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丘区暴雨洪水特性
2.1 山丘区河流特性
2.1.1 山丘区河流的定义
河流作为输送流域中水沙产物的通道,按其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山丘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型。对于较大的河流,其上游段多为山丘区河流,而其下游段多为平原河流,位于上游段和下游段之间的中游段,则往往兼有山丘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对于较小的河流,其本身的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段可能均位于山丘区,也可能均位于平原区。
山丘区河流不仅指穿行于崇山峻岭中的河流,而且也包括浅山区、丘陵地区,甚至高原地区的河流。关于山丘区河流的定义,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河床由粗颗粒床沙组成,河床坡度为0.5%~5%,水深与床沙代表粒径之比在10以下的河道都属山丘区河流。钱宁等把冲积锥和冰水沉积平原上的卵石河流归诸于山丘区河流。也有学者从地貌学上划分,即首先从山地的地理地带性、垂直性和水平地带性关系进行划分,确定山地和划定山地的区域;其次,关于地貌类型的划分,裘善文等将相对高度大于200m、绝对高度大于800m的区域作为山地;有的学者以相对高度大于100m、绝对高度大于500m的区域作为山地。以上观点都阐述了山丘区河流的一些特点,有注重水力学机理的,也有注重现象的,但都不完善。山丘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划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从其地貌特点、形成机制、水文水力学条件及演变情况等各方面来综合考虑,有些河段还会随其河道边界及水文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受水利工程影响的上下游河段。
无论山区河流如何划分,一般的山丘区河流都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山丘区河流基本都位于地形起伏较大、沟壑发达的重山区,在地壳运动或长期水流侵蚀作用下共同形成,河道比降较大,河床组成较粗;二是水流条件受河道边界约束强烈,自然演变过程中河床变形幅度和速度较慢;三是河道沿程具有明显跌水、深槽等形态特征;四是河漫滩不发育,两岸往往存在明显阶地,溪沟入汇处一般有一至多级冲积扇;五是除深切河曲外,整体走向一般比较顺直。其与由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河流主要区别在于,平原河流以淤高为主,山丘区河流以下切为主;山丘区河流河床变形速度和变形幅度较平原河流要小得多;另外山丘区河流中推移质在造床过程中所起作用更大。
2.1.2 河道边界特性
山丘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地区,河谷的形成一方面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受水流侵蚀作用的影响。水流在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原始地形上不断侵蚀,这种侵蚀表现为水流对组成河床岩石的动力磨损和侵蚀作用。虽然两者都进行得极为缓慢,但山丘区河流的河床就是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水流不断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山丘区河道的平面形态一般沿程宽窄相间,岸线极不规则,急弯、卡口、突嘴很多,整体呈“藕节”状,河床多由砾卵石或砂卵石组成,在溪沟汇入处,常有大量砂石淤积在溪口,形成扇形冲积体。
2.1.2.1 河床纵剖面
山丘区河流沿程多为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岸线极不规则。山丘区河流一般都经历过不同的构造运动,河段有的岩石破碎,有的岩石完整,有的岩性坚硬,有的岩性比较软弱。水流冲蚀作用,会形成选择性冲刷,造成山丘区河道纵断面形态极不规则,急滩深潭上下交错,常出现台阶形,或呈“锯齿”状,存在一系列折点。河床起伏较大,沿程急滩缓流相间,并可在局部河段形成倒坡,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陡坡跌水甚至瀑布,如图2.1所示。
图2.1 某山丘区河流河床纵剖面图
2.1.2.2 横断面
山丘区河流发育过程一般均以下切为主。在峡谷河段,河道横断面多呈V形[图2.2(a)],岸坡陡峭,常有孤石突出或礁石林立,无河漫滩,是河谷发育时间较短的表现;在宽谷段或丘陵地段,河床横断面多呈U形[图2.2(b)],岸坡一般较缓,有发育的阶地,江心有洲滩,是河谷发育较为成熟的表现。在陡峻的地形约束下,河床切割甚深,河槽狭窄,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对于不存在卵石边滩的河谷,枯水河床和中水河床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河床的宽深比一般远小于100,某些峡谷河段仅为10~20。峡谷河段的宽深比多随水深增加而减小,非峡谷河段随水深变化不大。断面形态变化就其规律性来讲,与河流走向和岩石走向间的相关关系密切,如河流流向平行于岩石走向,则河道断面一般较宽、河道顺直,流态也较稳定;否则容易形成锯齿状河床和乱流。
图2.2 山丘区V形河谷与U形河谷
2.1.2.3 阶地
河流阶地是河谷中沿河分布的阶梯式地形(图2.3),阶地实际上是被河流遗弃的老河漫滩。阶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迁、局部地质变化或上下游河道侵蚀基面的间歇性变化引起的。如某河段侵蚀基面突然下降,对上游某一河段来说,当溯源侵蚀达到这个河段以后就形成了阶地。
图2.3 河谷阶梯式地形示意图
1—中水河槽;2—河漫滩;3—一级阶地前坡;4—一级阶地面;
5—二级阶地前坡;6—二级阶地面
山丘区河流由于比降陡、流速大、含沙量不饱和,有利于河床向冲刷变形方面发展,但是河床多由基岩和卵石组成,抗冲性能强,冲刷受到抑制。因此,尽管山丘区河道从长时期来看是不断下切展宽的,但从短时段来看这种变形却是十分缓慢,甚至可以认为是基本不变的。只是在某些河段,由于特殊的边界、水流条件,可能发生大幅度的暂时性的淤积和冲刷。山丘区河道演变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易受突然而强烈的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河床的显著变形,例如地震、山崩、大滑坡等,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河道堵塞,在其上下游形成壅水和跌水,剧烈地改变水流河床状况;又如山洪暴发时,从支流溪沟倾泻而下的泥石流,携带大量巨石,堆积溪口,形成冲积扇,侵占河身,甚至全部堵塞河槽,引起水流河床的一系列变化。
2.1.3 水文泥沙特性
2.1.3.1 水文
受地理和气象条件影响,山丘区河流的流量与水位变幅极大,较大的山丘区河流洪水流量往往是枯水流量的100倍或数百倍;较小的山丘区河流甚至超过1000倍。洪枯水位之差视河流大小而不同,由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山丘区河流坡陡流急,集流散流过程迅速,水位-流量变幅大,水流挟沙能力变化急剧,径流模数大,汇流时间较短,洪水暴涨暴落,暴雨与洪水往往同时发生,但一般洪水持续时间不长;水位-流量变差、洪枯流量变差随流域集雨面积增加而减小,总体上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洪峰暴涨暴落,洪水过程“尖瘦”(图2.4);②流量与水位变幅很大;③中水历时不长,基本没有稳定的中水期。另外,受河床形态及水流条件影响,山丘区河流水面比降一般都较大,且沿程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落差集中在局部河段。河床上存在急弯、石梁、卡口等滩险,水流的流态受河床形态的影响十分紊乱,常有回水、旋涡、跌水、水跃、横流等出现。
图2.4 某山丘区河流水位-流量过程线图
2.1.3.2 泥沙
山丘区河流河谷狭窄弯曲,两岸地质构造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构成河床的床沙多为砾石、卵石夹沙物质,颗粒粗、级配分布宽。这种宽级配床沙中的一部分在水流作用下沿床面滑动、滚动或在近床面跃移而形成推移质。这种卵石宽级配推移质输移具有与一般沙质推移质不同的输沙特性,其输沙率与水流强度、来沙特性和床沙组成之间相互反馈、错综复杂。
山丘区河流的泥沙含有冲泻质、悬移质和推移质,其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全年的沙量几乎决定于几次洪峰。悬移质含沙量视地区而异,在岩石风化不严重或植被较好的地区,含沙量较小;在岩石风化严重或植被较差的地区,含沙量很大。洪水期由于坡面径流大,侵蚀强烈,所以含沙量大而粒径细;枯水期则相反,含沙量小而粒径粗,不少山丘区河流枯水时完全变为清水。山丘区河流悬移质大多是中细沙和黏土,由于比降及流速大,一般处于不饱和状态,可以全部视为冲泻质。山丘区河流的推移质多为卵石和推沙,一般在洪水期流速大时才能启动输移;运动形式呈间歇式,因此推移质输沙量并不大。山洪暴发时水流冲蚀作用强,易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造成个别场次洪水含沙量极大,床面卵石也开始移动,因此,山丘区河道同量级的洪水来沙量变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