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伏发电技术概述
2.1 历史
1839年,一位名为亨利·贝克勒尔的年轻法国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光电效应。当他在电传导溶液中使用两个金属电极实验时,他发现该装置暴露于光下能增强电压。直到1800年代末,一些研究人员,包括沃纳·西门子和其他同样有声望的人,对光伏发电的潜在效益抱有很大的希望,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开展硒相关的工作(威洛比·史密斯,1873;查尔斯·弗里茨,1880),其光电转化率不到1%。然而,这些研究人员不得不克服可信度问题,因为当时光伏似乎违反了当时已知的物理定律。
直到1904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份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从此整个科学界不再将光伏视为某种科学骗局。爱因斯坦因此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或者其他工作。
不幸的是,因为硒的低转换效率和高生产成本,该技术被一直冷落到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开发出了基于硅的光电转换装置,它们很快得到工程化并达到6%的转换效率(关于其他材料的光伏特性的研究工作在RCA实验室和其他地方仍在继续)。
经过一段最初的热潮和一些地面应用,相对于预期收益,光伏技术因其成本高昂再次遇冷。之后,在1958年,第一个由光伏提供电力的轨道卫星发射成功(《航海家Ⅰ》,1958年3月18日),由此光伏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和一个可观的市场——科学技术。不考虑成本,根本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为太空车提供长期、可靠的电力。而且,自那时起几乎所有轨道空间飞行器都已经使用光伏作为其电源。
航天作为光伏应用的唯一市场的现状持续了15年。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也有一些地面系统安装,包括在日本东京港海上的浮标系统,但这个市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直到1973年,当石油禁运导致能源中断,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巧合的是,石油禁运的消息一经传出,地面用光伏发电的第一次会议即在美国新泽西州樱桃山举办。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光伏组件的产能仅有几百k W/a,到2000年增长至近200MW/a(大部分用于农村和边远电力系统)。光伏产业经过15年的增长,到2007年,光伏总装机容量从1992年的100MW增加到了2007年的7800MW(IEC PVPS T1 2008年光伏应用趋势报告)。
如今,该技术应用广泛,从世界通信网络、卫星、中继站以及用于通信设备的远程电源,到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厂、并网住宅和商业建筑,再到农村和远程照明和抽水系统。报告中国家的累计并网、离网装机容量如图2.1所示。
图2.1 报告中国家的累计并网、离网装机容量
(来源:IEA PVPS T1 2009年光伏应用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