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沟道工程
沟道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切沟侵蚀、崩塌、滑坡、泻溜、崩岗和泥石流等形式。它们是由于面蚀状态未能及时控制,水土流失不断发展和恶化而形成的严重流失状态。其结果除使流失地区的地面切割破碎和影响当地农、林、牧业生产外,大量泥沙流至下游,使下游河道淤积,从而加剧洪水灾害。
沟道治理须从上游着手通过截、蓄、拦、导和排等工程措施,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减少坡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与下切。并结合植物措施来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
利用工程措施来治理侵蚀沟谷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合理安排坡面工程拦蓄径流;对于不能拦蓄的径流,通过截流沟导引至坑塘、水库或经不易冲刷的沟道下泄。采用治坡工程仍可能有部分径流不能完全控制,流入沟道还会产生冲刷,于是须对沟道进行治理。治沟时,通常在沟上游修筑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沟头继续向上游发展。在侵蚀沟内分段修建谷坊,逐级蓄水拦沙,固定沟床和坡脚,抬高侵蚀基准面。在支沟汇集和水土流失地区的总出口,可合理安排兴建拦沙坝或淤地坝,控制水土不流出流域范围,减轻下游的泥沙和洪水灾害。
沟道工程的内容包括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或淤地坝以及泥石流防治工程和沟壑防冲林等。
一、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位于侵蚀沟的最上端,是坡面径流容易集中的地方。一般侵蚀沟有一个以上的沟头,其中,距沟口最远的沟头称为主沟头。
沟头前进(溯源侵蚀)是沟道侵蚀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于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主要表现为蚕食耕地,切断交通,使地形更加支离破碎,造成大量的土壤流失。沟头溯源侵蚀的速度很快,据山西省五寨县的实测资料表明,毛沟年平均溯源侵蚀5~10m,有些甚至高达数十米,一次暴雨可使沟头前进1~2m。
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制止坡面暴雨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从而制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割切破坏。建设沟头防护工程与营造沟头防护林要紧密结合,以达到共同控制径流、固定沟头、制防沟头前进的效果。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取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
另外,沟头的上部边沿也是沟沿的一部分,当坡面来水不仅集中于沟头,同时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入沟道的,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同时,围绕沟边,修建沟边埂,防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
沟头防护工程分蓄水型和排水型两类。
(一)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
当沟头上部坡面来水量较少。沟头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的采取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又分为沟埂式和围埂蓄水池式两种。
1.沟埂式沟头防护工程
沟埂式沟头防护工程,是在沟头上部坡面沿等高线开沟取土筑埂,即围绕沟头开挖与沟边大致平行的一道或数道蓄水沟,同时在每道蓄水沟的下侧1~1.5m处修筑与蓄水沟大致平行的土埂,沟与埂共同拦蓄坡面汇集而来的地表径流,切断沟壑赖以溯源侵蚀的水源,如图2-2-1所示。若沟埂附近地形条件允许时,可将沟埂内蓄水引入耕地进行灌溉。
图2-2-1 沟埂式沟头防护工程
1—等高线;2—沟头;3、4—沟埂;5—蓄水沟
(1)沟埂的布置。沟埂的布置是依据沟头上部坡面的地形和汇集的径流多少而定的。当沟头上部坡面地形较完整时,可做成连续式的沟埂;当沟头上部坡面较破碎时,可做成断续式沟埂。当第一道沟埂的蓄水容积不能全部拦蓄坡上径流时,应在其上侧布设第二道、第三道沟埂,直至达到能全部拦蓄沟头以上坡面径流为止。第一道土埂距沟沿应保持一定距离,以蓄水渗透不致造成沟岸崩塌或陷穴为原则,一般第一道沟埂距离沟头边缘3~5m为宜。当遇到超设计标准暴雨或上方沟埂蓄满水之后,水将溢出,为防止暴雨径流漫溢冲毁土埂,沿埂每隔10~20m设置一个深20~30cm、宽1~2m的溢水口,并用草皮铺盖或石块砌护。为了保护土埂不受破坏,可于土埂上栽植灌木或种草;在沟与埂的间距内,可结合鱼鳞坑栽植适地树种。连续式沟埂还应在每道埂上侧相距10~15m处设一挡墙,挡墙高0.4~0.6m,顶宽0.3~0.5m,以免径流集中造成土埂漫决冲毁。
(2)沟埂设计。沟埂式沟头防护工程设计主要是确定土埂和蓄水沟的断面尺寸、沟埂的长度、条数及间距。
1)沟埂断面尺寸的确定。沟埂断面尺寸确定的原则是:沟埂的全部蓄水容积(V)应能满足拦蓄沟头以上坡面设计标准的来水量(W),即
沟埂是沿等高线水平布设的,它的蓄水容积(V)可按棱体公式计算。从图2-2-1(c)可知,沟埂最大蓄水横断面积为
A0、A1分别按下式计算:
沟埂的蓄水容积为
以上式中 A——沟埂最大蓄水横断面积,m2;
A0——蓄水沟横断面积,m2;
A1——土埂与坡面组成的蓄水横断面积,m2;
L——沟埂总长度,m;
h——土埂蓄水深度,m;
h′——蓄水沟深度,m;
b′——蓄水沟底宽,m;
m——土埂、蓄水池边坡比;
α——坡面坡度,(°)。
从式(2-2-5)看出,在一定来水量下,沟埂长度与沟埂断面尺寸大小相互消长,设计时,依沟头上部坡面的地形条件合理确定沟埂长度和沟埂断面尺寸,使其满足式(2-2-1)的要求。
土埂一般为梯形断面,埂高0.8~1.0m,顶宽0.4~0.5m,内外边坡比1∶1。蓄水沟底宽0.4~0.8m,深度0.5~1.0m,边坡比1∶1。
2)沟埂间距的确定。布设多道沟埂时,应使前一道埂的顶端与后一道埂的底面在同一高程上,使各沟埂能充分发挥蓄水作用,其埂间距用式(2-2-6)计算:
式中 L——相邻两埂水平距离,m;
H——土埂高度,m;
α——坡面坡度,(°)。
2.围埂蓄水池式沟头防护工程
当沟头以上坡面有较平缓低洼地段时,可在平缓低洼处修建蓄水池,同时围绕沟头前沿呈弧形修筑围埂切断坡面径流下沟去路,围埂与蓄水池相连将径流引入蓄水池中,这样组成一个拦蓄结合的沟头防护系统,如图2-2-2所示,同时蓄水池内存蓄的水也可得以利用。
图2-2-2 围埂蓄水池式沟头防护工程
1—等高线;2—沟壑;3—嗣梗;4—蓄水池
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较大或地形破碎时,可修建多个蓄水池,蓄水池相互连通组成连环蓄水池。蓄水池位置应距沟头前缘一定距离,以防渗水引起沟岸崩塌。
一般要求距沟头10m以上,蓄水池要设溢水口,并与排水设施相连,使超设计暴雨径流通过溢水口和排水设施安全地送至下游。
蓄水池容积与数量应能容纳设计标准时上部坡面的全部径流泥沙。其设计与前面章节中蓄水池设计方法相同。围埂为土质梯形断面,埂高0.5~1.0m,顶宽0.4~0.5m,内外坡比各约1∶1。
(二)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防护,在一般情况下应采取以蓄水为主的方式,把水土尽可能拦蓄起来加以利用。而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较大,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不能完全拦蓄,或由于地形、土质限制,不能采用蓄水型时,应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例如受侵蚀的沟头临近交通要道,若修筑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将会切断交通,此时可采取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把径流导至集中地点,通过泄水建筑物有控制地把径流排泄入沟。
跌水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消能建筑物,在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中用作坡面水流进入沟道的衔接防冲设施。依据跌水的结构型式不同,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一般可分为台阶式和悬臂式两种。
1.台阶式沟头防护工程
台阶式沟头防护工程又可分为单级式和多级式。单级式适宜于落差小于2.5m、地形降落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落差小,水流跌落过程产生的能量不大,采用单级式可基本消除其能量,如图2-2-3所示。当落差较大而地形降落距离较长的地方,宜采用多级跃水,使水流在逐级跌落过程中逐渐消能,在这种情况下如采用单级式,因落差过大,下游流速大,必须做很坚固的消力池,建筑物的造价高。
图2-2-3 跌水
1—上游渠道;2—进口连接渐变段;3—跌水口;4—跌水墙;5—侧墙;6—消力池;7—底板;8—出口连接渐变段;9—下游渠道
(1)跌水的组成与构造。跌水通常由进口连接渐变段、跌水口、跌水墙、消力池和出口连接渐变段等几部分组成。
1)进口连接渐变段:进口连接渐变段的上游端连接上游渠道,承接沟头以上汇集而来的地表径流,下游端连接跌水口。连接渐变段由翼墙和护底组成。翼墙的作用使水流较平顺地引入跌水口,它的形式常采用八字式或扭曲面式,如图2-2-3所示。冀墙进口端以齿墙伸入岸坡0.3~0.5m,以防止进口处的坡岸冲刷。翼墙顶部应高出最高水位0.2~0.3m。
护底的作用是防止水流冲刷。护底厚度,用片石砌护时为0.25m,用混凝土砌护时为0.1~0.12m。护底进口处应以齿墙伸入底部0.3~0.5m。
进口连接渐变段长度可取2~3倍上游渠中水深。
2)跌水口:跌水口的过流形式是一个自由泄流的堰,泄流能力要比渠道大得多。如果跌水口和渠道断面大小一样,在通过同样流量时,跌水口前的水深要比渠道中的原有水深小。产生水位降落,使跌水前的一段渠道里流速加大,可能造成冲刷,如图2-2-4中的“3”线所示,所以一般要将跌水口缩窄。但若缩窄过多,在通过同样流量时将产生水位壅高,又可能造成淤积或增加渠堤工程量,如图2-2-4中的“2”线所示。因此,为了避免使上游渠道冲刷或淤积,跌水口的尺寸应满足使跌水口处的水深和渠道内的水深相接近。跌水口通常采用矩形和梯形两种断面型式,如图2-2-5所示。矩形跌水口宽度是按设计流量确定的,因此在通过其他流量时,则不能满足跌水口处的水深和渠道内的水深相接近这一要求,梯形跌水口上大下小,它具有适应流量变化的优点。但对抗冲刷能力较强,或壅水后增加渠堤工程不大时,为施工方便也常做成矩形断面。跌水口的长度(顺水流方向)应不小于2.5倍的上游渠中水深。跌水口由边墙和底板组成,其构造要求同上游连接段。
图2-2-4 跌水口过流型式
1—原水面线;2—壅水;3—跌水
图2-2-5 跌水口型式
3)跌水墙:跌水口和消力池之间用跌水墙连接。跌水墙采用挡土墙型式,顶宽为0.4m,临水面做成垂直面,填土面做成斜坡,斜坡面的坡度在墙高1~2m时取1∶0.25,2~3m时取1∶0.3。对跌差较小的跌水,也可将跌水墙做成1∶1的衬砌混凝土。
跌水墙两端应插入两岸,墙基要求较深,以防水流对两岸和墙基的冲刷,威胁建筑物的安全。
4)消力池:由侧墙和护底组成。它的作用是消除下泄水流动能,防止冲刷下游渠道。消力池的侧墙构造和跌水墙构造相同,护底砌筑厚度可取0.35~0.4m。
由于侧墙与跌水墙较重,传递到地基上的应力较大,与护底应利用分缝分开。在沉陷性小的土基上,跌水墙与侧墙可做在一起,不设分缝。
5)出口连接渐变段:出口连接渐变段与进口连接渐变段形状相同,但由于出口处水流非常紊乱、为了使它逐渐平顺地过渡到下游渠道,出口连接渐变段较长,其长度可取与消力池相等。
出口连接渐变段的衬砌应做成透水的,可用干砌石砌筑。
(2)跌水的水力计算。
1)设计流量计算。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的设计流量可按式(2-2-7)计算:
式中 Q——设计流量,m3/s;
I——10年一遇1h最大降雨强度,m/s;
F——沟头以上集水面积,m2;
ψ——径流系数。
2)跌水口水力计算。跌水口按自由式不隆起宽顶堰计算,矩形跌水口宽度为
式中 Q——设计流量,m3/s;
H0——包括行进流速在内的堰顶水头,m;
H——上游渠中水深,m;
v0——行进流速,m/s;
M——流量系数,一般取M=1.62;
ε——侧收缩系数,一般取ε=0.85~0.95。
3)消力池水力计算。消力池水力计算的任务是确定消力池的深度和长度,如图2-2-6所示。
图2-2-6 矩形消力池计算示意图
收缩断面水深(h1)用式(2-2-9)试算确定:
跌后水深(h2)用式(2-2-10)计算:
以上式中 P——跌差,m;
d——消力池深度,m;
H——上游水深,m;
v0——行进流速,m/s;
h1——收缩断面水深,m;
q——单宽流量,m2/s;
h2——跌后水深,m;
E——总水头,m。
消力池深度d采用式(2-2-11)计算:
消力池长度L用式(2-2-12)计算:
以上式中 L1——水流自由跌落时的水平射程;
Ln——壅高水跃长度,Ln=3h2;
σ——系数,一般采用0.5~1.0;
h——下游水深,m。
2.悬臂式沟头防护工程
当沟头为落差较大的悬崖时,宜选用悬臂式沟头防护工程。
悬臂式沟头防护工程由进口连接渐变段和悬臂渡槽组成,如图2-2-7所示。进口连接渐变段与单级跌水的进口连接渐变段相同。悬臂渡槽一端嵌入进口连接渐变段,另一端伸出崖壁,使水流通过渡槽排泄下沟。在沟底受水流冲击的部位,可铺设碎石垫层以消能防冲。
悬臂渡槽可用木板、石板、混凝土板或钢板制成。为了增加渡槽的稳定性,应在其外伸部分设支撑或用拉链固定。悬臂渡槽一般采用矩形断面,其断面尺寸可按式(2-2-13)估算:
α——流速不均匀系数,一般可取α=1;
φ——流速系数,一般为φ=0.9~1.0;
图2-2-7 悬臂式跌水
1—进口连接渐变段;2—悬臂渡槽;3—支撑;4—碎石
式中 b——槽底宽度,m;
h——槽中水深,m;
Q——设计流量,m3/s,可用式(2-2-7)计算。
二、谷坊
谷坊是横拦在沟道中的小型挡拦建筑物,其坝高小于3~5m,适于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的支毛沟。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谷坊型式如图2-2-8所示。
(一)谷坊的种类和选择
(1)谷坊的种类。根据谷坊所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浆砌石谷坊和混凝土谷坊等多种。
图2-2-8 谷坊型式
(2)谷坊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建筑材料、技术、经济和防护目的等确定。一般情况下,以就地取材为原则,选择工程类型;对于项目本身有特殊防护要求的,如铁路、公路、厂矿和居民点等,则需选用坚固的永久性谷坊,如混凝土谷坊等。
(二)谷坊高度与间距的确定
(1)谷坊高度。一般与建筑材料有直接的关系。谷坊高度以主要承受水压力和土压力而不被破坏为原则,根据现有资料和经验,提供几种常用谷坊的断面尺寸(表2-2-1)。
表2-2-1 常用谷坊的断面尺寸表
续表
(2)谷坊间距。与谷坊高度及淤积泥沙表面的临界不冲坡度有关,实际调查资料证明,在谷坊淤满之后,其淤积泥沙的表面不可能绝对水平,而是具有一定的坡度,称稳定坡度。目前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谷坊上下游表面的稳定坡度ic的数值。
1)根据坝前淤积土的土质来决定淤积物表面的稳定坡度。砂土为0.005,黏壤土为0.008,黏土为0.01,粗砂兼有卵石子为0.02。
2)按照瓦兰亭(Valentine)公式来计算稳定坡度:
式中 d——砂砾的平均粒径,m;
H——平均水深,m。
瓦兰亭公式适用于粒径较大的非黏性土壤。
3)认为稳定坡度为沟底原有坡度的一半。例如,在未修谷坊之前,沟底天然坡度为0.01,则认为谷坊淤土表面的稳定坡度为0.005。
4)修筑实验性谷坊,在实验性谷坊淤满之后,实测稳定坡度。根据谷坊高度H,沟床天然坡度i以及谷坊坎前淤积面稳定坡度ic,可按下式计算谷坊间距L:
(三)谷坊位置的确定
在选择谷坊坝址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①谷口狭窄;②沟床基岩外露;③上游有宽阔平坦的储砂地方;④有支流汇合的情形在汇合点的下游;⑤谷坊不应设置在天然跌水附近的上下游。
谷坊的具体技术要求可参照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中的第二篇《谷坊》执行。
三、淤地坝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及华北、东北等地区,沟壑治理中采取筑坝淤地的措施,既缓洪拦沙,巩固沟床,又淤地增产。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称为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称为淤地坝或生产坝,如图2-2-9所示。筑坝拦泥淤地,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
图2-2-9 淤地坝的型式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级沟道中兴建缓洪拦泥淤地工程,用以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沟蚀,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十分明显,是该地区人民群众首创的一项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不同于国外的留淤坝和拦沙坝,而是一种淤地种植的坝工工程,淤地坝的型式在我国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分布最多。
黄河中游地区,有着悠久的治沟打坝历史,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拦泥淤地、抗旱、增产的淤地坝。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即所谓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人工修筑淤地坝,始于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山西汾西一带。到了清代,晋西和陕北地区也开始筑坝。民国时期,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将淤地坝作为治理黄河的方略设想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淤地坝逐渐发展成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初,水坠法筑坝的试验成功,使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工效3~6倍,降低成本60%以上),从而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沟沟打坝、坝坝水坠”的局面。水坠坝(也称冲填坝)即为利用水枪、挖泥船等水力机械挖掘土料,和水混合一起,用泥浆泵通过输泥管送到坝面由土围成的地块中,水经由排水管排到坝外,土粒沉淀下来,在自重及排水产生的渗透压力作用下得到压实。一般意义的水坠坝是一种半水力机械化筑坝方法。它以自流或提水的方式把水引向山坡土场,利用水流使土料湿化、崩解,搅拌成为浓度很大的泥浆,靠自重经输泥沟输送到坝面,经脱水固结形成密实的坝体。把土料的开挖、运输和填筑压实等多道繁重的工序借助于水力来完成,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劳动功效,降低工程造价。水坠法筑坝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方法简单,在淤地坝工程施工中应用较多。水坠坝适用于透水性较强的砂性土,可连续作业,工效高,不用运输及碾压机具。这种坝施工期间填土完全被水饱和,干容重和强度均低,压缩性高,并在坝体上部形成“流态区”,对上下游坝坡施加泥水推力,易招致滑坡和裂缝,需放缓坝坡,设坝内排水,并限制大坝上升速度。中国建造了很多水坠坝,其中以广东省68m的高坪坝为最高。
(一)淤地坝的分类
按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坝、石坝和土石混合坝等,按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可分为夯碾坝、水力冲填坝、水中填土坝、走向爆破坝、堆石坝、干砌石坝、浆砌石坝和混凝土坝等。
(二)淤地坝分级标准
淤地坝一般根据库容、坝高、淤地面积和控制流域面积等因素分级。表2-2-2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D 175—86)所列分级标准,供参考。
表2-2-2 淤地坝分级标准
(三)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
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见表2-2-3。
表2-2-3 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
(四)坝系总体布局
1.坝系布局的原则
坝系布局的原则为:①坝系布局应全面考虑上下游,干支沟,统筹安排;②最大限度地发挥坝系调洪拦沙,淤地增产的作用,充分利用流域内的自然优势和水沙资源,满足生产上的需要;③各级坝系,自成体系,相互配合,联合运用,调节蓄泄,确保坝系安全;④坝系中必须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性的骨干坝,作为防洪保坝、安全生产的中坚工程;⑤在流域内进行坝系布局的同时,要提出交通道路布局。对泉水、基流水源,应提出保泉、蓄水利用方案,勿使水资源浪费。坝地盐碱化影响产量,设计中应包括防治措施,以防后患。
2.坝系布局
坝系布局是由沟道地形、利用形式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常见的有:①上淤下种,淤种结合;②上坝生产,下坝拦淤;③轮蓄轮种,蓄种结合;④支沟滞洪,干沟生产;⑤以排为主,漫淤滩地;⑥高线排洪,保库灌田;⑦隔山凿洞,邻沟分洪;⑧坝库相间,清洪分治。建设项目区泥石流沟道的淤地坝布局应把拦沙和保障安全放在首位,然后才能考虑利用的问题。
3.坝系形成和建坝顺序
(1)坝系形成的顺序。坝系形成的顺序应根据其控制流域面积的大小和人力、物力等条件合理安排,一般有3种:①先支后干,符合先易后难、工程安全和见效快的原则;②先干后支,干沟宽阔成地多,群支汇干淤地快,但工程设计标准高,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③以干分段,按支分片,段片分治。当流域面积较大时,必须与地方综合治理相结合。
(2)坝系中建坝的顺序。
1)自下而上,即从下游向上游逐座修建,形成坝系,这种顺序可集中全部泥沙于一坝,淤地快、收益早;淤成一坝,再打一坝,上游始终有一个一定库容的拦洪坝,确保下游坝安全生产,并能供水灌溉。
2)自上而下,即从上游向下游逐座修建,上坝修成时,再修下坝,依次形成坝系。按这种顺序,单坝控制流域面积小,来洪少,可节节拦蓄,工程安全可靠,且规模不大,易于实施。但坝系形成时间长,淤地较慢,上游无坝拦蓄洪水,坝地防洪保收不可靠,初期防洪水能力较差。
(3)坝系密度。应根据降雨情况、沟道比降、沟壑密度、淤地条件等,按梯级开发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据各地经验,在沟壑密度5~7km/km2,沟道比降2%~3%,适宜建坝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可建坝3~5座/km2;在沟壑密度3~5km/km2,适宜建坝的残垣沟壑区,可建坝2~4座/km2;沟道比较大的土石山区,建坝5~8座/km2比较适宜。
4.淤地坝工程设计
淤地坝工程设计与拦渣坝工程设计相似,具体技术要求可参照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中的第三篇《淤地坝》执行。
四、沟壑防冲林
(1)在纵坡比较小的支沟沟底,进行成片造林,以巩固沟底,缓流落淤。
(2)在纵坡较大,下切较为严重的支沟或沟段,应在修建各类谷坊的基础上,在谷坊淤泥面上成片造林,以乔灌混交最好;北方沟底以杨、柳为主,南方可考虑柳杉、水杉。
(3)在沟头跌水下部,沟底下切到红胶土层的沟段,可采用连环坑造林,顺沟底从上到下每隔5~15m挖一个半月形坑,形成连环坑,在坑内造林;沟道径流大时,可在沟床一侧挖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