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鲸之旅2:2—3岁亲子共读不可不知的演读、涂鸦和手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岁到2岁半共读的留白与挑战

刚开始都很好。在某本绘本共读时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就好像意气风发地和小鲸鱼周游在大海上,借由某个契机举目四望,始觉风向变了,漫无目的的嬉游不知何时已进入真正的航道。螺号震响,大旗飘扬,传说中瑰丽、有趣的幻想王国开始展露它伟大的细部,展示它的巍峨与秩序。成长翻开它令人肃然起敬的新一页。

这本引起我家“骑鲸之旅”重大转折、强烈撼动我内心的书,叫《风到哪里去了》。

这本书里有个小男孩总在无穷无尽地提问——

“白天不见后,太阳到哪里去了?”男孩问。“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这里是晚上,别的地方就是白天。太阳会到那个地方升起。”他妈妈回答。

“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它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他妈妈回答。

“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山到了山顶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下了坡,变成山谷啊。”

……

“那么冬天结束以后呢?”小男孩最后问。“冬天结束后,冰雪融化,小鸟归来,春天就来了啊。”

小男孩笑了,因为他终于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的。”

0008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绘本,蕴藏着抚慰人心,值得终生铭记的箴言。真想这些话能深植在米尼的灵魂之中。——抱着这样热切的盼望,我卖力地共读了一遍又一遍,带着米尼躺在海边木麻黄树下,看随风吹拂的每一棵树的颤动,看海浪扑倒、太阳落下、蒲公英籽吹远……我努力做着这些事,希望他置身在不断死亡与复生的世界中,并明白自己永无失去。

可是,有什么做错了——当然,他也会问我,“妈妈,风到哪里去了”,或者“太阳下去了,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吗?”可是,不管是我认真作答,抑或他自问自答,答案总这样平平淡淡、俯首可得。我是说,这是一本惊心动魄、蕴藏大美的绘本。可在我们共读时,它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个傍晚,落日西沉、晚霞满天。米尼沿着越来越暗的海岸疯跑,我坐在海滩上,绞尽脑汁回想自己怎样通过蒙昧不明的生长,最终对眼前世界做出自己的结论。对人世间一个又一个疑问,又是如何一个一个做出解答。在千篇一律的波涛声中,我想了很久。

在成长衍生出各种各样问题时,人们会遇到两类回答。一类回答通常是“前置式”的,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地球是圆的”,“汽车在路上走,飞机在空中飞,轮船在水里游”……它们带着“这样想才是对的”“我是正确答案”的面孔,先于个人的体验产生,在人们行为还未行差踏错前就深植于他们脑中;而另一类回答则是“总结式”的,这类答案需要人们经过萌生疑问——付出努力才能最终获得。

前置式的答案,因为长期被人们不假思索地相信与履行着,久而久之,往往成为社会法则和公论的一部分。总结式答案因为个体体验差异,呈现千差万别的理解。

人们对前置式答案的反应是机械的;而总结式答案因为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往往被他们惊喜地获得并坚决捍卫。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妈妈吮着嘴朝饭勺上吹气。“妈妈,这是干什么?”孩子问。“饭烫,妈妈吹吹。”母亲解释说。一开始,孩子对“烫”是没有概念的,如果父母把“烫的东西会伤害人”这样的前置式答案植入他们脑中,他们也许会奉行下去。但偶然有一天,他们自己把烫嘴的东西囫囵吞进口中,哇一声大哭起来,心里猛然敞亮了,“这就是‘烫’,烫的东西真不能碰!”——这便是总结式的答案。

总结式答案,更接近自然的成长方式。

上面说的,就是我在《风到哪里去了》这本书里犯下的错误,以及那个春天傍晚我的所有顿悟。

在过去两年里,我都在说亲子共读的种种魔法与福德。但进入两岁,一方面共读的习惯业已确立,另一方面孩子的智慧、个性、自主意识不断彰显。懵懂期的狂欢缓缓止息,亲子共读再也不是,也不能是无所不至的了。

它需要符合成长的逻辑,需要等待,等待孩子对此广袤世界某一个细微之处发出自己的疑问。需要像捕蝉的螳螂那样,像正午太阳投落的影子那样,紧紧尾随在孩子好奇的眼神之后,而不是先于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喋喋不休。

勇猛如孩子,他们不要一个洞开无余的天下。荆棘密布、危险四伏的人生反倒更受欢迎。

知识和述说开始需要:延——迟——性——满——足。

是的。对《风到哪里去了》这本好书来说,我最大的过错就是:读得太早了。对一个尚未感觉失去之痛苦的孩子大谈“永无失去”,就好像给某个富二代愣头青开出一张任意提取的空白支票一样。这种行为丧失了本身固有的力量。

对2-2岁半的孩子来说,我的共读建议是:

1.慎选幼儿科普类、哲学启蒙类读物。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产生问题,远比给孩子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2.对情感和生活体验类读物的共读方式,延续0-2岁骑鲸之旅笔记的方法:如实朗读绘本文字;用“演绎”方式把孩子带至万事万物的“色声香味触感”之前;避免给出自己做的武断结论。

3.有序增加细微体验类书籍的共读,提高孩子自主运用多种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成就感。

以下是2岁到2岁半我们的具体共读书目笔记。实际上,这半年来一起读的书远多于以下罗列。但遇到“命定之书”的惊喜在减少。因为我急于阐述世界的愚蠢雄心,我们绕了一圈弯路。

所幸,回头总结这段时间的“重要书”,犹能惊喜地发现其中的种种共性。我想,这极大程度上归功于米尼坚定的自主选择。孩子用天性守护自己的成长。因此,我把这半年来我们的“That book”列下来,希冀再经历者,能得到我和米尼如今所得,避过我和米尼所面对和误入的——所有诱惑和缺失。

1 米尼两岁之后共读最大的特点是:那些有情节逻辑,有简单的跌宕起伏,并带有情绪渲染的历险类读物大受欢迎。

此类书包括:《我们要去捉狗熊》(两岁时笔记已提及,讲述父亲带着几个孩子经历重重磨难去海边捉狗熊,看到狗熊后拔腿就跑回家的幽默故事),《强强的月亮》(两岁时笔记已提及,讲述父亲的灵魂遗落在海里,强强和月亮冒险下海解救父亲灵魂的故事),《小夜熊》(讲述孩子带着丢失妈妈的小夜熊在黑夜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熊妈妈的故事),《萝斯勇闯尖叫屋》(讲述怕鬼的兔子萝斯为了训练自己,闯入“尖叫屋”斗怪兽的故事),《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讲述一个憋尿的孩子想方设法找厕所解手,经过各种阻扰终于上了厕所——PS:这本书对训练孩子自主尿尿很有效),《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讲述孩子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遇到的各种事情),《神奇的水彩》(属于“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系列,讲述孩子向大哥哥借了水彩盒,和森林里的动物们一起作画的故事),《本吉坐船去旅行》(讲述一只小狗为了追随他出海航行的主人,误上一条船,在陌生环境下和船员与小猫建立友谊,并平安回家的故事),《隧道》(讲述兄妹俩如何钻过一条阴暗恐怖的隧道的故事,对两岁多、爱好洞洞的小朋友有巨大吸引力)……

两岁多的孩子困于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理解之中:有时,他们野心勃勃,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足以独立面对世界;另一些时候,他们向往和崇拜孔武有力的人、宏大广袤机巧多变的事物,以此照见自己的微小。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心理从某个角度上讲,与“青春期”有相似之处。两岁多的孩子,在经历自己第一个独立成长期时,也在面对自己的首个思维启蒙阶段。他们和“青春期少年”一样,热衷“英雄长成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投射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未来的足迹,以及抚慰自己的野心。因此,“历险类”绘本成了这些孩子的“安抚奶嘴”。当他们独立地、胆怯地、跃跃欲试地朝世界迈出第一步,这些故事“堵住”了孩子们试图嗷嗷哭泣的嘴,幼小的嘴吮着故事里倾泻而出的勇气、幽默和坚韧。朝前走,朝前走。

2 面对“Terrible 2”(糟糕的两岁),许多很好的“情绪管理”绘本应运而生。

为什么会生气?如何面对自己的脾气?这些绘本显然非常有效。但在共读中,我个人感觉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

我之前写过,大约在米尼20个月时,我们开始共读《菲菲生气了》《罗伯生气了》等一系列绘本。两岁之后,在“生气(淘气)的后果”这个阅读主题上,显然《生气的亚瑟》《你从哪颗星星来》更对他的胃口。前者夸张地把孩子的脾气扩大成一场空前绝后的宇宙大爆炸,发脾气的孩子最后茕茕孑立在宇宙的碎片中。

“一切都消失了。发脾气的孩子会什么都没有的!”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和米尼谈论《生气的亚瑟》,我忍不住恶狠狠地说。听是言,米尼爬出被窝,把这本书翻出来,翻到最后两页,认真看了看图,回嘴说:“他还有小猫呀,还有床呀,还有被子、袜子、鞋子呀。”“绘本学究派”孩子真会把人搞崩溃呀!

《你从哪颗星星来》讲述了一只淘气的小青蛙在爸爸妈妈的唠叨责骂中离家出走,但因为太淘气无处容身。当他感到孤单时,爸爸妈妈坐着直升机来找他了!一家人又开心地聚在一起。我们从米尼两岁三个月开始共读这个故事,大爱。

显而易见,这两个故事的结构都比两岁前共读的“情绪管理”绘本结构复杂了些。在此之间,菲菲、罗伯、大卫(《大卫不可以》)等许多绘本中的主人公,他们面对的敌手(父母或者姐姐、妖怪)都是单一的,他们的心路历程都相对简单,他们仅仅“说服自己”就能走向成长。但在现在的故事结构里,孩子不仅要面对父母,甚至要独力与世界、旅途中遭遇的人,甚至天地宇宙作战,虽然这样的作战是简单粗糙的,但他们必须走出去,才能赢得成长。“情绪管理”和“历险”交织在一起,成为两岁后情绪绘本的一个主题。

另外,孩子对“生气”之外的所有情绪显示出巨大的好奇心与理解力。这也是两岁之后“情绪绘本”的一个特色。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吃惊!两岁到两岁半之间的孩子情感之细腻、对情绪结构的了解程度、对他人呼应的需求与好奇远在我意料之外。这个发现始于“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第一辑)的共读。

在这套著名的绘本中,我和米尼一起经历了失败、孤独、痛苦、爱、惊喜、承担、勇气、恐惧等一系列情绪。有整整大半个月时间,他不停地要求我诵读这套书,最后我们俩把这十二本书都滚瓜烂熟地背了下来。量变很快引发质变:他开始引用书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细微情绪,并且总是恰如其分。两岁之后,经过语言学习初期,小鲸鱼们尝试着将语言表达和情绪表达合二为一。“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与其代表的一系列细腻表达感性洞见的绘本是共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3 关于解答“为什么”的书。前文中谈到了,两岁半(甚至三岁之前),陪伴孩子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远重于早一步向孩子们解释世界。

我深信,寻找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个巨大的推动力。这些疑问会化为他们挺进幻想王国的长矛利剑,他们仗剑而行,被内心驱使着,冲进一座又一座城堡、一间又一间密室。有问题的孩子,才会为自己的发现欢呼,才会为命运最终的解答欢呼。

因此,两岁半前的幼儿科普类读物,虽然我曾野心勃勃地尝试过好一些,但个人仅推荐两套。其一是《可爱的身体》。这套书涉及蛀牙、大便、肚脐、体检、打预防针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和米尼首次接触到的夹杂科学用语以向孩子解释行为的书。当我展开书中人体图形,向米尼解释心、肺、大肠、免疫细胞等的作用时,他安静地听,并开始学着指点器官在体内之所在;挂着小医生听筒,和布绒玩具分析“为什么要给你打针”的道理。这些生来就被要求着打预防针、不许摸肚脐、要每天大便和刷牙、经常被体检的孩子,这些疑问存在他们心里很久了。他们不仅需要解释,而且需要越来越完整且系统化的解释。他们需要大人直言以度过成长中困惑难熬的时刻。

其二是“汽车嘟嘟系列”。这套书是为两岁五个月之后的爱车小男生推荐的。从某个角度上说,这套书是“开车出发”系列的升级版。虽然没有那么多炫技式的制作工艺,但细腻、注重细节的绘图风格延续并突破着“开车出发”系列中的亮眼点,既温暖有爱又富有科学精神。这套简单的书可以从两岁多持续阅读至三岁半(乃至四岁),开阔他们的视野与职业想象。非常有效。

这两套书,也开始向父母和孩子引入科学图鉴的共读方式。这是科普类幼儿读物不可或缺的辅助物。试着以此为基础做做练兵吧!

4 两岁后,除了“演绎绘本”,在每天的共读环节,我越来越多地加入能力体验类书籍的共读共玩。

包括观察力练习(延续一周半之后的训练)、填色练习(和日常的绘画游戏有所区隔的逻辑判断+绘图练习)、手工能力练习(粘贴+穿绳)、数数练习、音乐和外语听力练习……这些练习随米尼兴趣穿插在共读中进行,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有意识的训练。我采用“训练”这个词,并不是说,我有权、有企图心训练另一个个体。而是说,两岁多的孩子,他们本身强烈要求细微之处的挑战,他们要求冲锋号和目标,要求在自己“拿得起放得下”的游戏里占山为王。排除共读时间,父母都会发现,两岁后孩子的游戏时间里,越来越多充斥着“比赛”和“输赢”。不要求,也不阻止他们向自我宣战,用温柔且幽默的方式陪伴他们的“成长战役”吧。你和孩子都会乐见其成。

关于能力体验类书籍,试用过一部分,特将性价比高、印刷质量好、可重复使用并具代表性的罗列如下——

☆数数书:《奇妙洞洞书系列之我会数一数》(这套洞洞书很好,但由于年龄和适用性,我只收了这本)利用幼儿爱洞洞的天性引导数数,翻译和制作质量均属上乘。纯静态,利用孩子“控洞”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的存在。力荐。

☆手工书:“慧心巧手游戏书”(一套四本,也可拆买)包含形状粘贴、穿绳等。涵盖生活细节和想象空间两大类内容,涉及男女幼童喜欢的首饰、汽车等概念。可无数次重复使用。适用于两岁到三岁的孩子。

☆观察力练习:延续“0-2岁骑鲸之旅专注力训练笔记”,最近我们的训练书是《DK幼儿百科全书之第一套头脑体操书》(“动物”和“玩具”两本)和《视觉大发现:玩具屋》《视觉大发现:糖果梦》这几本,依旧只找寻米尼感兴趣的事物。这几套书年龄跨度都比较大。

☆音乐练习:除了平时听经典儿歌、国外幼儿歌曲外,在共读方面,《小球听民乐》是绝佳的选择。

☆外语练习:两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发展阶段。我自己一直困于“哑巴英语”之中,米尼的爸爸虽然兼职翻译,但长期在外工作。米尼双语共读这块起步较晚。最近在共读上,我慢慢尝试从另两个方面起步——

A 选择类似“和英童书爱与成长系列”这样附英文朗读CD的绘本。米尼非常喜欢《米米说不》中米米的形象,英文CD介入重复朗读,有助于我和他的同时提高。

B 一岁半之后,陆陆续续听和看了很多英语视频。前些天收到朋友寄来的《蒲公英·英语拼读王》。这套书用歌谣、节奏、卡片等形式,承袭欧美自身语言教育方式,从最简单的拼读开始,进阶式学习。对我和米尼算是有启蒙作用。因为外语共读练习我们才刚开始,今后的共读笔记里我再进一步写。

0009

以上是两岁到两岁半共读过程中,作为妈妈的一些琐碎心得。

在日复一日的共读中,我总是在想,一本摊开的书,在孩子心目中,到底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着呢?

嗯,我也想过,妈妈在孩子心中,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着呢?

这两个问题,在某些时候恰恰有同一个解答。

在最近的妈妈随手记里,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最近总是想:原来一岁孩子妈妈给出的爱,和两岁孩子妈妈给出的爱——有非常大的不同呀!孩子刚出生那会,妈妈要学着给他们换尿布,给他们喂奶,学着隔一阵醒一次;孩子一岁时,妈妈要学着鼓励他们走路,在他们摔跤时尖着嘴吹小伤口,要学着看着他们的眼睛,缓慢地、重复地说话;但两岁,两岁的爱又不一样了……现在,米尼两岁五个月了,我经常带着巨大、无所不包的热情跑向他,然后抽一口气,停下来,惊异地想,“原来两岁妈妈的爱需要那么多抽离、需要那么多留白。”

书和共读也是一样的。它们与母爱何其相似,它们是人生的力量源泉,是心灵的栖所。

然而,必须清醒且理智地看到,孩子依附母爱、依附书本,是需要凭借这样的爱、宁静和慰藉,真正的,渐行渐远。

是时候了,无论共读或是母爱,都是时候学着扶着年幼的孩子,走到漫天风雨的世界面前,停下来,哆嗦着嘴唇说:“来,试着自己走一段。”

唯有如此,骑鲸之旅才能纵深进入幻想王国的腹地,你和小鲸鱼才能邂逅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惊喜。

如果说,在0-2岁骑鲸之旅笔记里,我最强调的是“演绎”,是通过书本和日常生活的“接轨”,让幻想王国降临心田,那么,两岁到两岁半的亲子共读,留白与挑战便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多细密复杂的面向,需要妈妈伴随、需要妈妈挑衅、需要妈妈激发、需要妈妈抚慰,同时,也需要孤独且彻底的——空白等待。

哪怕对孩子而言,书所传递的勇气和善意,不仅在阅读之中,更在阅世之中。

米尼写的诗

玩字母拼图时想起爸爸

i是米尼,j是爸爸。

他们俩在路上跑。

穿过一道门(它叫h)。

要去抓住飞走的气球(它是g)。

哎哟,爸爸的裤子太长了!

米尼的帽子要飞了。

两个人抱在一起

摔了一跤

哈哈大笑。

PS

最近,米尼开始看《蒲公英·英语拼读王》,从字母开始。每天早上,他搬着小板凳,听着字母歌,边玩26个字母拼图。语言、字母,这些东西对两岁五个月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正好奇,他跟我说了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