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木水电站工程勘察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水文、气象、泥沙

2.2.1 流域概况

雅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属印度洋水系,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海拔为5590m的杰马央宗冰川。该河自河源大体由西向东流,经桑木张汇入马攸木藏布和库比藏布后称当却藏布(即马泉河),过里孜汇入柴曲后始称雅江,继续东流纳大支流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后,至米林县派乡附近折向北东,纳入水量最丰的支流帕隆藏布,后又急转南流,经我国的巴昔卡进入印度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江中国境内(河源—巴昔卡)全长2057km,流域面积为240480km2

雅江流域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8°00'~31°16',东经82°00'~97°07'之间。该流域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南面耸立着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谷地呈东西走向,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东西狭长,南北窄短,地势西高东低。流域的东部、东北部接怒江流域;西部与公珠错、玛旁雍错内陆流域毗邻;西南与尼泊尔接壤,其他地区分别和朋曲、西巴霞曲、丹龙曲、察隅曲等流域相连;北部为藏北内陆水系。

雅江河源至里孜为上游段,里孜至派乡为中游段,派乡以下至流出国境为下游段。藏木水电站所在的中游河段呈宽窄相间的串珠状;在宽谷段,有河漫滩,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形,两岸山体陡峻,水流湍急,著名的桑日至加查峡谷,长42km,宽只有30~40m,落差竟达300多m。

雅江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中下游谷地是西藏农作物分布最集中地区,其农田面积占西藏农田总面积的60%左右,其间灌溉引水渠系纵横交错,引水量大。耕地呈条带状多集中分布于海拔3300~4000m、土壤质地较好、有利于灌溉的沿江阶地、河漫滩周围。在水土聚集的山前洪积扇中下部和山间小盆地也有农田分布。

2.2.2 气候条件

雅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之上,为青藏高寒气候区,其基本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净、太阳辐射异常强烈。高原对流层厚度薄,加以下垫面复杂,因而使天气系统都具有尺度小、生命短、变化快的特点,地方性气候特色十分明显。

雅江流域地域辽阔,南北纵越3个纬度,东西横跨15个经度,域内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高原、盆地、高山、峡谷、交错其间,海拔高度相差5000多m,形成的气候复杂多样。流域降水、气温、湿度等既受地理位置影响,又受海拔高度及下垫面条件影响,时空分布十分复杂。

流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降水量从下游到上游递减,雨季开始时间也是由下游到上游逐步推迟,因此,下游地区雨季延续的时间比上、中游地区长。下游同一地区垂直变化规律大致是降水量在森林带上线或雪线附近有一大降水带,其余则向上向下减少。湿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降低,蒸发是下游较弱,中、上游地区较强。气温从下游向上游、从谷底向两侧山地逐渐降低。风速下游地区较小,中、上游地区较大,其年内变化是夏秋季较小、冬春季较大。

藏木水电站坝址下游加查县设有加查气象站(测站高程3260.00m),两地相距15km处,有设站至今的实测降水、气温、蒸发、湿度等资料。

藏木水电站设计依据加查气象站多年实测气象资料,其统计值供本电站建设、运行使用。经统计,多年平均气温9.2℃,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32.0℃、-16.6℃;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40.5mm,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51.3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1%;多年平均风速为1.6m/s,历年最大风速为19m/s,相应风向SE;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75.2mm。

根据藏木水电站大坝建设温控需要,以加查气象站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统计气温日较差,经统计,冬季日较差较大,年最大为26.7℃(1月30日);夏秋季节日较差相对较小,年最小为7.0℃(9月24日);平均16.4℃。

2.2.3 水文基本资料

羊村水文站是拉萨河入汇雅江后的干流控制站,位于藏木水电站上游约72km的桑日县羊村,集水面积153191km2,区间面积占藏木坝址集水面积的2.8%;奴下水文站为尼洋河入汇雅江后的干流控制站,测站位于尼洋河汇口以下15km的米林县鲁霞村附近,与藏木水电站相距约289km,集水面积191235km2,区间面积占奴下集水面积的17.6%。

根据电站所处位置及水文测站资料条件,选取羊村、奴下水文站作为本电站水文分析计算设计依据站,其余测站为设计参证站。羊村、奴下两水文站测站控制条件较好;水位观测基本能控制水位变化过程,资料精度良好;全年施测大断面2~3次,一般汛前、汛后各一次,基本能反映断面变化情况;流量测验建站初期为浮标法测流,后期多为流速仪法测流,测次在各级水位及时间上分布较均匀,测点较为密集,控制较好;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每年单独定线,资料整编满足规范要求。

设计过程中,对羊村、奴下水文站水位观测、流量测验和资料整编进行了全面复核,认为整编的资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2.2.4 径流

2.2.4.1 径流特性

雅江流域的径流主要由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组成。由于流域面积广阔,流域内的降水量、蒸发量、降雪率以及地形、冰雪覆盖面积、植被等条件差异很大,径流组成复杂多样。雅江河源段源头一带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当却藏布偏上部分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偏下部分为降雨、地下水混合补给;中游河段在尼洋河汇入前降水补给为主,汇入后至派乡为冰雪融水、降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帕隆藏布入汇后,使干流径流组成又以冰雪融水为主,再往下游,随着海拔的降低,降雨量急剧增加,河流的径流补给再次过渡到降水补给为主。总体而言,雅江属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至上而下,有地下水补给为主、降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水补给为主的变化过程。

2.2.4.2 径流还原计算

雅江干流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中下游河谷地区(简称“一江两河地区”)河谷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产区,也是主要的居民聚居区,其农田面积占全自治区农田总面积的60%左右,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左右。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利用便利的灌溉条件,就近引水对农田、林草地进行灌溉。由于土壤类型为洪积物沙土,颗粒较粗、堆积较厚、入渗能力较强、保湿能力较弱,且灌溉方式粗放,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灌溉耗水量较大。

藏木水电站所在的雅江中游河段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羊村、奴下站所测的径流资料,在数量和时程分配上不能代表河流的天然状况,人类活动破坏了资料的一致性和代表性,必须将测验断面的实测径流还原为天然河川径流量。

目前常用的径流还原计算方法有:分项调查法、降雨径流相关法、蒸发差值法、水文模拟法、经验公式法、径流双累积法等。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天然径流的影响较复杂,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径流还原依然存在较大困难。

雅江中游地区开发程度不高、人口密度较小,蓄水、跨流域引水工程对径流的影响极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虽有所增加,但不足以引起雅江水文特性发生较大变化,故径流还原仅考虑河道外日益增加的消耗水量。由于历史、地理和交通等方面的原因,该地区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用水及城镇居民人畜饮水有随之增加的趋势,但绝对量仍相对较少,故径流还原计算仅考虑农田、林草地灌溉耗水量。

在灌溉水量还原的过程中,确定灌溉定额十分关键,受气候、土壤、水资源供需状况、管理水平、灌溉工程、耕作制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种植结构等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灌溉用水定额变化幅度较大。目前西藏地区有关各灌区引水、输水的实测资料较少,再加上各灌区灌溉水平较低、灌溉制度极不完善,各灌区基本上处于漫灌的方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采用各作物灌溉面积、灌溉制度计算其相应的还原水量。

20世纪80年代,对年楚河流域马郎、少岗二站以下至江孜站区间的未经江孜控制断面的数条引水渠水量进行每月不定期巡测,对江孜—日喀则站区间未经日喀则控制断面的数条引水渠水量进行每月不定期巡测。积累了一定的实测资料,且年楚河流域水文、雨量站点总体布局相对合理,资料的代表性较高,为率定该地区相关灌溉参数奠定了基础。

西藏自治区以“河谷农业”著称,其耕地集中于“一江两河地区”两侧冲积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和山麓缓坡。由于特有的地形、气候特点,该地区作物的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为冬小麦、冬裸大麦(青稞)、春小麦、春裸大麦(青稞)、豌豆等喜温凉作物,其灌溉条件相似。

基于径流还原计算的基本理论,根据雅江流域资料条件,结合工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拟选择年楚河流域作为典型区,根据该区的灌区分布、灌溉面积及以往在该区域数条引水渠的不定期巡测资料,分别率定出耗水定额。并依据历年各水文站以上地区灌溉面积统计资料,计算还原水量,按典型区灌溉制度进行年内分配。

根据该地区灌溉特点,将灌溉土地概化为耕地、林草地两种类型,利用马郎、少岗—江孜区间和康马县萨马达乡的小区间灌区的水文巡测成果及水文、雨量站实测资料,分析率定耗水定额。

考虑到雅江干流中游、拉萨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农田和林草地的土壤的颗粒组成、堆积厚度、入渗能力、保湿能力以及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组成等特性与年楚河流域的基本接近。因此,依据地方年鉴刊印的历年各灌区的灌溉面积分别计算出各渠系的耗水量,继而可推得各水文站以上的还原水量。

需进行还原计算的雅江中游地区农作物种类相对单一,耕作制度趋同,为选择典型区率定灌溉定额、并根据耕地、林草地灌溉面积计算还原量奠定了基础;年楚河流域水文站点分布合理,积累有一定的实测资料,选择年楚河流域作为典型区率定相关参数基本合适;率定的灌溉定额,与国内同处干旱地区的西北地区进行比较较为协调;还原计算依据的耕地、林草地灌溉面积均依据各地区统计资料径流还原,计算方法和成果基本合理。

2.2.4.3 坝址径流

羊村水文站至藏木水电站坝址区间面积仅占羊村水文站集水面积的2.9%,坝址径流成果由羊村水文站径流计算成果按面积比推算。

表2.2-1 雅江藏木水电站坝址径流成果表 单位:m3/s

img

由于羊村水文站测验河道受冲淤影响,断面变化较大,流量资料整编时水位流量关系均为每年单独定线,难以采用本站水位推流。设计过程中与上游奴各沙水文站建立年月平均流量相关关系插补羊村水文站各缺测月份流量。

根据羊村水文站历年(水文年)天然径流系列,点绘年径流差积曲线,可见其间包括了较完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且丰、平、枯交替出现;从系列累积均值曲线来看,系列越短、变幅越大,当系列增加到一定年限后,累积均值稳定在970m3/s左右,说明羊村水文站径流系列代表性较好。

依据羊村水文站历年天然径流系列,分别进行年平均流量(6月至次年5月)和枯水期平均流量(11月至次年5月)频率计算,根据羊村站径流频率计算成果计算的坝址径流成果见表2.2-1。

2.2.5 洪水

2.2.5.1 暴雨洪水特性

雅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本流域的降雨比较集中,4—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95%以上,且降雨多受高原南部低槽(简称南支槽,指通过20°~30°N的西风槽)影响,给高原地区提供暖湿的西南气流,促使高原切变线、低涡的形成,增加降水量。当高原北部有冷空气南下时,则可在高原上引起较大范围的降水天气,如把孟加拉湾风暴引向高原,则可造成较大范围的大雨、暴雨天气,从而形成较大洪水。由于流域内广大地区雨热同季,降水量多的月份,也正是全年气温最高,融水补给量大的时期,导致雅江洪水规模及洪峰流量均较大。

雅江洪水组成中融水占有较大的比重,流域降水往往是从东南向西、向北推移,即从下游向上游推移,加之流域面积大,又呈狭长形,因而洪水具有过程历时较长,缓起缓落,洪水过程线出现锯齿型变化的特点。从洪水地区组成来看,该流域洪水主要来自中、下游。

2.2.5.2 坝址设计洪水

藏木水电站坝址位于雅江中游河段加查峡谷出口末端,与上游羊村水文站、下游奴下水文站集水面积分别相差2.9%、17.6%,鉴于羊村奴下区间洪水模数变化较大,为使上下游雨洪特性协调,故藏木水电站坝址设计洪水成果采用羊村水文站与奴下水文站设计洪水按面积比内插进行计算。

雅江干流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缺乏,设计过程中根据羊村、奴下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系列进行频率计算。羊村、奴下水文站1969年等年份洪水资料缺测,且两站流量资料整编时水位流量关系均为每年单独定线,无法采用本站水位推流。设计过程中分别建立羊村水文站—奴各沙水文站历年最大洪峰流量相关关系、奴下水文站—羊村水文站历年最大洪峰流量相关关系推求羊村、奴下水文站缺测洪峰流量。

根据经插补延长后羊村、奴下水文站多年连序年最大流量系列,采用期望公式按大小顺序排位计算经验频率,第m项经验频率Pm计算公式如下:

img

式中 m——洪水在连序系列中的序位,取1,2,3,…,n

n——洪水序列项数;

Pm——第m项洪水的经验频率。

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采用均值img、变差系数CV和偏态系数CS表示,并采用矩法进行初步估算,用P-Ⅲ型理论频率曲线目估适线予以确定,由此计算羊村、奴下水文站设计洪水成果。

鉴于雅江干流洪水量级较大,无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羊村、奴下水文站设计洪水采用频率分析法进行计算,经抽样误差分析,校核标准成果偏小5%~10%,为此,将校核频率P=0.05%洪水加10%安全修正值。藏木水电站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2-2。

表2.2-2 藏木水电站坝址设计洪水成果表

img

注 表中校核频率洪水已在P=0.05%设计洪水的基础上加10%安全修正值。

2.2.5.3 古洪水研究

由于雅江干流无历史洪水调查资料,2007年4月藏木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审查意见认为:“下阶段应对设计洪水成果作专题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2006)2.4.6条“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开展古洪水调查,并进行考证分析”。为进一步论证藏木水电站校核洪水加10%安全修正值的合理性,设计过程中开展了古洪水专题研究工作。

古洪水研究就是利用地质学中的沉积学、水文学、同位素测年技术等相结合,发掘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河流沉积物中的洪水信息,并据以推算距今数千年的大洪水流量。

根据雅江流域特点及藏木水电站所处地理位置,选定桑日至加查峡谷近70km河段为采样河段,在32个取样断面、41个采样点,采集了古洪水沉积样品,其中包括了矿物样品、粒度样品、孢粉样品和测年样品。

根据国内外古气候研究、此次孢粉样品分析成果,雅江流域近3000年以来的气候特征与近现代比较接近,经古洪水最高水位推求、古洪水流量计算及合理性论证,选定BY08、LBD03、JC03样品所揭示的(2960±60)a.B.P.洪水、(1541±60)a.B.P洪水和(240±55)a.B.P.洪水作为古洪水研究的成果。

本次古洪水研究推求了羊村站古洪水流量,根据奴下水文站—羊村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相关关系计算奴下水文站相应年份的古洪水流量。

古洪水重现期的确定,考虑到BY08、LBD03、JC03样品揭示的洪水发生年代均在3000a.B.P.以内,且最远年洪水发生在(2960±60)a.B.P.将此最远年洪水发生时期作为考证期,N=3014。(2960±60)a.B.P.洪水、(1541±60)a.B.P.洪水、(240±55)a.B.P.洪水分别定为3014年来首大、次大、三大洪水,重现期依次取3014年、1507年、1005年。

根据羊村水文站、奴下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及古洪水资料组成的不连序系列,采用统一处理法计算经验频率,矩法初估参数,用P-Ⅲ型频率曲线目估适线确定统计参数及设计成果。利用该成果按面积比内插计算的藏木水电站坝址校核洪水标准P=0.05%洪水流量为17200m3/s,与表2.5-1中所列的校核洪水成果相比较,两者仅相差0.6%,由此说明,藏木水电站校核洪水加10%安全修正值是合适的。

古洪水成果加入连序系列之后,增加了年代久远的大洪水信息,增长了洪水考证期。加入古洪水研究成果计算的藏木水电站坝址校核洪水成果与根据实测系列计算并加10%安全保证值的校核洪水成果协调,为藏木水电站设计洪水计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藏木水电站大坝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研究成果很好的解决了设计洪水频率曲线外延任意性太大的问题。

藏木水电站古洪水研究在充分吸取既往滹沱河黄壁庄和岗南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工程、新疆恰甫其海水利枢纽等工程的古洪水研究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古洪水研究的方法用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且研究河段地处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河道比降较大,不利于沉积物赋存,沉积物颗粒较粗,古洪水沉积样品采集、最高水位的推求均存在较大困难,藏木古洪水研究在植根于古洪水研究基本理论,因地制宜的改进古洪水研究的方法,拓宽了古洪水研究的思路。

2.2.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藏木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及满足电站建成后的调度运行要求,受业主华能西藏发电有限公司委托,成都院于2007年底编制完成了《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预报系统总体设计报告》。2009年6月,藏木水电站施工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正式建成。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藏木水电站的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度汛和科学调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6.1 系统总体设计

1.站网规划

根据雅江流域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特性,充分考虑电站运行对水情预报的要求,以及水库形成前后水文特性变化情况等因素。经分析论证,拟定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覆盖范围为奴各沙水文站—藏木水电站坝址区间。

系统站网规划建设本着既满足水情预报要求,又经济可行的原则进行布设。尽量选用现有测站,在满足水情预报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站网布置,设置必要站点;尽可能靠近居民点,利于通信组网,且能使规划站点便于建设和实施。

基于上述原则,本系统包括4个水文站,3个水位站,20个雨量站,;为观测了解坝、厂区的气象信息,在坝、厂区布置1套专用自动气象站。

2.预报方案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结合藏木水电站水情预报和综合调度的需要,本系统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多种方法,经综合比较后合理选用,并按需配置不同预见期的水情预报方案,做到长、中、短不同预见期方案的结合,在作业预报中,采取逐时滚动预报,逐步校正的办法,以提高精度。

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施工期洪水预报包括预见期为6h、24h、48h的流量预报。6h预见期预报方案采用羊村站流量预报藏木水电站坝址流量,区间采用降雨径流预报模型;24h预见期预报方案采用贡嘎学水位站资料,以河系预报方法预报羊村水位,进而预报坝址流量;48h预见期预报方案采用奴各沙、唐加水文站流量资料预报羊村水文站流量,然后根据羊村水文站与坝址流量关系,转换至坝址流量;其中6h和24h预见期预报方案为藏木水电站水情预报骨干方案。

3.通信组网

通信设计是为各遥测站与中心站间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数据传输的畅通率。本系统通信设计遵循当时适用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DL/T 5051—1996)等技术规程规范。根据本地区地形、交通条件,综合建设运行费用等,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本系统设1个中心站、27个遥测站和1个气象站,其中水文(位)遥测站7个、雨量站20个。

藏木水电站运行期坝前、尾水水位站利用电站已建光纤和GSM/CDMA移动通信系统混合组网;其他水文(位)站和雨量站全部采用卫星通信方式和GSM/CDMA移动通信混合组网;藏木气象站直接接入营地中心站;施工期工程区水位站采用好易通通信组网。

4.投资概算

根据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该系统由7个水文(位)站(其中3个为新建)、20个雨量站、1个气象站和1个中心站组成,所有测站均分布在偏远的山区。

结合工程实际,设备及安装工程经费系根据当前供货价和市场价确定,土建价格参照2007年当地同类建筑并考虑遥测站人烟稀少、交通条件差等特殊情况而定。

2.2.6.2 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

1.系统建设

2008年6月,按照业主委托,成都院根据藏木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开展临时报汛工作,依据站点主要为羊村站、奴各沙站、拉萨站和施工区临时水位站,采用人工话传的方式。

2009年1月,经公开招投标,建设单位委托成都院承担藏木水电站施工期水情自动测预报系统建设与运行项目。成都院根据合同要求建设藏木水电站施工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同年6月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2014年,经公开招投标,建设单位委托成都院承担藏木水电站运行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生态流量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藏木水电站运行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施工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具体内容包括:更换各站已损坏的设备,新建藏木水电站坝前和尾水水位站,根据电站运行对水情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报方案,增加水务计算功能等,后续为满足藏木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的要求,依托尾水水位站建成下游尾水水文站。

2.运行管理

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自2009年6月运行以来,每日按时接收施工区人工报汛信息和自动采集的遥测站水情信息,根据整理后的气象、水情信息编制水情气象信息报表,按照约定,发布水情信息和水情报表;每周按约定时间收集相关水文(位)站资料,对遥测水文(位)站进行数据比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各遥测站、中心站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编制月报;每年汛末举行汛末工作总结会,对当年防汛工作进行总结,日历年结束后,做好上年水文资料整理整编工作。

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遥测站至中心站数据畅通率大于95%,单次全系统数据采集、处理以及转发时间小于10min,作业预报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发布,洪水预报8h、24h预报方案精度达甲等预报水平,48h预报方案精度达乙等预报水平以上,藏木水电站洪水预报历年预报合格率见表2.2-3。

表2.2-3 藏木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历年预报合格率统计

img

续表

img

实际运行表明,藏木水电站施工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预报方案满足工程防洪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要求,系统运行状况良好;为电站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度汛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2.2.7 河流泥沙

2.2.7.1 坝址悬移质输沙量和含沙量推算

藏木水电站坝址上游约71.6km和320km分别设有羊村水文站和奴各沙水文站,坝址下游约361km设有奴下水文站,三站均开展了悬移质泥沙测验。设计采用羊村水文站作为泥沙设计依据站,奴各沙水文站和奴下水文站为设计参证站。

预可研设计阶段,藏木水电站坝址悬移质输沙量采用羊村水文站输沙模数推求,根据羊村水文站悬移质泥沙资料系列,计算得藏木水电站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182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0.572kg/m3,多年汛期(6—9月)平均含沙量0.765kg/m3

可研设计阶段,建立奴各沙水文站-羊村水文站同步月平均输沙率关系,采用奴各沙水文站月平均输沙率插补羊村水文站缺测的月平均输沙率。同时对羊村水文站悬移质资料进行合理性分析,比较羊村水文站逐日平均输沙率、含沙量过程线与上游奴各沙水文站和下游奴下水文站的关系,认为羊村水文站部分年份实测泥沙资料有问题。设计采用奴各沙水文站月平均输沙率修正了羊村水文站部分年份月平均输沙率。藏木水电站坝址悬移质输沙量采用修正后的羊村水文站月平均含沙量和对应的坝址月平均流量计算而得。据统计,藏木水电站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159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0.527kg/m3,多年汛期(6—9月)平均含沙量0.714kg/m3。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输沙量的97.5%,其中7月、8月两月占全年的76.4%。

2.2.7.2 悬移质颗粒级配及矿物成分分析

雅江各水文站均未开展悬移质颗粒级配测验。预可研设计阶段,采用羊村水文站实测的3组悬移质单样干沙沙样作颗粒级配分析,其最大粒径0.698mm,中数粒径0.07mm。可研设计阶段颗粒级配分析成果采用预可研设计阶段成果,并对实测干沙样进行了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悬移质中莫氏硬度大于5的矿物有炉渣、石英、长石、角闪石、锆石,莫氏硬度大于5的硬矿物百分含量为45.0%。

2.2.7.3 床沙颗粒级配分析及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雅江无推移质输沙率实测资料,藏木水电站推移质输沙量采用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计算。在羊村水文站河段进行了床沙取样分析,该河段床沙最大粒径180mm,中数粒径38mm。根据羊村水文站水力因素及床沙颗粒级配,用修正窦国仁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计算流量-输沙率关系,选取羊村水文站丰、中、枯代表年逐日平均流量资料,计算得羊村水文站河段丰、中、枯代表年平均推移质年输沙量为41.4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