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宋代南戏

如果说宋杂剧更多地继承了唐代优戏的表演传统,发展了以滑稽科诨为主的戏剧手段。那么宋南戏则更多地继承了唐代歌舞戏的表演传统,发展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戏剧手段。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原名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为了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它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独立的戏曲样式。江浙一带的民间歌舞艺术自古有着悠久的传统,温州作为南宋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集中了许多各地艺人,南戏正是在当地深厚的民间艺术和外来杂剧的长期影响之下形成的。

明代祝允明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明人徐渭《南词叙录》则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处南渡,号为“永嘉杂剧”。

“永嘉”即“温州”。以上两说虽有出入,但却相互印证了南戏确是兴起于北宋末期。当时温州特殊的经济文化环境,使之成为南戏最发达的中心,并繁衍到了浙江东南至福建东北的沿海一带。大约在南宋中期,南戏影响区域更加广泛,向北传入杭州,向南传至闽南,向西传入江西,成为一个足迹遍布浙、闽、赣的声腔剧种。

明徐渭《南词叙录》曰: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可见,最初的南戏只是一种被称为“村坊小伎”的民间小戏,其主要音乐成分为土生土长的民间俗乐,它以当地流行的民间歌谣及一些文人词调来演唱故事。由于它的音乐无宫调限制,形式活泼自由,语言与音调通俗易懂,易于反映人民的生活,在传播中不断吸收北杂剧的营养,逐渐发展壮大为广为流传于南方的戏剧劲旅。

figure_0101_0060

江西鄱阳南宋洪子成墓出土的南戏人物鄱阳南戏瓷俑

(二)宋代南戏的特征

与宋杂剧分段演出互不相关的内容不同,宋代南戏具有独立的长篇演出结构,每场演出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起讫。此外,与宋杂剧的表演和其他技艺相互穿插不同,宋南戏的表演具备单纯的戏剧性质,不与其他技艺展示相混合。宋代南戏的开场,是先由副末登场念诵两首词文,交代前因后果。这种形式在元代以后被固定下来。开场以后各场次的设置,主要依照剧情的需要安排,随意性比较大,场次的总数没有限定,例如南戏《张协状元》共有五十余场。

宋代南戏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末、外、贴、丑七种行当。生指有才学之人,为男主角,通常扮演年轻书生类人物,是一个以歌唱为主的正剧角色。旦是女性的代称,为女主角,通常扮演年轻女子,也是一个以歌唱为主的正剧角色。外角是对生角的扩大,扮演老年正剧角色。贴是对旦角的延伸,扮演剧中重要性次于女主角的正剧角色。净、末、丑均为喜剧角色。在主要由生、旦承担剧情主线之外,还穿插了许多净、末、丑角的插科打诨片段。这种正剧与喜剧穿插的演出形式,成为后世南戏和元杂剧的程式,并一直影响到明清各声腔剧种和地方戏的舞台面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基本风格特征。

在大曲音乐的影响下,宋代民间演唱中陆续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联曲体音乐结构,如鼓子词、转踏、缠令、缠达、唱赚、诸宫调等。这些连曲体音乐结构都对于南戏音乐的组成提供了现成的经验甚至格式,使得它能够很容易地把大量民间流行曲调通过一定的方式吸收到自己的音乐旋律中来,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音乐体系,用于对长篇戏剧故事的表现。宋代南戏的音乐为五声调式,它吸收了众多民间传唱曲和俚曲小调,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音乐结构中,并进行了一定的组曲编排,使之为表现人物和剧情服务。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同一曲牌的多遍联唱。早期南戏使用的乐器有鼓、笙和箫。

南戏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剧本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传说、说唱文艺和历史故事,并改编移植了一些北曲杂剧。较广泛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是反映妇女生活的,更占绝大多数。

歌唱是南戏表演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剧中人物以歌唱叙事抒情、表达心境、发展剧情、渲染气氛。其歌唱角色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亦可演唱。歌唱的形式主要是独唱,也有对唱、轮唱、合唱。有时有数人递相接唱一支曲牌,还常常由后台帮腔合唱曲尾。南戏里的所有角色全部由男艺人扮演,其男扮女装的习俗应是源于唐代歌舞优戏。

据现有文献可知的宋代南戏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五种。其中,《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早期的南戏,通常选择最能牵人情感、摄人心魄的爱情伦理和悲欢离合为题材,大致分为负心戏与爱情磨难传奇两类。这种青年男女主人公情感发展变化或遭受挫折的基本模式,非常适宜于南戏以生、旦为主角,以歌唱为主要戏剧表现手段的表演体制。

从《张协状元》可知,宋代的南戏已经能够自如地运用歌唱、念白和走过场等表演手段,处理剧情中时间与地点的转移。南戏舞台的时空处理手法,确立了中国戏曲表演时空自由的美学原则,并成为后世承袭千年而行之有效的舞台表现手段。同时,早期南戏已经能够熟练地穿插运用唱、白、做等舞台手段,使之共同为展现剧情、塑造人物服务。宋代南戏时空过渡的随意自由,唱、白、科手段的融合,以及虚拟性手法的运用和程式化表演的孕形,奠定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基本范畴。

宋代南戏运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建立起确定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制造出一定的戏剧冲突,从而展现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故事,表明它已经具备了中国戏曲最普遍的特征。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此走向成熟。

南戏形成于民间,其作者多是不知名的艺人和组织在书会里的下层知识分子,因而其剧本刊印者少而流失者多。现有238本,其中全本者仅有《张协状元》《赵氏孤儿报冤记》《苏武牧羊记》《胭脂记》等17本。南戏的剧本由唱词、念白和动作组成,剧情容量很大,结构不受限制。

figure_0104_0061

明永乐大典本《张协状元》书影

figure_0104_0062

南戏《小孙屠》书影(选自《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