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十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民间神灵篇

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中国民间对玉皇大帝的信仰由来已久,内涵丰富。

玉皇大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西游记》和其他神话传说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位统领三界的天神。但是这些仅限于小说、神话和影视剧中的情景,那么,我们对于他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被人类敬拜的天界最高神灵。

玉皇大帝的来历

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在民间有着不同的传说。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王后梦到太上老君抱一婴儿赐予她,梦醒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下王子。太子长大后继承皇位,不久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才成金仙,又超过亿劫成为玉帝。

在民间关于玉皇大帝还有一个“平民升天”的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的人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人三界大乱,太白金星于是下凡寻找德才兼备的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到了张家湾,太白金星发现有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他将寨内治理得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他到了天庭做天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民间奉祀

玉皇大帝是道教三清的化身,他总执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轴。三清还有四位尊神来辅助,又称四辅或四御,他们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紫微北极大帝又称“北极星君”,执掌天地经纬;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执掌人间健康长寿;勾陈上宫大帝又称“天皇大帝”,执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后土皇地祗又称“后土娘娘”,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传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玉皇要亲自降圣下界,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返回天宫,此时道教宫观内道士和道教信徒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祭拜玉皇,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

民间自初九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家家户户在正厅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坛,供桌上备神灯、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另设清茶三杯。到了时辰,全家整肃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拜,然后烧天公金(纸)。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这一天也要遵守一些禁忌,不得曝晒女人的衣裤、不得倾倒便桶等,以免玉皇大帝看到了触犯大不敬之罪;祭品中的猪、羊、鸡不能用母的,要用阉的或公的。

延伸阅读

道教及三清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诸天界中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实际上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之地。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

瑶池金母王母娘娘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王母娘娘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因此也被称为“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

王母娘娘的形象,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得很多了,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的王母娘娘却与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大相径庭,而且与我们熟知的玉皇大帝也并非夫妻。

传说中的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历经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今天的昆仑山的石洞中,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青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这样的形象: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可见西王母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一位散发灾疫的煞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原来的西王母住在西方与世隔绝的洪荒之地,只有天界神仙和个别部落领袖及封建帝王才能偶然短暂地与之接触,一接触却发现西王母是一位彬彬有礼、能歌善舞且富感情的妇女。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人。在《汉武帝故事》中,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祝寿。

与玉帝的关系

在我们的记忆中,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是夫妻,并育有七仙女。实际却不是这样的,西王母由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而玉皇为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所以他们并不是夫妻。只有中国民间的故事和小说,才认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

民间奉祀

在民间,西王母是仁慈、至尊的神明,有很多奉祀西王母的寺庙。在寺庙中,除了西王母的神像之外,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名夫人负责送子,两名负责催生,两名负责治瘟疹。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被认为是西王母故里,历史上有祭拜西王母的风俗,祭拜地点在扎藏寺及东科尔寺。每到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诞辰,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捧哈达,带着青稞炒面、酥油、五谷包(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蚕豆)、白酒、糖果等祭品,诵经祈祷,法号声声,以此表达对西王母的敬意。2009年8月21日至8月25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还举办了“中华首届西王母祭拜大典”。

延伸阅读

野三坡上的立儿石

在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龙门天关小溪河东侧,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叫“立儿石”。石面上方有长二尺、宽一尺、深一寸的石坑,离立儿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来佛像。传说在很早以前,育有七女的王母娘娘仍想要个儿子,于是祈求如来佛传授生儿之道。如来说:“要想生男儿须执三块石子,去立儿石试试。三块石子全部投中即儿女满堂;有两块落入只生男儿,你已有女儿了,注定不会投中两块;有一块投中只生女儿;如无一块投中即为绝户之命,当然这个也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王母领命而行,结果投中一块,便扫兴而去,立于望儿岭上,仰天感叹不已,说:“我求儿不得,只好寄予女儿们身上了!”后来,野三坡一带的人们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妇便成双结队地来到立儿石前,投上三颗石子,求儿盼女,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大道至尊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之一,它的原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庄学派的开创人,被奉为道教的鼻祖。不管是老子还是太上老君,都彰显了道教在中国民间的强大影响力。

道教把太上老君尊称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宇宙的主宰者,而且他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在《西游记》中我们更是见识了这位集道教精神于一体的老者风范。

太上老君的原型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居左。

在民间,相传太上老君的原型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著有五千字的《道德经》,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汉代之前的老子还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现,而他被神圣化开始于东汉。东汉时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立了五斗米道,为了与佛教对抗,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且尊称为“太上老君”。后来人们称老子为“太上道德天尊”。

从老子到老君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也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在早期道教中,老子是最高的神,之后降为正规道教中三清的第三位。由老子演变而来的太上老君受到非常高的崇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为“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庙”。

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全国各级地方官府为讨好皇帝,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老君达到了至尊极盛。到了明代,民间信仰的老君可与玉皇大帝比肩而论,并从上天请到了民间,普遍建庙祭祀。

传说二月十五日为老君诞辰,十四日夜四乡百姓到大殿坐守一夜,称为“坐香”。十五日百姓纷纷举行老君庙会,在各老君庙举行宗教活动,祭祀朝拜,同时还举办商品物资交易活动。

太上老君度化尹喜

在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尹喜建立了以老子为祖师的道门,张陵大规模发展道徒,建立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后人又把道教推向世界。那么,尹喜和老子有何渊源呢?

原来,春秋末年,老子骑青牛,拖一架木板车,向函谷关而去。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他心中的真仙,就强留老子住了几天,并召来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讲经说道。老子讲道后还给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文章,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成都青羊肆找他。后来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羊从空中而下。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传道去了。

延伸阅读

骊山老君殿

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老君殿。老君殿原为唐代华清宫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古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现在殿内供奉的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老君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约前1027年至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后舍弃王位专心佛道,并被世人称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后舍弃王位后一心理佛,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并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圣人。

释迦牟尼成佛记

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后怀有身孕,尔后生下一子。太子出生后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19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传教弘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艰苦的精神,开始了40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南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东到瞻波国,西到乔赏弥国。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叉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捐赠的祗园精舍,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释迦牟尼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民间奉祀

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一般的寺庙里大雄宝殿都供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两旁是阿难、迦叶尊者,十八罗汉分列两排。

农历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在此纪念日里,心中有佛的人士去寺院里拜佛、念经、打坐、放生、布施、忏悔。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在此纪念日里修法及任何善行功德,为平日之万倍、亿倍,心中有佛的人士放生、礼拜、念经、印经、吃素、持戒皆有不可思议之效果。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又称“佛诞节”,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其中的浴佛、斋会、结缘、放生和求子在过去广为流行。佛诞节流传到民间又形成了庙会,每年四月初八日要举办天佛庙会,祭祀佛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即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煮粥敬佛。民间有一些放生、祈福活动。

延伸阅读

菩提树

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以及东南亚中南半岛。菩提树可用作寺院、街道、公园行道树。佛教的菩提意为觉悟,菩提树似乎天生就与佛教渊源颇深。

在还是迦毗罗卫王国王子时,年轻的悉达多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对观音佛祖的尊敬称呼。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又称“观音大士”“观音”“观世音”,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因此,观音崇拜在中国民间久盛不衰。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音的盛况。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形象

观世音菩萨是梵文的意译,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观世音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的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到了6世纪各寺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在当时,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像,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

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三应(一说三十二应)。在观音的诸多化身中,自然会有一些女身,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音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千手观音的传说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有一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女儿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

民间信仰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观音菩萨以其无限慈悲,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受到法界众生的敬仰和崇拜。

从隋唐以来,民间便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宗教节日: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节日这天,大家聚在一起吃斋,有的地区是要先交钱给庙主做好了饭来吃,所捐的钱数目在100元以上就把你的名字刻在庙外的石碑上。每逢这三个节日,寺院均要举行庆祝仪式,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这种仪式可以让人沐浴佛法梵音,净化心灵。

观音崇拜在中国民间历久不衰,不仅在寺院,在中国很多普通百姓的家里,都供着观音像,早晚一炉香,这也是对善的希望和追求。

延伸阅读

莲花座

据传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因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佛教莲花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束腰部分每面雕刻一门,上下做仰莲与伏莲。在转角之部位还做出束腰柱,束腰柱有瓶形、有莲瓣形,在束腰部分还用力士支顶,上下枋都绘制彩云,如同梁枋式样。在这个须弥座的顶部,再做一层大莲瓣座。莲瓣座分为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不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在佛塔上也有莲花座,但不是很普遍。佛塔即是佛的变体,佛塔本身即是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佛又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当释迦世尊成佛以后,弥勒曾在释迦座下为弟子,在世尊当时的弟子中,他是一位杰出而鼎鼎有名的大菩萨,世人都称他“弥勒菩萨”。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弥勒佛则象征着欢喜、慈爱、宽容和真诚。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尊佛,常怀慈悲之心,笑口常开,大肚包容,使人见之皆大欢喜,在处世做人方面,给人们以莫大的启示。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其实,弥勒并没有成佛,他是一位菩萨,为佛教“五大菩萨”之一。称他佛,那是释迦牟尼佛曾“授记”(预言)他将继承释尊之位成佛,是未来佛。佛寺一般将弥勒佛供于前殿大王殿大概正是此意。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由来

弥勒菩萨,在释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就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原来他出生的地方结跏趺坐入灭,当时身现紫金色,光明艳丽,世所罕见,舍此色身,乃上升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众对于五欲之乐皆能满足。可是弥勒菩萨在天宫是当教主,度化天界众生,不是贪图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地球的人间四百年那么久,兜率天一岁就是人间十四万年。弥勒菩萨的天寿是四千岁,合算成地球的时间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还有那么久远的时间,他才能下生人间成佛。所以现在的佛教徒都尊称弥勒菩萨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傅翕(497—569年),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世人不清楚他的姓氏,但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其实,中国人最早的菩萨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有关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这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讲述弥勒成佛的故事。《弥勒会见记》剧本流行于中国唐代,它比戏曲繁荣的宋、元要早得多。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

唐朝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份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白居易的大意是: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人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弥勒佛的形象寓意

笑容满面,代表皆大欢喜。弥勒佛的笑容,充满了无尽的慈爱,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国籍、信仰,人人只要一看到弥勒佛的笑容,自然就跟着笑了!

长长耳垂,代表慈爱无限。弥勒佛慈耳善听善解一切言语,纵使人家骂来也不生气。

圆圆大肚代表慈心无量。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无论智、愚、贤、不肖,都慈心宽容,不执着分别。

袒胸露腹代表赤子心怀。弥勒佛真诚无欺、平等不二。

弥勒布袋代表大慈大爱与妙法无边。布袋能装天地间一切至宝,能带给世人幸福光明,亦能解决一切污秽脏乱。因此很多人在公司、酒楼、客厅等场所都供奉弥勒佛神像。

延伸阅读

男戴观音女戴佛

中国传统佩饰是有讲究的,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男戴观音,主要是因为过去经商的、赶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男戴观音则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女戴佛的“佛”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

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中国熟知的四大菩萨,在名号上皆加一赞词,如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是特别深广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愿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坚定佛语。地藏王菩萨与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常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被佛教徒称为“娑婆三圣”。

地藏菩萨的传说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于是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来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在经中,释迦牟尼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的种种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那时他虽已60岁,但身体异常健壮。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

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深信因果的地藏菩萨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璎珞是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狗为坐骑,其名号曰“谛听”或“善听”。

地藏菩萨根据秽土众生恶习根深多造罪业的特点,着重宣传因果报应说,并从业感差别的角度,列举了二十三种因果报应,说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业感缘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在由因感果的问题上,说得非常具体和入理。地藏菩萨的用意,是将因果关系说清楚,使人们都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负责,由少造恶业到不造恶业,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着积极意义。

地藏菩萨说因果报应,很少有神秘色彩,只是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由此而引发的必然后果。这二十三条的内容,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道德范畴,十分有益于社会、人心,这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

延伸阅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地藏菩萨曾为大长者子。彼时有佛名为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长者子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敬慕。问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为当久远济度一切苦恼众生。长者子遂发大愿,我从今日至未来劫,悉令一切苦恼众生脱离苦海,然后我方成就佛果。佛相好是功德庄严、具足万行的体现,地藏菩萨于久远劫前行菩萨道,说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萨,为度众生,故于秽土现声闻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相貌长得好坏,是其思想与行为如何的集中表现。今人不察,不在行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办法,结果是适得其反。

消灾延寿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嗔、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指祈求消灾延寿。

据大乘教记载,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一方净土乐园。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药师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在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便可得以延生续命。

药师佛的形象

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药师佛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

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袒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五浊恶世与药师七佛

传说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广严城弘扬正法,有众多的比丘、菩萨及居士等在树下聚集听闻佛陀开示。《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上讲,有一次,曼殊室利法王子(即文殊菩萨)恭敬地向佛发问,祈请释迦牟尼佛为了后世的众生而讲述其他佛陀的名号与本愿。曼殊室利法王子知道在正法期过后,五浊恶世中的众生福薄根钝,故在此时受了佛陀之加持而应机发问,而本师则随求开示了对五浊中的苦难众生最具利益之药师七佛法门。

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与命浊共五种末法时代的现象。劫浊指末法中天灾人祸频生,仿佛大自然之定律变得大乱似的;见浊指在末法中与正法相违矛盾之邪见充斥世间;烦恼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贪嗔痴极重而增长;众生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不信因果善恶、不忠不孝等普遍现象;命浊是说末法期中众生横死、短命、夭寿之现象多见,这是因为众生之不善共业所致。

药师七佛曾经发大弘誓要利益五浊恶世中之苦难众生,七位如来共发四十四本愿。药师七佛分别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宝月庄严光音自在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及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各有其庄严佛土,以药师佛为首共称“药师光王七佛”,但也有把开示此七佛法门之本师释迦如来加入而尊为“药师八佛”的叫法。

民间奉祀

有的寺庙里供奉三尊佛像,东方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代表现世一切障碍因佛的报德皆会消除,供奉药师佛旨在祛除众生的一切痛苦。

阴历九月三十日是药师琉璃光佛圣诞日,寺院举办药师佛法会为祈祷众生健康、消除疾患。信士这天虔诚礼诵药师经及恭读向药师如来祈愿文,祈求药师佛慈悲让人健康、愈疾,远离病痛。

延伸阅读

八大菩萨

佛教中的八大菩萨在一般的流行本里都有提到,在不同经文中有多种说法: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药师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文武财神和五路财神

财富是人类的创造。关系到人们幸福的财富,同样离不开神的庇护,这个神便是财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多位财神,甚至财神也像朝廷百官,有文武之分。武财神赵公明还统领其他四位财神,称为“五路财神”。

中国人对财神有普遍的信仰,民间的财神有正财神爷赵公明,文财神爷比干、范蠡,武财神爷关羽,偏财神爷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爷刘海蟾。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爷,则是正财神爷赵公明。

文财神

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即增福财神。塑像和画像皆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脸白发长,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故赌徒和商人都很崇拜。文财神主要有比干和范蠡。

比干为商纣王叔父,是一位忠义之臣。他对商纣王荒淫暴虐十分不满,常常当众直谏,被商纣王剖心杀害,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明代被尊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文财神。

范蠡原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将军,帮助战败的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击败吴王夫差,成就了霸业。范蠡功成身退,渡海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成了名闻遐迩的富豪,被尊称为“陶朱公”。范蠡“居官为贤相,持家成富翁”,符合民间老百姓心目中评定“财神”的标准,于是成了文财神。

武财神

在民间造像中,常见黑脸浓须,头戴铁冠,持铁鞭骑黑虎、身着战袍的武财神。在中国历来甚受欢迎的武财神是赵公明,人们也常把他作为镇宅之神加以供奉,因此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帝,常被视作万能神。

早在晋代《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东晋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直到明代的《封神演义》问世,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

关公即关羽,是“千古忠义第一人”,商贾们敬仰关公的忠诚和信义,所以将关公推举为忠义型财神,以期在商界建立“诚信”为基础的交易秩序。

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指赵公明及其四位义兄弟,中路财神玄坛元帅赵公明、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财神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分区处理。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

民间奉祀

财神是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谨慎奉祀的神灵,人们相信人间的财富都由财神掌管着,只有奉祀财神并经常拜祭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民间春节有接财神之俗,北方多在除夕深夜时焚香供祭接神。年节期间,人家都要张贴财神画像,敬香上供。

传说阴历正月初五日是财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民间多于这天清早放鞭炮、舞狮子,俗称“接财神”。商家在这一天都要买鱼肉三牲、水果、鞭炮,设香案,供财神,祈求春节以后开市大吉,财源滚滚。

平时供奉财神的以商家为多,如张挂财神画像,摆设财神塑像。此时现身的财神,除了赵公元帅,又以关公为多。这一方面在于关公是全能神,人们希望在求财之外也求平安等。另一方面也在于关公形象端正威猛,看上去更好一些;而且级别又高——赵公明不过是个元帅,关公则是帝君。

延伸阅读

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蟾

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爷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爷,意为未得财神爷封号,但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爷的职责。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准财神爷。刘海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据说,刘海用计收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

福星、禄星和寿星

福、禄、寿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天上三吉星,福寓意五福临门,禄寓意高官厚禄,寿寓意长命百岁。中国民间喜欢将三星作为礼仪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有“三星高照”之说。

有福、得禄和长寿三个目标,一直是中国道教信徒和普通民众追求的共同理想。明代以来,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道教宫观尽管少有专门设立的福、禄、寿三星君殿,但是单独供奉寿星的仍较普遍。

福禄寿的传说

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一说源于五斗米道(东汉张陵所创)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为天官赐福之说。一说福神为唐道州刺史阳城,因其有抵制进贡侏儒的善政,遂被尊为福神。

传说,禄星原为文昌垣的第六星,后被赋予人格,附会为张仙。一说张仙为五代时在青城山得道的张远霄,一说为后蜀皇帝孟昶,即送子张仙。

寿翁也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头二宿,为列宿之长,故曰寿。另一说为南极星,故寿星又名“南极仙翁”。

明清以后,民间常将福、禄、寿三星一并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为福星执如意居中;右为禄星,作员外打扮,怀抱婴孩;寿星在左,广额白须,捧桃执杖。

福禄寿星的由来

福、禄、寿三星之说,约起于明代。福、禄、寿三星所指,道书和民间历来众说纷纭。《金箓祈寿早朝仪》称:“南极老人福、禄、寿三星真君”,将福、禄、寿三星统归于“南极老人”名下。现在,道教和一般民众大致认为,福星指的是天官;禄星指的是文昌;寿星指的是南极老人。奉祀寿星,起于先秦。《史记》的《封禅书》称,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史记索隐》注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汉代以来,一直列为国家祀典。但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起,以其为妄而罢祀。然而,道教中的奉祀依旧,并且将其与天官、文昌同列为福、禄、寿三星。

三星职司

福星天官,当以赐福为职。《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禄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禄星,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司禄赏功进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禄。寿星南极老人星,《史记正义》称“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长辈幸福长寿。道教创造了福、禄、寿三星形象,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语。

三星也是许多民间绘画的题材,常见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着寿桃、拄着拐杖。另外还有一种象征画法,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

延伸阅读

驱邪的桃木

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民间传说在大地的东北方是恶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门,称为“万鬼之门”,将恶鬼拒之门外,而这道大门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为了保险起见,在门前还栽种两棵桃树,来镇鬼驱邪。有趣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桃树的汁液的确含有某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特殊成分。在中药里桃树枝也是一味药,并且人们相信朝向东北,也就是朝向鬼门方向的桃枝药力最佳。

送子观音和碧霞元君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送子观音与碧霞元君即是人们企盼子嗣必拜的神灵。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碧霞元君更是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所以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的形象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据说,晋朝益州有个叫孙道德的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不久,孙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

《异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济阴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妾也没有怀孕。卞悦之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相传,古时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来历,传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还有一种传说,碧霞元君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代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据《玉女卷》称,碧霞元君是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的女儿石玉叶修道成仙,凭灵泰山。

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倒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山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回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延伸阅读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女诗人。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花蕊夫人的美丽传说。后蜀国王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欢芙蓉花,孟昶就为美丽的花蕊夫人在城里城外种满了芙蓉花。不久,宋朝军队打进后蜀国,孟昶投降,花蕊夫人也被俘虏。宋朝皇帝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十分美丽,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可花蕊夫人十分讨厌他。花蕊夫人被送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昶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从宫中传到民间。到了晚清,民间把张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被尊为“送子娘娘”。

海神娘娘妈祖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逐渐形成妈祖崇拜。

世界上许多濒临海洋的国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国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这就是天后。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林氏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在莆田县湄洲岛,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在人世二十八个春秋。因为生前多次拯救遇灾船员,因此受到供奉。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地方均建有妈祖庙,仅台湾一岛,就有妈祖庙500多座,信仰妈祖的徒众达到1亿人,可见其影响之大。

妈祖传说

林默是个渔家姑娘,因为生在海边,水性极好,她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难的客商、渔民;默娘又懂得天象,她对天气的预测常常被证明是正确的;默娘懂得医学,常给人看病疗伤,扶危救难。因此,乡亲们十分爱戴她,称他为“神女”。有一次林默救人时遇难,乡亲们不愿承认“神女”死去,便说她“升仙”了,并诞生了许多林女升仙的故事。莆田百姓修了祠堂来纪念她,成为最早的海神庙。

此后,民间流传很多船只在海上遇险,因默娘“显灵”保佑而得平安的故事。明代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也被认为多次得到“妈祖”的庇护而化险为夷。以上种种“神迹”,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视,自宋至清,帝王们对妈祖多次进行加封,在近八百年间册封多达四十余次,封号累计竟达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等。林默的地位,也由当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妃、天妃、圣妃,最终升至天后。不仅民间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入国家祀典。

妈祖崇拜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海岛人们举办妈祖文化节暨妈祖生日庆典,节庆活动包括祭拜仪式、文娱演出、渔家民俗文化展示等。其间,有规模盛大的献牲、祭祀等春祭仪式,还有舞龙、舞狮、秧歌、民间戏曲、渔家号子等传统民俗节目,生动形象展现出海岛居民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和独具魅力的渔家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是“海神娘娘渔灯节”,沿袭这一古老遗风,这一天,岛上人民乘船去庙岛,给妈祖送灯,烧香祈拜、许愿,以最高的礼节,以致富感恩的豪情,向妈祖致以最虔诚的谢意。

延伸阅读

妈祖救父寻兄

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其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