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9章 龙行天下的和尚

第一百七十章 龙行天下的和尚

“这就是朱元璋?真是没想到,他对整治贪官倒是真的很有一手啊。”

“剥皮塞草这个措施虽然残酷了点,但如果是效果不错的话,我们大唐倒是可以试一试。”李隆基看着视频中的盘点,不由地笑了起来。

“陛下,若是如此,那大臣们恐怕内心将会不得安宁,我大唐的文臣武将又怎么能是这些人所能够比较的呢?”

“对,还是爱妃说的有道理。”李隆基笑着看了杨贵妃一眼:“你啊,也要好好管一管你们杨家的人了,若是再出现大的错误,可就别怪朕下手无情了。”

杨贵妃脸色微变:“陛下放心,臣妾一定约束好家人,不让他们再胡闹了。”

刘邦这个从亭长做起来的皇帝,见到朱元璋后骨子里有一种亲切感。

他们两个都属于那种看不起富人的阶层。

如今一见朱元璋的政策,更是拍着大腿跳了起来:“老子早就说过丞相这个职位不能要,你看秦始皇就毁在了李斯的手中。秦朝若是没有李斯这个丞相,那完全走不到灭亡的地步。”

“所以,朕决定也不要丞相了。”

刘邦的这个建议顿时让朝廷之上陷入了纷争。

最后萧何,韩信等人更是跪地不起,这让刘邦不由地下不来台,身后屏风后面的吕雉轻声咳嗽了一下:“先安抚好他们,这件事情等以后慢慢图之。”

盘点的视频缓缓进行:

“这样的丰功伟绩,这样的一代帝王,谁能够想到他的早年竟然是一个贫农,一个放牛娃?”

“朱元璋不仅仅做过乞丐,也是做过和尚。”

“那个时候的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从一个和尚变成一个开国的帝王。”

“这如果是一场梦的话,那么汤和就是这场梦的总导演。”

朱元璋降世后,便日啼夜哭。父母无奈只好去皇觉寺求助神明保佑。

事也凑巧,自去寺中求过神明后,这小小的元璋竟安稳得不哭不闹了。

为感念神佛,待元璋周岁时,世珍夫妇便抱子入寺,设祭酬神,并为元璋另取一禅名,叫元龙。

暑去寒来,光阴荏苒。

小元璋在父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悄悄地长大了。可人生的苦难也在等待着对他的洗礼。

债务、饥荒象瘟疫一般紧盯在世珍那摇摇欲坠的茅屋。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哪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皇觉寺玩耍。

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

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天真浪漫的朱元璋已出落为翩翩少年,该是自己独谋生计的时候了。这样经人介绍他到里人刘大秀家放牛。

起初元璋决意不去,后经父亲一番苦苦劝导只好听从父命,去人家牧牛谋生了。

穷人孩子特别早熟,元璋出门谋生还是个淘气十足的孩子。

但他聪明,有胆识,成了孩子群中一小小自然领袖。

后来成为大明开国功臣的徐达、汤和及周德兴等人都是元璋这时候结识的牧牛伙伴儿。

有一次,朱元璋同一群牧牛娃在山中牧牛,西天的太阳还老高,孩子们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起来了。

可端着人家的饭碗,就得受人家的管,谁敢提早回家呢?

朱元璋眼睛一眨巴,计上心来。

他唤过伙伴,一番吩咐后,便从牛群中拉过一头小牛犊,用缰绳绑住腿,一声吆喝,把牛犊砍倒。

接着大家七手八脚剥皮、捡柴、生火。一会儿的功夫又香又嫩的牛肉烤熟了。

饿极了的孩子们,眨眼的功夫一头小牛犊就给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

饱餐过后,到了牧牛归栏的时候了。

这时孩子们个个心里敲起了小鼓点,放牛的把牛吃了,如何向东家交待呢?

一时间面面相觑,互相埋怨起来了。

朱元璋笑道:“咱们别吵了,主意是我出的,挨打挨骂由我来担!”

说罢他领着伙伴把小牛犊的骨头埋好,又在血迹上撒过泥沙。

朱元璋拴好牛群找到牧牛主说:“小牛犊不听话,自己钻到山洞里,夹在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你看牛尾巴都拽下来了。”

当晚朱元璋为这事挨了顿毒打,还丢了饭碗。

但他却赢得了小伙伴们的钦佩和信任。

元顺帝至正四年,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到了17岁。

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淮西家乡,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

太平乡里不太平。

孤村庄更是人烟寥落,一片凄凉。

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终于降到了朱元璋家。

64岁的老爹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

三天后,长兄朱镇,又染疫身亡。

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口,朱元璋那悲痛艰难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

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以尽孝子之心。

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仲叔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

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三人。

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一时间竟走投无路了。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

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人生的路是铺遍了荆棘的路。

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儿时嬉戏玩耍的寺院,今天竟成了自己的归宿

。怀揣着一腔苦与难,朱元璋走进了皇觉寺。

因为朱元璋年纪轻,进庙晚,左右师兄一大群,谁都可以使唤他。

朱元璋自迈进庙门,整天扫地、担水、上香点烛,活儿不离手。

常常是饭后敲钟,闭门推月。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

时下,寺里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总不是个长久之计。

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

进寺刚刚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箬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 “游方”僧的队伍中去了。

“游方”也叫 “化缘”。是和尚们的行话。

佛家所称化缘,其实就是讨饭。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

山栖野宿,串村走户,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

在朱元璋云游淮西的时候,正是彭莹玉、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在此秘密宣传白莲教,组织起义活动的时候。

由于朱元璋亲身经受着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倍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

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

三年颠沛流离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八年,朱元璋在饱尝了朝不及夕的游方生活的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

迈步寺院,只见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

寺无他人,人无他路。后经乡邻挽留,朱元璋也不推辞,便留下暂作主持,聊度人生。

这时的中国大地,正处在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农民不仅遭受着封建政府赋税、徭役的残酷剥削,而且蒙汉各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又疯狂地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对农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统治、盘剥。

加之封建朝廷的腐败,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殓,和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纷纷破产。

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终将对封建堤坝发起毁灭性的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

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

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又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

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郭子兴占领濠州后,元将撤里不花奉命进讨。

但他们又惧于起义军的力量,不敢攻城。

为了向朝廷报功邀赏,堂堂的元朝大将们竟四处捉拿百姓,冒充捕获的起义军俘虏。

这样濠州城外的百姓,闻讯四处逃命,村落为墟。

就在朱元璋左思右想,进退两难的时候,在郭子兴队伍里当军官的汤和给他捎来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自己已是个小头目了,劝朱元璋快来入伍。

读完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他还是犹豫不决,难下决心。

几天过后,同房的师兄突然找到他,偷偷告诉他说,汤和劝你从军的信已被人知道了,要向官府告发。

情势危急,不容再犹豫了。

时年24岁的朱元璋,扔下钵盂,揣好书信,告别依依真情的皇觉寺,急匆匆向濠州城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