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京市水资源
1.2.1 水资源利用现状
北京市属于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水资源先天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585mm,形成水资源量约37.4亿m3。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持续干旱,年均降水量仅480mm,年均形成水资源量21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m3左右,在南水北调通水前,水资源最为紧张。2014年底,南水北调来水顺利进京,为最大限度用好来之不易的南水北调水,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水资源“节、喝、存、补、换”并举的优化配置方案,原来被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逐步得到退还,地下水超采量和动用密云水库战略储备水量得到替换。通水后,本市水源从以地下水为主变为以地表水为主,形成了外调水、本地水和非常规水资源联结调剂的多元化供水格局,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以2016年为例,全市总供水量38.8亿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17.17亿m3,占总供水量44.2%;地表水供水量3.22亿m3,占总供水量的8.3%;再生水供水量10亿m3,占供水总量的25.7%;南水北调来水8.38亿m3,占供水总量的21.6%。全年总用水量38.8亿m3,比上年增长1.6%。其中,生活用水14.4亿m3,下降0.3%;生态环境用水11.1亿m3,增长9.7%;工业用水3.7亿m3,下降2.6%;农业用水6亿m3,下降6.4%。
基于北京市水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南水北调来水等于新增一个长期稳定水源,北京的供水水源因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南水北调相关规划和后续工程筹划,中线工程给北京的分水量可达15亿m3。东线工程北延进京相关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来水进京的规模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势必对未来北京市水资源形势带来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水极大改善北京市水资源条件,将成为北京市稳定水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10亿m3保障城市用水安全,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提升到372万m3,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后,即将建成“两大供水动脉、一条水源环线、一条配水环线、六大主力水厂、三处调蓄枢纽”城市供水格局,实现南水北调来水“调得进”目标,与密云水库、四大应急水源等水源的联合调水,相互调剂、互为备用,城市供水更加灵活安全。
北京市水资源的布局还待改善,拓展的发展新空间缺乏水源支撑条件。随着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科技城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郊区新城的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势必增大。新的发展区域本地水源匮乏,现有供水体系能力有限,覆盖不全,需要进一步优化调配体系,支撑发展需求。
尽管南水北调水得到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北京水资源紧缺局面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但从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一个时期北京仍将面临人口缓慢增长和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刚性需求,“缺水”将长期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市情水情。为此,从国家和首都安全的高度,还需要积极推进建立多元互济的水资源保障格局,进一步提高水安全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