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概述
1.1 风景园林相关概念
1.1.1 园林
根据篆体“园”字理解的含义为“囗”表示围墙(人工构筑物),“土”表示地形变化,“口”是
井代表水体,“衣”代表树木和枝杈(见图1 1)。由此看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
“沙丘苑台”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园林形式,纣王还在沙丘苑囿内栽种了
图1 1 中文篆体“园”
树木,放养了供狩猎的禽兽,建
造了宫馆,沙丘苑台构成了“游猎、观赏、祭祀、憩、戏”等功能(见图1 2)。公元前2600年前,埃及在高阜上神殿周围栽植圣林,与中国古代的“园囿”一起,这些都是园林的雏形。(建章宫是汉长安城西郊的一处园林式的离宫。发掘面积2420 m2。遗址从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
关于园林的定义,很多园林界老前辈、专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和详细的分析。
图1 2 汉建章宫宫苑复原图
陈从周教授在《园林谈丛》一书“说园”篇中对园林的解释为:“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
合而形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个定义简介而抽象,概括出园林式综合艺术品,勾勒出园林的精髓。
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北京林学院1981年版)绪论中对园林的定义为:“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自合而成的统一体。”这个定义较详细全面地提出了园林构成与素材,也勾画出园林的精髓与特征。
杨鸿勋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机构原理》书中对园林下的定义为:“在一个地段范围内,按照富有诗情画意的主题思想,精雕细刻地塑造地表(包括堆土山、叠石、理水竖向合计)、配置花木、经营建筑、点缀驯兽(鱼、鸟、昆虫之类),从而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然趣味的境界。”
张家骥教授在《中国造园论》(1991年版)对园林的定义为:“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这个定义从“园”的有限空间概念、园林创作的主题思想和创作特点、创作成果的特殊性来论述园林的定义与精髓。
1.1.2 景观
词典中的“景”有景物、景色、景象、风景等意思,“观”是人对“景”的主观感受的结果,词典中的“观”含有观察、观测、观摩、观赏、观光等意思。在英语中,“景观”一词来源于“风景”,牛津词典解释为“大地某一地区的景色”,韦伯斯特英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15世纪,欧洲风景画兴起,使“景观”成为绘画专用术语。18世纪“景观”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它与“园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9世纪下半叶,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使“景观”与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景观”都采取着不同的认知含义:地理学家把景观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建筑师把景观看作建筑的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景观;艺术家则把景观看作表现得风景。
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专业背景、行业方向对景观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阐述了景观的多层含义。
1.1.2.1 景观的视觉美含义
景观是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具有形式美感的景物往往能引起人的视觉共鸣。视觉审美又传达出人类的审美态度,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群体对景观的审美态度是不同的。透视原理的发明,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数学的、完全几何的、围有城墙的图案,来源于西方的基于透视学、遵循比例关系的构图呈现出几何的、规则的形式。17世纪在法国建造的凡尔赛宫就是一典型案例,代表了路易十四及其贵族们的审美态度和标准(见图1 3)。
1.1.2.2 景观作为栖居场所的含义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Meinig,1976),或者说是潜在的“家”。是人与这片大地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形成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概念就是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图1 3 景观的视觉形式感
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见图1 4)。
1.1.2.3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含义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第二是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第三是景观单元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四是生态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第五种生态关系在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见图1 5)。
图1 4 景观作为栖居场所
图1 5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
1.1.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
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是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符号。景观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其符号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景观借助植物、水体、地形、景观建筑、雕塑和小品、山石等这些实体符号,通过这些实体符号单体有机组合,结合这些符号所传达的意义来组成一个更大的景观符号系统,构成充满意味的生活场景(见图1 6)。
图1 6 武汉长江纤夫雕塑景观
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个不同的属性特征,自然景观包括天然景观(如高山、草原、沼泽、雨林等),如云南省罗平油菜花景观,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花海,生机盎然,变化万千;云南省中甸的梅里雪山、丽江的玉龙雪山、四川省的四姑娘山等,长年积雪,到处显示出雄、险、秀、奇、幽等特色;人文景观包含范围比较广泛,如人类的栖居地、生态系统、历史古迹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
自然环境的改造从无间断,这便造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现象(见图1 7~图1 10)。
图1 7 普罗旺斯薰衣草景观
图1 8 公园景观
图1 9 苏州山塘街景观
图1 10 农业大地艺术景观
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风景园林的形态演变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即“圃—囿—园—林”。最初是囿和圃,圃就是菜地、蔬菜园;囿就是把一块地圈起来,里面的动物起初是野生的,后来逐渐驯化变成家养,人们从在囿中打猎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人工加以取舍浓缩而成园,保护培育而成林,从中不难看到“圃—囿—园—林”这样一个来龙去脉。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古代的、现代的,凡此种种加在一起,就成了今天所关注的园林景观。
从传统造园到现今的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含义与表达上,它的内涵、外延意义均已扩展与延伸,这说明一种事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1.1.3 风景园林
风景是指经地球演化形成的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植被等,是自然界按自身客观规律演替,给人的主观意识以美感的景致。风景是辽阔无际没有边界的,是远距离观赏或者俯瞰的广阔视域。风景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史而逐渐产生的。
园林是具有花、草、树木美好景物的、有边界范围的地域,是即经过了人工雕琢痕迹、又保留自然面貌的特定范围,在古代社会表现为私人的住宅庭院,例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拙政园等,在现代社会的园林往往表现为城市公园以及城市公共绿化空间(见图1 11和图1 12)。
图1 11 南京瞻园
图1 12 苏州拙政园
在汉语里,“风景”、“园林”这两个词汇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林也诞生在这个时代。“风景”与“园林”两者即区别又联系,“风景区”是人为划定的观赏大自然美景的区域,而非观赏人工建造景观的区域,例如黄山、张家界等。不可以把风景区作为园林进行景观设计,风景区只能够“规划”,自然风景是不可以“设计”的,不可以在风景区内堆砌假山、甚至人造假树,也不可以把风景区作为公园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时至今日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风景园林学的定义日渐清晰。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方法得以实践,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气候、地理、水文等自然要素,同时也包含了人工构筑物、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色彩等人文元素,是一个地域综合情况的反映。因此,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多知识的相对复杂的应用科学。
随着风景园林学的整合与发展,学科框架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我们期待这一传统而现代学科被赋予丰富内涵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