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水文与生态需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东临江西,南接广东、广西,西连重庆、贵州,北界湖北。省境南北长774km,东西宽667km,国土总面积211829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2%。

2.1.1 地形地貌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东北部湖泊平原,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盆地。雪峰山自西南向东北贯穿省境中部,把全省分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山地和平原丘岗两部分。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1.2%,丘陵占15.4%,岗地占13.9%,平原占13.1%,水面占6.4%,构成以山丘地为主的地貌格局。

东面有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和万洋山脉,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湘水和赣江水系的分水岭,山峰海拔大都超过1000m。

南面是南岭山脉,走向大致呈东西走向,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峰海拔也大都在1000m以上。

中南部的雪峰山山脉,是资水、沅水的分水岭。

西北为武陵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沅水、澧水的分水岭。海拔由北段的500~1000m向南逐步抬升到1500m。

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发育,水道纵横,湖泊展布,海拔高程多在50m以下,是全省最平坦和地势最低的地区。

中部多为丘陵、岗地,有衡山山脉屹立其中,地势南高北低,除祝融峰外,海拔大部分在500m以下,从西南到东北逐步由山岗过渡到丘陵再到四水(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尾闾和洞庭湖冲积平原。

2.1.2 地质条件

湖南省地层出露齐全,自元古界的浅变质岩系到新生界及现代沉积均有广泛分布。各地分布的地层和岩性各异,全省出露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广泛分布寒武系浅变质岩,并有二叠系灰岩、三叠-侏罗系砂岩及白垩系第三系粉砂岩、泥岩、砂岩以及砾岩等,赋存裂隙水和岩溶水。湘西北主要发育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及砂岩页岩等,赋存岩溶水和裂隙水。湘西南主要为板溪群至奥陶系的浅变质岩,主要赋存裂隙水。湘中、湘南泥盆系至上三叠系以碳酸岩及碎屑岩为主,浅变质岩和花岗岩也有分布,赋存岩溶水和裂隙水。湘东中、新生界红层极为发育,浅变质岩、岩浆岩也有出露,赋存裂隙孔隙-裂隙水。湖区以河湖相近代沉积为主,主要赋存裂隙水。

湖南地质主要构造体系有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除上述4种构造体系外,还有“山”字形构造及旋扭构造。从地质构造形迹的空间分布看,复背斜、复向斜及次一级的褶皱构造等均有分布;断裂有压性、张性、压扭性、旋扭性等。褶皱与断裂组合成褶断带。

2.1.3 土壤植被

湖南省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25个亚类。就水平分布看,大致沿武陵山和雪峰山东麓一线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黄壤为主,东部以红壤为主。就垂直分布看,海拔700m以下的多为红壤,海拔700m以上的多为黄壤,而海拔在1000m以上的多为山地黄棕壤,在1600m以上分布有山地草甸土,湘中和湘南丘陵地区石灰土,湘水和沅水中游局部地区有紫色土,沅水、澧水下游有近代河湖相沉积物形成的水稻土。

红壤是省内主要地带性土壤,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8%,多处于高温多雨地区的低山丘陵、盆地和河岸阶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在山地垂直带谱中,黄壤分布于山地红壤之上、黄棕壤之下,是山区的主要土壤,占全省面积的19.4%,一般有地带性植被覆盖,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林内常见苔藓植物,无林地多为灌丛草地。石灰土多处于山麓坡地、谷地低平处,宜于多种林木生长。紫色土由于土层薄,肥力和保水性均低,一般植被覆盖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