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讨论

内沙湖6—8月份共检出底栖动物11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水生昆虫4种,寡毛类1种;底栖动物丰度的月变化范围为176~669ind/m2,主要为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耐污染性的寡毛类含量较少,说明内沙湖生态修复对底栖动物生境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2.46~129.95g/m2,且软体动物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软体动物(腹足纲)个体相对较大,而且内沙湖经生态修复后,由藻型湖泊转变为草型湖泊,湖内沉水植物覆盖度高,沉水植物作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够为软体动物等喜水草类的底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与繁殖环境[8-9];从水平分布上看,4个采样点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所差异,可能是因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受底质、水草分布、水深、水文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0-11]

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Maralef丰富度指数(D)以及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对内沙湖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得出的结果除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8月份为重污染外,其余评价结果均为中型污染(Ⅲ)。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可以反映生物群落中两种信:一是群落中的种类数,种类数越少,其数值越小;二是该数值的大小还决定于生物群落中各类生物个体数的均匀情况,个体数分布越均匀,其值越高,该指数反应较为灵敏,可以说明近期的污染问题。8月份水体温度较高(>31℃),湖中1号采样点部分未收割的伊乐藻因为不耐高温死亡,沉入湖底后腐败分解,对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可能是导致8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低的原因。

此次调查在内沙湖选取了4个采样点,且仅用夏季三个月份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获得的数据量相对较少,虽无法较为准确的反应内沙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内沙湖水质现状。生态修复前对内沙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属于严重污染(Ⅴ),而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初期,底栖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为中度污染(Ⅲ),说明生态修复工程使内沙湖水质得到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