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人民政府《实施“五个引领”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2017年5月15日印发)
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目前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6年产值199.5亿元,产品出口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下一步,要围绕“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3个转变”,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四型路子”,重点实施“五个引领”,提质增量,扩大影响,转型升级,打造声名远扬的“世界陶瓷之都”。力争2020年陶瓷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产值上亿元陶瓷企业60家以上,规上陶瓷企业100家以上。
一、政策引领
强化政府主导,用好每年5000万元陶瓷发展资金,建设研发创新、营销展示平台,出台企业技改、股改上市、科技创新、工业设计、拓展市场等政策,扶强龙头企业,扶壮中小微企业。
(一)搭建平台。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加快形成“7区1园”的产业园区体系,突出“线上线下”两大平台的带动作用。线上,建好“一个基地两所学校两个园区四个平台”,引入金融资本,探索构建“互联网+陶瓷+金融”的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品交易中心平台。线下,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打造以营销展示、文化传播、创意设计、旅游观光为主题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陶瓷文化交流平台。筹建“大师园”,引导国家级艺术大师进园,突出大师作品和文化艺术,比创作、比工艺、比价值,建成全国陶瓷产区独一无二的高端陶瓷创作平台。加快中国茶具城建设,整合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大力招引涵盖茶具配套所有业态的企业进驻,打造国内茶具行业高水平的展示、贸易、经营、销售一站式综合性产业平合,建好国家级星创天地和海峡两岸陶瓷新产品研发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1家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1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总数达25家以上。
(二)抓大扶小。壮大龙头,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去创新模式、抢占市场、打造品牌、挂牌上市。奖励“规下”转“规上”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到“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力争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恒忆陶瓷、阳光创艺到主板上市,华夏金刚到全国新三板挂牌交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德化陶瓷板块”。扶持小微,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万家企业成长计划”,从土地、资金等方面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大师、新秀向园区集中,扶壮扶强一批中小微企业,强化配套协作、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形成规模效应。设立“双创”基金,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新业态,打造顺美集团创客空间、唐尚陶艺村等一批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二、文化引领
挖掘陶瓷文化内涵,增加陶瓷文化创意元素,鼓励和组织大师、企业到国内外办展、参赛,在国际、国内陶瓷艺术舞台上彰显德化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挖掘文化底蕴。突出“两个人物”和“三个窑址”,启动对德化瓷厂、红旗厂等陶瓷文化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开发,建设梅岭遗址海丝遗产点展示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进洞上陶艺村、观音岐海丝公园、何朝宗纪念馆等陶瓷文化展示窗口建设,增加城区陶瓷文化元素装饰,尝试将陶瓷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营造瓷都陶瓷特色文化氛围。创造陶瓷历史和文化名人经典剧目,排出一部可观赏、有内涵、上档次的陶瓷文化大戏。
(二)发展文化创意。举办陶瓷创新技能竞赛、陶瓷版权创意大赛,培育一批陶瓷文化创业园和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增进市场对接,争创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加强规划、整合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作用和辐射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规模发展。
(三)注入文化元素。举办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鼓励和组织大师、企业到国内外办展,积极参加各种赛事、展会,在国际、国内陶瓷艺术舞台上彰显德化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人才、艺术大师到德化合作创作,引导企业、瓷艺大师结合当前群众审美需求,开发创作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更足、鉴赏价值更高的陶瓷产品、作品,提升文化附加值,推动陶瓷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四)炒热陶瓷文化。建立大师作品拍卖平台,以“大师经济”效应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举办大型陶瓷文化研讨交流会,讲好德化陶瓷文化历史,炒热德化陶瓷文化,重塑德化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设计引领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陶瓷设计理念,提升陶瓷设计水平。
(一)发挥县工业设计协会作用,开展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活动、工业设计师培训班、工业设计名师讲堂,创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举办陶瓷产业工业设计大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文化人到德化县开展合作和创作;借助“中法文化论坛”,引导批有创新创造热情的大师、新秀、企业到欧洲等地学习新理念、接触新材料;加强与中国台湾、德国等知名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力求产品开发与国际艺术主轴接轨、与时尚潮流接轨、与客户需求接轨。
(二)抓好工艺大师、艺术新秀、陶瓷工匠、上下游人才、企业家“五支队伍”。
工艺大师,开展“名师带徒”“双导师制”陶艺人才培养、陶瓷艺术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和高层次人才沙龙、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项目的“传帮带”,鼓励陶瓷艺术工作者参评各级大师,培育更多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
艺术新秀,建好“新秀园”,用好市扶持资金,为新秀创新、创意、创造以及“走出去”和“请进来”提供更多的利好和便捷,鼓励艺术新秀参与职称评定,参加各种赛事、展览,壮大新秀队伍,形成艺术梯队。
陶瓷工匠,建设泉州工艺美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高校师生到德化开办陶瓷社、陶瓷坊等,创建更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奖励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考评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每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30人以上;开展省、市、县陶瓷行业技能大赛,弘扬“工匠精神”,让陶瓷一线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应有的价值体现,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肯定”“双收入”,激发工匠创造性智慧,营造全社会尊重工匠、爱护匠人的良好氛围。
上下游人才,发挥顺美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的带动作用,对到德化见习的毕业生给予补助,加大设计、创新、创意等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出台政策激励在外大学生回乡创业,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补贴及陶瓷类文创工作室补贴制度;依托泉州工艺美院、县职校,加大陶瓷产业链条人才的培育。
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每年举办精细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工业设计师在职培训和股权改制等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进修,到先进陶瓷产区考察,到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参展交流、学习培训,着力扩展“创二代”“创三代”国际眼光、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四、科技引领
启动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增强研发实力,发展高科技陶瓷,鼓励更多企业引进生产线,推进机器换工。
(一)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对接实施“中国制造2025、泉州制造2025工程”,创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加快智能控制、3D打印、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应用,推进顺美、协发光洋“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坤泰等本土企业研发适合德化县陶瓷生产的先进设备。
(二)实施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节本增效;促进金融机构推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研发专项信贷产品,探索科技保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普惠制扶持新机制,力争5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家、省创新型企业总数达10家、省科技型企业总数达60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总数达15家。
(三)实施高端智造工程,引导企业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纳米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力促陶瓷蓝牙音箱、陶瓷插座、陶瓷灯头、陶瓷开关等电器陶瓷以及陶瓷水龙头、陶瓷无线加热器、陶瓷灯丝、陶瓷地漏、健康养生陶瓷等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扶持锦龙、福杰等高科技陶瓷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陶瓷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五、市场引领
针对陶瓷电商兴起、礼品瓷走低、实体店萎缩等实际,以德化成为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相关促进委员会的设立为契机,严把线下企业生产标准,通过提升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模式、强化抱团合作齐头并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抢占市场话语权,让德化陶瓷走进千家万户,拓展国内市场、做大出口陶瓷产值。
(一)提升品牌效应。强化“中国白”“德化瓷雕”等品牌运作,推广德化陶瓷知识产权“世界经验”,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商标,打造国内、国际品牌。借助高端媒体,投放“陶瓷+旅游”宣传广告,邀请知名策划团队、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策划,加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品牌宣传;实施中国白复兴计划,制定“世界瓷都·德化”LOGO,举办国际陶瓷艺术节,鼓励陶艺大师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盛事盛会,紧抓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在厦门召开的难得机遇,让更多精美绝伦的国礼瓷器成为“德化造”,打造德化版“现代官窑”,打响“世界瓷都”。
(二)创新营销模式。推介带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法兰克福博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加强与国内外陶瓷产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联系。参与“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活动,举办德化陶瓷展等艺术交流活动,密切与“带一路”节点城市文化交流、技艺展示、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灵活对接宗教协会活动,挖掘国内与东南亚佛像雕塑市场。积极争取同澳大利亚商会合作开展中澳陶瓷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拓展大洋洲市场。参与“中法文化论坛”,运作好3000万元“瓷路”基金,强化陶瓷文化艺术的高层次宣传展示,拓展国外高端艺术品市场,创造条件鼓励国外知名艺术大师到德化设立工作室。电商驱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传统企业与电商企业手拉手活动,引导传统企业全面触网,推动德化陶瓷电商产品类别向日用瓷、工艺瓷、大师瓷延伸。扶持本地电商企业成长为主流平台授权服务商或主要合作伙伴,重点打造本土网货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创建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支持国际知名的第三方平合在德化县建立区域性子平合或德化专区,鼓励外贸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际市场。跨界联动,顺应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广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在厦门等地设立集科普、文化创意、DIY体验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陶瓷文化体验中心的模式,推动陶瓷企业在全国各地或海外设立线下体验区,促进陶瓷与旅游、电商、家居、酒店、酒类、茶叶、化妆品等跨界融合,开发陶瓷小工艺等旅游“伴手礼”商品,做精做细陶瓷工艺旅游商品市场,大力拓展陶瓷营销渠道。
(三)强化抱团协作。延伸链条,加强招商引资,强化与央企、外企、民企对接,发挥异地商会的作用,异地招商,以商引商,落地一批建材、模具、机械、机电、物流、货运等配套企业。规划建设原辅材料集中生产供应区,实现原辅料的标准化、系列化,满足不同陶瓷企业对原辅料的需求。加强尾矿、废瓷、废石膏、废纸等资源大批量回收利用技术攻关,发展陶瓷上下游产业,向链式化、配套化方向发展。抱团发展,树立互利共赢理念,发挥商会、陶瓷同业公会作用,总结城东“东顺企业联合会”和“阳光企业促进会”经验,打造区域性企业联合体,建立企业间“互通、互助、互帮”发展机制,强化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新模式,避免同质化,遏制恶性竞争,共同维护“世界陶瓷之都”的形象总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强化“五个引领”,推动传统瓷雕的继承创新,增强西洋工艺瓷的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元素,提升日用瓷的质量和品牌,实现德化陶瓷产业结构从工艺美术陶瓷及日用陶瓷独大,向工艺美术陶瓷、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陶瓷产业配套均衡发展转变,推动德化陶瓷产值、品质、影响力脱瓶颈。