后裔子孙把先祖的官职作为姓氏,马姓成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西周至秦汉时期,设有司马,是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军事。司马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官职为姓,称“司马氏”,后简化为单姓马氏,相传至今。
金朝时,西域人习礼吉思任凤翔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很有名气,受人崇拜,其子孙按照汉人习俗,为纪念他,以他的官名为姓,从此姓马。
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当过金朝的马步指挥使,为纪念祖父而改姓马,名祖常,其子孙后裔以马为姓流传至今。
二是源于改姓。汉朝有个大司徒马宫,本复姓马矢氏,后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繁衍相传至今。也有他姓改马姓的情况,如两晋之后大量的司马氏改为马姓;元末明初在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东乡(现甘肃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部分少数民族改姓,如东乡县贾家村贾姓少数民族人改姓马,因此贾家村如今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
此外,回族的马姓,则是马姓的一个重要来源。回族中马姓之所以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有关。由于马、穆谐音,明清两代许多著述都将穆译作马,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所以很多回族人选用了马姓。
三是出自嬴姓,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马服君赵奢,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嬴姓是上古时期帝颛顼的后裔伯益的子孙,史称伯益的后裔在战国时建立了强大的赵国,历代世袭王位。其中一位赵王之子赵奢,初期在赵惠文王期间任田税官,不畏权势,严格执行税律。一次他到平原君赵胜家收租税,平原君认为自己是赵国贵族,不予理会。赵奢以法治罪,先后查办了九个抗税的人,并评论说“赵家王朝,赵氏不护,国之亡矣”,此举赢得了赵惠文王称赞,升任赵奢管理国赋。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守军难以抵抗。赵奢主张援兵抗秦,赵惠文王令赵奢率军救援。赵奢指挥有方,一举打败秦军,惠文王大喜,封赵奢于马服(今河北邯郸西北)。后来,赵奢的子孙以其封地为姓。赵奢成为这一支马氏的始祖,也是当今马姓的主流支脉。
马氏得姓后发展迅速,在邯郸等地形成郡望,名人辈出,是一个族盛丁旺的大族,跻身我国百家大姓之列。
马服君赵奢
伏波将军马援
马姓名人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马武和马成,其中马援任伏波将军,马武和马成是云台二十八将,分别任捕虏将军、扬武将军;著名哲学家马融。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良(马谡之兄),与四个弟弟均是当时才子,人称白眉马良,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蜀汉名将马超、马岱;曹魏著名机械制造家马钧。
西晋名将马隆,兵器革新家。
隋代禁军骁果军将领马文举,参与发动江都兵变,害死隋炀帝。
唐朝开国名将马三宝;贞观朝名相马周;唐中期名将马璘,在平定安史之乱及与吐蕃交战中立下战功;马燧,唐德宗三大名将之一;马炫,马燧之兄,博学工文;马异,唐朝中期诗人;马总,唐朝中期大臣、学者,撰有《意林》;马植,唐宣宗时宰相。
五代十国时期,马楚政权的建立者马殷;文士马缟,著有《中华古今注》。
宋朝天文历法家马依泽,在宋太祖时编制《应天历》;史学家马令;南宋宰相马廷鸾,宋亡后拒绝蒙元授予的官职;全真道人马钰,王重阳弟子,入仙宫羽化,号丹阳顺化真人;南宋绘画大师马远,擅画山水,被誉为“南宋四家”。
马远《踏歌图》
元代著名杂剧和散曲作家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琬,元末明初画家。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被誉为贤后;航海家马欢,多次参加郑和下西洋航行,著有《瀛涯胜览》;马士英,弘光朝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人称马阁老。
近代马姓名人:民主爱国人士马叙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马君武;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马步芳,民国时期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马本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创建人;马占山,抗日英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马寅初,经济学家、教育家。
明太祖马皇后
当代马姓名人:马识途,著名作家;马季,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未都,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
20.罗姓
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75位,当代罗姓人口1300多万,以人口数排第20位。罗姓人员遍布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罗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是网罗鸟雀部落得姓,源于妘姓,以国名为氏,据说出自颛项帝之孙祝融氏后裔。传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以果畜为生,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个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后形成罗国。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其中一位异姓诸侯被封于罗国(又称罗子国,初封宜城,今湖北宜城)。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武王熊通所灭,失国后的罗国人迁往湖南长沙、江西豫章(今南昌)等地,后代为纪念自己的国家而以国为姓。
罗姓图腾
二是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下诏代北复姓改汉族单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唐代时,有西域斛瑟罗氏改为罗氏。
三是少数民族罗姓。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很多民族有罗姓,如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满族、土族、白族、侗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罗姓。
罗姓主要来源是第一种,现在大多数罗姓成员都出自罗子国,奉颛顼或祝融为他们的祖先。罗姓得姓后主要在湖北、湖南、江西发展,并成望族,如枝江罗氏、长沙罗氏、汨罗罗氏、豫章罗氏等郡望,江西南昌(古为豫章)地区还有罗家集、罗家亭等古老的集镇罗姓人。
罗姓名人
汉武帝时大司农罗居厚。
东晋罗含,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政治家罗企生及弟罗遵生,兄为官刚正,弟为人忠孝,被誉为“忠孝一门”。
唐初名将罗士信,作战勇猛,曾力撼双牛,两战来护儿,活捉魏文通,力擒伍天锡,生擒裴元庆,战功显赫;军事家罗通,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罗通扫北”佳话流传至今;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
北宋名臣罗适,为官清正,体察民情,被誉为“罗青天”;理学家罗从彦,号豫章先生,“闽学四贤”之一。
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罗贯中,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明代理学家罗洪先、罗伦。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罗牧,“江西画派”的创始者;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罗泽南;罗大纲,太平天国奋王。
近现代罗姓名人有:罗章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罗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荣桓,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罗瑞卿,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罗炳辉,杰出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罗豪才,中国现代行政法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罗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主播;罗大佑,华语流行乐著名歌手。
21.梁姓
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8位,现在以人口数在我国百家大姓中排第21位。梁姓成员分布于全国各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梁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梁姓图腾
一是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伯益后世孙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得周孝王重用,并被赐姓嬴,受封于秦邑,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官居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兵败被杀。秦仲有五子,立志为父报仇,请求周宣王拨给他们兵马再次西征,宣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拨付七千精兵。兄弟五人同仇敌忾,一举打败西戎,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周宣王大喜,赏赐兄弟五人。秦仲的小儿子秦康被封于梁(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称梁康伯。后来秦灭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晋国,以国名为姓。该支由黄帝长子少昊-伯益-非子-秦仲-梁伯,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至后唐天平节度使梁惟忠举族定居山东东平,这支梁氏在宋朝时成为科甲鼎盛的望族。
二是源自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书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封儿子姬唐于南梁,建立梁国(今河南汝州),其后裔便以国为氏姓梁。宋代学者邵思在《姓解》中认为,这支梁氏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
三是从少数民族改姓梁。北魏时,鲜卑人有拔列氏部落,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姓梁。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有一位著名将领梁国儿,出自匈奴族孤独部,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得赐之姓为氏,是为陇西天水梁氏。北宋神宗时期,一名骨伤外科医者从古波斯(今伊朗)来华,被朝廷聘为御医,神宗赐汉名梁柱,后人称其“梁接骨”。到了明朝,回族梁氏接骨术传至第九代,子孙后裔分布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此外,羌族、氐族、蒙古族、朝鲜族也有改姓梁氏的情况。
四是源于职业。这一梁姓出自围梁以鱼的渔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这里的“梁”,指的是河堤、围堰。《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指“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堰边可以用竹编器具捕捞鱼虾。地处黄河古道上的开封城,史称“大梁”,之所以这么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高大的桥梁,而是因为有许多大的矮坝堰,人们在这些坝堰中可以捕鱼为生。因此,古代在河流湖泊边上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有许多人以梁为氏,其人数远远超过嬴姓、姬姓梁氏。
梁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安定、天水、河南等郡望,繁衍为当今我国百家大姓之一,名人辈出,族盛丁旺。
梁姓名人
西汉梁丘贺,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东汉桓帝时权臣梁冀,汉质帝当面称其“跋扈将军”而被毒杀;隐士梁鸿;书法家梁鹄,作品曾受曹操称赞。
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文学家梁肃。
北宋权知开封府梁颢;南宋女将梁红玉,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画家梁楷。
明代戏曲家梁辰鱼,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清代诗人梁佩兰;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梁诗正;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梁国治;书法家梁章钜、梁同书。
梁启超
梁实秋
近现代名人有梁士诒,曾于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倡导人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文学家梁实秋,著有雅舍系列作品;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梁漱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
22.宋姓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1100多万,按照总人口数排第22位。宋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及港澳台等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一是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同母兄。纣王统治无道,残害忠良,微子启逃亡在外。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又在殷都附近分封三位同姓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两年后武王病逝,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诸弟的疑忌,武庚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公率军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废为庶民。在平定三监之乱时,微子启参与平叛有功,被周公封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到春秋时期宋襄公时,宋国成为诸侯盟主,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86年,宋被齐灭,宋国公室子孙遂以国为氏。这一支来源是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此后,宋姓向全国各地迁徙,形成了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等众多郡望。二是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贵族大夫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宋姓图腾
三是源于改姓。1276年,元攻灭南宋,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皇族赵昶从临安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该族尊赵昶为一世祖,已经流散至各地,留在当地的人数不多。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改宋姓的情况,例如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土家族、西夏国党项族、元末明初蒙古族、清末民初满族,都有改汉姓或赐姓宋氏的情况。
宋姓名人
战国时楚国人宋玉,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代表作有《招魂》等。
东汉初大臣宋弘,任大司空,入仕前曾娶有家室,深得光武帝欣赏,想把自己的姐姐湖阳公主嫁给他。他不愿攀龙附凤,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名言至今仍被传颂。
唐代著名宰相宋璟,与姚崇并为名相,对开元盛世贡献卓越;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诗人宋之问,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
微子
宋濂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宋祁,与兄宋庠并称“二宋”;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著名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曾主修《元史》,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科学巨著;书画家宋钰,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书法家宋克,与宋王遂、宋广并称“三宋”;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军师宋献策。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与安徽施润章齐名,时称“南施北宋”;诗人宋湘。
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曾帮助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三姐妹及兄弟宋子文。
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宋世雄;著名影视演员宋丹丹。
23.郑姓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7位,现为我国人口百家大姓中第23位,人员分布于中国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郑姓来源,一是以国为氏。具体又分为三支: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族宗室。周朝末年,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郑国成为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亦即郑桓公。周幽王时,得知郑桓公在郑国很有建树,深得民心,便召其入朝任司徒,主管教化。郑桓公入朝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周幽王无道,有亡国之危,便向太史伯讨教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片大好土地,道路便利、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可把家小先安置于此,然后再寻机离朝,控制这片地域。”郑桓公依计行事,将部族、家属等东迁,可他没有机会离朝,没过多久便遭“犬戎之难”,被昏君周幽王杀害。此后郑桓公之子郑武公继位,在今河南新郑地区建立了新的郑国。郑桓公因此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河南各地的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郑姓由此出现。
郑姓图腾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负责主持祭奠用酒,故得名,是商朝的方国之一。周武王灭商之后,子姓郑国随之灭亡,周朝将子姓郑人迁往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武王灭商后,封姜太公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到周穆王时,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为了纪念,改姓奠井氏,或郑井氏,亦即郑氏。
二是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古褒国有一个附庸邑南郑。战国时期,韩国灭郑之后,郑国王族、国民逃往陕西汉中,以故国之名再建郑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三是源于改姓。如朝鲜半岛在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氏。在中国,明朝中期,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改姓郑姓;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正讷鲁特氏所冠汉姓即为郑氏;裕固族增斯恩氏,简化成汉姓郑氏;满族也有多个姓氏改姓郑姓,如济礼氏、郑佳氏、弼噜氏,冠汉姓为郑氏。
郑姓得姓后在河南、郑州、新郑、荥阳等地发展成众多郡望,后迁徙全国各地,族盛丁旺,名人辈出,现已屹立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郑姓名人
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在秦国建成郑国渠。
西汉武帝时大臣郑当时;大将郑吉,降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成为第一任西域都护。
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经学家郑玄;大臣郑崇、郑弘。
唐代有郑綮、郑珣瑜、郑余庆、郑覃、郑涯、郑郎、郑从谠、郑畋、郑延昌九位宰相;诗人郑虔、郑谷。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
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戏曲作家郑廷玉。
明代航海家郑和;收复中国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
郑玄
郑成功
近现代民主革命人士郑士良;抗日英雄郑少愚;著名作家郑振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原司令员郑维山。
24.谢姓
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4位,现为我国人口数百家大姓第24位,人员分布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大洋洲、美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相传,谢姓来源于炎帝、黄帝二帝后裔之姓。
一是相传出自姜姓申伯,为炎帝的后裔。史料记载,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率兵平定猃狁之乱有功,被封于谢邑(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申伯的子孙在当地繁衍发展。春秋时期,谢地被楚国吞并,申伯的子孙为纪念封邑,改为谢姓。出自申伯之后的这一支派,后来成为中国谢姓的主流。
谢姓图腾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的后裔。《世本·氏姓》篇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12胞族)。其中第七姓为任姓,任姓后建有十国,其中第一国为谢国,谢国势力较弱,默默无闻。直至西周末期,谢国王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被封于谢,谢国从此重新振作,国人后改为谢姓。
以上二支谢姓来源,不论是出自炎帝还是黄帝,都与申伯有关,因此谢姓人都尊申伯为始祖。
另一支谢姓由北朝齐国鲜卑族直勒氏改姓而成。据《旧唐书·文苑列传》载,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其祖父孝政在北齐为官,改姓谢氏。
谢姓早在河南唐河、南阳、信阳、汝南、罗山等地繁衍发展,形成郡望后迁徙全国各地,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谢姓名人
先秦时期,墨家思想家谢子。
谢安
谢玄
秦朝尚书、武德将军谢武;西汉初,谢武之子谢秉槐任儒林郎、尚书太尉;谢秉槐之子谢堂,在汉文帝、汉景帝年间任将军;谢堂之子谢瑛,汉武帝年间任中郎将,抗击匈奴屡立战功。
谢灵运
东汉以后,谢氏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是“四海大姓”之一,有名士谢甄、谢廉、谢弼、谢该等。
南北朝时期,谢氏大放异彩。东晋时期,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由谢家三杰领导,在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此外,还有著名诗人谢灵运、才女谢道韫等一大批名人。
明朝开国功臣谢赐荣;诗人谢绩、谢榛、谢三宾;文学家谢肃、谢文瓘、谢声鹤;状元谢迁(三朝重臣)、谢一夔等。
清代作家谢俨;文学家谢济世;航海家谢清高;书画家谢昌年等。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法学家和教育家谢觉哉。
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
谢氏在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印度尼西亚有兰芳共和国(加里曼丹)第八任大总统谢桂芳、谢建隆、谢建智、谢建友等名人。美国有著名学者谢益谦等。澳大利亚有祖籍广东的飞艇发明家谢缵泰。
25.韩姓
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位,现在以人口数在我国姓氏中排第25位,其人员遍布中国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韩姓的来源既古老又多源。根据最古老的传说,韩姓人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子昌意有个儿子叫韩流,韩流的子孙便以其名字中的“韩”字为姓,这也是韩姓最古老的姓氏,但其后裔支源的发展历史记载不详。
韩姓的主要来源出自周朝,武王封韩国而得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周武王举兵灭商后,封有功的庶子为韩侯,在韩城(今山西河津县城)建立韩国,因国少势弱,不久被灭,韩国贵族便以国为姓。公元前678年,晋武公率戎御大夫韩万征讨翼国,韩万立下大功,因此班师后武公封韩万于韩原(今陕西韩城)。韩万在此重新建立韩国,其子孙在此繁衍200余年,韩姓人也迅速发展壮大,这是韩姓人的主要来源。
韩姓图腾
韩姓也有一些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把鲜卑姓氏中的三字姓改为汉姓中的单姓,其中就有大汗氏改为韩氏。这支改韩姓的韩姓人,因人数少而发展缓慢,在韩姓人口中难显威势,影响相对较小。
韩姓早在颍川(今河南许昌)、南阳等地发展形成郡望,后迁徙全国各地,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韩信
韩世忠
韩姓名人
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汉代名将韩信,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初三杰”。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韩世忠。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
近代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副司令员,福州、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26.唐姓
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64位,现在中国大陆按照人口数排列第26位。唐姓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唐姓来源较为复杂,并非出于某一支血脉。祁姓和姬姓是唐姓两支主要来源,其共同点是均出自国名。
一是出自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号放勋,谥号尧,是一位圣明天子,深受百姓拥戴,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执掌天下后,尧立国为唐,史称陶唐氏,亦称唐尧。尧老后,将帝位禅让给舜。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至西周初,唐被周公所灭,此后唐侯裔孙开始有人以唐为姓。
二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把弟弟叔虞封于唐,改封原唐侯的直系子孙于杜(今陕西西安以东),因此这支唐姓人又被称为唐杜氏。叔虞封唐后,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子孙虽分封他地,但留居于唐的后裔也以封地为姓,便为唐氏。另外还有一支也是出自姬姓,是较小的唐姓来源。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在今湖北随州西北一带建立唐国,后被楚国灭亡,这一地区的唐国人为纪念自己的国家,后裔都姓唐。
唐姓图腾
帝尧和叔虞得唐姓后,逐渐发展繁衍,成为最主要的两支唐氏,后来在晋阳、北海、鲁国等地形成郡望,迁徙全国各地,历来族盛丁旺,名人辈出。
唐姓名人
唐朝大臣唐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名将唐休璟。
宋代名医唐慎微,编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明代画家唐寅(唐伯虎);儒学大师唐顺之,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
清末维新派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积极宣传变法。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唐钺,历史学家唐长儒,文字学家唐兰,散文家唐弢,话剧演员唐槐秋等。
唐寅(唐伯虎)
羽毛球世界冠军唐九红;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唐国强。
27.冯姓
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9位,现在以人口数排列我国大陆百家姓第27位。冯姓成员现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由于冯姓来源较多,因此冯姓人有各自不同的尊祖,十分复杂,但据传主要出自毕公高和冯简子两支。
出自毕公高的源流:相传毕公高(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之子受封于魏,其后人魏长卿受封于冯城(今属甘肃管辖),他们的后裔便以冯为姓氏。
冯姓图腾
出自冯简子的源流: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冯姓就是冯简子的后裔。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史书载冯简子能断大事,很有才能,当时郑国由子产执政,很多重大事情都同冯简子商议。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他的后裔便以冯简子的“冯”字为姓,是为冯氏。
冯姓中还有史记来源不明的,如上党冯氏、京兆冯氏、河间冯氏等众多郡望,在现今的冯姓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例。但是,上述第一和第二支冯姓来源是当今冯姓人的主要来源,他们后来发展成多处郡望,迁徙全国各地繁衍。现如今,冯姓已成为族盛丁旺、名人辈出的大姓。
冯姓名人
战国时期,齐国人冯谖,“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在历史上留下“冯谖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
西汉名臣冯唐,历仕汉文帝、景帝两朝,有“冯唐易老”典故流传至今;名将冯奉世,冯唐之孙。
五代时期宰相冯道
抗法名将冯子材
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五代时期宰相冯道,在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时历任宰相等,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人物。
北宋大臣冯京,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明朝开国大将冯国用;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末爱国名将冯子材,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冯云山,封南王。
近现代冯姓名人有直系军阀冯国璋;爱国将领冯玉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中国第一位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冯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作家冯骥才;著名小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冯巩。
28.于姓
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82位,现在以人口数排列我国大陆百家姓第28位。于姓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于姓来源主要出自远祖炎帝之后和西周王族姬姓邘叔之后。
一是出自炎帝之后。相传,于姓出自复姓淳于氏。淳于氏的远祖是炎帝,两周时被分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奉祀炎帝香火,此后便以地名为姓氏,姓淳于。到唐代中叶,806年,唐宪宗李纯(本名李淳)继位,因淳于氏的“淳”字与宪宗名中的“纯”同音,淳于氏人为避讳,便省去“淳”字,改姓“于”,其后裔便以于为姓。
于姓图腾
二是出自西周王族姬姓邘叔之后。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建立周国,史书记载周武王把他的第二个儿子邘叔封在邘(今河南泌阳西北邘台镇),在邘台建立邘国,他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姓于或姓邘。“于”“邘”是同音,他们都出自一脉。邘叔之后,这支于姓人中一部分在两晋十六国时迁徙到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发展,后来又有部分从东海随鲜卑族北迁,改姓万忸于氏。鲜卑人在北魏孝文帝时从北南下迁都洛阳时,万忸于氏又随鲜卑人南下中原,并且恢复了原来的于姓。这支出自河南的于姓人,不论是东迁北上还是南下的变迁,始祖都是周朝王族姬姓邘叔。
如今,于姓已发展成为族盛丁旺、名人辈出的大姓。
于姓名人
西汉丞相于定国,担任廷尉时,秉公断案,天下悦服。
东汉末年道士于吉,著《太平经》,信民太众,为孙策猜忌杀害。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于禁。
唐代高宗朝宰相于志宁。
明代名臣于谦,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之后,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率军坚守北京,抵御瓦剌入侵获胜;万历朝内阁首辅于慎行。
清代名臣于成龙,曾任两江总督,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近代著名教育家于右任;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于学忠;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于方舟;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于省吾;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谦
于成龙
29.董姓
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7位,现在以人口数排列我国百家大姓第29位。董姓人员现分布于全国各地、南洋及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董姓图腾
一是帝王赐姓,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颛顼帝后裔飂叔安(亦称廖叔安),生子父。父擅长养龙,被舜帝任命为豢龙氏,专门负责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舜赐以董氏,并封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从传说可见,董姓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二是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也就是说,辛有的儿子在晋国负责董督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担任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董狐为晋侯史官时,不畏强权,坚持原则。晋国贵族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留下“董狐直笔”的典故,开创了我国史学秉笔直书传统之先河。
三是以居邑名称为氏,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重黎是一氏族首领,被颛顼帝任命为专门管理火的“火正”。颛顼去世,帝喾继位,重黎为“祝融”。后来,共工氏作乱,重黎多次奉命出征不胜,被处斩,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之职。吴回的儿子终,受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子名参胡,因住在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是以居邑名称为氏,但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文喜邑即今山西运城地区,先秦时期这里还是一片巨大的湿地,水中盛产董蕖(莲藕),故称“董泽”。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有些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是源于少数民族,如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清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时满洲八旗董鄂氏、栋鄂氏、珠格氏、朱胡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改汉姓董。
董姓在陇西、济阴形成郡望,现在的董姓大都出自前二支繁衍的后裔。如今董姓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董姓名人
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西汉内史董安国;汉哀帝宠臣董贤。
东汉初大臣董宣,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被称为“卧虎令”“强项令”;东汉末年董卓,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董和,与诸葛亮共事多年,深受赞誉;董允,董和之子,在诸葛亮去世后主持蜀国内政,深得民心;董奉,董允之孙,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患者愈后使之种杏,久成杏林,后来董奉的杏林成为医家尊奉的称号。
西汉大儒董仲舒
金朝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元代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
清代秦淮河名妓董小宛,著名文学家冒襄之妾;著名画家董邦达;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近现代董姓名人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董振堂;董其武上将;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舍身炸碉堡,是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
董姓名人中,不乏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岩石学家董申保、计算机软件专家董韫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空间结构工程学家董石麟、作物种质资源专家董玉琛、中医内科学家董建华、化工材料专家董海山。
香港首任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
30.萧姓
萧(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现为我国人口数百家大姓第30位。萧姓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萧氏得姓始祖名叫大心。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囚禁在鲁侯的后宫,几个月后才被放回。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旁观的除了几位大臣,还有闵公的几个宠姬。南宫长万看见这些宠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啊,天下诸侯再也没有比做鲁君更快乐的!”闵公向来以这几个宠姬的姿色而自矜,当下心生不悦,讥讽南宫长万说:“你这阶下之囚,怎么会欣赏美与不美?”此话一出,南宫长万立即被激怒,他恼羞成怒,一拳打死了宋闵公,然后干脆起兵反叛,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宋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避难。萧邑大夫正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面对南宫长万叛乱,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军队,诛杀南宫长万,平息了叛乱,并拥立宋闵公之弟御说继位,即宋桓公。宋桓公论功行赏,封大心于萧地,建立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597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被后人尊为萧姓得姓始祖。
萧姓图腾
萧姓另一来源,是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在漫长的时间里,萧氏后裔逐步发展出了东海、兰陵、广陵、河南等多处郡望,以及“芳远”等堂号,名人辈出,已成为中国百家大姓之一。
萧(肖)姓名人
汉初政治家萧何,汉高祖时丞相,和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经学家萧望之,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武帝萧衍;历史学家萧子显,有《南齐书》传世。
唐朝萧氏十宰相萧瑀、萧至忠、萧嵩、萧华、萧复、萧免、萧邺、萧寘、萧仿、萧构。
明代礼部尚书萧云峰;布政使萧良干。
清朝太平天国起义领导人之一萧朝贵。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萧楚女;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萧克、萧华、萧劲光;著名作家肖复兴。
萧何
31.程姓
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3位,现为我国人口百家大姓第31位。程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程姓来源主要有三支:
程姓图腾
一是出自风姓,以国为姓,出自重黎后裔。重和黎是同胞兄弟,他们是颛顼帝的曾孙。帝喾统治时,人们发明了取火,开始以火加工食物。由于当时火种非常宝贵,帝喾便派重黎兄弟掌管火种,为“天地之官”,后来重黎的子孙相继世袭此职。至商代,重黎的裔孙被封于程(今河南洛阳地区),建立程国,为伯爵,称为程伯,从此他们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到周宣王时,重黎的裔孙休父(时称程伯休父)被周宣王召入朝任大司马,不再担任天地之官。周宣王考虑到洛阳距周都长安太远,来往不便,便把他移封于咸阳附件,仍称程伯,程伯休父的子孙仍以程为姓,这就是程姓的主要来源。
二是以地名为姓。据《左传杜预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由韩、赵、魏、中行、智、羊舌、荀等大夫分掌朝政,其中荀氏至荀林父时,其胞弟荀驩被赐采邑(今山西新绛县东北部),也称程。后来,荀氏在朝廷内斗中被击败,族人沦落为民,他们为纪念封邑,都改为程姓。是为山西程氏。
三是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始祖,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起兵,在牧野打败商纣王的军队,纣王自焚而死。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土地和众多民众,武王推行分封制度,将同姓、功臣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伯符是古圣贤重黎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后来,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等三种祥瑞有功,得封程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
程氏的后裔在安定、广平等地发展成郡望,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已成为百家大姓之一。
程姓名人
春秋时期晋国人程郑,晋国六卿之一;程婴,晋国义士,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后自杀殉友。
程颐
程颢
秦代程邈,隶书的创造者,将篆书发展成隶书,中国文字从此定型,贡献巨大。
西汉初大工商主程郑,《史记》记载他因鼓铸铁器致富;大将程不识,长期屯兵驻守雁门关,是与李广齐名的一代名将。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程普,曾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功勋卓著,人称“程公”;程昱,曹操主要谋士,深受曹操赞赏。
唐朝开国大将程知节(咬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宪宗宰相程异,理财家,“安史之乱”后筹措大量资金,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之乱。
北宋宰相程琳,妥善处理民族交往,为缓和民族矛盾、稳定边疆起了很大作用;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宋明理学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
清朝书画家程伟元,曾续写《红楼梦》;海军将领程璧光。
爱国将领程潜,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创立程派艺术,日本侵华时罢演;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32.曹姓
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2位。曹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曹姓得姓历史古老而悠久,也较为复杂,有的支源还颇有传奇色彩。
曹姓图腾
来源之一,源于官位。《元和姓纂》记载,帝颛顼后裔陆终娶鬼方之女为妻,怀孕三年之后,一胞产出六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治水时,安佐禹治水有功,被赐曹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曹安即曹姓得姓始祖。周武王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邹城境内)。战国时,邾国被楚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来源之二,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把弟弟曹叔振铎封于曹(今山东定陶西南),建立曹国,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便为曹姓。曹参、曹操即该支后人。
来源之三,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北朝时,原居住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的康居国人分支曹国人迁居我国内地,后都改为曹姓。盛唐时期,管辖的境内有曹国(现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区),他们到唐都时,就称自己为曹氏,其后代定居下来,并传之后世。
来源之四,少数民族改姓。《晋书》记载有匈奴改曹姓;此外,满族、蒙古族、藏族、阿昌族等也有改曹姓情况。
曹氏的后裔在繁衍发展中形成了谯国、高平、彭城、巨野等郡望,族盛丁旺,名人辈出,现已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曹姓名人
春秋时期鲁国名将曹刿,著有我国最早的兵书《曹沫之陈》,因大败齐师而千古留名。
西汉名臣曹参,在萧何之后担任丞相,不改萧何定规,史称“萧规曹随”。
汉相曹参
魏武帝曹操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开启三国鼎立局面;曹植,曹操嫡三子,三国著名诗人,以诗文著称于世;魏国大将曹仁、曹洪、曹真、曹休。
唐代杰出画家曹霸,擅画马;唐懿宗时宰相曹确;诗人曹唐、曹松。
北宋初年名将曹翰;大将曹彬。
明代著名学者曹端,被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曹鼐;抗倭英雄曹顶;崇祯朝名将曹文诏,号称第一良将。
魏文帝曹丕
清代文学家曹寅,其孙曹雪芹,即《石头记》(《红楼梦》)作者。
曹锟,北洋直系军阀首领;曹汝霖,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坚守晚节;曹学楷,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著名作家曹聚仁;心理学家曹日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曹刚川,曾任国防部部长;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曹乃谦。
曹姓在科学研究领域名人众多,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工专家曹本熹、高分子化学家曹镛、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材料科学家曹春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结构专家曹楚生、免疫学专家曹雪涛。
33.袁姓
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3位。袁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印尼、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袁姓来源清楚,脉源统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袁”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周朝时,帝舜的裔孙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陈胡公满。陈胡公11世孙名诸,字伯瑗,伯瑗孙涛涂因功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上古时期,爰、袁、辕、溒、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于是出现一姓分为六家的情况,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辕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裔孙辕告的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去掉“车”旁,开始以袁为氏。这就是瑗演变成袁姓的历史渊源,唐宋时期的姓氏书,对此均有详细记载。
袁姓图腾
袁姓是帝舜后代,其血脉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仲牛甫生圣伯顺,圣伯顺生伯他父,伯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仲尔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孙爰涛涂,又称辕涛涂,辕涛涂玄孙辕颇,辕颇裔孙辕告,辕告生子辕政。辕政把辕改成袁,从此以袁为氏。
袁姓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轩辕氏又称玄袁氏,是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得命轩辕之丘。黄帝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称其邑,后称袁邑。上古时期,爰和袁、辕、榬、溒、援都是同音同义字。黄帝战胜炎帝成为天子,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
袁姓得姓后,后裔在繁衍过程中,早在三国以前就形成了汝南、陈郡(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三大郡望,现已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在中国百家大姓中占有一席之地。
袁姓名人
西汉大臣袁盎,敢言直谏,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叛乱平定后封楚相。
东汉时期,袁氏家族的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都曾担任过司徒、司空,时称“四世五公”;袁绍,东汉末年割据称霸河北;袁术,割据称霸淮南。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
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袁天罡;袁姓三宰相袁智弘、袁恕己、袁滋。
南宋时期史学家袁枢。
元代文学家袁桷,五朝翰林,多次担任科举考官,为天下举子所熟知。
明朝时期,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人称“公安三袁”;思想家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闻名于世;书画家、诗人袁枢;兵部尚书、军事家袁崇焕,与袁可立、袁应泰并称“武三袁”。
清代著名画家袁江;文学家袁枚,有《随园诗话》传世。
袁枚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袁世海;“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首次取得“三连冠”。
34.邓姓
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4位。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地区,国内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来源较为复杂,传说有出自夏禹之后代的邓氏、出自商王族之后代的邓氏,以及由李姓改姓而来的邓氏之说,这是邓氏主要的三大脉源。
其一,出自夏禹之后代的邓氏。传说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启传位太康,太康传位仲康。仲康封其庶出之子于邓(今河南邓州地区),建立邓国,在此存续800多年。到商王武丁时代,也即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邓国被灭。亡国之后的邓人大多以国名为姓,也即邓氏。
邓姓图腾
其二,出自商王族后代的邓氏。汤灭夏建商后,传位至高宗武丁,武丁把叔父曼季封于邓,史称邓国(今湖北襄阳邓城),属于以国名为氏。商周时期,邓国是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强盛时周边疆域约150余里。春秋时期,邓国在大国争霸的纷战中采用联姻的策略求得生存,如楚国武王、郑国庄公,皆娶邓国贵胄之女为妻,使得国与国之间发展成甥舅关系,邓国也得以存续发展。公元前703年,楚与巴会师围鄾时,邓国派兵救援,因此得罪楚国,被楚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其三,出自李姓改姓的邓氏。据《安化邓氏谱序》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亡后,李从镒之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廷杀戮,南逃至安化(今湖南)避难,为隐藏身份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其子孙便改为邓氏。
邓姓得姓后,在南阳、安定、高密发展成三大郡望,其他邓氏族人大都从这三大郡望迁徙繁衍,终成百家大姓之一。
邓姓名人
西周开国功臣邓九公,死后封神青龙星,甘肃天水市秦州区邓家门村祖神庙有其画像,被当地邓姓尊为祖神。
西汉富商邓通,当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思想家,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
东汉开国名将邓禹,跟从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功勋显赫,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大将军邓骘,邓禹之孙,汉和帝和熹皇后邓绥之兄,提倡节俭,并辟召杨震等名士,被誉为定策勋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邓芝,领军赏罚分明,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将领;魏国名将邓艾,率军灭蜀汉。
东晋名臣邓攸,晋元帝南迁后名满朝野的大臣。
东汉开国名将邓禹
明朝开国名将邓愈
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曾评价说“友德镇守八州,有功无过”;抗倭名将邓子龙。
晚清名臣邓廷桢,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鸦片战争时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海军名将、爱国将领邓世昌,在1894年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到近现代,邓姓更是群星闪耀,名人辈出:邓中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领袖;邓恩铭,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二大代表;邓发,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工人运动领袖;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颖超,周恩来总理的战友、妻子,无产阶级革命家;邓拓,杰出新闻工作者、政论家;邓子恢,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邓力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战线杰出领导人;邓稼先,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亚萍,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丽君,著名歌唱家。
35.许姓
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百家大姓第35位。许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许姓来源之一出自姬姓。帝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帝尧在位的时候,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率领许姓部落在今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帝尧见到许由之后,想传位给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羞辱,便跑到颍水河洗耳朵。许由死后,葬于箕山。后来昆吾为商汤所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一带繁衍发展,尊许由为始祖。
许姓图腾
许姓来源之二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许氏是伯夷之后,由姜姓发展而来。商朝时,姜姓和姬姓结成联盟,和商族(子姓)并行发展。至商朝末年,因纣王无道,姬姓(以武王姬发为代表)和姜姓(以太公姜尚为代表)为主组成的联军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家周朝。周成王时,大规模分封宗室同姓和功臣,其中姜姓文叔被封于许国,故又称许文叔。春秋时期,许国成为楚国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亡国之后的许国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该支许氏族人以高阳(今河北高阳旧城)为郡望。
许姓出于炎帝,得姓于许由,繁衍于许昌,后又发展了容城(今河南鲁山)、高阳(今河北徐水)、汝南(今河南)等多处郡望,成为一个大姓。
许姓名人
战国时期楚国人许行,思想家,农学家,先秦时代农家代表人物。
西汉著名经学家、数学家许商,大小夏侯学派传人之一,弟子众多,曾四度官至九卿;东汉经学家许慎,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
三国时期,魏国名士许劭,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猛将许褚,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被曹操誉为“此吾樊哙也”;谋士许攸,官渡之战时从袁绍阵营投靠曹操,并献计偷袭袁绍在乌巢的屯粮,最终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
唐朝宰相许敬宗,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唐高宗时支持“废王立武”,是武则天当上皇后的重要支持者;名将许远,许敬宗玄孙,安史之乱时坚守抗敌,兵败被杀;诗人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作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敬宗
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与郭守敬主持研订《授时历》;七朝重臣许有壬,主张以民为本。
近现代许姓名人,有著名作家许地山,代表作《落花生》;许广平,鲁迅夫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许光达、开国上将许世友;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英语教育专家、语言学家许国璋;国家射击队教练许海峰,中国奥运会冠军第一人。
36.傅姓
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84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百家大姓第36位。傅姓人员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傅姓来源主要有出于傅说和出于大由两支,这是傅姓的二大支脉,傅姓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始祖。傅姓来源具体如下: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邑,以国名为氏。相传大由是黄帝裔孙,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建立了古傅国。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发展繁衍至今,是最古老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简化改革时,该支傅氏有的改成了付氏。
傅姓图腾
源流二,源于姚姓,出自舜帝后裔所建傅阳国,以国名为氏。傅阳(亦称“复阳”)是上古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故址在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据《国语·郑语》记载,商王朝大彭国君陆终封其第四子到傅阳,建立傅阳国。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孔纥高大威猛,力气惊人,双手托举即将溃落的傅阳城门框,帮助士兵和百姓撤退。公元前538年,傅阳国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国百姓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出于商朝名相傅说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书记载,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高宗武丁继位,决定重振国运,招贤纳士,希望有能人辅佐,可是朝中却找不到能协助他改革的大臣。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到一位神仙指点,推荐给他一个弓身驼背、穿着破衣、胳膊上系着绳索,状似囚犯模样的人,并说他能辅佐武丁兴国。武丁信之,派人四处寻贤,很快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南)找到了梦中贤人,原来是一个在山里从事筑土墙工作的奴隶。武丁见后与之交谈,发现此人才深学博,确有政治远见和治国之策,便重用他,把他封为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傅说,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繁衍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源流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因避难而改姓。赖是周朝时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子爵,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故又称赖叔颖。春秋末期(公元前538年),赖国与傅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及国人担心被杀害,便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故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
商朝名相傅说
源流五,源于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中央和各诸侯均设有太傅,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以后历代,也设有同类职位(师傅、傅、太师、师)。西周时期,还设有傅御,是辅佐王政之官,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西周时期,还设有傅相;到西汉时,由中央王朝向各诸侯王派遣丞相,汉景帝时改称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这些官吏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
此外,新莽时期有官职傅丞,当新莽败亡时,在朝为官的傅丞族人纷纷逃难改姓傅;元朝设有傅尉、王傅,在明朝大将蓝玉率军攻灭北元政权后,这些官吏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傅氏。这也是蒙古族傅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上述以官职称谓姓傅的人数来源,甚至多于傅氏正宗,世代相传至今。
傅姓人在后来的繁衍发展中形成了北地、清河二大郡望,人丁兴旺,已经跻身于我国人口百家大姓之列。
傅姓名人
西汉开国功臣傅宽,曾任丞相,汉高祖得天下后定元功十八人,列第十位;名臣傅介子,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侯。
东汉文学家傅毅;将领傅燮,曾平定黄巾之乱。
三国时蜀汉将军傅肜、傅佥;曹魏大臣傅巽、傅嘏。
西晋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傅燮之孙;名臣傅咸,傅玄之子。
南朝官员傅亮、傅琰。
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傅游艺,武则天宠臣,一年四次提升,遍衣青绿朱紫,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南宋学者傅寅,因讲学于杏溪,世称“杏溪先生”;律学博士傅霖。
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傅山,反清义士。
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一代名相;工部尚书傅继鳞;傅善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参加太平天国女科才考试高中鼎甲第一名。
近代傅姓名人有傅作义,抗日爱国名将,解放战争时任华北“剿总”司令,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傅抱石,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傅雷,一代翻译巨匠,文艺评论家;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傅全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37.沈姓
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4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7位。沈姓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沈姓来源相传有四种,一是出自赢姓,二是出自少昊之后裔,三是出自姬姓,四是出自楚国王族芈姓,这是当今沈姓人的主要来源。
沈姓图腾
其一,源出赢姓,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最初居住在山东曲阜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逐渐演变成东夷族一支,故为赢姓。后来因为与亲族阏伯发生纷争,向西迁徙到山西汾、浍之间夏部落(姒姓)聚居之地,建立沈国。夏部落建立夏朝后,夺取了赢姓沈国,沈人南迁河南固始。商灭夏,赢姓沈人复国。春秋时期,晋国吞并赢姓沈国,沈人再次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国。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赢姓沈国。此后,其子民以国名为氏,即沈氏。因此,赢姓沈氏的历史大约有4500年。
其二,出自少昊后裔的沈姓。少昊裔孙昧,在玄冥时任师保之职,生有二子,次子台骀在颛顼时治水有功,被封于汾水流域(今山西汾河流域)。此后,台骀的后裔在汾水流域发展为沈、姒、蓐、黄四支,又称四国,其中沈国后被封子爵,史称沈子国。公元前506年,北方各国相约伐楚,沈国没有响应,被蔡国灭亡。此后,沈国遗民以国名为姓,姓沈。
其三,出自姬姓,以国为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不久病死,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发生武庚叛乱。周公率军平叛,文王第十子季载随军出征有功,被封于沈国,古时,聃、冉、沈读音相同,故又名聃国。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这一支姬姓沈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其四,出自楚国王族,源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公子贞于沈鹿(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为姓,称沈姓。因此,这支芈姓沈氏也有2 6 0 0多年历史。
自东汉后,沈姓人基本都出自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沈氏以吴兴为堂号,几千年来自强繁衍,终成百家大姓之一。
沈姓名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唐朝宰相沈君谅,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任宰相;著名诗人沈佺期,律体开创者,与宋之问齐名,人称“沈宋”;盛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沈千运。
沈括
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代表作有《梦溪笔谈》。
元末明初富商沈万三;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吴门画派四家之一;散曲家、画家沈仕。
清代文学家沈复,著有《浮生六记》;晚清名臣沈葆桢,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奠基人之一。
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中央主席等职;革命文学家茅盾,原名沈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等;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代表作《边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夏衍;书法家沈鹏。
38.曾姓
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85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8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曾姓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曾姓源自姒姓,来源于曲烈,得姓于太子巫。据传曾氏起源于上古姒姓夏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至夏王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建立鄫国,曲烈的子孙便在鄫国发展。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时期,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到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去掉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长久以来,曾姓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是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为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曾姓图腾
曾姓始祖太子巫在鲁国不断发展,与鲁国孔氏非常友好。春秋时,太子巫之孙曾点(字哲)师从孔子,成为孔子的高足。曾点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被儒家奉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而且孔、曾两姓子孙在修纂宗谱时,都是采用相同的辈分号,并沿用至今。
曾点
曾巩
曾姓人发展于鄫国,繁衍于鲁国,迁徙于庐陵、武城等地,鲁国、庐陵、武城成为曾姓三大郡望,现为曾姓人识别身份的重要标识。现在,曾姓族盛丁旺,名人辈出,已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曾姓名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点、曾参父子,都是孔子得意门生,曾参被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北宋散文家曾致尧,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祖父;曾巩,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曾布,曾巩之弟;宰相曾公亮,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丁度编撰《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南宋诗人曾几。
明朝永乐二年状元曾棨,人称“江西才子”,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
晚清重臣曾国藩及弟曾国荃,其子曾纪泽,清末外交官。
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山;曾庆红;著名学者曾仕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
39.彭姓
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39位。彭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东南亚部分国家及欧美等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彭姓图腾
彭姓源于黄帝之后,有得姓于国和人名两种说法。
得姓于国的说法,认为彭姓是黄帝裔孙祝融之后,是祝融八姓之一。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黄帝之孙颛顼有曾孙名祝融,其后代分为八姓,彭姓便是八姓之一。祝融氏之后有陆终,生子六人,其中第三子名彭祖,名翦,彭姓,封于大彭之墟,即今江苏徐州,建立大彭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为彭姓。
得姓于人名的说法,传说陆终第三子彭祖,名翦,字篯铿,又称彭铿,是一位长寿星,活了800多岁,娶了49个妻子,生了54个儿子,高寿无比,被后人尊为彭祖。传说彭祖年轻时,做过一碗野鸡肉汤献给上帝,上帝吃后感觉十分高兴,就赐彭祖长寿不老,所以彭祖才得以活到800多岁。彭祖的后代都为彭氏,彭姓人大都尊彭祖为始祖。
彭玉麟
彭姓人中还有部分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但未形成彭姓的主脉。
彭姓人在发展繁衍中相继形成了淮阳氏、陇西氏、宜春氏三大郡望,已经是我国一个大姓。
彭姓名人
西汉初将领彭越,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汉哀帝时大司马彭宣。
南宋时期名臣、文学家彭龟年;南宋金末红袄军将领彭义斌,抗击蒙古入侵的英雄。
明代进士彭孙,工诗,才华横溢,与王士祯齐名,号称“彭王”。
晚清时期湘军首领彭玉麟,曾国藩之股肱,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
无产阶级革命家澎湃,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创始人;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彭加木,生物化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
40.吕姓
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0位,其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历史悠久。
吕姓来源于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相传,炎帝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被任命为“秩宗”,分管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后来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西部建立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吕国一直都是诸侯国之一,至春秋战乱,大国称霸时,吕国才被楚国灭亡,吕国贵族臣民从此以国为氏,为吕姓,尊伯夷为始祖。这支吕姓脉源,是当今吕姓的主要支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吕姓支流。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为吕姓,史称吕锜,他的后代都姓吕;北魏时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把姓比吕氏的鲜卑人改成汉族单姓吕,他们的后代也都为吕姓;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改为吕姓,他们的后代同样都为吕姓。
吕姓图腾
吕姓人在发展繁衍中形成了东平、河东、淮南等地多处郡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吕姓名人
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吕尚,也即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齐,齐国始祖。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对辅佐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作出重大贡献,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杂家代表。
秦末陈胜起义军将领吕臣,在陈胜被叛徒庄贾杀害后,重建张楚政权,诛杀庄贾,后投奔刘邦。
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通称吕后或吕太后。高祖死后,临朝称制15年,成为西汉王朝实际统治者,被司马迁列入《史记》本纪,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吕后实行无为而治,天下晏然,百姓安定。
姜子牙(吕尚)
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吕布。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吕范、吕岱。
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宋代宰相、名臣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吕惠卿;理学大家吕祖谦。
明代著名理学家吕柟;文学家、思想家吕坤,著有《呻吟语》;晚明重臣吕大器;思想家吕留良。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吕振羽;著名建筑大师吕彦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武术家吕紫剑,被誉为“长江大侠”。
41.苏姓
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1位。苏姓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苏姓来源于上古帝王颛顼的玄孙陆终之长子昆吾的后裔。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古帝王颛顼的玄孙,颛顼有六个儿子,长子昆吾在夏时曾为伯侯,昆吾有个儿子于夏朝中叶被封于苏(今河南辉县地区)。《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桀封昆吾子于有苏,其子孙以封地为姓,便为苏姓。这支苏姓脉源是当今苏姓人最早的一支来源。
苏姓图腾
另有一支苏姓,也是出自昆吾之后裔。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掌管刑狱及纠察的官)。忿生受职期间能公平量刑,善导庶民,为周初开基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被封于苏国(今河南温县西南),故此后苏亦称温。《尚书·立政》记载:“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孔传》记载:“忿生为武王司寇,封苏国。”忿生被封于苏后,举家迁都于温县,建立苏国,子孙以国为氏,便为苏姓。
以上二支苏姓来源都出自昆吾之后,因此苏姓人都以昆吾为先祖。苏姓人在后来的发展繁衍中形成了武功、扶凤、蓝田、洛阳等多处郡望,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苏姓名人
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曾任齐国丞相,主张六国合纵攻秦;纵横家苏代,协助苏秦推行合纵连横,成为苏秦的得力助手。
西汉名臣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持节牧羊于北海,十九年持节不屈。
苏武
唐朝杰出军事家苏定方,戎马一生,击突厥,御吐蕃,拓西域,灭百济,讨高丽,是唐代战功最显赫的名将之一;苏姓宰相5人,即武周朝宰相苏良嗣、苏味道,睿宗朝宰相苏瑰,玄宗朝宰相苏颋,昭宗朝宰相苏检。
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辙、苏轼父子;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合称“苏梅”;天文学家苏颂。
近代著名作家苏曼殊,革新派文学团体南社重要成员;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和著名领袖苏兆征,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苏洵
苏轼
苏辙
42.卢姓
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2位,人员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卢姓来源复杂,主流源于炎帝,发展于范阳。上古时期有庐国,其后裔以国为氏,称庐氏,后又演变简写为卢。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氏为姓,后来也简化为单姓卢。东汉光武帝时,有姓闾丘的人奉命改姓卢氏。北魏时,孝文帝入中原后,迁都洛阳,把鲜卑人中的莫芦氏、吐伏芦氏,也都改成了汉族单姓卢氏。还有在卢姓人聚居的范阳地区,生活着一些族小势弱的雷姓人,因雷与卢读音相近,雷姓人便冒姓卢氏,从此以后他们的子孙都以卢为姓。这些卢姓人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卢姓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以上只是卢姓来源的支流,卢姓人来源的主流出自炎帝之后代。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孙吕尚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时,文公生子高。公子高裔孙名傒,史称高傒,任齐国正卿时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赐邑于卢(今山东长清西南)。高傒的子孙以封地为氏,便为卢姓。至秦朝时,卢姓中有一博士卢敖定居涿郡(今河北涿州),到三国时期,涿县更名为范阳郡,卢敖的子孙在范阳发展繁衍成为独秀郡望,因此卢姓人以范阳为根基,称范阳卢氏。
卢姓图腾
卢姓名人
东西汉大臣卢绾,楚汉战争中相助刘邦,因功被封为燕王。
东汉人卢芳,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降汉后被封为代王,是卢氏唯一称帝之人;东汉末年大臣卢植,刚毅有大节,反对董卓专权。
东晋农民起义领袖卢循。
唐代诗人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诗人卢纶,唐代宗“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人卢群、卢仝。
北宋末年水泊梁山起义领袖卢俊义,人送外号“玉麒麟”。
明代大将卢镗,是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的抗倭名将;抗清名将卢象升。
近代皖系军阀卢永祥,段祺瑞当政后被任命为江苏宣抚使。
卢嘉锡,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卢姓虽然在我国历史上人口总数不占优势,但是官至宰相者就有20人之多,他们是汉高祖时卢绾,魏齐王时卢敏,晋武帝时卢钦,晋惠帝时卢志,后赵石鉴时卢湛,后魏世祖时卢鲁元,唐高宗时卢承庆,唐玄宗时卢怀慎,唐德宗的卢翰、卢迈、卢杞,唐宣宗的卢商,唐僖宗时卢携,唐昭宗时卢光启,五代后唐庄宗时卢程,后唐广帝时卢文汜,北宋太祖时卢多逊,南宋高宗时卢益,辽代圣宗时卢俊,元世祖时卢世荣。卢姓20位宰相,占自秦至清宰相总数(1551人)的1.3%。
43.蒋姓
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3位,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历史也颇为悠久。
蒋姓源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封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于蒋(今河南光山县以西,也有说在河南固始东北蒋集地区),建立蒋国。至春秋时期,因大国争霸,引发战乱,蒋国被楚国灭亡。蒋国被灭后,伯龄的子孙为纪念自己的国家,便以国为氏,是为蒋姓,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蒋氏正宗。
蒋姓图腾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在河南区域内发展繁衍,形成了汝南、弋阳等郡望,后因战乱、官职迁调、黄河水灾等原因迁徙到外省,如山东邹平、西安、江苏宜兴、浙江奉化(溪口镇)等地区都发展成蒋氏郡望之地。
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蒋姓虽源于北,但盛于南,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蒋姓在我国历史上人才济济,若星汉灿烂。
蒋姓名人
西汉时期蒋晋,曾任交州刺史;蒋翊,兖州刺史。
东汉时期蒋横,因战功显赫被封为九江太尉;蒋颖,车骑大将军,青州刺史;蒋川,酒泉太守;蒋澄,婺州刺史,其长子蒋孟任冀州刺史,次子蒋直任南阳刺史,三子蒋休任丹阳刺史,四子蒋政任荆南刺史,五子蒋元任兖州刺史。
三国时期,曹魏谋士蒋干,是当时名士;孙吴名将蒋钦,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蜀国大臣蒋琬,接替诸葛亮为丞相。
唐朝宰相蒋伸,宣宗和懿宗两朝宰相。
北宋徽宗朝宰相蒋之奇,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南宋初年宰相蒋芾,拒绝奸相秦桧拉拢,不予同流合污。
清朝蒋廷锡,曾任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蒋攸铦,直隶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充军机大臣,管理刑部;蒋溥,大学士蒋廷锡之子,官至湖南巡抚,东阁大学士兼领户部;蒋发,太极拳创始人。
蒋翊武,武昌起义总指挥;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蒋南翔,“一二·九”运动重要领导人,清华大学校长;蒋大为,当代男高音歌唱家。
蒋梦麟
44.蔡姓
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4位。蔡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蔡姓相传源自姬姓,是黄帝裔孙周文王(姬昌)第五个儿子叔度的后裔。武王姬发继承父志举兵灭商建周后,把姬昌的第五子、自己的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建立蔡国。叔度建立蔡国后,称蔡叔度,传承26世,至公元前447年春秋大国争霸时才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便为蔡姓。
蔡姓图腾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武王封弟弟叔度于蔡时,蔡叔度还与其兄管叔鲜、其弟霍叔处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监管商朝旧室殷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武庚被周武王任用,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周武王死后,太子成王姬诵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辅佐。管叔鲜、蔡叔度不服周公旦摄政,便散布流言说周公旦要窃取成王之位取而代之,并以反周公摄政之名串通殷商旧部和东方蛮族起兵造反。周公为保护成王,率军镇压了叛乱,杀掉了为首的管叔鲜和武庚等人,放逐蔡叔度。蔡叔度被驱后,其子胡因父亲的反叛行为而与其决裂,与人为善,遵守祖父文王德训,维护周朝统治,顺从成王,后又被成王封于蔡,继续管理蔡国大事。
蔡姓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上蔡和济阳成为蔡姓的二大郡望,成为当今蔡姓人的统一标识。蔡姓族盛丁旺,现已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蔡姓名人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蔡泽,善辩多智,深谙道家“功成身退”思想,经秦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乱世中保全自身。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总结以往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蔡侯纸”,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文学家蔡邕;女文学家蔡文姬,蔡邕之女,曾被南匈奴所掳,后重返中原,“文姬归汉”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蔡伦
蔡邕
北宋名臣蔡襄,诗文清妙,书法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奸相蔡京、蔡攸父子;蔡卞,蔡京胞弟,但为官廉洁,勤政爱民,政声卓著,美名传至辽国;南宋理学家蔡元定。
清代名臣蔡新,出仕50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任《四库全书》总裁,劳苦功高,深为时人敬仰。
文姬归汉
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蔡锷,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参加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廷锴,19路军上将总司令,“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击破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蔡畅,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蔡振华,曾任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
45.贾姓
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5位,其成员在海内外均有分布,人口众多,历史悠久。
贾姓来源有两种传说。一支传说出自周朝姬姓,尊公明贾伯为始祖。另一支传说出自春秋时期,尊始祖贾季。这两支贾姓都源于黄帝的后裔,同出于封地贾国和贾地(今山西襄汾西南)而得姓。
贾姓图腾
源自周朝姬姓的贾姓来源:西周时期,周康王姬钊把晋国开国君主、周武王胞弟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公明受封建国后,为伯爵,史称贾伯,贾国在晋地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杀晋侯缗,占领全部晋地,成为晋国新君,同时吞并了贾国。贾国灭亡后,贾伯的子孙以国为氏,便为贾姓。
源自贾季得姓的贾姓:贾国武公立王后,晋公族狐偃之子狐射姑为晋国太师,后又把原贾国故地赐给他作为食邑,狐射姑名季他,史称贾他。贾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也为贾姓。
贾姓人基本上出自这二支脉源。贾姓在山西得姓后,不久在山西临汾、武威、武陵等地发展繁衍,形成三大郡望。贾姓族盛丁旺,名人辈出,现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贾姓名人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一生不得志,抑郁而亡,司马迁将他和屈原合传,后世将其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著名水利专家贾让,因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而闻名。
贾谊
东汉开国功臣贾复,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著作等身,学者宗之,时称“通儒”,是我国天文学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贡献巨大。
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贾逵,曹魏政权中具有军政才干的人物,《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贾诩,被誉为“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西晋开国功臣贾充,参加修订《晋律》;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充之女,貌丑善妒,导致“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
东晋高僧慧远,俗姓贾,净土宗始祖,创建“阿弥陀佛”四字真经等,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上影响深远。
唐朝中期宰相贾耽,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唐朝玄宗至宪宗六朝元老,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诗人贾岛。
北宋宰相、文学家贾昌朝;数学家贾宪,主要成就是“贾宪三角”“增乘开方法”;南宋宰相、权臣贾似道。
元朝工部尚书贾鲁,著名水利专家,多次领导治理黄河。
清代著名天算家贾步纬,中国引进西方计算器第一人。
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中国人民最高检察院原检察长贾春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电影导演贾樟柯。
46.丁姓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7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6位,其人员遍布全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丁姓子孙。
据史书记载,商朝未年有位名人叫丁侯,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丁姓人。但是,丁侯脉源从何而来,子孙繁衍如何,丁姓是否始于丁侯,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均无据可循,尚待进一步研究。《姓氏寻源》引《太公金匮》中“武王伐纣,丁侯不朝”后说:“是丁姓商时已有。”但是,正如齐太公(姜尚)不姓齐一样,丁侯也未必姓丁。
丁姓来源比较繁杂,但最主要的来源是姜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之后裔。吕尚,姓姜字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功高被封于齐国,称为齐太公。吕尚之子吕伋是周成王重臣,成王临终时,遗命吕伋辅佐康王。吕伋尽忠辅康王,年老去世,康王赐谥曰“丁”。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丁姓图腾
丁姓除了源自丁公吕伋后裔之外,还有以下几支来源:
其一,由孙姓人孙匡改为丁姓。三国时吴国有位将军名叫孙匡,在吕范率军抵御曹军时,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从此孙匡因祸而改姓丁,其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其二,由于姓人于庆改为丁姓。据《枫窗小牍》记载,北宋时有一无赖子于庆,想攀附当朝宰相丁谓,一位老儒指点他将于姓改为丁姓,好和宰相套近乎,于庆听计,果然达到了目的,此后于庆的后代也为丁姓。
其三,由少数民族姓氏译为丁姓。据明代杨士奇《东里文集》记载,明朝初年有位名叫丁鹤年的名人,本是西域回族人,祖父几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为“丁”字,他入中原后便以汉族姓简译为丁姓,名鹤年,其后代都为丁姓。
丁姓名人
汉初功臣丁复,担任刘邦手下楼烦部队将领,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
东汉孝子丁密,性清介,遭父母丧,守孝三年;孝子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刻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丁鸿,东汉名儒、大臣;丁恭,经学家,习公羊严氏春秋,时称大儒。
丁日昌
丁汝昌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屡立功勋;孝子丁固,家贫而敬母至孝,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丁固生松”典故流传后世。
北宋宰相丁谓,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文字训诂学家丁度,官至端明殿学士;南宋丁大全,官至右丞相。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清代篆刻家丁敬,喜好金石文字,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日昌,洋务运动风云人物,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汝昌,北洋海军提督,甲午战争时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
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著名漫画家丁聪;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47.魏姓
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7位,其人员遍布海内外,历史颇为悠久。
据说魏姓是黄帝的后裔,出自黄帝裔孙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得姓于魏国国名。
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建周后,把自己的弟弟毕公高分封至毕国(今陕西咸阳),从此毕公高的子孙都为毕姓。后来,毕国因后嗣无人而灭亡,转迁至周统治的其他地区。直至春秋时候,毕公高的后代迁至晋国的子孙中有一个名叫毕万的人,在晋国担任大夫。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时功勋卓著,于是晋献公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今山西芮城以北地区)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晋国,自立诸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以国为姓。毕万也被后人尊为魏姓的得姓始祖。
魏姓图腾
魏姓得姓后在发展繁衍中形成了钜鹿、任城等多处郡望,子孙昌盛,繁荣兴旺。
魏姓名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以勇力闻世,与狐偃、赵衰等人合称晋国“五贤士”,追随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在外,帮助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子魏颗、魏绛,孙魏舒,均为名臣。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深受刘备器重。
唐朝名相魏徵,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
魏源
清初著名大臣魏象枢,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在清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
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魏巍,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48.薛姓
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6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8位。薛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起源一,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幼子禹阳之后裔。据《元和姓纂》《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以德得姓者共十四人,十二姓,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第十二世孙奚仲,由于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受大禹重用,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都以此为荣,一些人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末期势衰,变成一个村落。薛国人辗转迁徙,不忘先祖,以国名为姓氏,多称薛氏。
薛姓图腾
起源二,源于妫姓,出自舜帝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田婴被齐威王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也即故薛国之地,因此田婴也被称为薛公。田婴去世,由他的儿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田文死,诸子争位,结果被齐、魏联手攻灭,后裔子孙分散各地,以故封邑命氏,改田氏为薛氏。
此外,还有源于汉代匈奴族、南北朝鲜卑族、唐朝突厥族、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部族改姓薛姓的情况。
薛姓在繁衍发展中形成了高平、沛国、新蔡、河东等地四大郡望,当今薛姓人大都由这四郡望迁出。
薛姓名人
薛仁贵
唐朝是薛氏明星闪耀的时代,有大臣、书画家薛稷,其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征东大元帅薛仁贵,其子薛讷(小说演义人物薛丁山之原型),皆一世名将;太平公主驸马大将军薛绍;宰相薛震(字元超),精擅文辞,大力引荐王勃、杨炯、崔融等文士,支持变革龙朔文风,引领初唐文学的发展。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薛居正,曾主持编撰《旧五代史》,宋代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名书法家薛绍彭,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南宋金石学家薛尚功。
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刑部尚书、法学家薛允升。
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薛暮桥,中国经济学界泰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市场经济拓荒者”。
49.叶姓
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5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49位,海内外都有叶姓人员分布。
叶姓出自楚王室贵族沈诸梁。春秋时期,楚国凭借国大兵强,一举吞并了周边诸多小国。楚昭王时,把自己的儿子沈诸梁封于叶(今河南叶县以南),建立叶国,史称叶公。叶公是一位勤政廉民、靖难救危、深得人心的国侯。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以白公胜为首的叛乱,叶公率叶国军民援助楚国,一举平定叛军,楚国得以巩固稳定,叶公的子孙也世代袭封叶国公爵之位,统治叶国多年。因此,叶国后人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叶姓图腾
孔子是与叶公同时代的人,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多次拜访身为楚国重臣的叶公,希望通过叶公来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论语》中就详细记载了孔子拜访叶公的三则故事(对话)。第一则是孔子从蔡国初到叶邑,叶公问他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使近处的人感到高兴愉快,让远处的人前来投奔。”(见《论语·子路》)第二则是叶公对孔子说:“我们家乡有个坦白直爽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告发了他的父亲。”孔子回答说:“我们家乡坦白直爽的人与你们这个人不同。我们的做法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就是我们坦白直爽的表现。”(见《论语·子路》)第三则是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但是子路没有回答。子路见到孔子后,告诉了这件事,孔子可惜地说道:“你怎么不这么告诉他呢?你就说:我老师这人啊,发奋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还不知道。你只需要这么说就行了。”(见《论语·述而》)。这三则故事(对话),第一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就是统治者要重视获得民心,因此是非常精辟的论述,当然引起了叶公的重视。不过,叶公毕竟是有实践经验的大臣,知道统治者不仅要重视民心,还要注意约束亲属以权谋私,于是有意拿第二则问话来测试孔子。当孔子回答说父子之间可以作伪证相互包庇时,显然令叶公大失所望,从而动摇了原本想举荐孔子在楚国做官的念头。但是,孔子的名声在当时太大了,虽然叶公不满意孔子“父子互隐”的答复,但还是想进一步考察孔子,于是专门去找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因为知其师者莫过于弟子。令人遗憾的是,子路默不作答,使得叶公错失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孔子的机会,也因此当孔子知道此事后,大失所望,就对子路说了一通应该怎么回答的话,语气中明显透露出对子路的不满,因为子路没有抓住难得的时机,失去了让叶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
叶公
叶姓人得姓后,起初在河南中南部地区发展,后又相继南迁,分布到长江以南各地及沿海地区,形成众多郡望。
叶姓名人
唐朝道教天师叶法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宋代名臣叶清臣;宰相叶颙、叶衡、叶梦鼎;文学家叶梦得;哲学家叶适。
明朝名臣叶琛;名儒叶兑;哲学家叶子奇;大臣叶茂才,与顾宪成、高攀龙等并称“东林八君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晚清时期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在印度绝食而死。
近现代叶姓名人辈出,如著名武术家叶问,咏春拳宗师;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著名军事家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叶剑英,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50.阎姓
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0位。阎亦写作“闫”,其人员分布遍及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阎姓来源较为复杂,传说源出多支,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一支出自姬姓,得姓于阎邑(今山西运城一带),这一支还是比较清楚的。
阎姓图腾
出自姬姓的阎姓,也是黄帝的后代,但姬姓之阎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起源来自吴太伯曾孙仲弈。商朝末期,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有子名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从小贤能聪颖,是栋梁之材,深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得以实现,就携二弟仲雍逃往江南吴地,建立了一个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同姓诸侯,把仲雍之后封于吴,把太伯曾孙仲奕封于阎邑(今山西运城),从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仲奕成为阎姓的得姓始祖;武王分封仲奕,是为了奉祀太伯,所以这一支阎姓又奉太伯为始祖。第二种来源,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康王姬钊在位时,其子姬瑕(后来的周昭王)生下小儿子,这孩子生下来时手掌心就有一个“阎”字,因此被周康王封在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他的子孙也姓阎。第三种说法,是说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到晋,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时,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阎邑(今山西省安邑),后被晋国所灭,他的子孙就有人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阎。这是姬姓之阎三种来源中最可靠的说法。
阎立本·职贡图
阎姓还有一支源自芈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王族有支系熊伯玙,被封于阎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阎敖。楚国灭掉周边的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他的后世子孙中有人就以先祖的封邑为姓氏,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阎氏。
春秋初期,阎邑因弱小而在战乱被吞并,其子孙借居太原、洛河、黄河等地,后发展繁衍形成太原、天水、河南三大郡望,特别是太原郡望,成为阎姓人的主要标记,是阎姓人的繁衍发展基地,天水、河南郡望都是从太原迁徙而来。
阎姓名人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阎敖。
西汉初期大臣阎泽赤,随刘邦起事,击项羽有功,封故市侯。
东汉安帝皇后阎姬,安帝驾崩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阎姬临朝听政;将军阎砻,随大将军窦宪北伐奴阎,取伊吾。
三国时期,蜀国巴郡太守阎竺。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代表作有《历代帝王》《步辇图》等,其兄阎立德也是知名画家。
宋代名臣阎承翰,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通航运输,灌溉农田,利国利民;医官阎文显;画家阎仲、阎次平;大将军阎日新,德州刺史阎守恭,右谏议大夫阎询。
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名臣阎敬铭,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阎锡山,晋系军阀首领。
51.余姓
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9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1位。余姓人员分布于海内外,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余姓一支源于姬姓后裔,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名臣由余的名字。由余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裔,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由余先祖是晋国唐叔虞之后,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由余长大后在戎做官。当时的戎族首领听说秦穆公有贤德,便派由余出使秦国,观察秦国情况。秦穆公与由余交谈后,发现由余是个难得的人才,便赠给戎王歌舞伎十六人,讨好戎王,目的是设计纳用由余。戎王得歌舞伎后,整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由余见秦穆公比戎王贤德大度,有帝王之胸怀,穆公又多次恳请他留下来辅佐秦国,于是由余降秦。留在秦国的由余受到了礼遇和重用,获得了施展才智的机会。秦穆公在由余的辅佐下,一举灭掉西戎12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方的盟主,遂霸西戎全境,由余也为秦国成为强大的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余的后世子孙中,一些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先,便以余为姓(也有部分姓由)。之后,余氏迁往河南和江南,形成了许多郡望。
余姓图腾
余姓另一支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禹生有三子,长子名启,继禹为天子,建立夏朝;次子名宰,被封为显;三子名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余氏。
余姓源流之三,是源于余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余丘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齐鲁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因封地在余丘,故后世子孙称余丘氏,后来简化为余姓。
余姓名人
东晋成帝时期谏官余讽,著名将领余昭元,余讽之子。
唐朝名臣余懃,清正廉明,体恤民情,深受百姓敬仰。
北宋名臣余靖,庆历四谏官之一,被尊为八贤之一;权臣余深,曾两次封相,因谄附奸相蔡京而遭时人非议;南宋丞相余端礼;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得意门生余元一;抗蒙名将余玠,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与蒙古军三十六战,战果显著,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朝名臣余子俊,曾力筑延绥长城,巩固边防,被誉为“关中三巡抚”之一;余有丁,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余煌,天启年间状元,南明鲁王政权兵部尚书,后投海殉国。
清朝一代名臣余国柱,康熙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余正健,康熙朝名臣,为官清廉正直,深得康熙器重,雍正御赐“天下师表,和而不流”;晚清重臣余朝贵,四朝元老,与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列从一品衔汉人武官(正一品无汉人);著名京剧大师余三胜,京剧创始人之一。
近现代余姓名人有著名演员余洪元,一代汉剧宗师,被尊为“汉剧大王”“汉剧泰斗”,史称“老生正宗”;余日章,基督教领袖,中国红十字会早期创始人之一;抗日将领余汉谋;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开国中将余秋里,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当代作家余华,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52.潘姓
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3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2位。潘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潘姓来源较为复杂,相传主要有三支。
潘姓图腾
一是出自姬姓,二是出自潘崇,三是少数民族改姓,这三支潘姓是当今潘姓的主要来源,现在潘姓人到底出自哪一支,应以其宗谱考证为准。
源自姬姓的潘姓,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周武王举兵灭商建周后,把弟毕公高封于毕(今陕西咸阳北),建立毕国。毕国当时人众地广,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便为潘姓。这是当今潘姓的主要脉源。
出自潘崇的潘姓:据史书记载,潘崇是春秋时期楚成王太子商臣的老师,成王去世后,潘崇支持商臣继承了王位,即楚穆王。楚穆王因感恩尊师,不但赐给潘崇无数钱财,封潘崇为太师,让他掌管国事,还把今河南固始县封给潘崇作为采邑,于是潘崇的后世子孙都为潘姓。
潘姓还有一支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汉族潘姓,此后其子孙也为潘姓。
潘姓得姓于以上三支来源,在历史的发展繁衍中已经融为一家,都为潘氏,只是细分脉源有所不同。之后,潘姓人发展成荥阳、河南两大郡望,潘姓人大都从这两大郡望迁徙各地,荥阳、河南也成为潘姓人的统一标记。
潘姓名人
春秋时期楚大夫潘党,有力善射,与养由基齐名。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作战勇猛,在合肥之战中追擒关羽,被赞为“江表之虎臣”。
西晋文学家、政治家潘安,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悼亡诗》历代被推为第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名篇;潘尼,潘安之侄,文学上叔侄齐名,世称“两潘”。
北宋开国名将潘美,灭南汉、平南唐、征北汉、取太原,镇守北门,屡立奇功,明洪武朝从祀于帝王庙;名臣潘仝,孙潘任,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颁谥“忠节”。
明朝水利学家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发明“束水冲沙法”,为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之际思想家潘平格;潘亦隽,清初画家;清代大臣潘世恩。
左翼文化运动创始人和领导人潘汉年,在开展对敌隐蔽斗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潘受,新加坡教育家,被新加坡政府宣布为国宝;潘天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长江,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53.杜姓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1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3位,其人员遍布全国,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杜姓来源:相传黄帝时期,有一人名叫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有酿酒绝技,深受黄帝和众官的喜爱,后世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杜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杜姓人,但因年代久远,杜康后代的情况没有史书记载,无法考证。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杜姓出自祁姓,是远古陶唐氏部落首领刘累的后代。刘累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尧,帝舜时,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丹朱的子孙在夏、商时期都为诸侯。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唐国发生内乱被灭,周成王将唐分封给弟弟叔虞(后称唐叔虞),原来的唐国王被迁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至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桓在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因朝臣内部斗争诬陷被冤杀。杜伯子孙大部分留居原地,少部分逃奔他乡,其子孙都为杜姓。
杜姓图腾
杜姓人在历史的发展繁衍中形成了京兆、南阳、汉阳三大郡望,继而迁徙各地。
杜姓名人
西汉御史中丞杜周,执法严峻,奏事称旨,得到汉武帝赏识;杜延年,杜周少子,通晓法律,善处政务,深得汉宣帝信任,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东汉经学家杜子春,从经学家刘歆学《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水利学家、发明家杜诗,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主持修治陂池,有“杜母”之称;杜林,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为“小学之宗”;名臣杜密,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晋灭吴之战统帅之一,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杜伏威,投降唐朝后,在秦王李世民帐下屡立战功;太宗朝著名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宰相杜正伦、杜景俭、杜黄裳、杜元颖、杜悰;“诗圣”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诗人杜牧,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史学家杜佑,撰《通典》。
杜甫
杜牧
清朝嘉庆时期礼部左侍郎杜堮,任翰林院编修;子杜受田,咸丰皇帝之师;孙杜翰,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时称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云南回族起义领袖杜文秀;武术家杜心五,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
日本侵华期间筹集捐款支援前方抗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抗日将领杜聿明;作家杜鹏程;奥运冠军杜丽。
54.戴姓
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1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4位。
戴姓来源传说出自两个方面,一是以谥号为姓氏,二是以国名为姓氏。
以谥号为姓氏的戴姓,出自子姓,远祖源于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商朝末年,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建立周朝后,把商朝旧臣中许多拥护周朝的人委以重任,其中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被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后世传承到11代,国君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据史载,宋戴公把宋国治理得国强民富,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宋戴公死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其后世子孙为表明自己的血统,便以宋戴公的谥号为姓,即戴姓。
戴姓图腾
二是以国号为氏的戴姓。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戴国(今河南民权县),国君姓姬,与周王室姬姓同宗。春秋时期,戴国国小民弱,与较为强大的宋国相邻,后被宋国所灭。亡国后的姬姓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改为戴姓。
戴姓初起主要在河南商丘、民权,发展后向安徽亳州、江苏广陵(今江苏扬州)、山东济会等地扩迁,形成了安徽亳州、扬州广陵、山东济会、山东清河等郡望。
戴姓名人
西汉时期著名礼学家戴氏叔侄:“大戴”戴德,后仓弟子,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代表作《大戴礼记》;“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著有《礼记》(即《小戴礼记》)。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被后世尊为儒宗。
戴圣
戴震
东晋学者戴逵,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
南朝宋大臣戴法兴,好学能文,颇通古今,为孝武帝所重。
唐初贞观朝宰相戴胄,忠正耿直,深得太宗赏识;戴至德,戴胄之侄,官至宰相;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曾从陆游学诗,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宋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
清代火器制造家戴梓,曾制造“连珠火铳”和“子母炮”;史学家戴名世,曾任翰林院编修,刊行《南山集》,触怒清廷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思想家戴震,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一代考据大师;文学家戴第元,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时人谓“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数学家戴煦。
近现代戴姓名人有戴季陶,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戴笠,长期从事特务与间谍工作;戴安澜,抗日名将,1942年入缅对日作战,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多,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戴望舒,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戴逸,历史学家,清史总编纂;戴相龙,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玉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55.夏姓
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4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5位,其人员遍及全国和东南亚等地区。
夏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支以国为姓,另一支是陈宣公的裔孙征舒以祖父之子为姓,亦为夏氏。
以国为姓的夏氏是夏姓的主要支源,这支夏氏与夏朝有关。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的创立者为治水名师大禹,大禹则是黄帝的后代。帝尧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民众忧苦,帝尧听从四岳献策,命鲧治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治了9年,大洪一来,堤坝冲垮,下游受害更严。舜继尧帝位后,起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吸取其父鲧的失败教训,变堵改疏,居外13年,历尽艰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大禹治水,为社会生产和人们安居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得舜帝信任和人们爱戴,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继舜即位为天子。禹去世时,他的儿子启继位,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结束了混乱的原始社会,“家天下”的历史由此而生。
夏姓图腾
大禹
夏朝的年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左右,传袭13世,共有16位君王。夏朝初期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几经迁都,最后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到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统治时,非常昏庸残暴,据《竹书纪年》记载,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宠姬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完全不理朝政。据说夏桀为了讨得妺喜欢喜,把酒池修造得很大,甚至可以航船,醉而溺死之事常有发生。对于大臣的劝谏,桀不但不听,还下令杀死忠臣关龙逄。夏桀日益失去人心,最后众叛亲离,商族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夏县西)进行决战,夏桀兵败被俘,夏朝灭亡。此后,夏朝子孙以国为姓,即为夏氏。
征舒亦为夏姓的来源。《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夏被商灭,周又灭商,周武王寻找到帝舜的后裔妫蒲后,封妫蒲在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陈宣公有子名少西,字子夏,子夏有子名御叔,为陈国大夫。御叔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亦为陈大夫。征舒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并以祖父字为氏,即夏氏,其子孙后世从此改为夏姓。
夏姓产生虽早,但发展较慢,不过仍然是我国百家大姓之一。
夏姓名人
周代有夏黄公,是著名高逸之士,曾在商山避难,被后人誉为周代“四皓”之一。
战国时期卫国勇士夏育,据说能力举千钧,生拔牛尾而名震遐迩。
秦王嬴政侍医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时,曾“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也就是用他所捧的药袋朝荆轲掷去,阻挠了荆轲刺秦王的计划,而被载入《史记·刺客列传》。
东汉大臣夏勤,以才干见称;经学家夏恭,光武帝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教授生徒达百余人,桃李满天下。
北宋大臣、文学家夏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对西夏战事;节度使夏执中,以贤扬名;南宋文学家夏元鼎;著名画家夏圭。
明代名臣夏原吉,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著名画家夏昶;内阁首辅(宰相)夏言,政治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正直敢言,人莫能屈;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夏允彝兵败投水殉节,夏完淳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
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被敌人杀害;现代考古学家夏鼐,曾主持并参加河南辉县商代遗址、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学家夏衍;京剧演员、戏剧活动家夏月润;《辞海》《大辞海》主编夏征农。
56.钟姓
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6位,其成员遍布海内外。
钟姓图腾
伯牙鼓琴图
钟姓源于商王朝商汤之后。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分封了拥护姬周王朝的商朝贵族大臣,其中商汤裔孙微子启被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传至宋桓公时,有子名敖,任职于晋国。后来,敖孙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晋国执政者却氏。却氏不但听不进伯宗的忠言,反而将其杀害。伯宗之子洲犁出逃楚国,受到楚国重用,后官至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后世子孙就以地名钟离为姓。到秦朝末年,洲犁高孙钟离昧随项羽起兵反秦,项羽失败后,身为项羽名将的钟离昧遭汉王刘邦追杀,无处藏身,自刎身亡,其子钟离接为避父难,隐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改姓钟氏,史称钟接。钟接也是当今大多数钟姓人尊奉的始祖。
另有一支钟姓源于嬴姓的伯益。伯益本负责驯养鸟兽,在大禹治水时因辅佐治水有功,受封于嬴姓14个部落中的钟部落,这一部落的人后来也都以钟为姓。
钟姓名人
春秋时期楚国人钟子期,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出高山流水之意,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墓前弹了一次琴,此后不复鼓琴。
战国时期齐国人钟离春,相传奇丑无比,40岁还没嫁人,于是去见齐宣王,陈述国家危难,并提出解决之道,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王后。
钟繇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钟繇,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子钟会,熟知兵法,屡出奇谋,时人比之为张良,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
唐睿宗宰相、书法家钟绍京。
南宋农民起义首领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后被岳飞率领岳家军平定。
明代著名学者、政治家钟芳,是一位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上继文庄(丘濬),下启忠介(海瑞)”,被尊为“岭南巨儒”。
57.汪姓
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4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7位,人员遍布世界各地,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
汪姓来源有三:一支出自远古部落汪芒氏,一支出自鲁国公族汪地,还有一支出自六兄弟排位汪氏。
其一,出自汪芒氏的汪姓起源。相传,远古时有一个巨人部落汪芒氏,其首领叫防风氏,身高超三丈。大禹时,防风氏受命守封、禺两山(今浙江武康东南)。有一次,大禹巡视东南沿海地区,在当地召集诸侯,防风氏因得到通知较晚而未能按时前往。有人从中挑拨,说这是防风氏不忠的表现,大禹听了此言,误杀防风氏。汪芒氏得知防风氏被杀害后,担心大禹诛杀族人,便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山里,仍称汪芒氏。春秋时,汪芒氏的驻地为越国管辖;越国灭亡后,汪芒氏再次西迁到今安徽南部歙县地区,经族人商议把汪芒氏改为汪氏,从此汪芒氏子孙便以汪为姓,这支以汪芒氏改姓而来的汪氏,是当今汪姓的正宗主流脉源。
汪姓图腾
其二,出自汪地的汪姓起源。汪地的汪姓子孙系鲁国公族之后,尊奉黄帝为远祖,近祖则是鲁国开国君主周公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旦受封于鲁,成为鲁国开国君主,传位其子伯禽,后传19代至鲁成公,赐庶子满食邑于汪地(今山东西南一带)。从此,在汪地繁衍的鲁国贵族便以汪地的地名为姓,改为汪氏。
其三,出自排位汪氏起源。宋朝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叫翁乾度的人,生有六个儿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等六姓命氏,把一姓分为六姓,第六子本是翁处休,因分到汪姓,故又称汪处休。这兄弟六人才学过人,闻名乡里,同中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后来,第六子汪处休的子孙以汪为姓,称本家汪姓堂号为“六桂堂”。
汪姓名人
唐代诗人汪伦,著名诗人李白好友。
南宋初年宰相汪伯彦,著名奸臣,奸相秦桧的老师,主和派重要人物。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到达非洲,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明朝初年宰相汪广洋,通经能文,朱元璋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清代著名书画家汪士慎,与郑燮(郑板桥)并称“扬州八怪”;军机大臣汪由敦,敏捷干练,善于书法;汪大燮,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汪伦送李白图
诗人汪国真;作家汪曾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
58.田姓
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8位。
田姓图腾
田姓是从陈姓分改而来。田姓人原本姓陈,远祖系陈胡公的后裔。西周初年,虞舜的裔孙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为公爵,史称胡公满或陈公满,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陈氏。数传至陈桓公,陈国发生内乱,陈桓公因乱被杀,其弟陈佗被推举为国君,史称陈厉公。不久,陈桓公之子陈林和陈柞臼联合起兵造反,杀死陈厉公,陈厉公之子陈完(字敬仲)自陈国出逃,投奔齐国。此时的齐国君主正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知道陈完是能臣,就接受了他,并准备重用他为上卿。陈完坚辞不受,只求担任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齐桓公见陈完谦虚诚实,便把一块形似“田”字的土地赐给他作为食邑。由于当地方言“陈”“田”二字近音难分,陈完也入乡随俗,把自己的陈姓改成田姓,从此陈完也被称为田完,其子孙后代都为田氏。传至7世后,田氏在齐国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田常任宰相,左右着齐国的朝政。至田和被封为诸侯,不甘居人臣之位的田和放逐了齐康公,自立为君,建立田姓齐国。从此以后,田姓齐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东方霸主,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国灭掉。亡国以后的齐国王公贵族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有更多的人改为田姓。因为虞舜是黄帝的后裔,所以此支田姓出自黄帝。
田姓还有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周天子所行之路不再和士卿大夫、平民百姓所行之路相同,而是改成专用木板铺设的道路,称“田路”,为此周朝设置了田仆一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也就是负责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在当时,田仆是很重要的官职。在田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田仆氏,后简化为单姓田氏。
西周召公辅政时期,还设有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由王族贵胄担任。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也都设有类似的官职。在这些官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后逐渐简化为单姓田氏。
田姓还有源于地名的支脉。如春秋时期鲁国之邑许田,是周公旦规定用来进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时,各诸侯国君和百官用来住宿、举行重大典礼之地,历代均设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这些官吏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职责为姓氏者,称许田氏,后逐渐简化为单姓田氏。
此外,春秋时期诸侯虢国之邑桑田,在当时以盛产桑蚕和丝纺织业发达而著称,后来虢国被晋国灭亡,原居于桑田的故民有以居邑地为姓氏者,称桑田氏,后简化为单姓田氏。
春秋时期,晋国曾立都于新田(今山西侯马西北城)。在新田居住的晋人,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新田氏,后简化为单姓田氏。
田姓在历史发展繁衍中,逐渐形成了北平、雁门等著名郡望。
田姓名人
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田完后代,继姜尚之后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唐肃宗时将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称“武庙十哲”,宋徽宗时尊祀武庙七十二将,均名列其中。
战国时齐国名将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将乐毅,使齐复国;田文,齐国名臣,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思想家田骈,治学黄老,讲学稷下,与慎到齐名;齐国大臣田忌,在与齐王赛马中以“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的完美战术胜齐王。
西汉初宰相田蚡,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曾官拜太尉,两登相位;著名学者田何,今文易学的开创者,专治《周易》。
东汉末年田丰,袁绍帐下谋臣,权略多奇,很有战略眼光,可惜袁绍不予采信,最后遭到官渡惨败。
唐朝时期割据军阀田承嗣,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田承嗣侄,精通兵法。
明代廉吏田应扬,存心爱民,自奉俭约,时称“廉吏第一”。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田汉,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59.任姓
任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59位。
任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产生姓氏时即形成的姓氏,可直溯到与黄帝的关系。《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根据这一记载可知,相传黄帝生有25个儿子,得姓者14人,共12姓,其中最小的儿子名禺阳,被封于任国(今山东济宁)。传说任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朝中无官无吏,百姓无兵无征,无税无赋,民无贫富贵贱之分,因此任国的子民都愿生生世世为任国人,是远古时代的大同世界,其国民和子孙也都以任为氏。这是任姓人最早、最正宗、人员最多的一支脉源。
任姓发展到西周初年时,已经是一个势力庞大的姓氏。《左传》隐公十一年疏记载:“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也就是说,在西周初期,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都是从任氏分支发展而来。《左传》另有记载称,当时的诸侯均“不敢与诸任齿”,这里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从任姓发展而来的这十个姓氏,他们是周朝的贵族大姓,权高位重,因此诸侯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及其各族地位多么显赫。
任姓图腾
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他关于任姓来源的说法,比如任姓从古老的“妊”字衍化成为任姓;也有说任姓出自风姓,是伏羲的后裔;还有源自南方少数民族的任姓。但这些只是任姓的非主流支脉。
任姓尽管得姓最早,但是在历史发展中衰落不显,不像王、李、张、刘、陈等五大姓氏那样迅速扩展,但它仍屹立于百家大姓之林,是一个族兴丁旺、名人辈出的姓。
任姓名人
春秋时期楚国人任不齐,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著有《任子遗书》。
战国时期秦国人任鄙,秦武王时著名大力士,官至汉中郡守。
秦朝将领任嚣,率军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
汉初御史大夫任敖,与汉高祖刘邦交好,在楚汉之争中任上党守备,守城有功,封广阿侯。
东汉名将任光,辅助刘秀光武中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著名隐士任棠,拒官不做,终生以教师为业。据说有一次太守造访,本想劝他走出学堂,入仕为官,他不但不做官,还以清水青草相见,示意为官者“清淡如水”,除暴时“斩草断根”才能安民心,国泰康,太守领悟其意后急忙躬身拜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任棠拒官、教官的一段佳话;著名将领任尚,屡立战功,后接替班超继任西域都护。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任峻,曾任典农中郎将,主持许下屯田,保证了魏军的军粮供应。
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仕宋、齐、梁三朝,有德政。
唐代高宗朝宰相任雅相,以军功升任宰相。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任环,嘉靖时率部大破倭寇,著有《山海漫谈》。
清代经学家任大椿,《四库全书》纂修官;清末捻军将领任化邦。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任新民,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著名哲学家、佛学家任继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
60.姜姓
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0位。
姜姓始于炎帝,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我国远古时期有个少典氏部落,首领叫少典,生有二子,长子为炎帝,次子为黄帝。他们长大后分居两地,炎帝居住在关中地区渭水河旁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西南),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地区),建立吕国,又被大禹赐以祖姓姜氏,以接续炎帝香火。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也作厉山氏),即神农氏,史传神农炎帝者即姜氏,也就是说姜姓源于神农炎帝之后裔。
姜姓图腾
姜姓得姓之后发展不显,但也仍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名人辈出。《封神演义》中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辅佐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父子灭掉殷商、建立周政权的姜子牙,也称姜太公(姜尚),正是姜姓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
姜姓名人
西周初期名臣姜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根据《封神演义》的描述,传说周文王姬昌受仙人指点,到渭水请一位老钓翁辅佐,一定能灭商立国。于是文王来到渭水边,发现一位白发老翁正用直钩离水三尺钓鱼,就好奇地问:“这等钓法,如何能钓到鱼?”但是老翁却回答说:“太翁钓鱼,愿者上钩。”文王便请他辅佐自己,后又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建周伟业,姜子牙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姜子牙直钩钓鱼,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侯大鱼”。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名姜小白),在名相管仲辅佐下成为一代霸主。
东汉经学家姜肱,博通《五经》,从学者三千多人;有二弟,名声相次,朝廷屡次征聘,姜氏兄弟均不应;孝子姜诗,侍母至孝,“涌泉跃鲤”的“二十四孝”典故流传至今。
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降蜀后得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
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唐德宗时宰相姜公辅。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全才;抗元名将姜才。
清代书画家姜彭;文学家姜宸英,参与纂修《明史》,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画家姜思周,擅长牡丹;乾隆朝大臣姜炳璋,多善政,被百姓誉为“慈父母”。
名相管仲
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现代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数学教育家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数学家、拓扑学家姜伯驹;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国家特一级演员。
孝子姜诗与涌泉跃鲤的故事
61.范姓
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1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范姓远祖为帝尧裔孙刘累的后代,商代时与杜姓同源,称为唐杜氏,主要发展在陕西西安东南部地区,建立杜国。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召入朝为大夫,因朝中斗争复杂,杜伯受人诬陷,被周宣王无罪误杀。杜伯之子隰叔为避宣王追杀,逃至晋国,受到重用,担任士师之职。其孙士会,字季,春秋时为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深得信任,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晋国邻近四邦,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制。士会受赐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后又受赐范地(今河南范县),其子孙便以封邑为氏。
范姓图腾
范姓得姓后发展较快,迅速迁徙至全国各地。
范姓名人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曾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归隐经商,三成巨富而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财神。
战国末期秦国宰相范雎,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曾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末谋略家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首席谋臣,被尊为亚父。
东汉经学家范升,易经博士;宰相范迁,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汉末名士范滂,人称“八顾”之一,主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专权。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著有《后汉书》;范缜,南朝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范云,范缜从弟,文学家,与萧衍、沈约、谢朓等人并称“竟陵八友”。
唐朝宰相范履冰,北门学士之一;名将范希朝,长期镇守边疆,被比作西汉名将赵充国。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主持庆历新政,代表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誉为千古名句;范纯仁,范仲淹次子,自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重忠恕;范祖禹,史学家、文学家,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后世学者尊为“唐鉴公”。
范蠡
范仲淹
南宋理学家范浚,被朱熹尊称为范子,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范成大,著名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天顺,抗元将领,自缢殉国。
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
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等;范旭东,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海灯法师(俗名范无病),有二指禅等绝技,以武功名世;范长江,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62.方姓
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6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2位。
方姓起源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方姓得姓传说与神农氏炎帝有关。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的长子名雷,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族有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后世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二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姬寰,字方叔,智勇过人。周宣王统治时,他奉命领兵南征,平定了荆蛮叛乱,又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为周宣王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周宣王数功并赏,允许他分邦建氏,并赐姓方。因此,方叔从周王室姬姓中赐方姓而得姓,此后其子孙都为方氏,这是现在方姓中人数最多、最主要的一支脉源,后世不少方姓宗谱也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姓图腾
方姓来源之三:宋代福建泉州有一叫翁乾度的人,生有六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字为姓,后来兄弟六人都成为栋梁之材,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他们后来也各以字得姓。其中第四子翁处朴得方姓,其后代都为方氏。由于这支方氏以“六桂”为堂号,故又称“六桂堂”方氏。
方姓人得姓后发展较快,迁徙各地,是一个族兴丁旺的姓氏。
方姓名人
商末周初大将方弼、方相兄弟,传说身高三丈六尺,力拔山岳,最初是商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由于他们曾当过镇殿将军,因此自古就被西北民间誉为“把门将军”,后世把他们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方清。
北宋人方訚,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抗金英雄方琼,靖康元年抵御金兵牺牲;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明朝大臣方孝孺,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后,他坚持抵抗,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胡适评价“自此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方献夫,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方从哲,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方学渐,著名学者,桐城学术领袖,人称明善先生,“方氏易学学派”创始人;方孔炤,方学渐之孙,易学家,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方以智,方孔炤之子,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广博,无所不包;方大洪,郑成功部将,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创始人之一;方惠成,反清志士,洪门“中五祖”之一;方世玉,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武侠人物,“少林十虎”之一。
方孝孺
清代乾隆朝大臣方维甸,历任陕西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等;民族英雄方耀,水师提督,中法战争中守虎门拒法军,被赞“粤有方耀,可高枕也”;方顺懿,清末武林高手,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举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方以智《溪山寻诗》
抗日爱国名将方鼎英,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曾参加拒俄义勇队;方振武,抗日名将,北伐军左路军总指挥;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创始人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创造者;方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科委原主任,国务院原副总理;方立天,著名学者,佛学泰斗;方克立,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汉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新闻史学泰斗。
63.石姓
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3位。
石姓远祖源自姬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朝初期,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名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石碏是位著名的贤臣,精心治卫,忠心保周,其子孙后代都以公孙碏的字名“石”为姓。
石姓图腾
石碏还有一个大义灭亲的经典故事。卫庄公在位时,石碏发现卫庄公的庶子州吁很受庄公宠爱,不仅手握重兵,还爱争好战。石碏认为州吁将会对卫国太子造成威胁,劝庄公应多加管束制约,庄公却不听劝谏。庄公去世后,太子继位,州吁果然纠集党徒发动叛乱,刺杀了继位的太子卫桓公,自立为国君,石碏的儿子石厚也是同谋。他们叛逆成功后,国家治理陷入混乱,导致国民的不满,州吁与石厚向已年老退职还乡的石碏请教。石碏说州吁的王位来之不正,要想得到认可,必须找当朝的周天子下一道诏书,确认其王位的合法,周天子虽难见,但是通过天子宠幸的陈桓公见周天子就不难了。石碏一方面指点州吁,让石厚去找陈桓公,另一方面又暗书陈桓公,请求捉拿二叛逆。州吁与石厚找到陈桓公后,桓公依石碏之言,捉住州吁和石厚,押回卫国斩首示众,平息了卫国叛乱。石碏此举深得周天子和卫国敬佩,也为卫国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源于姬姓之石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穆公有子名丰,又称公子丰,字石癸,在郑釐公时期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周边的卫国、齐国,立有大功。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石姓还有源于子姓的支脉,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记载,宋国宋平公的二儿子名段,又称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以先祖之字为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石姓还有源于嬴姓的支脉,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春秋早期,秦国贵族中有石作氏,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中有石作蜀,《孔子家语》中称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自幼好学,为了寻找名师,不辞劳苦,跋涉万里,就学于孔子门下,成为七十二贤之一。他学成返乡之后,传播儒学,推行教化,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石作蜀的后裔子孙,皆以先贤祖的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石姓人在发展中形成了武威、渤海等处郡望,人丁兴旺,名人辈出。
石姓名人
春秋时期楚国大臣石奢,楚昭王相(令尹),为官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战国时期魏国人石申,天文学家、占星家,著有《天文》,可惜早佚,西汉以后被尊为《石氏星经》,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合成《甘石星经》。
西汉大臣石奋,为人恭谨,汉景帝时列为九卿,俸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万石君”;石庆,西汉丞相,石奋之子,为官严谨,调任齐国丞相,不令而治,齐国人建祠以示敬仰,时称“石相祠”。
东汉末至西晋时期官员石苞,三国时曹魏和西晋重要将领,晋朝开国功臣;石崇,石苞之子,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积财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琇等斗富争侈。
十六国时期石勒,后赵政权建立者,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与宋太祖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辅佐赵匡胤登上帝位居有首功,后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方式,交出兵权;石介,北宋初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石泰,宋代道士,号杏林,常以医药济人不收银钱,唯愿病者植一杏树,久之成林,人称“石杏林”。
明朝将领石亨,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参与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权倾朝野;将军石邦宪,身经大小数十百战,战功显赫。
清代太平天国起义首领石达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太平天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石姓在当代科技领域名家辈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著名数学家石钟慈,大气物理学家石广玉,地球物理学家石耀霖,信息科学专家石青云,铁路机械专家石志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著名土壤学家石元春,飞机设计专家石屏,皮革化学与工程、轻化工程专家石碧,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石玉林,针灸学专家石学敏(国医大师,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
当代石姓名人还有相声表演艺术家石富宽;举重运动员、奥运会举重冠军石智勇等。
64.姚姓
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4位,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地区。
姚姓起源有三,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姚重华,属以居住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也就是说,帝舜因为出生在姚墟,其后世子孙即以地为氏,称姚氏。
姚姓图腾
另一支脉系田姓改为姚姓,形成于东汉时期,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一带,这支田姓原本便姓姚,后又改了回来。相传帝舜的后裔陈公满受封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桓公之子陈厉公继位期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敬仲为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即田敬仲。敬仲后裔田恢迁居吴郡(苏州),后为继承姚氏香火又复改姓姚,此后子孙便为姚姓。
第三支姚姓出自少数民族烧当羌族。两晋十六国时期,烧当羌人的首领自称是汉族人,祖先是虞舜的后代,以此为由入主中原,冒用汉姓姚氏。其子孙后代都为姚姓,并在中原地区自封为皇帝,建立后秦帝国,称霸西北部地区达数十年之久。这支烧当羌人改姚氏后,与汉族通婚混居,逐渐融为一体,现在很难分出姚姓人中有哪些是烧当羌族改姓而来的。
姚姓在发展中形成了吴兴、南安等郡望。
姚姓名人
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姚平,曾向京房学习《易》,将京氏易学发扬光大,官至冀州刺史、谏议上大夫,西汉末年为避战乱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
唐朝名相姚崇,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宋代时期抗金名将姚兴。
明朝政治家姚广孝,法名道衍,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担任《永乐大典》最高编撰官。
姚崇
姚广孝
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姚启圣,文学家姚文然、姚鼐、姚莹等;学者姚培谦、姚际恒、姚文田等。
当代文学家、作家姚一苇、姚雪垠;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篮球国际巨星姚明。
65.谭姓
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93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5位。
谭姓起源有三支,但实则为两支。第一支有两种传说,一说谭姓出自嬴姓,是伯益的后裔。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后,分封宗室和功臣为诸侯,其中伯益的后裔被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谭国,为子爵。谭国在周朝世代相袭,直至公元前684年被齐桓公灭亡,谭国国君谭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世代发展相传至今。
谭姓图腾
另一说谭姓出自大禹之后,原为姒姓,分封在济南历城之间。谭国乃齐之附庸,后被齐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便为谭姓。这二支虽起源有别,一为嬴姓伯益,一为姒姓大禹,但都以国名为氏,出自山东谭国,为齐所灭之历史,因无实据可考证,因此这两种传说中谭姓有可能为一源所出。
谭姓第三种来源,出自汉代的巴南(今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南部地区)谭氏。当时巴南是南方少数民族尊奉的部落首领神盘瓠之地。据《万姓统谱》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意思是在今四川南部一带,古时候就生活着一支谭姓人。
谭姓历史悠久,发展较快,族兴丁旺,名人辈出,现已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谭姓名人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谭全播,在黄巢起义之后据有虔州,称镇南节度使,富有谋略,深得当地军民拥护;唐末五代时期道学家谭峭,五代内丹承上启下的人物,著有《化书》,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代道士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道行高深且行侠仗义,扶危济困。
明代兵部尚书谭纶,抗倭名将;文学家谭元春。
清代晚期大臣谭廷襄,历任翰林院庶吉士、陕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参加中俄边界谈判时坚决捍卫主权,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侵略者采取妥协的态度。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主张变法维新,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戊戌六君子”之一。
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还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介绍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谭平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农民运动、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无产阶级革命家谭政,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谭处端
谭嗣同
66.廖姓
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4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6位,是一个较古老的姓氏。
廖姓起源的传说一共有三个,一是以国为氏,二是以名为氏,三是张氏改廖氏。
以国为氏的廖氏为廖氏正宗。春秋时,在今河南固始北部一带有一小国,名叫廖国,国君叫叔安,史称廖叔安。因为国小,在混乱的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都以国名为姓,即廖氏。
廖姓图腾
以名为氏的廖氏。周朝初年,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伯廖的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廖”为姓,从姬姓中衍生出一支廖姓人。
还有一支从张氏改廖氏。据《廖氏大宗谱》记载,明朝初年,居住在福建诏安官坡一带的张姓人中有一个叫张元的人,其父与邻村廖氏拜结友好,廖氏无子,张氏便将自己的儿子张元入赘廖家,从此张元与张氏改为廖氏,他的子孙也都以廖为姓,后来发展成廖姓人中的一大支源。江南闽、浙、赣等省大部分廖姓人都出于这一支派,他们的堂号为“清武堂”,取张姓“清河堂”中的“清”和廖姓“武威堂”中的“武”两个首字组成。这支廖姓人即使姓廖也不忘根祖,还有一些地方的廖姓人与张姓人联合成立了“廖张同宗联谊会”。
廖姓人虽得姓方式不一,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以廖氏为一家族。
廖姓名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廖化,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廖匡图,被南楚开国国君马殷聘为幕僚,马殷之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
北宋名臣廖刚,官至工部尚书,反对奸臣当政,蔡京、秦桧亦为之畏惧,四子皆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明代开国功臣廖永安,屡立战功;弟廖永忠,在与陈友谅鄱阳湖之战中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赞他“傅一廖二”。
清代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廖寿恒;廖平,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等。
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新编第六军军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在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俘;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廖仲恺之子,杰出的政治家。
廖永忠
廖仲恺
67.邹姓
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7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邹姓起源的传说有三,一是蚩尤之后,二是以国为氏,三是以封地为氏。
其一,蚩尤之后裔的邹姓。当今中华民族华夏儿女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但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我国已有三大势力:中原神农姜氏炎帝、西北姬氏黄帝以及东南沿海的蚩尤部落。炎黄二帝为兄弟,是远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炎帝为长子,黄帝为次子,后发展形成炎黄两大势力。当时的蚩尤族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史称蛮夷。当时黄帝一族人口最多,势力最强,也很富庶,本想统一全国,首先对炎帝发动进攻,结果久战不胜,双方最终言和,并且联合起来攻打蚩尤族,蚩尤族不敌二帝联军,被其歼灭。自此,全国统一由炎黄统治,华夏儿女也都成为炎帝和黄帝的子孙。但是据晋人王嘉《拾遗记》记载,邹姓一支并不是炎黄子孙,其脉源属蚩尤族后裔。当年炎黄联军打败蚩尤族之后,蚩尤族人迁往邹屠,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姓和屠姓两家,其子孙繁衍传承至今。
邹姓图腾
邹姓的第二支脉源:西周初年,周武王将上古帝王颛顼帝的裔孙曹挟封于邾国,史称邾娄,其国家所在地就是现在山东邹县一带。春秋时期,因邾娄国小民弱,成为强邻鲁国附庸。至战国初年,邾娄国被鲁国君主鲁穆公取“邾”字与“娄”字的合音,强行把邾娄国改为“邹”国。邾娄强不过鲁国,只有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国名。后来邹国为楚所灭,邹国贵族为纪念自己的国家,便以国名为姓,是为邹姓。
邹姓的第三支脉源出自商王族之后。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部),建立宋国。数传之后,有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今山东邹县),其后子孙都以食地为氏,为邹姓。
邹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范阳、邹坊、雍州等多处郡望,族兴丁旺,名人辈出。
邹姓名人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实行改革,使齐国渐强;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阴阳家,五行创始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又称邹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邹守益
西汉文学家邹阳,以文辩闻名于世,主张国家统一,初为吴王刘濞门客,上书谏止吴王叛乱不听,离吴去梁,被尊为上客。
明代名臣邹元标,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曾因反对宰相张居正“夺情”,被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心学大师王阳明高足弟子与良友,对传播阳明心学有重大贡献。
清代时期名臣画家邹一桂;著名学者邹汉勋,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科学家邹伯奇,精通天文、历法、算术,用数学方法表述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
68.熊姓
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1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8位。
熊姓得姓非常古老,起源明确,相传有两种:一为国名,二为人名,两者归一,都为黄帝之后裔。
其一,以国名得姓的熊氏来源。《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为长居姬水,故改姓姬。黄帝在世时,曾建熊国(今河南新郑),其后裔以国为姓,便为熊姓。
熊姓图腾
其二,以人名得姓的熊氏来源。据《史记·楚世家》等书记载,黄帝的后裔陆终生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穴熊的裔孙中又有鬻熊。鬻熊生在商、周之际,做过周文王的师傅,其后代都以其名“熊”而得姓。周威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于楚(今湖北西部地区),建立楚国,历代世袭王位,熊氏也因此在湖北荆楚地区发展迅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发展成为与秦、齐、赵、魏等齐名的大国,吞并了许多周边小国,直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掉,此后楚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为纪念故国而改姓熊氏。
熊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江陵(湖北荆州)、豫章(江西南昌)等多处郡望,人口众多。
熊姓名人
朝经学家熊安生,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
元朝文学家、音乐家熊朋来,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
明代大臣熊文灿,官至兵部尚书;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使后金军不敢来犯。
清初无神论者熊伯龙,批判传统宗教迷信,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大臣熊赐履,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主张用理学指导政治,民为邦本,为政务实,崇正黜邪,受到康熙重用。
鬻熊
熊廷弼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熊秉坤,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熊希龄,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十力,著名学者,著有《原儒》等。
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著名武侠小说家熊耀华,笔名古龙,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69.金姓
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69位,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金姓起源复杂,支源众多,主要起源有二支,最古老的一支相传出自黄帝之后少昊金天氏。少昊,姬姓,名玄嚣、己挚,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少昊也是继承黄帝天子之位的王子,上古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国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黄帝以金得王,少昊也崇尚金色,还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因此少昊的后代有许多以“金”为姓,这些金姓人出自于山东曲阜,在彭城(今徐州)一带形成望族。
金姓图腾
另一支是以清朝译字改姓金。清朝皇室贵族都姓爱新觉罗,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字。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和乾隆非常重用汉臣,提倡满汉通婚,至1911年清朝灭亡后,许多爱新觉罗氏改姓金氏。
此外,朝鲜自古以来就是金姓人聚居的地方。唐朝时期,朝鲜古国有新罗国,其国王姓金。朝鲜领袖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就是金姓后裔;在我国朝鲜族中,也有许多金姓人。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名叫钱镠,因“镠”字与“劉”(“刘”的繁体字)同音,为避国王名“镠”之讳,吴越国中的劉姓人把劉字去掉“卯”头和“刀”旁,简化为金,今江南地区的金姓人大多都是由劉姓改金姓。
金姓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彭城、京兆等著名郡望。
金姓名人
西汉大臣金日磾,匈奴休屠王太子,兵败为霍去病所降,进入长安,赐姓金,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者,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北宋大臣金崇岳,官至礼部尚书,上书谏除党禁,多次揭发奸臣蔡京、童贯误国。
南宋大臣金履丰,抗元入侵战绩卓著;金履祥,理学大家,世称“仁山先生”,“金华四先生”之一。金履丰、履祥是堂兄弟,文武并显,双璧联辉,名著朝野。
金履祥
明朝大臣金幼孜,礼部尚书兼大学士;金忠,官至兵部尚书;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
清代书画家兼诗人金农,“扬州八怪”之一;金之俊,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金侃,著名画家。
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金性尧,知名作家,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南金北季”;金立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首任行长;金铁霖,著名音乐教育家。
70.陆姓
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0位,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等国家和地区。
陆姓起源古老,来源复杂,支源众多,现主要介绍两支脉源。
其中一支出自黄帝之后。相传,黄帝的后代颛顼有个孙子名吴回,在帝尧时任火正之官,称祝融。吴回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此称为陆终。陆终的后代便以陆为氏,得姓陆氏。
陆姓图腾
另一支出自北朝时期。北朝时期,原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复姓步陆孤氏的部落,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并把步陆孤氏改为汉姓陆氏,从此其子孙都以陆为姓。
陆姓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平原、河南、河内、吴郡等四大郡望,这四大郡望成为当今陆姓各宗族的发源地。
陆姓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辈出,族兴丁旺,现已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陆逊
陆抗
陆游
陆九渊
陆姓名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陆贾,力主提倡儒学,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越王赵佗臣服汉朝,对汉初政治有较大影响。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击败关羽,火攻大败刘备,因战功显赫官至丞相;子陆抗,击退晋将羊祜进攻,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氏父子皆吴国中流砥柱,并称“逊抗”。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陆抗之子,以文学合称“二陆”。
唐德宗时著名宰相陆贽,“茶神”陆羽,训话学家陆德明。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学者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尤其陆九渊是中国“心学”创始人,被后人称为“陆子”,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南宋末年名臣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殉国。
清代著名学者陆陇其,与陆世仪并称“二陆”;著名医学家陆懋修;著作家陆次云;著名藏书家陆心源,收藏两百本宋朝珍善本书,扬名天下。
女画家陆小曼,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近代著名人物;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领导人。
71.郝姓
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1位。
郝姓主要起源于商朝末期。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封自己的儿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期到郝乡后以郝为姓,便为郝姓,其子孙后代也都以郝为姓。这支郝姓人后来发展成太原、京兆两大郡望,是当今郝姓人的正宗主源。
据《魏书》载,乌桓有郝姓。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是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分迁乌桓山,固以此为名,汉武帝以后附汉。207年,曹操迁乌桓万余人落居中原,三国后乌桓郝姓人便在中原发展。又据《旧唐书·南蛮传》载,唐代中国南方有郝、杨、刘三姓,三姓中郝姓人员最多,远超杨、刘两姓总和,是唐时南蛮的一个强大势力,历代世袭。这些郝姓人的脉源血统显然与商王后裔期及其“郝乡”无关,脉源尊祖无详细依据可考证,但当今郝姓人有不少都是出自上述这些郝姓人的后裔。
郝姓图腾
郝姓名人
西汉大臣郝贤,汉武帝时任上谷郡太守,率军从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封众利侯,是《史记》记载的第一个郝姓族人。
东汉末至曹魏初著名将领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镇守陈仓防御蜀汉,诸葛亮率军北伐,曾为其所阻。
西晋时匈奴族起义首领郝散,不久降晋,为冯翊都尉所杀,弟郝度元率羌、胡诸部族再次起事,推动关中氐羌人民悉起反晋;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有博学之名。
唐高宗朝宰相郝处俊,知礼能让,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他极力谏止,武后忌之,却因其行止无瑕,终不能加害。
宋末元初著名大儒郝经,深得忽必烈赏识,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并以儒家思想来影响蒙古族统治者。
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李自成帐下猛将,因最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
清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
郝建秀,从纺织女工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摸索出改进纺织技术的“细纱工作法”,大幅提高了纺织产量。
72.孔姓
孔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5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2位。孔姓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近代有不少孔姓人移居海外,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及西欧许多国家都有孔姓华人,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孔姓主要起源:相传黄帝曾孙帝喾的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下了一窝蛋,从中拿了一枚吞入肚内,不久身感受孕,生下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食燕子蛋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契后传十四代至商汤,名履字太乙,加姓太子乙。太子乙有子孙多人,其后有子孙为纪念他,将子、乙两字略加变更,合二为一,成了孔字,便为孔姓。
商朝末年,周武王起兵反商,商纣王兵败自杀,周武王对纣王的庶兄微子委以重用,封于宋(今河南商丘),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历代世袭。至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太宰华督看上了孔父嘉美艳的妻子,借孔父嘉犯有战乱之错加以杀害。这时孔父嘉的儿子木金年纪幼小,为避权臣太宰华督的谋害之灾,被家人带着逃亡到鲁国。木金长大后,为纪念生父,继以孔为姓。木金在鲁国又传六代,生下孔子。孔子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被后人尊奉为圣人,闻名中外。孔姓人更视孔子为自己的祖宗。孔姓人在鲁国繁衍后发展徙迁各地,名人辈出。
孔姓图腾
据传,孔姓人并非仅出此一支脉源,有少数民族改汉姓孔姓的,还有孔子的学生跟孔子改姓孔的,并非“天下无二孔”。但是,当今天下的孔姓人都甘愿归属于这一支脉源,也是不争的事实。
孔姓名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汉初名将孔藂,西汉开国功臣,从刘邦起兵于砀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武帝时谏大夫孔安国,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著有《古文尚书》《论语训解》等;名臣孔光,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建安七子”之一。
唐朝时期著名史学家、经学家孔颖达,著有《五经正义》。
明末清初将领孔有德,为清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封定南王。
孔祥熙,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其妻宋霭龄是宋美龄长姐。
孔子
当代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
73.白姓
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67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3位,人员遍布全国各地,来源也很古老。
白姓起源复杂,脉源众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即楚平王)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白氏”列入“以邑为氏”类,说:“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他在蔡洲褒信。”
白氏主要以百里奚、白公胜、白阜三支影响最大,当今白氏家谱大多出自这三支白氏,按时代先后联系起来可归为一支郡望,堂号为南阳、香山。南阳是白氏得姓最早的地方,香山是白居易生活和死后安葬的地方。
白姓图腾
白阜是最早出现的白姓。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炎帝时期,炎帝有臣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是为治水专家)。白阜曾为炎帝治水做过很大贡献,他的后代便以白为姓,这一支脉源主要发展于南阳地区。
百里奚白姓传说。白姓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都是春秋时期秦国名将。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于雍(今陕西凤翔地区)。
白公胜白姓传说。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计划除掉权奸费无极,事泄被杀。太子建之子熊胜逃至吴国,受重用,职位较高,至惠王继位后被召回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地区),史称白公胜,后代因此以白为姓。
白姓名人
战国时期白圭,名丹,字圭,魏惠王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说他是经营贸易的理论鼻祖,相传著有《商经》,天下商人皆效法,尊其为商人“祖师爷”,周天子赐其“华夏第一商人”,宋真宗敕封“商圣”;秦国大将白起,善用兵,百战百胜,为秦统一中国立下大功,世称“常胜将军”,又称“战神”。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行简,白居易之弟,文学家,长于辞赋;唐宣宗宰相白敏中。
宋代名士白玉蟾,世称紫清先生,诏封紫清真人,创立道教南宗宗派。
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白英,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年间被追封为“功漕神”,清朝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近代桂系军阀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主持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
白起
白居易
74.崔姓
崔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4位。崔姓人员遍布全国各地,清代后大批移居海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相传崔姓是炎帝的后代,源于姜姓,再于吕姓,后于崔姓。
姜姓源于炎帝之后裔。商朝末年,姬姓周武王举兵灭商建周,太公姜尚(字子牙)辅周灭商功勋卓著,因此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把重要诸侯国之地齐国(今山东淄博地区)分封给姜尚。姜尚,又称吕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地区),姓氏才从封地由姜改吕。因此。吕尚是齐国开国君主,第二代国君是吕尚的儿子丁公伋。丁公伋年老后,本应传位给长子季子,但季子让位给弟弟叔乙继承国君,称乙公吕得,季子则回到自己的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城)。此后,季子的子孙便以季子的食地为姓,便为崔姓。季子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贤人,其子孙为了纪念季子的这种高尚行为,从吕姓改为崔姓,季子的后代也一直是齐国的公卿贵族。崔姓后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迅速繁衍发展,形成了清河、博陵、郑州等多处郡望。
崔姓图腾
崔姓名人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
汉初著名隐士崔广,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在陕西商山深处,他们德高望重,品行高洁,因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
东汉文史学家崔骃,与班固、傅毅齐名,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子崔瑗,官至济北相,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崔寔,政论家,著述颇丰;崔烈,崔寔堂兄,官至司徒;崔州平,东汉末年隐士,崔烈之子,与荆襄名士徐庶、庞统、诸葛亮等人常有来往。
商山四皓
唐代诗人崔道融、崔致远、崔颢、崔护、崔国辅等;玄宗朝大臣崔琳,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大臣崔日用,吏部尚书,史称“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崔胤,累迁御史中丞、宰相;唐朝末年著名大臣崔安潜,忠武军节度使。
南宋名臣崔与之。
元朝名臣崔斌,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
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主持《实话实说》《小崔说事》等栏目;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第三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
75.康姓
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8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5位。
康姓起源: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曰‘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颍川康叔城是也。”
康姓图腾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同胞弟弟姬封赐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卫国是商朝统治时期的中心地区,有殷商遗民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等七族。姬封受封时,周武王教导其弟到任后要好好管理这一地区,监督商遗七族,借鉴殷朝兴亡教训,多请教有威望的贤人,治国爱民。姬封听从教导,按照周武王的嘱咐治国,果然成效显著,受到卫国士族的拥护,称他为卫康叔。后来周武王任命他为周朝司寇,掌管生杀大权。卫康叔去世于任上,被周成王赐谥曰“康”,以表彰他“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之功。姬封的后代为纪念他的英明,便以他的谥号为姓。
这是康姓的主要起源,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传说的康姓支源。我国古代有康国和康居国,康国在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唐朝时期,曾一度被大唐管辖。康居国则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这三个中亚地区在汉朝时期曾受大汉的管辖。康居国的子民进入中原后都以国为姓,姓康。又据《宋史》记载,宋朝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为避匡之讳,凡原匡姓者都改姓康。此后,这三支康姓人的子孙都为康氏。
康姓名人
三国时期吴国人康泰,航海家,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100多个国家;僧人康僧会,西域康居国大丞相长子,出家为僧,后来到东吴弘扬佛法,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
唐代经学大师康子元,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太卿,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是入闽康氏始祖;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有“长安第一手”之称;康日知,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叔
康有为
北宋开国功臣康再遇,曾为宋太祖赵匡胤立下开国战功;康与之,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著有《昨梦录》等。
明朝初期名将康茂才,随明太祖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病故后追封蕲国公;文学家康海。
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弟康广仁,曾创《知新报》,“戊戌六君子”之一。
石油工业领导人康世恩,曾任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康克清,朱德元帅夫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
76.毛姓
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6位。
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武王起兵灭商之后,封异母弟叔郑于毛,故称毛叔郑,或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其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迁往河南荥阳地区。毛伯郑的后裔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毛姓图腾
源于姬姓之毛,另一支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周武王灭商建周初年,封周文王第九子伯聃(又称伯明)于毛邑(今河南宜阳),故又称毛伯明,并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是周成王时期六卿之一。毛伯明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命姓者,是为毛姓。
春秋以前,毛氏主要在西北、中原、黄河流域发展,形成宜阳、岐山二大毛氏郡望,后向各地迁徙。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从中原地区迁居江西吉洲龙城(今江西吉水县)发展繁衍,到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其中一些族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建立以后,毛太华又率领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到湖南做官,迁居于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氏兄弟举家迁至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在此定居。不久,又有另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至此,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而落籍湖南韶山的毛太华一支,历500余年,传至第20代,出了一位改写历史的、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物,他就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
毛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也是族兴丁旺,名人辈出。
毛姓名人
战国时期著名说客毛遂,“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战国末年鲁国人毛亨,秦始皇时期为避难而从鲁国隐居武垣县(今沧州市河间市),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世人称之“大毛公”;毛苌,西汉赵人,随叔父毛亨学诗,世称“小毛公”。
宋朝时期名臣毛友、毛询。
明代重臣毛纪,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被誉为“名重当朝,泽被后世”的一代名臣;毛恺,任职期间廉洁奉公,纤毫不染;毛伯温,官至兵部尚书;毛凤韶,曾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云南,贪官皆望风解印绶去;毛晋,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刻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明末将领毛文龙。
毛苌
清朝时期文学批评家毛宗岗,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做法,对罗贯中《三国演义》原著进行删改,成为120回本,取代旧本广为流行。
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以中国革命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77.邱姓
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51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7位。邱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邱姓原本丘姓,因为清朝雍正皇帝为避孔子名讳(孔丘)的“丘”字而下令改写成“邱”,从此原本姓丘的人都为邱姓。
邱姓起源于炎帝姜姓之后。西周初期,姜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因功被封到土地肥沃、人民富庶的齐(今山东临淄),建立齐国,国都设于营丘,史称齐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国传至第六位君主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哀公的同母少弟山怨胡公徙都,率营丘人袭击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齐国迁都后,姜尚的子孙一部分继续留在营丘,他们为纪念祖先的封地都名“营丘”,从此便为丘姓,这支丘姓是当年邱姓的正宗起源,也是邱姓人数最多的一支脉源。
邱姓图腾
除此之外,邱姓人还有两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时迁都洛阳,鲜卑人把原为乌桓族的丘林氏和丘敦氏两支少数民族的复姓简化为汉姓丘氏,从此他们的子孙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都为邱姓。
邱姓人得姓后,发展繁衍形成了吴兴、河南、挟风三大郡望,之后逐渐扩迁至全国各地。
邱姓名人
西汉人丘仲,汉武帝乐官,曾发明十二孔笛;少年才子丘,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说他“少有大材,自谓无伍,傲世不与俗人为群”,拒郡守召见。
北周到隋唐时期将领丘和,本姓丘敦氏,鲜卑族,重义任侠,宽政爱民;丘行恭,丘和之子,勇猛擅骑射,屡立战功;诗人丘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与著名诗人王维为友。
宋元时期道学家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全真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行程35000里,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隐逸诗人丘葵,笃修朱子性理之学,终生隐居,不求人知。
明朝靖难名将丘福,行伍出身,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吴兴诗人领袖丘吉,善古文,尤善诗;丘濬,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被称为“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文学家丘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临川“三大名士”,又与汤显祖、祝徽、帅机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
乾隆年间进士邱元武,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清代大臣邱良功,出身行伍,因骁勇善战,官至浙江提督(从一品);邱远才,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麾下猛将,以军功封淮王;邱宝仁,清末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抗日将领;丘逢甲,清朝工部主事,抗日保台志士。
丘处机
抗日爱国将领邱清泉,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因打仗不要命,人称“邱疯子”,抗战期间骁勇善战,参加昆仑关战役、滇缅龙陵战役,屡建奇功;抗日“虎将”邱金声,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在苏皖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大小战斗百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革命烈士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邱钟惠,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邱姓在当代科技领域星光闪耀,名人辈出,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有邱式邦、邱大洪、邱占祥、丘成桐、邱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有邱竹贤、邱蔚六、邱中建、邱爱慈、邱定蕃、邱贵兴、邱冠周、邱志明。
78.秦姓
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8位。秦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相传秦姓始祖非子,原是黄帝孙颛顼的后代。颛顼有孙名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以嬴姓。周孝王时,伯益后裔孙中有个名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因此被周孝王重用,在桃林(今陕西华县一带)饲样良马,为周孝王扩充兵力起了很大作用,因而又被封于秦邑(即秦城、秦亭,今甘肃清水县城),建立秦国。非子的子孙以封地为姓,便为秦姓。秦国建立后,在清水一带发展很快,成为西北地区一大势力。春秋时期,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秦穆公称霸西戎,至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迁都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建都咸阳。
秦姓图腾
秦朝历经二世,统治15年,后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秦始皇的子孙以国为氏,便为秦氏,这一秦氏的影响大大超出了非子封地秦邑的影响,但秦姓都是从非子根源而来,这是当今秦姓人最正宗、最主要的起源。
除上述主要的一支外,还有从周王族姬姓人中分化出来的秦姓。西周时,周文王有子名姬旦(即周公),在周成王时,姬旦之子伯禽被封于鲁,建立鲁国,伯禽的裔孙后又被封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南),此后他们的子孙也以封地为姓,便为秦姓。
秦姓名人
春秋时期孔子弟子秦冉,蔡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秦非,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秦商,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秦商之父秦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因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获赐蓬鹊山田为食邑之地,蓬鹊山扁鹊洞府上面有天然石鹊翩翩欲飞,人们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故尊其为“扁鹊”;战国时燕国将领秦开,大破东胡,拓地千里。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秦宓,曾劝阻刘备伐吴,吴使张温访蜀时与之舌战,令张温无言以对。
隋末唐初名将秦琼,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扁鹊
秦琼
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南宋对金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桧,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打压国内抗金势力,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相传民间百姓因为愤恨秦桧投降并冤杀岳飞,用面团做成他的形象丢入油锅里炸,称为“油炸桧”,后来演变成今日的“油条”,后人有“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九韶,南宋著名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著有《数书九章》。
明朝中期名臣秦纮,长期担任边区巡抚和总督,为明代边疆地区稳定做出了极大贡献,《明史》赞其“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遇害后她代领其兵,所部号“白杆军”,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入正史将相列传的巾帼英雄。
清代名臣秦蕙田,累官礼部侍郎,工部、刑部尚书,两充会试正考官;秦日纲,太平天国将领,后被封为燕王。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秦基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职,被授予上将军衔。
79.江姓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41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79位,其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江姓图腾
江姓的起源,据唐人林宝撰《元和姓纂》记载,江姓出自嬴姓,是黄帝后裔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伯益的三子恩成(字元仲)担任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今河南正阳县一带),建立江国。江国民弱国小,与邻无争,历经商、周都是子孙世袭。周朝时,江国由于地处淮河流域,又不与周朝王室同源,被当作“淮夷”看待。春秋时期(公元前623年)江国被南部强邻楚国灭掉,亡后的江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为氏,即江姓。
江姓源于伯益,得姓于国名,出于正阳。自从江国亡国后,正阳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江姓人居住,直至清朝初年,一支逃迁至湖北麻城的原江姓后裔江文、江榜兄弟二人,举家从麻城迁至原江国故地正阳县涂店乡江湾村,这支江氏兄弟迁回后在正阳江湾发展十分迅速,后又从江湾分衍三支,一支在距江湾西北3.5公里的大小江庄,现已千人以上;一支在正阳县兰青乡江店,现正阳县区内有江姓人口数千之众;此外,还有一支迁居到了罗山县子路乡江老坟山。
江姓名人
战国时期著名谋臣江乙,仕于楚国,活动于楚宣王时期,狐假虎威的故事就是他说来讽刺昭奚恤的,是江姓载入史册第一人。
西汉奸臣江充,得汉武帝宠信,权倾朝野,以巫蛊之祸陷构太子刘据,迫使太子自杀,皇后卫子夫亦自杀。
西晋谯郡太守江蕤,家风严谨,福德泽被后代,后裔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大放异彩,后世尊为济阳江氏一世祖;子江祚,孙江统,均为西晋名臣。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历仕宋、齐、梁三朝,是继扬雄、陆机之后的又一辞赋名家。相传江淹从宣城太守任上罢官回家时,曾在途中投宿,晚上梦见一男子自称晋代郭璞,对他说:“我的笔放在你这儿许多年,现在我要取走了。”江淹从怀里摸出一枝五彩笔给他,此后再也写不出好的诗词了,于是世人说他已经才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典故。南北朝时期北魏丞相江瞻,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推行木牛流马、连弩等。
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秉性峭直,力主抗元,投水殉国。
晚清名将江忠源,太平天国起义后,组建楚勇,击毙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
80.史姓
史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63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0位,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
史姓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是以官为姓,二是以国为姓。
史姓图腾
以官为姓的史姓起源:相传上古时期黄帝有位史臣,名为仓颉,他生有四只眼睛,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的发展。当时他见人们在生活中用绳结记事相当烦琐,便发明了文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用于记载生活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史事。仓颉的后代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便以史臣的官名为姓,姓史。又传说在西周初年,有个名叫尹佚的人,被周武王任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记录周武王的言行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其官职为太史,因而又称史尹佚。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尹佚任太史时,周成王即位时年幼,有一次与弟弟叔虞做游戏玩,削桐叶为圭(用作凭信的玉),说:“以此封你。”在场的史尹佚就请成王择日立叔虞。成王说:“我那是与弟弟做游戏。”尹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成王封叔虞于唐。通过这则史记,证实尹佚是一个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史官,尹佚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官职为姓,即史氏。
以国名为姓的史姓起源:西域有一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以南一带),唐代强盛时归唐管辖。史国人入中原后,与汉族人交错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国名为姓,便为史姓。
史姓人早期主要在中原和关陇地区发展,形成了京兆(西安)、武昌(鄂城)两大著名郡望。
史姓名人
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也称史鳅,负责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被吴国贤者延陵季子赞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诫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
西汉大臣史恭,妹妹史节为卫太子刘据(汉武帝之子)良娣,生子刘进(称史皇孙),刘进生皇曾孙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因为巫蛊之祸牵连,从小寄养在舅公史恭家,宣帝即位后,追封史恭为杜陵候,谥曰“仁”;史崇,史恭玄孙,早年学习军旅,投效刘秀军,屡立战功,封溧阳侯,史姓家谱始祖。
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大臣史大奈,突厥族,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立下汗马功劳;武后时期宰相史务滋;唐朝叛将史思明,“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朝义,史思明长子,“安史之乱”叛将。
南宋政治家史浩,官至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史弥远,史浩之子,宁宗朝宰相,矫诏拥立理宗,在两朝擅权26年,对金屈服妥协;史嵩之,史浩之孙,史弥远之侄,功勋显赫,但又专横独断。
史可法
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左光斗弟子,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清代大臣史夔,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修纂官;史贻直,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代表作《我与地坛》。
81.顾姓
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93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1位。顾姓人员早期大都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后迁居中原和黄河以北,现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顾姓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以国名为姓,又称“北顾”;一是以封号为姓,又称“南顾”。
其一,以国名为姓的北顾,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形成于夏朝末年,昆吾氏的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并在此世代居住。直至夏朝末年,商汤举兵,先灭掉夏朝诸侯小国,然后彻底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商汤又灭掉顾国,被灭后的顾国王族为纪念自己的故国,以国名为氏,便为顾姓。顾姓主要繁衍在黄河以北地区,因而称为北顾,也称范县顾氏。
顾姓图腾
其二,以封号为姓的南顾,源于越国公族之姓“姒”姓。春秋时期,在今浙江一带有一个势力强大的越国。是一位著名的君主。越国一度被吴国所灭,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和各种准备,越国又打败了吴国,重新建立越国,政权存续100多年。直到公元前306年,越国被强大的楚国所灭。此后楚被秦灭,秦被汉灭。汉朝初期,朝廷为尊敬古代先贤,就找到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摇,把他封于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为东海王。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顾余侯居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子孙以封号为氏,便为顾姓。
“南顾”得姓以后,发展很快,尤其在会稽一带族兴丁旺。到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一个叫顾欢的人带领族人下迁天台、金华,另有部分顾姓人迁往武陵(今湖南常德),由此形成两大郡望,即会稽和武陵。这支顾姓起源于南方,其起源和血缘与“北顾”没有任何关系,因而称为“南顾”,也称会稽顾氏。
顾姓名人
汉末三国时期政治家顾雍,吴国重臣,官至丞相,多有匡弼辅正之词,《唐会要》将其评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东晋时期顾恺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文学和绘画方面的成就,人称“画绝、文绝和痴绝”,后人评其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图》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周时期大臣顾琮,秉性公直,不阿附权幸,以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肃宗朝大臣、诗人顾况,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擅人物画,用笔圆劲,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时期著名画家顾大中、顾亮、顾洪祝。
明代官员顾佐,黜赃举贤,每日入朝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顾独坐”;著名画家顾名世;文学家顾璘,曾任刑部尚书,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思想家顾宪成,东林党领袖,人称东林先生,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被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代表作《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经典;著名词人顾贞观,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与陈维崧、朱彝尊被誉为“词家三绝”;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著有小说《红楼梦影》,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著名外交家顾维钧,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历任欧美各国公使、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顾祝同,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蒋介石得力干将“五虎将”“八大金刚”之一;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
顾炎武
中国政坛女杰顾秀莲,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主席等;气象专家顾震潮,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82.侯姓
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2位。
侯姓是一个得姓古老、源头繁多、脉源不一的姓氏。据《周地记》记载,黄帝时期,有史官仓颉,本姓侯罔氏,他是我国文字的发明者,很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和科学的头脑,既得黄帝喜爱,又深得人心,因而受到重用,为汉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他的子孙有一支居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北彭衙村)。侯罔氏简称侯氏,这支侯罔氏的子孙从此为侯氏,即侯姓。
侯姓图腾
侯姓另一来源出自姒姓,属于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一位出身王族姒姓后裔的人被夏王封于侯(今河南巩义),建立侯国,后来他的子孙以国名为氏,即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西周分封姬姓诸侯国时有晋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市西)。至春秋初年,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所杀,其子孙逃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封号“侯”为氏,便为侯姓。
北朝时期,入居中原的侯奴氏、渴侯氏、俟伏侯氏等鲜卑少数民族都从汉族单姓习惯,改姓侯氏。
还有因为侯氏护养成材或入侯氏为婿的别姓人改为侯姓的,他们的后代也都为侯姓。
侯姓名人
战国时期魏国人侯嬴,“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门人,曾向信陵君献计窃符救赵,为时人所推重。
仓颉
侯方域
东汉初大臣侯霸,曾任尚书令、大司徒等,深得光武帝信赖器重,对东汉初年政权建设多有建树;侯谨,别名侯君,敦煌人,东汉敦煌著名文学家,家贫好学,推辞不仕,作《矫世论》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作《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人称“侯君”;东汉宦官侯览,因诛梁冀有功,进封高乡侯,任官期间专横跋扈,诬陷大臣张俭、李膺、杜密等为党人,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南北朝时期侯景,本姓侯骨,羯族,北魏末年爆发六镇起义,侯景率军镇压,投降南朝梁之后叛乱,史称侯景之乱,被部下所杀。
唐朝开国名将侯君集,封陈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宋代水利专家侯叔献,多次治理黄河有功;侯友彰,为官廉谨俭约,取与不苟,布衣蔬食,无异寒士;宋徽宗时大臣侯蒙,户部尚书,向朝廷建议招安宋江起义军,使讨方腊以自赎。
明代航海家侯显,曾作为郑和的副手参加第二、第三次下西洋,为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臣侯恂,东林党人,反对阉党魏忠贤专权,为官清廉,不附权奸。
明末清初文学家侯方域,擅长古文与写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清代文学家侯涵、侯芝。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京剧演员侯喜瑞;地质学家侯德封,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声表演大师侯宝林。
83.邵姓
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3位。
邵姓,《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奭后”。召公奭系何许人,邵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邵姓图腾
邵姓古作召姓,是周朝姬姓召公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召公名奭,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举兵灭商,召公也是建功大臣,周朝建立初年分封诸侯国时被封于燕。因他极富谋略,所以周武王把他留在朝中辅佐,管理国家重要大事,至于燕国则只派了召公的大儿子去管理。由于辅佐有方,召公奭又被周王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管辖西北大片地区。召公王位世代承袭,直至周厉王时,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敢怒不敢言,召公裔孙召穆公虎向周厉王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但周厉王不听。公元前841年,民众造反,周厉王逃走,召穆公虎私藏太子,为保全太子,以自己儿子性命去换太子的性命,后来拥太子继位,即周宣王。召公世族既是姬姓周室贵族,也是保国重臣,直至秦起兵灭周,召公的封邑才被秦吞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后裔子孙为纪念召公,以召为氏,即为召姓,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阝”,形成了邵氏。三国以前,“召”和“邵”同用,都为一姓,三国以后召姓都加“阝”,统为邵姓。
邵姓人得姓于西北,三国时期以前主要在北方发展,后逐迁各地。
邵姓名人
春秋时齐国人召忽,与管仲同事齐襄公之子公子纠,襄公死后齐国内乱,随公子纠逃到鲁国,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在鲁国被杀,召忽一同遇害。
汉初名将召欧,在沛县从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封广侯;名臣邵信臣,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兴修水利,与杜诗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一生不仕,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是邵姓最杰出的学者;哲学家邵伯温,邵雍之子;大臣邵必,善篆隶,出使契丹以理折屈之,屡解朝廷礼仪疑难,《宋史》有传;大臣邵亢,邵必之侄,官至枢密副使,《宋史》有传;邵宏渊,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将领,官至节度使;南宋抗金义军首领邵兴,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召公奭
邵雍
明代大臣邵宝,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二泉先生”;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邵元节,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将军邵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自毒死;明末著名画家邵弥,以山水及花卉见长;画家邵坚,善山水。
清代文学家邵齐焘,幼异敏,读书晓大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著名学者邵晋涵,史学家、经学家,四库全书馆编修官,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编撰工作,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在清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书画家邵士燮,善隶篆刻,嗜画山水。
近现代著名记者、报人邵飘萍,曾因反袁流亡日本,因发表文章揭露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黑暗统治,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邵式平,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和方志敏共同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闽赣苏区、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创建者与领导人之一;民主爱国人士邵力子,社会活动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邵荃麟;著名历史学家邵循正;著名慈善家、著名企业家、电影制作者邵逸夫。
84.孟姓
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4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4位。
相传远古颛顼帝有大臣名叫孟翼。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黄帝的裔孙,号高阳氏,建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这是孟姓人最早出现的历史记载,但孟翼之后再无记载,所以古代谱牒学家大都认为孟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由姬姓周朝分封诸侯国而得氏,后由复姓改为单姓。
周朝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为姬姓。春秋初年,伯禽裔孙鲁桓公,又名庆父,是鲁国原国王鲁惠公的孙子,被分邦建氏,称仲孙氏。后来鲁国连发内乱,仲孙庆父也被卷入其中,失败后逃到莒国,将仲孙氏改为“孟孙”,此后又率子孙归国,其子孙将孟孙氏简化为单姓孟氏,从此姓孟。
孟姓又有一支出于春秋卫国。据有些姓氏书籍记载,卫灵公有位庶兄名孟挚,其子孙后来都姓孟。谱牒学家则认为,卫襄公有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孙以“公孟”简省为孟,便为孟姓。
孟姓图腾
孟姓不论源自哪一支,但出于王公贵族后代都是毫无疑义的。孟姓人最值得骄傲的是在战国时期出了位大思想家孟子,孟子的声望也仅次于孔子,因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享有仅次于孔子的待遇,被称为“亚圣”。
孟姓名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邹国人,是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墨家巨子孟胜,为了守义,与180名弟子死于楚国阳城君的封地。
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孟姜女,当时秦始皇到处抓丁修长城,其丈夫范喜良修筑长城而死,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其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贤士梁鸿之妻孟光,因与丈夫“举案齐眉”而留名青史。
三国时期吴国名臣孟宗,孝敬母亲,“哭竹生笋”的故事流传至今;蜀国彝族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归顺蜀国;蜀国大臣孟达。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水利专家孟简。
后蜀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宋朝时期名将孟珙。
元初名臣孟祺,参与编辑《农桑辑要》,与阎复、李谦、徐琰合称“东平四杰”;襄阳红巾军起义首领孟海马。
孟子
孟浩然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清史学科杰出奠基人,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作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现代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孟继懋,中国杰出骨科先驱;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汽车工程专家孟少农。
85.龙姓
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5位。
龙姓起源古老而又多源。古代西域有龙国,少数民族中彝族、苗族人中也有龙姓;当然,汉族的龙姓占了龙姓人口的绝大多数。龙国的龙姓和少数民族中的龙姓,起源无法考证,这里主要介绍汉族的龙姓起源。
龙姓图腾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龙姓源于董父(豢龙氏)和刘累(御龙氏)两人的后裔,后改为龙氏,都是赐姓。豢龙氏,是远古汉人祖先黄帝时设置的官职,相传黄帝时期有一个叫董父的人,善于养龙和驯龙,闻名于世,受到黄帝的赞赏,就赐封他为豢龙氏,并且世代承袭这一职位。其子孙以黄帝赐封豢龙氏而得氏,即为龙姓。
第二种说法是龙姓源于刘累。刘累的子孙以夏王孔甲赐刘累御龙氏之职而得龙姓。相传刘累是帝尧的后代,他向豢龙氏学习驯养龙的技能,夏帝孔甲便派他驯养龙。刘累驯养的四条龙不但生龙活虎,膘肥体壮,还能表演舞技,很得孔甲的欣赏,孔甲便赐封刘累御龙氏之职,并赐邑洛州(今河南偃师市南)居住。后因饲养不善,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无法向夏王交代,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隐居起来。刘累的子孙中有一支为纪念先祖,便以御龙氏简化为龙姓。
龙姓人得姓后发展成天水、武陵等多处郡望。
龙姓名人
春秋时学者龙子,我国早期思想家,孟子引以为先贤,于《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其言论主张。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军龙贾,魏惠王时筑长城于西边,与公子昂领兵与秦国作战。
秦朝末年将领龙且,又称司马龙且,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猛将,与名将钟离昧同乡,跟随项羽四处征战,在潍水之战中陷入韩信水淹围城之计被杀。
东汉贤士龙伯高,与伏波将军马援交好,任零陵太守,成语“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中的鹄(天鹅)即指龙伯高。
南宋大臣龙大渊,官至宁武军节度使、浙东总管。
元代诗人龙仁夫,有“清华才子”的美誉,著有《周易集传》,在湖北创办问津书院,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
明朝初年大臣龙镡,被曹国公李文忠、司成宋讷称为国士,推荐给明太祖,诏对称旨,不畏权贵,燕王朱棣即位后,被囚于锦衣狱,不屈而死;山东按察使龙文明;四川按察使龙诰;兵部右侍郎龙大有;山东布政使龙光。
清代著名戏曲家龙燮;康熙朝大臣龙光,曾治闽狱,办案公正严明;龙为霖,为官时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有惠政;龙之章,著名医学家,著有医书《蠢子医》;龙启瑞,历任江西学政,官至江西布政使,被称为“岭西五大家”之一;龙鸣剑,同盟会会员,革命家,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被誉为辛亥首义。
飞虎队队员龙启明,抗日战争时期最年轻的“飞虎队”队员,负责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行;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主政云南18年之久,进行改革,被称为“云南王”,1949年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首席代表;著名作家龙应台,代表作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等。
86.万姓
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6位。
万姓起源于周王室分封诸侯国中诸侯王的名,一为芮伯万之后,二为毕万之后,他们的子孙都以其名中的“万”字为姓。
一是源于芮伯万之名的万姓。周武王举兵灭商之后,分封姬姓有功之臣于各诸侯国。有位同宗姬姓被封于芮(今陕西大荔朝邑城南),建立芮国,为伯爵。春秋时,芮伯有位名万的人在位,称芮伯万,因个性刚强,不听母言,被母亲芮姜赶出了芮国,居于魏城(今山西芮城县)。后来芮伯万的子孙都以他的名“万”为氏,即为万姓。
万姓图腾
二是源于毕万之名的万姓。传说毕万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裔孙。毕公高与周武王是兄弟,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弟高于毕地,建立毕国,史称毕公高。后来毕国被灭,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晋国任职,晋国发展强大后攻灭近邻三个小国,毕万在征战中立有大功,受到晋国献公重用。晋献公把被灭的魏国旧地(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命其为大夫。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在芮族发展成强大势力,复建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毕万的子孙有一部分改为魏姓,另有一部分改为万姓。
以上两支万姓起源虽出于二人之名,但都出于芮城。
万姓名人
战国时期齐国人万章,孟子得意弟子,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人。
东汉名将万脩,光武帝时历任信都令、偏将军等职,因功封槐里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北魏大将军、大司马万安国,封安城王。
唐代高僧万回,善预言,曾预言安乐公主将被诛,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唐代大孝子万敬儒,据传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写佛经,二指断,母复生,时人称奇。
明代名医万全;明正德年间武进士万表,通经术,熟知先朝典故,为明代武臣通儒佼佼者;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甬上支派创始人万泰,师事刘宗周,加入复社,以激扬名节自任,明亡后救援抗清,以义声著称。
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博通诸史,尤精明史,讲求志节,坚决不在清朝为官;著名画家兼绘画理论家万川,博学能文,擅画花鸟;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万树;康熙年间进士万经,杰出学者,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清代著名画家万承纪;经学家万斯大。
万斯同
湘鄂西革命武装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现代杰出的文艺家、戏剧作家万家宝,笔名曹禺,代表作《雷雨》;世界动画大师万籁鸣,中国剪纸艺术第一人,动画电影创始人,作品有《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开国将军万毅中将、万振西少将。
87.段姓
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18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7位。
段姓来源复杂,支源繁多。据《史记·郑世家》记载,最早的一支段姓出自姬姓。春秋初年,周王室同宗姬掘突被封于郑(今河南新郑地区),建立郑国,史称郑武公。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女子为妻,叫武姜,生下长子庄公和次子叔段。由于庄公出生时是脚先生出来,使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很是嫌弃厌恶,就给他取名寤生。武姜特别偏爱次子叔段,甚至想立他为世子,因此多次向武公请求,但都未能如愿。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庄公继位之后,武姜就替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由于制邑是险要之地,庄公没有答应,武姜又请求将京邑封给叔段,庄公答应,并让他住在那里,称之为京城太叔或太叔段。但是太叔段非常骄奢,他所在的京邑城墙高度超越了礼制,武姜也纵容他,庄公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过了不久,太叔段又把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强行据为己有,还把一些原本界限模糊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但庄公仍没有采取措施。太叔段越来越骄横,干脆修治城郭,修整盔甲武器,打算偷袭郑国,并且和母亲武姜暗中联络,在都城里面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消息后,不再隐忍,派军队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平时受尽了共叔段的欺压,这时都起来反抗,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太叔段最后逃到共国。从此,叔段再无进郑之机,只得决定脱离郑国,改为段氏。从此以后,叔段的子孙也都改成了段姓。
段姓图腾
又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李聃)的儿子李宗在魏国任将领,被魏王封于段干,此后其子孙去掉“干”字,改为单姓段氏。
此外,少数民族中也有段姓。如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许多段姓人在此生活,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天龙八部》就描写了段氏统治云南大理的故事,至今那里的段姓仍是当地大姓。
段姓名人
战国初期著名策士段规,辅佐晋国“六卿”之一韩虎,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求学于子夏,与李克、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受魏文侯敬重,每过其家门,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西汉时期段会宗,任西域都护、雁门太守等职,为人义气,重功名,各族敬畏;段孝直,汉景帝时任长安令,性刚直纯孝。
东汉宦官段珪,与张让等十个宦官合称“十常侍”,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党同伐异,卖官鬻爵,后在“十常侍之乱”中被杀。
南北朝时北齐段韶,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屡立战功,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段文昌,唐穆宗时为相,治尚宽静;文学家段成式,文昌子,官至太常少卿,撰有《酉阳杂俎》。
五代时期南方大理第一世王段思平,出自白蛮大姓,世为南昭贵族,建立大理国。
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段玉裁,著有《诗经小学》《说文解字注》等书。
段祺瑞,皖系军阀首领,素有“六不沾总理”之称,即不贪污肥己,不卖官鬻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曾任提督、国务总理等职;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段德昌,曾参加北伐战争,参与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被列为共和国历史上36位军事家之一。
88.雷姓
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8位。
雷姓早期与方姓同源,都是方雷氏的后代,方雷氏的子孙把复姓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雷姓图腾
据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雷姓出身于古代诸侯方雷之后。炎帝时期,有一个部落叫方雷氏,其首领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他们以部落为氏,便为方雷氏。方雷氏部落与黄帝部落相邻,关系密切。黄帝部落曾娶方雷氏部落女子为妻,生有子青阳氏玄嚣,成为联姻关系。经过战争,炎帝和黄帝正式被拥为部落联盟首领。不少方雷氏人在黄帝部下任职,其中一个出自方雷氏部落叫雷公的人,因精通医术而受黄帝重用,从此雷公的后代便为雷氏。
在东汉以前,雷姓不显,发展较慢。东汉明帝时期,原居住在西北地区的一支雷姓人迁入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发展成一大势力,继而徙迁各地,其中一支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此发展成为大族。
以上两支雷姓虽脉源不同,但从隋唐以后徙迁混居,合二为一,成为统一的雷氏家族。
雷姓名人
东汉名臣雷义,官至侍御史,与同郡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南朝宋著名药物学家雷敩,著有《雷公炮炙论》,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
晋代天文学家雷焕,任丰城令,施仁政,废霸道,深受百姓敬重。
雷发达
唐代名将雷万春;唐玄宗时著名宫廷乐师雷海青,善弹琵琶,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后被俘,抗拒被杀;雷万兴,唐代山越首领,领导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
南宋勇士雷三益,与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刚烈,全部战死沙场。
元代学者雷润德,与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世人称为“雷门易”。
明末清初建筑工匠雷发达,与子孙后代雷金玉、雷声澂、雷家玺、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雷献彩共八代,参与北京故宫太和殿、颐和园、圆明园、皇陵等工程设计建造,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达200余年,世称“样式雷”。
样式雷设计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传奇革命家雷经天,五四时期南宁学生运动领袖,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原名雷正兴,共产主义战士,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
89.钱姓
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9位。赵姓在宋朝是天子之姓,因此《百家姓》把赵姓排在首位,在情理之中。但是,钱姓在当时既非人多势众,也非建国有功,为什么钱姓在《百家姓》中排名仅次于皇室赵姓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吴越国在钱氏统治下促成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统一更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钱姓图腾
吴越开国君主名叫钱镠,杭州临安人,出身低微,从小就体现出领袖气质。传说钱家附近有一棵大树,年幼的钱镠和同伴们围绕大树玩耍时,他总是居中指挥,其他儿童听令列队训练。后来,有个精通天文、算卜的道士夜间观察天象,看见钱塘一代王气冲天,就来杭州一带寻找贵人,正逢钱镠路过,道士大惊说:“这是真贵人!”钱镠生活在唐朝末年的混乱之世,只得入伍谋生,逐渐崭露头角,立下战功,执掌了江浙一带的实权。唐王朝和后续的中原王朝(梁、唐、晋、汉、周、宋)为了拉拢利用钱镠及其继任者,不断对他加官晋爵,而钱镠也因吴越地域狭小,强敌环绕,因此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遣使进贡,并获封吴越国王。钱镠对内则保境安民,大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使得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政权,然后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当时南方唯有吴越国国力强盛,能和宋廷抗衡。此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俶是钱镠之孙,他遵循祖父“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主动放弃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将所部州县、民户、士卒悉数献给宋朝,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统一了江山。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华大地和平统一的先河,长江以南唯独吴越国百姓免受战火之灾。人们为了纪念钱氏国王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珍惜人民生命财产,便把钱姓排在了《百家姓》第二位。
钱姓排名《百家姓》第二位还有一种说法。据说《百家姓》是在宋朝初年由钱塘地区一位名儒编撰,早在宋朝建立之前,钱塘地区就长期属于吴越国管辖,开国君主叫钱鏐,等传位至第三代国君钱弘俶时,举国归顺宋朝。这位编写《百家姓》的名儒为了表示不忘故国,所以将钱姓排在第二位。
尽管钱姓不像其他大姓那样人口众多,但凭借钱姓国王的智慧之举而名垂青史,在宋朝时就成为一个非常显贵的姓氏,至今仍为我国百家大姓之一。
钱姓与彭姓同源,始祖为颛顼帝。颛顼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裔孙中有个叫彭祖的人,是著名的大寿星,据说活了800岁,夏时被封于彭(今江苏徐州彭城),建立彭国,后被商灭亡。周朝时,彭祖的裔孙中有个名叫彭孚的人,在周朝担任钱府上士,也就是管钱的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把周朝的国家钱财管理得井井有条,国强民富,深得周王欣赏和百官敬佩,民众也非常拥戴。于是,彭孚也被称为钱孚,此后他的子孙便以其官名为氏,即钱氏。
历史上有彭钱自称一家,有难同帮,互不通婚之约。钱姓人家谱中把彭祖作为始祖,出自彭城郡望。以彭孚官职得姓的钱姓始祖为彭孚,出自周朝陕西西安市,追根彭祖出于彭城也有其道理。
钱姓名人
汉代官吏钱让,初举孝廉,征东大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封富春侯,江东钱姓一代祖。
南朝宋代太史令钱乐之,律历学家,曾奉诏更铸张衡旧仪,其后又创制小浑天仪。
唐朝开国元勋钱九陇,善骑射,参与晋阳起兵,屡立战功,封郇国公,贞观时改封巢国公;著名诗人钱起,天宝年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冠,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
吴越王钱镠
钱谦益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家钱镠,吴越开国国君。
宋朝时期诗人钱惟演;文学家钱易;大臣钱遹。
明朝时期名臣钱龙锡、钱谦益、钱士升、钱象坤、钱世桢、钱肃乐;哲学家钱德洪,王阳明弟子,王阳明心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清朝时期名臣钱陈群,善诗,为乾隆赏识;钱载,《四库全书》总纂官,清正廉洁;考据学家钱大昕;钱棨,康熙时授官翰林院编修,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钱沣,官至御史,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敢于谏议弹劾贪官污吏,因扳倒和珅而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钱玄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子钱锺书,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中国导弹之父、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并称“三钱”;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空工程专家钱昌祚;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中国工程院院士;铀同位素分离技术专家钱皋韵,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采矿工程专家钱鸣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材料化学家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钱永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0.汤姓
汤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2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0位,其人员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巴西、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汤姓源于子姓,得姓于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夏朝时期,在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始祖名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商国,赐姓子氏。契之后传承14世,至裔孙履(字汤),此时正值夏朝末代君主桀统治时期。汤即位后,广施仁政,爱护民众,深得百姓爱戴,周围一些小国纷纷慕名前来归附,商部落的势力迅速扩大。而夏天子桀却残暴无道,民心躁动,国内局势日趋动荡,诸侯也不服从他的号令。汤在一些诸侯的推举下,建立了反夏联盟,并找到贤臣伊尹辅佐,逐一灭掉夏王朝的重要同盟葛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夏桀开始反扑,但无奈商的势力已难以撼动,最后夏桀被俘获,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从此,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史称商汤。汤逝世后,谥号“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商汤去世后不久,就有部分子孙以他的名字为氏,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由此可见,汤姓从商朝就已得姓,早期在中原地区发展,后迁徙全国各地。
汤姓图腾
商汤
伊尹
汤姓名人
南朝时期著名诗人汤惠休,官至扬州从事史,常从鲍照游,以诗赠答,时人称为“休鲍”,诗多情语,辞采绮艳。
南宋宰相汤思退,历高宗、孝宗两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即宰相,前后三任),聪明好学,为官清廉,办事谨慎,主张“金宋议和”,并奉旨割让疆土,极力排挤主战派张浚,是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工部尚书汤汉,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参知政事汤鹏举,举贤荐能,时号得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卓越功勋,封信国公,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得以善终者;抗倭名将汤克宽;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琵琶演奏家汤应曾。
清代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礼部尚书汤金钊,后入阁拜副相;汤寿潜,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有隆,著名书法家,有“中华门外大书家”和“溧水大东门外(第)一支笔”之美誉。
现代著名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汤用彤,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汤飞凡,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学专家汤佩松。
明朝开国名将汤和
戏曲家汤显祖
91.尹姓
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1位。
尹姓起源于地名和官名。
其一,源于封地的尹姓。据《姓源韵谱》记载,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有子名殷,会手工业和农业两项技术,被派遣管理工正和农正之职,因成效显著,被封于尹城(有人认为是今河南宜阳、新安两县地,也有人认为是今山西隰县)。后来,少昊之子殷的子孙便以封地尹城为氏,即尹姓。
其二,源于官名为姓的尹姓。有尹姓家谱记载,唐尧时期,有一个名为寿的人受任师尹之职,帮助唐尧管理国家大事,权高位重,人丁昌盛。其子孙为纪念他的官职,便将“师尹”去师留尹,以尹为姓。
尹姓图腾
商、周时期,朝中“尹官”的权力很大,可以管理朝中大臣,相当于宰相。担任尹官的子孙都以官职显耀而称姓,便为尹姓。因为尹官不是世袭,也非一姓人担任,其子孙以官显而得姓,尹姓的始祖难以考证,但是,他们都属于尹姓家族的成员。
尹姓名人
西周初年太史史佚,原名尹佚,尹逸,因其所做的史实记录,使后世学者明确了武王克商、周成王继位以及成王封叔虞于唐的历史;尹吉甫,西周时期尹国国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尊为中华诗祖,又是西周著名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晚年直言进谏规劝周幽王。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尹文,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被尊称为“尹文子”,与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同时代,其学说很受公孙龙称赞。
汉代名臣尹咸、尹赏、尹珍、尹翁归,四人名倾朝野;尹更始,史学家;尹敏,经学家。
尹文
南朝时期名臣尹正、尹略。
唐朝时期的工部尚书尹思贞,以执法公正、清廉而著称。
宋朝时期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兵马副都统尹继纶,抗辽名将。
明朝时期兵部侍郎尹嘉宾,吏部尚书尹曼,监察使尹府,巡抚尹继伦,布政使尹伸。
清朝时期吏部侍郎尹会一;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尹继善。
92.黎姓
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2位。黎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黎姓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之孙重黎,属于以先祖名字和国名为氏。据《大戴礼·帝系篇》记载,颛顼帝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祝融。传说重黎担任火正之职时,因为九黎叛乱,受命领兵平叛,却没有完成任务而被诛,其弟吴回接替重任,平定九黎之乱。在重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官职为氏者,称重黎氏、火正氏,后皆简化为单姓黎氏。因此,黎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黎姓图腾
黎姓又源于国名。商朝时有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境,始祖是黄帝的曾孙北正黎。据《黎氏族谱源流序》记载,北正黎担任田官。至商朝时,他的子孙中有人因功被封于黎(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南),建立黎国,子姓,侯爵。后来,周武王仍封他们为黎国,世袭国君。至春秋时期,黎国从长治迁都山西黎城县,不久被晋国灭掉。被灭之后的黎国王族和百姓中很多人都以国名为氏,即黎姓。
另一支黎姓起源于古部落“九黎族”之后裔。商时有子孙被封于黎(在今山东郓城一带),建立黎国。黎国的子孙后来也都以国名为氏,即黎姓。古代黎与耆相通,也有写作犁的,因而这两个黎国在史书中有些称为“耆”国或“犁”国,还有一支源于鲜卑族的素黎氏,北魏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以汉族习惯改为单姓黎姓。
以上三支黎姓在后来的发展繁衍中融为一体,都为统一的黎姓,形成了京兆、九真、宋城三大郡望。
黎姓名人
春秋晚期齐国大夫黎弥(又名黎鉏),与孔子同时期,通过鲁定公的宠臣使用美人计,让鲁定公驱逐孔子,世人称其计策为“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总称“黎弥之策”,后世将其列归三十六计之“美人计”。
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军黎嶷,因战功被封鹰扬将军;齐国将领黎侨,封永乐侯;北周将领黎景熙,善书法,知玄象,官至车骑大将军。
宋代经学家黎,官至朝议大夫,苏东坡称其“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明朝著名艺术家黎民怀,至京师诸王公闻其才名,争求识面,廷试归,绝意仕进,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
清代文学家黎恂;著名书画家黎简;清末著名外交家黎庶昌。
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
黎元洪
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著名歌手黎明。
93.易姓
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3位。
易姓起源早期资料记载不全,至三国后才有史记载。据《元和姓纂》等古书记载,易姓源于易牙之后。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易牙的人,有一手高超的烹饪技术,在齐国为齐桓公专做膳食,很受齐桓公赏识,被封为膳食主管,并赐封地易州(今河北易县)作为他的食邑。易牙的子孙居于易州,易牙则在齐国王宫继续做官。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易牙也卷入此次政治风波之中。易牙所在集团失败,后被杀害,易牙的子孙因居易州而幸免于难,他们在得知易牙被杀后,为逃避打击,分别迁到魏国和晋国。这些子孙为纪念易牙和封邑,便都以易为氏。
易姓图腾
易姓人得姓后在济阳、太原发展形成郡望,后迁徙各地,族兴丁旺,名人辈出。
易牙
易姓名人
东晋名将易雄,为人正直,在王敦叛乱中被俘,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唐朝大臣易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乙丑科状元,官至大理寺评事;易延庆,易重之孙,官至大理丞,侍母至孝,以孝义入《宋史》列传。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易元吉,尤善画猿猴,闻名天下;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易祓,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与同郡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与著名词人姜夔“折节交之”。
明朝大臣易仿;贤士易道暹;学者易翼之。
清代学者易贞言,著有《周易讲义》《五经精义》等;子易宗瀛,天资明敏,乾隆元年(1736年)与弟宗涒同举博学鸿词,有“机、云”之誉。
近代教育家易培基,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
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易建联。
94.常姓
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0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80位。
最早出现的常姓人名叫常仪、常先,但他们的祖先是谁不得而知。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据传在远古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很多,帝喾高辛氏就有次妃名叫常仪,因善于占卜月亮的晦、朔、弦、望而闻名。史籍《帝王纪》中说她和帝喾结合之后,生帝挚,但在位短暂,不久后被废。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其中的常先,就是黄帝时期担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的常姓人,这也是最早见于史载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也就是说,常姓应该源自黄帝时代的常仪、常先,其后代便以常为姓,发展流传至今。
常姓图腾
常姓又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卫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封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辅政周成王时,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因此,康叔又称卫康叔,成为卫国的始祖。西周初期,周公为了奖励同姓宗室和有功之臣,大举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在自己封国内再次分封,建立国中之国,其中卫康叔就把他的一个儿子分封到常邑(今山东滕州)。到战国时期,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并最终为秦国所灭。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到北宋时期,因宋真宗名赵恒惠,为了避宋真宗“恒惠”的名讳,原本姓恒的人根据“恒”的字义,改为常姓。这支恒姓人自宋朝以后,子孙也都世代为常姓。
以上三支常姓人从血缘上虽无联系,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已融为一体,自清代以后常姓已为一家。常姓在发展中形成了平原、东海等多处著名郡望。现在,常姓族兴丁旺,名人辈出,屹立于我国百家大姓之林。
常姓名人
西汉大臣常惠,汉武帝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回国,拜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使龟兹成为汉之典属国,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三国时期魏国司农卿常林。
北朝时期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
唐朝时期代宗、德宗两朝宰相常衮,诗人常建。
宋朝时期将领常思德,尚书常懋。
明朝时期建国功臣常遇春、常升。
常遇春
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学者讲师常志美,巡抚常安,总督常明。
老生演员常春恒,与周信芳、刘筱衡、李桂春并称为“海上剧坛四大金刚”;相声演员常连安,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都说相声,人称“常氏相声世家”;常香玉,著名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常昊,中国围棋高手。
95.武姓
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5位。
武姓起源较为复杂,血源也不统一,但在历史的发展繁衍中已融为一体,也即“武姓为一家”。
武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夏朝。据《世本》记载,武姓出自夏朝大臣武罗,武罗的后裔都为武姓,但武罗后世无法考证。
武姓的第二支出自商朝武丁之后,武丁是殷商王始祖契的后裔孙。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参考《风俗通义》,说武姓出于殷商王始祖契之后,源于“子姓”。因为商王武丁名中有“武”,所以他的后裔便以“武”为氏。
武姓图腾
武姓的第三支出自周朝周平王之后。相传周平王继位时生有一子,此子刚出生时手掌心里有一个像是“武”字的文字,因而得名姬武。他的后代以“武”为氏,便为武姓,武姓人把这支脉源作为自己的正宗。
不过,宋人郑樵不同意“出生有字武”的观点,认为这是谬论。唐代女皇武则天是武姓的杰出代表人物,据《唐书》说武则天本不姓武,而是贺兰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本为贺兰氏冒姓武,但他们的后代都为武姓。这支武姓人后来发展形成了冯翊、沛国、太原三大郡望,从这三大郡望迁徙出去的武姓人都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后裔。
武姓名人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王陈胜部将武臣,任将军攻打赵,连得十余城。
唐初大臣武士彟,女皇武则天之父,早年曾资助李渊起兵,加封应国公;一代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曾建周代唐,在位21年,史称“武周”,在位期间多有政绩,发展科举,善用人才,但因任用酷吏而不乏冤案;武元衡,武则天曾侄孙,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而遇刺。
武则天
宋朝时期著名画家武宗元;梁山好汉打虎英雄武松。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学者、金石学家武亿,为官爱民如子,惩恶扬善,泽被乡里;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训,行乞三十八年,建三处义学,使穷家子弟受到教育,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96.乔姓
乔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82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6位。
乔姓起源之一,“桥”去木为乔。义取高远的乔姓人原本姓桥,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为给黄帝守陵,位于黄陵附近的黄帝姬姓子孙长期居守桥山,后从姬姓改为桥姓。这支桥姓人一部分迁徙河南商丘,一部分迁徙安徽潜山。
乔姓图腾
关于桥氏改为乔氏,大多数史书认为是在北周时期。东汉时,桥玄官居太尉,其五世孙桥勤,任北魏平原内史,跟从孝文帝入关。西魏取代北魏,桥勤之孙桥达为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命他去掉“木”旁,改为“乔”姓,说是取乔字的“高远”之意,从此桥姓改为乔姓。“桥”“乔”实为一姓,脉源统一。
东汉末年,有位居住在潜山的乔姓人,史称乔公,他生有大乔和小乔两个女儿。三国时,大乔嫁给东吴开国君主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东吴名将周瑜。因与东吴权贵联姻,乔氏也显贵于世。大小乔姐妹美貌秀丽,知书达礼,深受夫君敬重和宠爱。由于有《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的渲染,人们对乔氏也更有印象了。
乔姓名人
东汉名臣桥玄,初举孝廉,任度辽将军,击败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保境安民,性格刚强,不阿权贵,待人谦俭,为官清廉,去世后无钱下葬,时人称为名臣。
唐朝时期吏部尚书乔琳,左司郎中乔知之。
北宋大臣乔执中,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为名相王安石所器重,命子弟与之游;南宋宰相乔行简,忠义敏达,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善权谋应变,被宋理宗依为心腹。
明代吏部尚书乔宇,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与王云凤、王琼并称“晋中三杰”,亦称“河东三凤”;刑部尚书乔允升,以清廉正直、执法不挠、政绩卓著而闻名于世,审判魏忠贤余党。
乔致庸
清代名臣乔光烈,为官清正廉明,在任知县时,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广东按察使乔用迁,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抗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著名晋商乔致庸,乔家第四位当家人,人称“亮财主”,修建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当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
97.贺姓
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7位。
贺姓起源于姜姓,演变至庆姓,后改为贺姓。
“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齐桓公原本姓姜,名小白,有子小名庆克,又称公孙庆克。庆克有子名庆封,此后他们的子孙以庆为氏,即庆姓。齐灵公为君主时,庆封为左相,与右相崔杼是一对辅君的忠臣。齐灵公原本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因宠妃生了公子牙,又改立公子牙为太子。灵公死后,公子牙继位,诸侯都不认可。左相庆封与右相崔杼顺应民心,废掉公子牙,拥立公子光继位,称齐庄公。齐庄公继位后不久,看中了右相崔杼貌美秀丽的妻子,并与之通奸,崔杼知道后把齐庄公杀害。左相庆封以弑君之罪借机除掉右相崔杼,自任相国,独揽齐国朝政。庆封除掉崔杼等对手后,认为政局已稳,无所顾忌,自己只顾着喝酒打猎,不理国事,把朝中大事交由自己的儿子庆舍处理。由于庆封除掉崔杼独揽大权就有人反对,再加上放浪形骸,引起朝中众臣和卫士不满,造成齐国内乱。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之机,朝中发生政变,卫士将庆舍杀害。庆封得知后不敢回齐国,逃到了吴国。庆封到吴国后,备受尊重,吴国君主把江苏镇江东一带土地赐给他为食邑。在齐国朝廷政变中幸存的庆姓族人后来也相继来到镇江,庆氏子孙从此在食邑生存发展。至东汉安帝时,为避讳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将庆氏改为贺氏,从此庆姓人便为贺姓。
贺姓图腾
贺姓人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广平、会稽两大郡望。
贺姓名人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贺齐,多次领兵平叛,孙权继位后出镇江上,军容威壮,与魏国曹休军划江而守。
两晋时期名臣贺循,贺齐曾孙,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
北魏时期名将贺拔岳,复姓贺拔,敕勒族,关陇集团第一代首领;北周隋朝时期名将贺若弼,复姓贺若,鲜卑族,少有大志,擅长骑射,博闻强识,但因自恃功高而诽谤朝政,为隋炀帝所杀。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
北宋著名词人贺公铸,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贺知章
明代著名医学家贺岳,贺氏中医世家先贤,著有《明医会要》等传世;明末农民起义前期首领贺一龙,后归顺李自成;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其作品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部分著作辑入《四库全书》。
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贺子珍,毛泽东主席夫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
98.赖姓
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76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8位。
关于姓氏起源和赖姓始祖是谁,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炎帝之后裔,也有的说是黄帝后裔姬姓周朝受封的国姓。至于赖姓到底出于哪支脉源,没有明确的资料可考。
我国古典书籍《通典》《通考》《春秋地名考》以及清朝张澍的《姓氏寻源》和近代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赖姓出自炎帝之后。炎帝神农氏在湖北有厉、赖部落,赖又作厉、列、烈,赖族部落源于烈山氏,烈山氏意为烧山种田,就是将山上的柴草焚为灰烬当作肥料来种植食用作物。这一说法认为赖姓出自烈山氏族(赖国),源于炎帝子孙,他们的后代都为赖姓。
赖姓图腾
又据《风俗通·姓氏》《通志·氏族略》和《中国文化大博览》等书籍记载,赖姓源于黄帝之后,是姬姓子孙。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建立周朝初年,周武王大举分封诸侯,把自己的弟弟叔颖封于赖(今河南息县),建立赖国。公元前538年(鲁昭公四年),赖国被楚国所灭,赖国贵族中有的逃到就近的罗国改为罗姓,有的逃到傅国改为傅姓,大部分则迁到鄢陵,这些人为纪念自己的国家,以赖为氏,后世子孙都姓赖。
赖姓人得姓后在历史的发展中虽较为缓慢,仍族兴丁旺,名人辈出。
赖姓名人
唐朝时期光禄少卿赖文雅。
北宋末年地理学家赖文俊,曾任国师之职,后受秦桧陷害去官,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留下许多神话般的传说,人称“风水大师”;南宋时期农民起义首领赖文政。
元代著名孝子赖禄孙,值贼乱,负母避难遇贼,众皆散走,贼将刃其母,禄孙以身翼蔽,贼受感动,放回其妻,《元史》有传。
明朝大臣赖瑛,历任御史、太守、左布政;大臣赖世隆,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清代书画家赖镜,性雅淡,善画山水,工诗,时称诗、书、画“三绝”;太平天国起义著名将领赖汉英;捻军统帅赖文光,封遵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赖传珠。
99.龚姓
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2位,现为我国按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99位。
龚姓起源繁杂,支脉较多,但众说大致统一,认为龚氏源于共氏。有起源于黄帝大臣“共鼓”后裔的龚氏,有起源于帝尧大臣“共工”后裔的龚氏,有起源于商代共国的龚氏,有起源于周代共国的龚氏,有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庄公赠谥申生“共”的龚氏。
龚氏源于共氏,从共氏演变为龚氏。为何演变,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古代共、龚并用,还有学者认为古代只有共字,没有龚字,因而都为共氏;二是龚字产生后,共姓人认为共字以上加“龙”字,更显共姓人的高贵;三是为避难而改共氏为龚氏,也有改共氏为洪氏的,因而共、恭、洪、龚自古都为一家。龚姓人到底起源于哪一支脉源,只能以龚氏自己的家谱为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支有各支不同的发展史。
龚姓图腾
龚姓也有从恭姓演变而来的,这一支认为恭姓从赐姓得姓。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本已立长子申生为太子,但是晋献公的宠姬骊后来生下一子,名奚齐。骊姬受宠,逼迫晋献公废掉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为此她诬陷太子申生谋反,逼申生自杀。晋献公死后,奚齐即位为晋庄公。奚齐知道兄长冤枉而死,就谥他为“恭君”,因古代恭、共同音通用,申生的子孙就以“共”为姓,又逐渐演变成龚姓。
龚遂
龚姓名人
西汉时期大臣龚遂,史籍记载的第一位龚姓名人,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饥馑之年开仓借粮给百姓,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经学家龚舍,累拜太山太守、光禄大夫,与另一位著名经学家龚胜同为当时知名学者,世谓之楚二龚;东汉末年大臣龚灏,有权数,任侠放荡,曾为曹操献计攻克柳城。
宋代大臣龚原,曾师从王安石,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大臣龚宗元,官至员外郎,德高望重,受人敬慕,与程道、程之奇并称“三老”;南宋著名画家龚开,师法米芾、曹霸,喜用水墨画鬼魅及钟馗,“怪怪奇奇,自成一家”,开明清写意画之先河。
明朝时期史学家龚之伊;著名医学家龚廷贤,被誉为“医林状元”,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因医术精绝而被皇帝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匾额;嘉兴知府龚勉,主持重修著名的嘉兴南湖烟雨楼,官至浙江布政使。
明末清初名臣龚谦,举进士,授御史,巡盐两浙,执法除奸,名重一时;清代礼部尚书龚鼎孳,洽闻博学,诗古文并工,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江左三大家”;康熙年间著名诗人龚翔麟,为“浙西六家”之一;龚自珍,龚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今文经学重要代表人物。
龚开《中山出游图》
近代实业家龚心湛,历任汉口中国银行行长、财政总长等职,代理国务总理三个月,后致力于兴办实业,反对日本侵略者侵占;著名光学专家龚祖同,现代光学事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100.文姓
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现为我国以人口数排列的百家大姓第100位。文姓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文姓起源较为繁杂,脉源也不统一,但文姓人都自视为一家。文姓最主要的两支脉源,都来自以先祖名字为姓。
一支是从周文王的“文”字而得文姓。周文王是周武王的父亲,姓姬名昌,是商朝末年诸侯之一。姬昌在自己的周国爱民如子,敬老慈幼,礼贤下士,深得国人的爱戴。而此时的商朝已到了末年,在位的商纣王无道,不得人心,不少贤人志士都前往投靠周。商纣王发现姬昌有反叛之嫌,便找借口把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长达七年之久,才释放回周。姬昌回周后,国人更加拥戴他,志士贤臣向他献策进言,建议他带领大家推翻无道的商纣王。文王顺应民心,一举歼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后因老年体病,未能完成灭商大业。文王病故之后,灭商的重任落在他的儿子姬发肩上。姬发拜姜子牙为尚父,担任军师,在众文武大臣的支持下灭掉了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即位之后,追谥父亲姬昌为“文王”。此后,姬姓中的一些子孙以姬昌的谥号“文王”的“文”字为氏,是为文姓。
文姓图腾
另一支是从姜文叔的“文”字而得文姓。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周武王把功臣姜文叔封于许(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许国是一个富饶的地区,姜文叔把许国管理得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并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拥周助周,因此爵位世代承袭。春秋时期,许国受到郑国和楚国的逼迫,曾多次迁徙。至战国初期,许国被楚国灭掉,被灭的许国贵族有人就以国名为氏,为许姓;也有些人以许国开国国君姜文叔的“文”字为氏,即文姓,还有的则保持原氏姜姓。追根溯源,出自这一支的许、姜、文三姓原本为一家。
文姓族兴丁旺,名人辈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文姓人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
文姓名人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攻灭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其自杀。
西汉循吏文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后世建乡贤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
东汉末年名将文丑,袁绍部属,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军队击破而死;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文聘,驻守江夏,多次阻遏关羽大军,烧毁关羽粮草战船,成为曹操对抗关羽的屏障,又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史称“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吴国大臣文钦,初仕魏,后起兵讨司马师,兵败投吴,封谯侯,镇北大将军。
文彦博
文天祥
北宋宰相文彦博,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著名诗人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人赞许敬重;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被俘后元军将其押赴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作诗《过零丁洋》以明志,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诗文书画皆工,尤精于画,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美名,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文震孟、文震亨兄弟,文徵明曾孙,均有才名,在朝中任职;明末宰相文安之,受命于危难之际,顽强抵抗清军。
晚清洋务派首领之一文祥,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文廷式,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小说家文康,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著有《儿女英雄传》。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翻译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与丈夫萧乾合译《尤利西斯》,影响巨大;表演艺术家文兴宇,国家一级演员,因出演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家有儿女》而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喜剧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