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妈妈——把童心童趣还给孩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小记者们去访问时任国家总督学的柳斌同志,我想听听这位时年60多岁的老人和10多岁的孩子在一起是怎样交谈的。
“柳爷爷,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
听到小记者的问话,我真为柳斌同志捏把汗,那一代人与现在的人童年趣事是不一样的。
“捉小鱼小蟹呀!”谁料想,孩子的话题引起柳斌同志极高的兴致,好像使他一下子回到童年时代。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里小鱼、小虾、小螃蟹可多啦。我很会抓小鱼,双手轻轻插入水里,就能捧起一条小鱼。我和小鱼玩一会儿,再把它放回水里。抓螃蟹最有趣,夜晚打着灯笼往河里一照,河面被照得通明,螃蟹一见亮就躲了起来。这时,只要你轻轻搬开河里的石头,就会看到小蟹全都在石头下面……”
我被柳斌同志的话吸引住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男孩子光着小脚丫在河边嬉水捉鱼的画面。这时,我看了看柳斌同志身边那几位小记者,不禁愣住了,只见孩子们的脸上表情平淡,没有兴奋,只有陌生。
“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呢?谁想说说?”我向孩子们发问了。
一片沉寂。
“最感兴趣的……”几个孩子嘴里小声重复着,想说,但又不知说什么。
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我的心头。童年的快乐,本来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60多岁的老人提起来是那样兴致勃勃,10多岁的孩子却是那么陌生。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被关在水泥房里,禁锢在课桌前,他们的童年被作业、考试、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家长的催促声占满了,他们的童趣已经被挤得没有空间安放了。
我记起柳斌同志曾给我讲过的一件事:
这引发了我的同感。我时常从被大人视为“好学生”的孩子的脸上,感觉到一种冷漠和成人的忧虑。这是为什么呢?
一篇题为《孩子不是文明的奴隶》的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们的聪明远离了小溪中的鱼虾,远离了草丛中的蝈蝈、蚂蚁,他们不知道自然是美丽的,他们不知道生活中暴风雨与阳光同行,他们的举止成了缺少个性和活泼纯真的、同一的刻板的模型。”
许多父母不惜重金买钢琴,请来家庭教师,逼着孩子去学。却不知道,这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我在接听“知心电话”时,上海的一个男孩儿神秘地对我说:“知心姐姐,您猜我最恨什么?”
我好奇地问:“你最恨什么?”
“最恨我们家那架讨厌的钢琴了。为了弹钢琴,我挨过妈妈许多次骂,也挨过爸爸不少的打。可我根本不爱弹钢琴,每次坐在钢琴前,就像坐电椅一样难受。我喜欢踢足球!可我爸爸妈妈说踢足球没出息,影响考大学,硬把我心爱的足球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我找了一天也没找回来。”
为什么父母花重金买来的钢琴,竟成了孩子最恨的东西呢?为什么丢掉一个在大人眼里不值几个钱的足球,竟让孩子如此伤心呢?
因为这些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他们拼命地去为孩子构筑一切,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无情地把他们和大自然分开,无情地剥夺了他们自己选择喜爱事物的权利。
孩子固然是父母的孩子,但做父母的首先应该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爱好的个体。我们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和童年的乐趣,不能以大人的认识和感觉为标准限定孩子。“应该让孩子去玩泥巴,去小溪,去踢足球,去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看蚂蚁搬家,和小伙伴一起磕磕碰碰,甚至擦破块儿皮,四处发现‘新大陆’。”孩子的行为可以引导,但童趣、童真不能被剥夺,童心不能被践踏。
我真想大声呼吁:大人们,把孩子放回大自然吧,让他们在春天嫩绿的草地上,小河边快快乐乐地尽情玩耍,尽情享受春天,体验春天,融入春光,找回失去的童趣吧!
只有感受春天的可爱,才会更爱美丽的春天。
知心姐姐与新疆小朋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