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和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强制原理、预防原理和责任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系统原理的定义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以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即用系统论的理论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要素,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又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监督管理。

(二)系统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系统原理时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和动态相关性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指为了实现高效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在整分合原则中,整体把握是前提,科学分工是关键,组织综合是保证。没有整体目标的指导,分工就会盲目而混乱;离开分工,整体目标就难以高效地实现,如果只有分工,没有综合与协作,就会出现分工各环节脱节等问题。因此,高效的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整分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生产的同时,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全面协调,最终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

运用该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最后通过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的组织综合。

2.反馈原则

反馈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即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管理中的反馈原则是指为了实现系统目标,把行为结果传回决策机构,使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实行动态控制的行为准则。

反馈普遍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决策管理者对客观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在水利工程运行作业现场会存在一些事故隐患,如违反操作规程进行启闭机的操作、在仓库内吸烟等。现场安全检查人员应及时捕捉并反馈这些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等措施,实现水利工程安全、顺利运行。

水利工程运行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成功、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通过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及时捕获各种信息,快速采取行动。

3.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就指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环节既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如水库大坝防汛管理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包括成立防汛组织机构(如防汛领导小组、防汛指挥部等)、制定与落实防汛管理制度、防汛准备、防汛与抢险、善后工作、考核、改进防汛管理方法等流程,整个过程是一封闭的管理回路。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4.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自身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因此,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生产管理中,动态相关性原则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图1-2 水库大坝防汛管理工作流程图

(1)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才使事故有可能发生。

(2)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掌握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对象要素间的动态相关性特征,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手段,能够随时随地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情况,且处理各种问题时要考虑各种事物之间的动态联系性。

根据此原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处理员工违章作业时,管理者不应只考虑员工的自身问题,还应考虑物与环境的状态、劳动作业安排、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等问题,甚至考虑员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全面考虑各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违章问题。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各要素间的动态相关性特征,处理好各事物间的动态联系性,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二、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的定义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

(1)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

(2)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现代安全管理要求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使全体成员明确组织目标和自身职责,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实现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

(二)人本原理的运用原则

1.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

图1-3 稳定的管理能级4个层次结构图

现代管理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在现代管理系统中,各元素的活动必须满足高效率、高可靠的要求,管理系统能级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们的组合也不是随意的。

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4个层次,如图1-3所示。4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4个层次为:

决策层——单位领导,确定水利工程运行的大政方针。

管理层——中层管理人员,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精神。

执行层——班组长,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管理内容。

操作层——现场作业人员,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内务。

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必须对应,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各尽其才,各尽所能;三是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2.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是指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才能使管理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

对于管理系统而言,基本动力主要有3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1)物质动力是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不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

(2)精神动力是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当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越要给人精神鼓励。

(3)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实行按劳分配,根据每个人贡献大小而给予相应的工资收入、奖金、生活待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物质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些都是动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动力原则时,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运用3类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再者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应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

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原则,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和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三、强制原理

(一)强制原理的定义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响,并要求被管理者服从其意志,满足其要求,完成其规定的任务的活动,这显然带有强制性。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

安全生产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这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事故损失的偶然性。由于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具有偶然性,并不一定马上产生灾害性的后果,这样会使人忽视安全工作,使得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继续存在,直至发生事故,悔之已晚。

(2)人的冒险心理。这里所谓的“冒险”是指某些人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持有这种心理的人不恰当地估计了事故潜在的可能性,心存侥幸,冒险心理往往会使人产生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3)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这一原因可以说是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强制性的根本原因。事故损失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尤其是人的生命和健康,更是无法弥补。

安全管理的强制性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各级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二)强制原理的运用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

作为强制原理范畴中的一个原则,安全第一应该成为企业的统一认识和行动准则,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从事各项工作中都要以安全为根本,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生产。

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就要建立和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从组织上、思想上、制度上切实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常抓不懈,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安全工作体系。

2.监督原则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只要求执行系统自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去监督执行,法律法规的强制威力是难以发挥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合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赋予必要的强制威力,以保证其履行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大检查、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稽查督导、隐患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即为监督原则在水利工程运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对水利工程运行各单位的守法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以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安全生产。

四、预防原理

(一)预防原理的定义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险肇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对生产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原理的运用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是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都是随机的,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

美国学者海因里希根据跌倒人身事故调查统计得到了这样结果: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1次,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或者称为1∶29∶300法则。该法则指出了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必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偶然损失原则强调,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必须重视包括险肇事故的各类事故,才能真正防止事故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原则是指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迟而已。

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早或迟,但必然要发生。

为更好地预防、控制事故,要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

3.3E原则

3E原则是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采取的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1)工程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如: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

(2)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管理、技术)和技能教育。

(3)法制对策是利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如安全检查、安全审查等。

在应用3E原则时,应该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综合、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对策,不要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具体改进的顺序是:首先是工程技术措施,然后是教育训练,最后才是法制。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以双手操作式安全装置为例,双手操纵式安全装置是将滑块的下行程运动与对双手的限制联系起来,强制操作者必须双手同时推按操纵器滑块才向下运动。此间,如果操纵者有一只手离开或双手都离开操纵器,在手伸入危险区之前,滑块停止下行程或超过下死点,使双手没有机会进入危险区域,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本质安全化的概念不能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五、责任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原理是指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性,管理工作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责任原理与整分合原则相辅相成,有分工就必须有各自的责任,否则所谓的分工就是“分”而无“工”。

责任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1)责任主体方对客体方承担必须承担的任务,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和工作,如员工的义务、岗位职责等。

(2)责任主体没有完成分内的工作而应承担的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

责任既包含个人的责任,又包含单位(集体)的责任。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责任问责制”“一岗双责”“权责对等”等都反映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原理。

此外,国际社会推行的SA 8000社会责任标准,也是责任原理的具体体现。SA 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其中与安全相关的有:

(1)企业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或条件下。

(2)企业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中的危害隐患,尽量防止意外或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厕所、可饮用的水,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3)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必须足以满足员工基本需求,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

SA 8000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有许多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均发布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运用责任原理,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责、权、利、能四者相匹配的前提下,构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保障机制,促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并强制性地实施安全问责,做到奖罚分明,激发和引导员工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