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基于FCM算法粗糙集理论的云模型岩爆等级评价模型建立
6.6.1 岩爆倾向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云模型理论,将岩爆等级标准定义为一系列自然语言的定性概念,然后将其映射成一朵云,为了研究方便,假设岩爆待评样本的实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该待评样本隶属于某岩爆等级的确定即为μ,由此得到基于FCM算法的粗糙集计算权重的云模型岩爆等级评价的流程为:首先,确定岩爆评价因子,接着依据岩爆等级评价标准计算各自的云数字特征值;其次,将计算得到的熵和超熵代入正态云发生器中形成正态云滴,计算各岩爆评价因子相对于各个岩爆等级标准的隶属程度;再次,结合国内外已发生岩爆实测资料,选取主要评价因子和岩爆级别作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应用基于FCM算法的粗糙集理论进行权重计算;最后,读取待评样本的实测数据,由式 (6.7)和式 (6.11)分别计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和每种评价指标属于各个级别的确定度,依据计算求得的最大综合确定度确定岩爆级别,具体流程如图6.19所示。
图6.19 基于FCM算法粗糙集理论的云模型岩爆等级评价流程图
6.6.2 岩爆等级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及划分标准的确定
依据相关文献可知,影响岩爆等级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围岩应力状态、岩体力学特性和弹性能量指数。围岩应力状态可以用洞壁最大切向应力σθ来描述;岩体力学特性可以通过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和岩石抗拉强度σt来描述;弹性能量指数Wet是弹脆性岩石积聚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其值的大小反映岩石破坏时释放的应变能的多少,因此,Wet可以反映岩石的能量特征。这4个参数能够全面表征岩爆的特征,且各参数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基本综合了岩爆发生的内外因条件,且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测试获取。本文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洞室最大切向应力σθ、岩石单轴抗拉强度σt和弹性能量指数Wet作为岩爆的倾向性评价指标,岩爆等级划分标准见表6.13。
表6.13 岩爆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云模型理论,岩爆评价指标对某一等级标准的全云数字特征计算公式为
半降云数字特征公式为
半升云数字特征公式为
式中:Cmin,Cmax分别为某一等级标准边界的最小值和最大值;k为常数,用来反映熵的离散程度,k=0表示熵为精确值,参阅相关文献,k取0.01。
假设某岩爆评价指标的4个评价区间分别为Ⅰ(0,a]、Ⅱ(a,b]、Ⅲ(b,c]和Ⅳ(c,d],则岩爆评价指标按上述模型确定的云模型特征参数计算方法见表6.14,其中Ⅰ(0,a]采用半降云数字特征值公式(6.13)计算,其余为全云数字特征公式(6.12)计算。
表6.14 岩爆等级评价云模型数字特征
6.6.3 岩爆评价指标云模型的生成
根据表6.13和表6.14,运用正向正态云发生器分别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洞室最大切向应力、岩石单轴抗拉强度和弹性能量指数生成相对应各级岩爆的云模型,如图6.20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影响因子的取值,纵坐标为影响因子取某一值所对应的确定度。图6.20为该影响因子对应Ⅰ~Ⅳ级岩爆云图。
图6.20 各影响因子隶属于岩爆级别的云模型
6.6.4 基于FCM算法粗糙集理论的岩爆指标权重计算
为了尽量涵盖多个已发生岩爆工程,提高权重计算的准确度,本文依据文献列出国内外40个具有详细实测数据的岩爆实例,通过FCM算法对数据离散化,其中U为论域,A为属性集。C1(σc)、C2(σθ)、C3(σt)和C4(Wet)为条件属性,聚类数为3,各因素水平值{1,2,3}对应参数值由低到高变化。D为决策属性,决策属性的聚类数为4,各因素水平值{1,2,3,4}对应等级依次是无岩爆(Ⅰ)、弱岩爆(Ⅱ)、中级岩爆(Ⅲ)和强岩爆(Ⅳ),详见表6.15。
表6.15 实测岩爆样本数据及评价指标决策表
续表
根据式(6.5)~式(6.7)计算得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权重为0.231,洞室最大切向应力权重为0.359,岩石单轴抗拉强度权重为0.282,弹性能量指数权重为0.128。
6.6.5 综合确定度的计算
根据前文介绍正向正态云发生器理论,由式(6.11)计算某指标数据隶属于某云的确定度。结合由粗糙集理论计算出来的各评价因子权重,由式(6.15)计算得到综合确定度Ω。根据最大的综合确定度值,判别样本主要发生的岩爆级别,同时根据其余综合确定度的大小可以确定可能会发生的岩爆级别:
式中:μ为确定度;ωi为评价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