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人力资源社会分析

一、人力资源社会结构

(一)人力资源教育结构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在体质方面的差异不会过大,因此,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主要在于“智力”方面,这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特别是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上。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是以文化程度划分的“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以及大学以上”各个等级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此外,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不同等级的比例,也是人力资源质量结构的一个方面。

由于高质量人力资源不同类别之间的替代性较差,合理的人力资源质量结构不仅要求不同等级的人力资源形成一种适宜的比例,而且要求各个等级人力资源内部从事不同类型职业劳动的人力资源比例也比较协调。否则,此长彼短,就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结构性失业的浪费。

(二)人力资源职业结构

职业是人们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是人力资源的生活方式。职业有着不同的门类。我国古代将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人们所说的“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也是对职业结构的形象概括。职业因其不同的劳动内容、不同的劳动工具、不同的劳动方法、不同的劳动对象以及不同的劳动条件和环境,而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也就有了职业的分类,有了人们的社会职业评价和对职业的不同选择。

职业的社会阶层结构如下。

1.从社会角度分类

从社会的角度看,职业分类是根据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点而划分的。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职业分为八个大类,在八大类下面还分为若干层次和不同种类。这种职业结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选择,也反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我国参考国际标准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八个大类如下: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服务业人员;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7)军人;

(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这八类职业,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别。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脑力劳动性职业比重不断加大。而且在体力劳动内部,生产性人员逐渐减少,服务性人员比重有所增加,体力劳动中的技术性、含有脑力性成分的职业增多,并出现大批工人技师性的工作,“蓝领”的颜色正在“变浅”。

2.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分类

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职业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1)专门职业人员、政府官员、高级经理阶层;

(2)雇主、一般经理与管理人员;

(3)白领人员;

(4)熟练工人,即技术性较强的工人与领班;

(5)半熟练工人,即技术程度略差的机器操作工人、司机等,农民、商业服务业人员一般也属于这个类型;

(6)非熟练工人,即一般从事无技术工作,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和脏差环境工作的人员;

(7)家庭服务与个人服务人员。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与社会

人是社会生产者,也是社会消费者,人构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经济运作的主体和主角,如企业家有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劳动者本身就是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源,个人创业也有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这就成为一个客观实在的经济运动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国家(即政府)、市场(尤其是市场机构)、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四种要素和四个运动主体。企业不仅是最主要的用人单位,也是各种用人单位的典型和代表。这四个主体之间互相联结,形成六对关系。这四个要素和由之所形成的六对关系,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家调控市场

第一,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如税收、银行利率、信贷等)、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自身经济实力(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经济组织(如商会)和行政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控制、服务、监督,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

第二,国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方向作出规定和指导,从根本上决定劳动市场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不仅是经济概念,劳动市场更有其社会内容。

第三,国家对市场体制下人力资源的运作制定规则,如就业资格、雇佣制度(如订立合同)、最低工资标准、职业介绍管理规定、劳动安全卫生标准、雇佣工资指导线等。

第四,国家直接从事基础性的即低层次劳动市场的运作,如政府举办公益性劳动市场机构,从事免费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等。

(二)市场引导企业

第一,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它的收益取决于市场。市场需求是企业取得收益的动力(市场上有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企业进行生产,就可以取得利润),市场上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状况、人力资源的择业标准和倾向,都构成企业的压力。

第二,企业的行为总目标是在市场上寻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在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可以取得盈利的条件下,还考虑尽力节约各种成本和节约人力资源的使用。

第三,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择员行为是由市场直接引导的。企业自由选择各项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包括各种要素市场)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活动,影响企业对要素的选择。市场上求职者的择业意愿、价格要求(即对工资的要求)和素质状况等,对企业的择员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对整个市场也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经营者与产权所有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体制因素,解决好企业经营者(以至各种经济单位、社会组织的“经营者”)方面的问题,是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内容。

(三)“国家—企业”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理想的国家与企业关系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是不直接管理企业的。在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国家主要管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方向、宏观总供求、经济环境、发展战略,并直接管少量关键部门和企业。即使是在国家“管企业”时,市场制度也不是像我们过去的“计划—行政”模式那样对企业进行全面控制,而是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交给企业,使它们成为真正的经营活动主体、资源配置主体和人力资源雇佣主体。

不同的体制,有着不同的“国家—企业”关系,也有着不同的企业权利义务。在我国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和大集体企业是隶属于政府的、完成其经济职能的行政单位,由计划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决定分配给其生产要素、安排人力资源。国有、大集体企业作为政府计划的执行部门,没有自己决定雇佣数量、择员标准的权利。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目标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公有制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大力发展从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

(四)国家对个人的保障

第一,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保证每一个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这一般通过最低工资和社会救济等途径来实现。我国曾实行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性质实际上是变相的失业救济。国家要保证有就业要求者就业的实现,要通过调节社会的劳动要素供求、提供就业门路、进行工作安置、从事就业服务、限制企业解雇等途径达到。教育培训是国家提高人力资源个体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国家通过法律和社会管理活动,达到平等的社会目标。平等,意味着个人发展的障碍、不同的个人在身份上的歧视和“等级”性都不存在。与各种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尤其是求职者一般是弱者,国家则通过劳动法、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行政管理活动等途径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国家通过经济体制的选择、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运用,特别是工资政策与福利政策,刺激和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动力、就业动力,尤其是自我配置和自我创业的动力。

(五)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

第一,健全的劳动市场或人力资源市场,是公开、平等、全面、高效的市场,它应当具有完善的劳动就业服务功能和较高的求职实现率。

第二,人力资源市场是有着不同层次的。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总体上可分为一般的劳动力市场或普通劳动力(尤其是技工)市场与高级人员市场(或人才市场)。一般来说,人才资源有着比一般的人力资源大得多的竞争优势,是有一定的“卖方垄断”倾向的;而普通的劳工阶层,则往往处于相对不利的和被雇佣单位“买方垄断”的地位。

第三,市场体制是竞争体制,它不仅给人以机会,而且导致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要求求职者个人素质与观念的提高,它鼓励人向上,鞭策不努力、素质低的人上进。

(六)“企业—个人”的关系

第一,企业与作为人力资源主体的个人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首先,双方在市场中的相互选择地位是平等的;其次,企业录用求职者就业后,在劳动过程中个人与所在组织具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义务;最后,企业与个人进行平等的价值交换,即劳动付出与工资报酬相交换。

第二,企业与人力资源个人之间具有法律关系。双方通过法律契约关系连接在一起(这体现为劳动合同),双方的矛盾、争议、冲突,以法庭为最终裁决机构。

第三,人力资源个体对所在的企业负责,承担应完成的工作,承诺有关的义务(如对企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并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

第四,企业对人力资源个体负责。企业对所雇佣人员的劳动条件与安全、生活福利等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并担负社会保险的责任。

第五,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组织文化对用人类型和用工模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各层次管理者的人性观、用人理念和管理风格对劳动关系也有很大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从经济、社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的经济结构与供求关系;从社会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的社会结构、市场体制下人力资源与国家、市场、企业的关系。这是对人力资源宏观环境进行的分析。

关键概念

人力资源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城乡结构 人力资源职业结构 人力资源供给 人力资源需求 供求关系 市场体制六对关系

复习题

1.人力资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人力资源供给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人力资源需求的性质?

4.存在哪几种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

5.市场中有哪些社会关系?简述其内容。

6.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有哪些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讨论提高题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宏观环境。

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

3.怎样看待我国的人力资源过剩问题?试提出几条解决的途径。

4.管理者对员工管理,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不同看法。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属于哪一种?为什么?如果你是雇员,你喜欢哪一种管理者?为什么?

5.你认为,能否兼顾雇主与员工的利益?为什么?对此应当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