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现状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72%的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很多地区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不少地区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中氟、砷、铁、锰等含量以及氨、氮、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超标,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或寻找优质水源才能满足饮水卫生安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民饮水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已累计解决了4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十一五”期间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实施进行了中期评估,调查了5万户农户,结果显示,农民满意率达96%。
“十二五”规划解决全国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林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供水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尽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供水设施总体上依然薄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然繁重
截至2010年底,全国还有4亿多农村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采取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分散供水方式,占全国农村供水人口的42%,其中8572万人无供水设施,直接从河、溪、坑塘取水。除原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核定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外,由于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以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老化报废、移民搬迁、国有农林场新纳入规划等原因,还有大量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需要纳入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然繁重。
2.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受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支付意愿不强等因素制约,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供水成本高、水价不到位,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难度很大。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建的52万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154m3,受益人口1061人。在集中供水工程中,有90%是单村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仅50m3,受益人口仅522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均水价为1.63元/t,运行成本为1.45元/t(仅考虑电费、人员工资和日常维修费),全成本平均为2.3元/t。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无法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不具备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能力。另外,一些地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电价偏高、税费多等因素又增大了运行成本。与城市供水相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3.部分地区现行工程建设人均投资标准偏低
由于近年来建筑材料和人工费持续上涨,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增加较多,现行人均投资标准难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特别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和青海、甘肃、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西北高寒、高海拔、偏远山丘区、牧区,建设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工程投资高,现行补助标准明显偏低;广西、贵州等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区,山高坡陡,地表蓄不住水,只能兴建分散的水柜、水池,人均工程投资高出全国平均投资的数倍,现行补助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4.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薄弱
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复杂、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加之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问题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甚至南方部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很难找到合格水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涉及地方政府多个部门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特别是受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制约,水源地保护措施难以落实。目前部分农村供水工程,特别是先期建设的单村供水工程存在设计时未考虑水质处理和消毒设施,或者设计了但未按要求配备,配备了但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造成部分工程的供水水质不能完全达标。由于缺乏专项经费,一些地方缺乏水质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水质检测工作十分薄弱。
5.部分地区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由于一些地方对前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的技术力量不足,前期工作与项目管理经费不落实,部分地区缺少科学合理的县级供水总体规划,有的地方虽然也编制了总体规划,但与建设、扶贫、卫生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缺乏衔接,造成有的工程水源可靠性论证不充分,部分工程设计规模不合理,一些地方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因移民搬迁而废弃现象,不少工程供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良性运行难以实现。
6.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部门机构和人员状况与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适应。造成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村镇供水工程大规模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滞后,技术储备不足;二是村镇供水工程大多地处偏远乡村,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适宜农村特点、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殊水质处理技术仍然缺乏。在缺乏优质饮用水源的高氟水、苦咸水地区,饮用水必须经过处理,但目前成熟的除氟等特殊水处理技术制水成本高、管理复杂,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需加快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特殊水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