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果从夏王朝开始算起,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勤劳且富有智慧的中国人为了便于农业的生产和纪年,从而按照月球的运行规律,也就是朔望月,制定了“农历”。农历的年份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六十年为一轮回,一年为十二个月,又分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
现在的农历年中,我们将农历一月称正月、元月,意为一年的开始。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因为“正”和“政”谐音,需要避讳,因此才将正月改叫端月,所以,农历的一月又叫端月;农历的二月叫作如月、杏月;农历的三月叫作蚕月、桃月;农历的四月叫作余月、梅月;农历的五月叫作皋月、榴月;农历的六月叫作伏月、荷月;农历的七月叫作相月、兰月;农历的八月叫作壮月、桂月;农历的九月叫作玄月、菊月;农历的十月叫作阴月、良月;农历的十一月叫作仲冬、畅月;农历的十二月叫作末冬、腊月。
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日期都是建立在农历十二个月的基础上的,是古人为了适应生活和进行生产所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从这些节日的活动和美食习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古人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和盛大隆重的节日庆典,不仅如此,时隔几千年,我们仍然能够深切体会到包含在节日中的诸如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农历起源之帝喾
其实,节日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慢慢发展出来的庆典日、祭祀日:庆祝新年、庆祝家人团聚、祭拜龙王、祭拜祖师等,又或者承载了人们的其他美好愿望,所以节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起源,只能说它们真正产生于被公开承认的时期。节日的前身正是节气。先秦时期,节日初具雏形,那个时候的节日仅仅是有关信仰和崇拜的日期,举办的活动也多是大型祭祀,再加上宗教的影响,节日中慢慢加入了很多名人事迹、神话以及传说,这些也使节日慢慢变成了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汉代时期,节日文化稳步发展,并且到达巅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节日也逐步脱离信仰和崇拜,开始加入了新的元素。
到了唐代,社会的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文化繁荣,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非常富足,到这个时候,节日已经不再是神秘的日子了,它完全脱离了信仰和崇拜,转而成为娱乐、狂欢的日子,甚至有文人墨客以这些节日为主题写出了不少佳句,与节日习俗一同流传至今。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