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库初建
黄壁庄水库工程建设的特点是边筹备、边设计、边施工,流水作业法。1958年5月开始筹备,秋末零星动工。1958年5月5日成立黄壁庄水库工程局,张健任局长,魏华任副局长。随即由张健带领少数职工进驻工地,进行施工前的坝址勘探、地形测量、土砂场调查、建工棚及技术设计等工作。1958年8月8日成立黄壁庄水库工程指挥部,崔民生任党委书记,王文清任副书记,张健任指挥,魏华任副指挥。同年10月7日利用古运粮河完成导流工程。
黄壁庄水库于1958年10月正式开工后,先后有26个县市、十几万民工、几千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水库建设。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及解放军官兵,在自力更生、勤俭建国治水方针指引下,发扬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披星戴月,度过五个严寒酷暑而建成黄壁庄水库。由于滹沱河流域规划的变更、水文分析计算成果的修订以及设计标准的不同等原因,在修建规模上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变动。
水库建设者奔赴工地
主坝施工场面
一、主体工程建设
黄壁庄水库主坝、副坝、灵正渠涵管、正常溢洪道、电站等工程分别于10月、11月相继开工。黄壁庄水库党委为了贯彻执行省委提出的 “大干一冬一春,基本根治海河”的决议,在没有机械、劳力不足,气候逐渐寒冷的情况下,提出 “大干一冬完成主副坝,明春扫尾”的口号,后根据情况发展,又提出 “大干60天,争取50天,完成主副坝土方工程”的口号。经过艰苦努力,于1959年汛前,水库主副坝分别加高到120米拦洪高程,1965年后实施扩建工程,到1968年前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并完成了灵正渠涵管施工,正常溢洪道完成了堰体闸墩及一级消力池以上底板混凝土。
副坝施工场面
在两库未正式扩建前,1960年汛前,为了防洪需要,黄壁庄水库坝顶加筑子埝至124米高程,并扩建黄壁庄水库正常溢洪道,增加6孔;1960年汛前,正常溢洪道一级消力池工程和电站重力坝按128米高程施工完成;1961年汛前,完成了正常溢洪道二级挑坎消能工程。
1961年2—3月间,水库试行蓄水至115米高程时,副坝下游坝脚以外发生管涌流土及局部滑坡现象,随即采取压坡处理措施,问题未致扩大。1962年8月原水利电力部指示:黄壁庄水库工程1962年度汛应以防御1956年洪水为标准进行加固,3年内完成水库扩建工程,以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水库拦洪蓄水的作用。同年10月原水利电力部审查副坝基础处理方案时指示:基础处理应做到双保险,从长远讲以垂直处理为主,但工程量大,工期长,1962年度汛要靠水平处理,不仅压坡,对已有铺盖还要加固,做好减压井。1962年10月至1963年春,于水库工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垂直处理施工试样。1962年2月由原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完成了 《1962年度汛工程设计说明书》,工程设施主要为副坝上游填筑铺盖及夯板处理,坝后增设减压井,坝体加固及压坡填筑,以及在正常溢洪道一级消力池抛物线段以锚筋桩加固。以上各项工程于同年汛前完成。
正常溢洪道施工
二、水库扩建前加固工程建设
1962年7月原水利电力部指示,黄壁庄水库工程1963年度汛工程按修订水文资料50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加固,根据原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提出的 《1963年度汛工程设计》规定,工程内容主要有副坝坝顶高程加高至125.3米,坝前继续填筑铺盖,坝后续打减压井,正常溢洪道一级消力池新建排水沟并增设锚筋桩等多项工程。
艰苦创业
(1)副坝坝前铺盖工程。副坝建筑在第四纪覆盖层二级阶地的前缘,坝基透水砂层及砂砾、砂卵石层厚约40米左右,并在砂砾与砂卵石接触处有集中渗漏带存在,为副坝主要渗漏地段。为了坝体和坝基的安全,除在坝上游利用天然土进行防渗外,在1959年汛前完成了古运粮河坝段160米长的铺盖填筑,1960年在桩号0+663.4~4+360范围内进行铺盖填筑,1961年6—8月完成桩号0+500~4+520坝段的60米长铺盖补强加厚。1962—1963年汛前继续对铺盖进行补强加厚加长,有些地段还进行夯板处理。铺盖长度最长达400余米,铺盖厚度一般为1米。1958—1963年完成副坝坝前铺盖工程量219.9万立方米。铺盖工程施工方法,一般采用羊角碾压实。
(2)排水沟工程。副坝坝后排水沟主要排除坝体坝基 (减压井)渗压水和坝面雨水,坝后排水沟在1960年前仅挖成临时排水沟,到1961年3月排水沟正式开工,同年9月完成桩号0+420~4+780纵向排水沟及古运粮河以东和以西横向排水沟,古运粮河东岸、西岸两个跌水工程。1962年3—11月完成桩号4+780~5+330.94延长排水沟的开挖与铺垫层,干砌块石在1962年11月基本完成。桩号5+330.94~5+750排水暗管于1963年9月竣工,5+330~5+874.8排水沟于11月竣工。1959—1963年坝后排水沟 (包括暗管)工程量共计土石方44.68万立方米,铺管570米。
(3)减压井工程。1960年汛前开始在副坝下游用人工凿井的方法打减压井,截至1961年年底完成286眼。1962—1963年用乌克斯凿井完成255眼。四年时间共打减压井541眼,旧井处理216眼。
(4)副坝坝体填筑和坝后压坡工程。副坝坝体填筑先从永乐沟以西开始,1959年筑到高程121.5米,1960年汛前又加筑子埝到高程124米,顶宽2.5米。1961年汛前进行部分压贴坡填筑,以保证汛期安全。1962年汛前按照125米高程的设计断面加固下游坝坡至121.5米,汛后将坝顶子埝1∶1.5上游坡削成1∶2.75,下游坝坡填至124米高程,同时进行部分压坡填筑。1963年汛前除桩号6+400~6+762间坝顶有的尚差0.2米左右不到设计高程以外,其他部位都填筑到125.4米。
副坝坝后压坡贴坡是坝体填筑的一部分,副坝采用铺盖及减压井等防渗措施之后,坝基压力线仍高于地面,不能完全避免管涌流土之危险,且已成断面下游坝坡较陡,故仍需进行压坡贴坡加固工程,放缓坝坡增加盖重,以保坝体安全稳定。1958—1963年坝体填筑635.72万立方米,其中坝坡压贴129.68万立方米。
(5)正常溢洪道一级消力池底板锚筋桩加固工程。正常溢洪道于1959年开工,1961年基本完成,包括进口段、陡槽段、消力池及二级消能工程总长891米。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设计洪水曾修正增大,设计洪水位亦有提高,按1956年典型洪水,水库水位121.5米运行条件进行校核,不能满足安全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措施采取增加排水系统与锚筋桩锚固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锚筋桩加固。1962—1963年进行了两期度汛施工加固,第一、第二段护坦及右岸护坡等混凝土板27块,总面积8600平方米,共打锚筋桩363根。
(6)灵正渠涵管加固工程。涵管工程完成后,1960年汛前检查时,发现在中部顶侧有发丝状裂缝,1961年7月及1962年1月间曾再次检查,裂缝略有增加,其宽度无发展,顶部裂缝最长的达20米,约在桩号0+915~1+015范围内。经几次研究后,最终决定按北京设计院于1962年2月提出的钢板衬砌方案进行处理,于1962年汛前开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