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涝灾预测评估与排水调控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涝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之一,因其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灾害程度重、经济损失大而成为主要的自然灾害。2000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趋明显,涝灾的突发性、异常性以及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致使局部地区强暴雨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据统计,2006—2013年由涝灾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约为1100万hm2,且2013年由涝灾导致的粮食减产达到282亿kg(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2006—2013)。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农田涝灾频发区和易涝区多分布于中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特别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方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旦发生涝灾,带来的损失尤为巨大(王少丽等,2014)。在时间分布上,涝灾发生的时期多与雨期同步,主要集中在5—10月,由于与主要作物的生长期相一致,使得涝灾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农田排水工程作为除涝减灾的水利基础设施,在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相继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以明沟排水为主要措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干、支、斗、农等各级沟道构成的除涝治渍排水工程体系。截止2014年,我国农田排水面积约2300万hm2(ICID,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5),占耕地面积的17%,农田涝渍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传统观念束缚,习惯上重灌轻排的思想依然存在,对农田除涝治渍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排水工程中存在着诸多隐患,沟坡的坍塌、淤积、破损和沟上筑坝等状况多处出现,有的农民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排水沟填平后用于耕种(赵晓宇等,2016),导致灌排体系失衡,遇连续暴雨或长历时连阴雨侵袭时,农田涝渍灾害仍然在所难免且程度更为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耕地资源短缺愈趋严峻。截至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1.35亿hm2,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6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面积养活全球近20%人口,这对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以来,以治渍和改碱为目的的暗管排水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暗管排水具有不占用耕地的显著优势,有利于治渍改碱、控制地下水位、改善根区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等(Ghumman等,2010;Jung等,2010;Darzi-Naftchali等,2014)。荷兰25%的陆地面积低于海平面,65%的陆地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现已在7.5万hm2的原始土地和1.5万hm2的新垦土地中铺设了暗管排水系统(Nijland等,2005);芬兰的暗管排水面积已由1944年占耕地面积的5%增加到2007年的58%(Saikkonen等,2014);法国的涝渍面积占耕地面积31%,有超过50万hm2耕地受到高地下水位影响长期受到涝渍威胁,暗管排水已在控制地下水位上起到重要作用(Valipour,2014)。2000年以来,暗管排水技术在我国也得到推广应用,但发展速度和规模与上述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涝渍田及易受盐渍化影响地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面临的农田涝灾风险持续增长,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越来越迫切。为了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农田除涝减灾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改善传统的治理技术与管理模式。在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以及涝灾风险加大的双重压力下,有效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研发农田除涝减灾技术与方法,满足现阶段和未来我国农田除涝减灾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