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坝体塌陷区防渗墙施工抢险技术
黄壁庄水库副坝是该水库存在隐患最多、最危险的建筑物,从兴建时起,就一直存在坝体填筑质量极差、铺盖严重裂缝塌坑、坝顶开裂、坝后严重渗透破坏和沼泽化,减压井冒砂、塌陷,管涌、反滤破坏等问题。黄壁庄水库副坝Ⅳ标塌坝段防渗墙桩号为4+036.3~4+165.1,轴线长度为128.8m,此段曾先后发生塌陷、塌坑、塌坝达5次之多,给防渗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002年3月,副坝在除险加固防渗墙施工中,发生大范围坍塌,塌坑顺坝轴线方向长度为46.20m,垂直坝轴线方向宽度为53.50m,地表塌陷深度为12.10m,塌坑影响范围顺轴线方向长度为127m,垂直坝轴线方向宽度为79.50m,估计总塌陷方量约4000m3。坝体塌陷威胁到水库安全,同时也关系到除险加固工程的成败,相关施工方案的实施,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塌坝段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者有良好的水力联系。地层含水层为砂层、卵石层和裂隙、溶蚀发育的基岩。砂层多具有中等透水性,平均渗透系数为1.16×10-2cm/s,中粗砂层的渗透系数为3×10-2cm/s,砾砂层的渗透系数为4.1×10-2cm/s,卵石层具有中等至强透水性,渗透系数最大可达4.6×10-2cm/s,局部卵石架空段透水性更大,大理岩与千枚岩互层具有微至极微透水性,透水率一般小于1Lu,但基岩顶部与覆盖层接触带渗透性较强,大理岩裂隙及溶蚀发育程度不同,透水性不均一,弱风化层多具有微透水性,但局部囊状风化带及溶洞或溶蚀裂隙发育带透水率大于50Lu,具有中等至强透水性。
针对坝体塌坝段塌陷区覆盖层地层为松散架空砂层、卵石层,基岩裂隙、溶蚀发育的基岩,并存在承压地下水的情况,提出了“充填灌浆桩+预灌浆”加固坝体、坝基的方案(图7.1),然后采用槽内灌浆、“往复填鸭式”施工工法等技术,实施防渗墙加固处理。
图7.1 “充填灌浆桩+预灌浆”加固工艺流程图
充填灌注桩沿坝体塌陷区坝轴线上下游呈梅花形布置,深入基岩4.5m,采用冲击钻造孔至终孔后,回填级配料至高程80.00m,高程80.00m以上浇筑塑性混凝土;桩本身的施工完成后,在桩中心钻灌浆孔(部分孔在回填桩浇筑时,在桩内预埋灌浆管),待桩体施工完成后,对高程80.00m以下的部位进行各种渗漏通道的灌浆,上游排灌浆孔深入基岩20m,下游排灌浆孔深入基岩5m。
预灌浆孔采用SM植物胶作为固壁材料进行钻孔。钻孔完毕后对上部土体用护壁套管进行隔离,对下部各地层进行灌浆。对于一些存在较大地下动水通道的部位,一般浆液无法达到灌注目的,采用灌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和膏状浆液进行灌浆。
上述坝体与坝基加固工程完成后,坝体基本稳定,但在后续防渗墙施工中依然漏浆塌孔严重,特别是防渗墙合拢地段,施工十分困难。施工中,在大流速集中漏浆通道部位实施了特种堵漏成槽工艺,主要措施有:对于大范围漏浆地层采用槽内灌浆技术;在钻孔中利用ϕ40~70cm大石块、ϕ5~10cm碎石加黏土球块、水泥、水玻璃等各种材料,采用“往复式”重复加固法进行“填鸭式”反复充填挤密堵漏,逐步堵塞集中通道,减小地下水流速,加固加密松散架空地层,步步为营造孔钻进等造孔工艺,以维持槽孔的稳定,保证了槽孔的成功钻进和混凝土浇筑质量[9]。
上述技术措施的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坝体安全和抢险加固工作的顺利实施,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