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旗袍的发展与变迁
清朝时期的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
发展到民国时期,旗袍的腰身开始向内收,整体线条凹凸有致,使其贴合身体,而且造型纤长,与当时西方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展现出女性曼妙的身姿。旗袍袍身的图案类型也十分丰富,从简至繁,有的无半点装饰,尽显简洁朴素之美(图1-2);有的花纹层叠繁复,却毫无俗气可言(图1-3)。
图1-2 1952年李香兰
图1-3 1939年龚秋霞
民国才女张爱玲曾回忆童年的旗袍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之风。当时的旗袍“宽大平直”,袍身下摆较大。不久以后,民国旗袍一改清朝时期旗装宽大平直的特点,借鉴当时西方流行的女装廓形,显露女性曼妙的身姿。
20世纪30到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基本造型特点趋于成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当时中国民众的思想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解放,改变了生活观念,加上面料的创新及进口服饰的参与,旗袍打破了长久以来宽松平直的结构特点,在结构上吸取西方服装立体结构造型,运用胸省、腰省等结构使用方法,引用西式装袖代替中式接袖,出现了“美人肩”,使其款式更简便适体,同时袖口不断缩小,滚边也变得越来越窄。
东方女性的身材相较于西方女性来说小巧、平直,东方女性身材普遍具有削肩、平胸、圆臀等特征。恰恰是这种身材,让旗袍掩盖住其本身不够突出之处,展示出穿着者特有的魅力来。民国旗袍逐渐改变,每一步都是在更接近东方女性本身的特点,在展现东方女性身材优势的同时将东方女性的性格特点——柔美、知性融入其中。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战争、政治等因素,旗袍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小资生活的代表,穿旗袍开始有所顾忌,旗袍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旗袍的形制结构逐年变化,并与时尚流行的风格同步,社会这才重新审视旗袍的意义,于是全球服装设计师们带着浓浓的热情将旗袍的各种设计元素应用起来,使旗袍变得更加平民化和国际化(图1-4)。
图1-4(a) 倒大袖旗袍马甲
图1-4(b) 20世纪20年代卷云纹倒大袖旗袍
图1-4(c) 20世纪30年代长袖旗袍
图1-4(d) 20世纪30年代无袖旗袍
图1-4(e) 20世纪30年代紫色拷花丝绒旗袍
图1-4(f) 20世纪30年代浅黄小花纹绉短袖旗袍
图1-4(g) 20世纪40年代花卉纹印花旗袍
图1-4(h) 20世纪40年代印花绸长袖旗袍
(以上手绘作品均由李泽龙参考旗袍实物所画,实物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