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重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神秘的自动化思维

认知的产生过程通常有两种:有意识思维和自动化思维。

所谓有意识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思考,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也容易察觉到。比如分析事情的利弊,决定应该怎么应对,制订计划等。因为经过了思考,所以相对理性一些,但是难免产生不合理的认知。

而自动化思维听起来有些神秘、陌生,虽然天天相伴,很多人却可能未曾注意过。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s)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来的。

自动化思维是人进化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机能,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生活、工作。试想,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有意识地思考,那也是比较辛苦的。

我又把自动化思维分为直觉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两种形式。

1.直觉式思维

在某些情形下,比如面临新的、不太熟悉的事情时,有时会有一种即时的反应,不是经过有意识地思考,而是立刻、想当然地产生了一些看法或想法,神秘的类似于直觉的反应,这就叫作直觉式思维。

比如给孩子讲题,孩子总是听不懂,那么家长可能会想:他怎么这么笨?所以,家长一下子就火了。这样的认知没有经过深入的、有意识的思考,凭直觉想当然立刻得出,虽然有时认知也是合理的,但是与有意识思维相比,理性的成分相对少一些,不合理的成分相对多一些。

那位德国华人妈妈没有好好分析,就想当然地认为邻居对她种族歧视,这就是一种直觉式思维,与事实不符。

再如,一位男士用微信约心仪的女孩出来吃饭,女孩简单地说抱歉,正忙,今天没时间。男士立刻想到女孩是不是有意冷落他,感到沮丧。其实女孩可能真的正忙着,没时间,男士的直觉式思维并不符合事实,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情绪。

这种思维普遍存在,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当孩子的表现出乎意料,我们经常没来得及了解真相,就想当然地觉得他捣蛋、不上进,火气可能就马上来了。事后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先去识别火气背后的不合理认知,找到之后再去分析它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认知是什么。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可能是有内在原因的,比如作业太多、太难,缺乏兴趣和信心等,这样就是可以理解的,父母需要做的是“找原因、想办法”,去帮助孩子。认知改变了,情绪也就平静了。

2.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习惯性地自动出现的认知和想法。因为其自动出现,所以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识别的话,甚至觉察不到其存在。

这些认知是原本就有的,不是当下思考或直觉反应的产物。它们的来源比较广泛,有的来自他人的影响,有的来自书籍、报纸杂志,有的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有的是有意识思维的产物,有的是直觉式思维的结果)。就像习惯的形成过程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某种认知多次出现,慢慢就成为习惯性思维了。比如:

我高中时经常看《读者文摘》等刊物,其中的一些成功学的思想给我很多鼓舞,当时我感觉不错,就逐渐把这些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慢慢就形成了相应的习惯性思维。但由于辩证吸收的能力不强,这些认知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我过于勉强、过于执着,对情绪和行为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我看过一本书《奇特的一生》,讲的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他特别善于节约时间、利用时间,受此影响我也通过思考形成了一些节约时间的方法,逐渐去应用,成为习惯性思维。但是这些认知不太合理,比如累了还要继续学习思考、在不适合的场合也要思考、同时想几件事情等,养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用脑习惯,结果导致头脑容易疲劳,头痛持续了多年。

我们知道,行为习惯形成之后,很多动作连想都不用想就做出来了,就像自动运行一样。习惯性思维形成之后,也会在某种情况下自动出现,不需要有意去思考。比如,明明头脑已经累了,我会自动地、习惯性地想到要节约时间,所以不会去休息,而是继续用脑;做一些琐碎的事情时,我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会有些烦躁,或者习惯性地认为应该快速地完成,导致头脑容易疲劳。

从来源来看,书籍或他人的观点本身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理解也可能片面、极端、不符合实际,我们思考得出的认知也可能是不合理的,所以,习惯性思维自然可能有不合理的方面。

比如,有的父母受《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影响,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娇生惯养造成的,所以不能娇惯,应该对孩子严格、严厉,甚至应该有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吃苦。这篇文章的观点本身有不合理之处,读者如果不注意辩证地吸收,又想当然或者片面地去理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太合理。但是形成习惯性思维之后,不合理的结论会自动出现,人们甚至觉察不到这种思维、认知的存在,会把它当作理所当然正确的结论去应用,想不到去怀疑其是否合理。

我年轻时认为,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不能活得精彩和成功,如果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平凡的,那么人生就是灰暗和痛苦的,遗憾终生。我发现很多受成功学影响的来访者都有类似的习惯性思维,大概是来自一些成功学的理念吧。这个想法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也没有深入去分析是否真是这样的,就想当然觉得是正确的。这成为我的习惯性思维,影响了我好几年。

那时,当遇到一些不顺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的能力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所以将来可能是平凡的,由于上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会觉得焦虑、担忧。后来,我识别出这种习惯性思维影响了我的情绪,所以重新去分析,发现其并不合理——即使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有不少精彩的时刻,也会是幸福的,那么烦恼什么呢?习惯性思维改变了,心态自然好多了。案例:

习惯性思维改变了,问题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

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在我这里咨询。她特别在意字写得怎么样,如果不满意,就一定要擦掉,不然就感到不舒服、难受,她每天为此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准”字,她会要求右边的四个横都很平,而且平行,等号也要求平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告诉我,上小学时老师就要求横平竖直,所以她一直觉得字应该是“横平竖直”的,这成了习惯性思维,一直影响着她。

我和她一起探讨:老师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其实是因为小孩子如果没规矩的话可能会写得乱,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规矩。按照这样的规则来写,应该写得还可以,但是有些呆板。我让她去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即使是楷书,也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的,变化才产生美,不横平竖直也是好看的。

慢慢地,她的习惯性思维改变了,问题行为也就逐渐消失了。

识别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是心理成长的重点。不合理的认知可能来自有意识的思考,也可能来自直觉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

其中习惯性思维是重中之重,不少性格、情绪、行为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因为它自动出现,所以如果不去仔细识别的话,甚至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人们自然不会怀疑其不合理。而习惯性思维就这样默默地、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一生。

维尼小语

习惯性思维与潜意识

我们熟知的“潜意识”可能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不过,在经典精神分析中,潜意识显得有些“玄”、不易理解、难以捉摸。

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属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如果从认知疗法的角度去理解潜意识,习惯性思维可以与潜意识相对应。所谓潜意识,是指人类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精神分析认为:“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在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惯性思维也有类似的特点,因为其自动出现,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在默默地、有力地、自动地影响着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有相通之处。不过,与潜意识相比,习惯性思维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更符合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