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重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学会三种思维,收获真正的坚强

有一次和一位记者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压力很大,经常感到焦虑和低沉,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但是,他能承受,总是能振作起来,继续工作。

这位朋友的承受能力是比较强的。虽然感到痛苦,觉得烦躁、焦虑、抑郁、沉重,但是能够忍受,还能坚持。这种忍耐和坚持的能力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坚强。

但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颇为煎熬的。有时人们也会觉得难以承受,甚至会真的崩溃。所以,这种坚强虽然也要赞许,但并不是真正的坚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坚强呢?

面对各种挫折、失败、不如意,开始可能也会有一些心理冲击,但经过心理调节之后,很快能做到内心平静、淡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一来,自然不需要忍耐、坚持,就能轻松承受挫折了。因为本来就没多少痛苦,所以不费多少力气,不需要多么强大的忍耐力。这种坚强才真正可靠。

这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就是认知疗法。

回忆一下认知疗法的原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直接引发了情绪和行为。所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

换言之,如果遇到了挫折或失败,让我们痛苦的最直接来源不是挫折和失败本身,而是对挫折和失败的认知。

人为什么会敏感脆弱?其实不见得是神经类型等生理因素决定的,往往是因为更多地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放大了负面影响,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或者过于执着,不肯接纳现实。这样,自然容易引起不良情绪,显得敏感脆弱。

所以,如果改变认知,用合理、积极的方式看待挫折,那么自然容易淡定从容。多做这样的练习,逐渐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建立起认知防火墙,在面对挫折时,自动用合理的思维应对,心态自然会轻松一些。这样一来,承受力增强,能够坦然面对挫折,那么坚强的性格就形成了。

一位女孩在我这里咨询,她缺乏自信,经常受到领导的批评,总是开心不起来,感觉很痛苦。她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坚强起来,勇敢地承受这些痛苦和折磨。

听了我关于坚强的观点,她恍然大悟。原来,变得坚强的根本途径不是看起来很能承受,内心很痛苦却强作欢颜,而是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淡定地面对一切。遇到挫折、失败和打击,内心不起多大的波澜,可以很快坦然从容。她感到,这种坚强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

那么,如何改变认知呢?

无论古今中外,人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规律: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糟糕、很严重,难以接受,那么自然会感到沮丧、痛苦、懊恼、焦虑。但是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认知——发现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或者虽然有些糟糕,但应该接受现实,努力之后可以顺其自然——那么,人们自然会淡定平和些,也就容易坦然面对了。

上面所说的三句话就是三种思维。

坏事变好事: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

很正常,没什么:事情不像想象中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

顺其自然:虽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努力之后不妨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有一次回老家,没想到高速公路临时封路,路上堵得厉害,预计可能赶不上火车。不过,有了三种思维,我一路上安然淡定。第一,坏事变好事:我乘火车从来也没有误点、改签,如果误点了,也是一种经历,对心态是一次磨炼,也是好事。第二,很正常,没什么:出现不顺利和意外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改签一样可以回家,不过是耽误了些时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第三,顺其自然:高速公路封路这样的事情是我无法预料的,而且已经提前两个小时出门了,堵车就堵车吧,无法改变就安然对待,顺其自然。这样去思考,自然风轻云淡了。

还有一次我从青岛去山西太原图书大厦做讲座,讲座快开始了,组织者满含歉意地和我说:“维尼老师,不好意思,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才来了十几个人,您那么远过来……”我笑笑说:“没关系,来多少算多少。”为什么我能泰然处之?是因为有三种思维的帮助。首先,虽然人少,但来的都是有诚意的,可以更充分地互动和交流,也是好事。其次,书店讲座就是这个特点,历来人就不多,再说,我也不是什么明星,这样很正常,没什么。再次,组织者做了该做的事情,做了必要的宣传,那么最后来多少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即使一个人来,我也要怀着诚意去讲。有了这样的心态,我讲得自然生动,观众慢慢聚集得越来越多,讲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